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互动交流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提出巧妙的问题,恰到好处地触及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能收到促进思维、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功效。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独霸讲台”“搞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主动权,试想,这样的课堂何谈生机、何来活力?学生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我们只有把他们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历史;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5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互动交流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提出巧妙的问题,恰到好处地触及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能收到促进思维、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功效。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独霸讲台”“搞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主动权,试想,这样的课堂何谈生机、何来活力?学生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我们只有把他们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提问设计应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古人倡导学习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其然”即会、知道,“知其所以然”便是理解、掌握,也就是明白“为什么”。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实现这一目标,课堂提问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下面结合笔者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提问要体现价值
从思维角度看,问题类型概括起来有二类,即:浮现记忆性,如:“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有效思维性,如:“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提问时要注意:问题设置要有目的,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问题的本身要有启发性。不要提一些不要求学生以任何方式去处理(指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信息,或者说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问那些要求学生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有效思维的问题,能敦促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在课堂上提出“你认为我国应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长江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危害最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我国自然环境会有哪些变化”等。在学习我国的地势剖面图时,我引用诗句“一江春水向东流”,请学生阅读课本3—13页,试着找一找我国江河东流的奥秘。这些同题提得有价值,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二、提问要因人施问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基于这一认识,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后进生回答,比较专门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这样,各个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应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处外,还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等后进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三、提问要精心设计
精心设计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些问题,应紧密关联,由浅入深,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境,体会个中妙处,使之有渐入佳境的喜悦感。这些问题,应力求难度适中,太浅显的不必问,太艰深的不宜问,难度较大的可分几步问。总之,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而把提问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综合探究一”中“巧用地图中的情境一”时,题目是:暑假期间,北京的张京准备同妈妈到杭州旅游,妈妈让张京来设计旅游路线,张京找到了《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从北京到杭州的最短路线。
生1:最短的路线是先乘京沪线到上海,再乘沪杭线到杭州。
生2:我选择的路线和前面同学一样。
生3:我也一样。
“巧用地图中的情境一”,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交通地图,怎样选择合适的线路。教学中如果把这个问题设计成:“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下,从北京到杭州有多少种走法,沿线经过了哪些城市?然后比较一下哪一种走法最合适?”这样设计的问题开放、答案不惟一,才能促使学生认真阅读地图、仔细观察、精心设计并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想到的路线会有很多:如乘京广线到株洲,然后乘浙赣线到杭州;乘京九线到南昌,再乘浙赣线到杭州;乘京沪线到上海,再乘沪杭线到杭州。可见,设计一个好的问题,对于能否提高学生探究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四、提问要先易后难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其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在学习海洋对人类的影响时,如提问“为什么说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学生由于受认知能力的限制,一时难以作答。这时,我提的问题是:(1)马六甲海峡位于哪两洋之间?(2)为什么马六甲海峡会成为海上交通要道?(3)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地位怎样?最后我由浅入深举例说明其战略意义:从政治方面,当今世界处于多极化世界,美国是世界惟一超级大国,为了称霸世界,必须控制马六甲海峡,以显示自己的霸主地位;从经济方面,中东的石油以及矿产运往东亚各国必须经过此海峡;从军事方面,控制住此海峡就等于控制了通往亚洲各国的咽喉,一旦发生战事,这条海峡是运送战略物资的最佳通道。这样,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非常容易地解决了问题,而且能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方面发展。
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作为初中阶段新开设的一门综合性人文社会学科课程,其新的课程、新的内容、新的要求,对承担这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新的机遇。对于这门学科的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它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随着对发展学生智能的日益重视,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同必然成为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历史;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5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互动交流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提出巧妙的问题,恰到好处地触及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能收到促进思维、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功效。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独霸讲台”“搞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主动权,试想,这样的课堂何谈生机、何来活力?学生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我们只有把他们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提问设计应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古人倡导学习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其然”即会、知道,“知其所以然”便是理解、掌握,也就是明白“为什么”。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实现这一目标,课堂提问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下面结合笔者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提问要体现价值
从思维角度看,问题类型概括起来有二类,即:浮现记忆性,如:“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有效思维性,如:“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提问时要注意:问题设置要有目的,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问题的本身要有启发性。不要提一些不要求学生以任何方式去处理(指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信息,或者说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问那些要求学生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有效思维的问题,能敦促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在课堂上提出“你认为我国应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长江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危害最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我国自然环境会有哪些变化”等。在学习我国的地势剖面图时,我引用诗句“一江春水向东流”,请学生阅读课本3—13页,试着找一找我国江河东流的奥秘。这些同题提得有价值,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二、提问要因人施问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基于这一认识,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后进生回答,比较专门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这样,各个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应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处外,还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等后进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三、提问要精心设计
精心设计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些问题,应紧密关联,由浅入深,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境,体会个中妙处,使之有渐入佳境的喜悦感。这些问题,应力求难度适中,太浅显的不必问,太艰深的不宜问,难度较大的可分几步问。总之,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而把提问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综合探究一”中“巧用地图中的情境一”时,题目是:暑假期间,北京的张京准备同妈妈到杭州旅游,妈妈让张京来设计旅游路线,张京找到了《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从北京到杭州的最短路线。
生1:最短的路线是先乘京沪线到上海,再乘沪杭线到杭州。
生2:我选择的路线和前面同学一样。
生3:我也一样。
“巧用地图中的情境一”,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交通地图,怎样选择合适的线路。教学中如果把这个问题设计成:“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下,从北京到杭州有多少种走法,沿线经过了哪些城市?然后比较一下哪一种走法最合适?”这样设计的问题开放、答案不惟一,才能促使学生认真阅读地图、仔细观察、精心设计并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想到的路线会有很多:如乘京广线到株洲,然后乘浙赣线到杭州;乘京九线到南昌,再乘浙赣线到杭州;乘京沪线到上海,再乘沪杭线到杭州。可见,设计一个好的问题,对于能否提高学生探究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四、提问要先易后难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其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在学习海洋对人类的影响时,如提问“为什么说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学生由于受认知能力的限制,一时难以作答。这时,我提的问题是:(1)马六甲海峡位于哪两洋之间?(2)为什么马六甲海峡会成为海上交通要道?(3)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地位怎样?最后我由浅入深举例说明其战略意义:从政治方面,当今世界处于多极化世界,美国是世界惟一超级大国,为了称霸世界,必须控制马六甲海峡,以显示自己的霸主地位;从经济方面,中东的石油以及矿产运往东亚各国必须经过此海峡;从军事方面,控制住此海峡就等于控制了通往亚洲各国的咽喉,一旦发生战事,这条海峡是运送战略物资的最佳通道。这样,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非常容易地解决了问题,而且能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方面发展。
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作为初中阶段新开设的一门综合性人文社会学科课程,其新的课程、新的内容、新的要求,对承担这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新的机遇。对于这门学科的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它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随着对发展学生智能的日益重视,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同必然成为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