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浩如烟海的各类课外书籍,中学生为什么大多只是追逐流行读物呢?为什么流行读物远比“经典”有魅力,给予中学生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呢?带着这种疑惑,笔者有以下几点分析。
一、中学生缺乏自我评判标准,容易受“流行”影响,产生疯狂的追风现象
中学生思想观念尚在形成之中,没有成熟的是非标准,对各类流行读物和畅销书,还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只是为了获得形式上的阅读、感官上的轻松、表层上的享乐,于是就愛不释手。
二、功利性教育,助长了中学生的流行阅读之风
著名作家莫言认为,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就是阅读生活的目的化、功利化。对中学生而言,写不好作文,就看作文书;成绩不好,就大量做教辅书上的练习题,这是望子成龙的家长的共识。在家长不提倡甚至不允许孩子阅读经典的情况下,学生在学习之余,也就堂而皇之地趋向流行读物了。
三、紧张的学习生活,舆论的煽动使中学生无法接近“经典”,而纷纷与“流行”结缘
按《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高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宇,每年阅读名著五部以上。而在学生正常的学习期间,几乎抽不出时间安心坐下来读名著。寒暑假期,学生奔波在众多的补习班中,而其中补语文的很少,更没有专门补语文阅读的。因此,经典的阅读自然就被彻底冷落,流行读物则乘虚而入。
面对流行阅读对传统教学的冲击,空发议论、呼吁倡导只能说是站在表面,就“标”下药。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象,就要想办法“治本”,这才是教育的目的。笔者就上述中学生流行阅读的原因,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做出了几点粗浅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心理对策
1、“从已入手、摆正心态”。即教师家长要克服自身对流行阅读的偏见。
面对形形色色的流行读物,我们老师和家长完全不必“谈之色变”。试想让学生一成不变地按照我们的意愿去读去看,又如何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呢?读书有“谋生”和“谋心”之分,前者侧重于那些“学以致用”的辅导读物,而后者则侧重于“心有所安”的精神读物。如果我们的孩子不能“心有所安”,他们又如何能获得自己需要的审美素养,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实现语言能力和人生修养的质的飞跃呢?
2、“心理把脉、对症下药”。即要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年龄,精神需求,从而对其正确的引导。
中学生喜欢依据自己的喜好跟随流行趋势,这是天性。他们叛逆是因为他们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平台供他们展示。笔者认为社会教育和伦理灌输如果在“流行”中达到精神升华,教育效果一定会更持久。如果社会、媒体、家庭、学校注意引导,思想规范,大胆争鸣,将“流行读物”的闪光内容认真弘扬,而将庸俗内容或删除或矫正,变堵为疏,既可以让学生得到思想净化和升华,又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张扬了想象力,何乐而不为呢?
二、引导对策
摆正了家庭、学校对流行阅读的态度和看法,了解了中学生的心理年龄和精神需求,那么我们该做哪些必要的引导呢?
首先,要保证课外流行阅读的正确有效进行,必须争取多方面的配合,除了学校支持、团队协助外,还应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家长既然不放心就不如也参与进去,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进而理解孩子的心理取向;老师是教育的先行者和指向标,应向孩子表明自己对流行阅读的观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孩子们也会乐于和你讨论读物,交流观点,在讨论中让学生逐步学会选择、利用流行读物。
其次,把流行阅读列入语文教学计划。存在必是合理,流行读物也自有存在的价值。在教学中给其一席之地,也是走在教育前列的表现。给以学生人文营养,仅仅依靠中学语文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读本》第四册中选入《天龙八部》、《卧虎藏龙》片段,不能不说这是对流行阅读的一种反思和吸收。
再次,向学生目的明确且有序、有量地推荐流行读物。教师向学生推荐流行读物,应思想性、知识性兼顾,根据学生思想状况及教学实际,合理安排其中的“质”和“量”,反对那种“多多益善”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最终流于形式的做法。比方说在讲授以“自然科学战争”为主题的单元时,可以选读2004年大热的《狼图腾》,虽然是故事,却也传达着作者对于民族文明发展的思考。在讲授以“生命”为主题的单元时,可以向学生推荐《细节决定成败》《小故事大道理》等励志类书籍。这样在追逐流行中学到了知识、在阅读中悟出了道理、在体味中学会了思考,可谓收获颇丰。
最后,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流行阅读活动。如果光读不评,那么引导便变成了刽子手,把学生正确的阅读倾向逐渐扼杀,因此,有了正确的阅读方向,再给予学生正确的读后指导,也是指导流行阅读必不可少的环节。,读书讨论会、读书辩论会、读书报告会等几种形式既能作好读后的引导,又能使学生在读书的快乐体验中品尝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在文化日益多元、阅读方式日益多样化的时代,流行成了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何正视“流行”阅读,抓好中学生的“流行阅读”确是我们教学一线工作者不可轻视的问题。站在时代的前列,跟上流行的步伐,也不失为教育教学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一、中学生缺乏自我评判标准,容易受“流行”影响,产生疯狂的追风现象
中学生思想观念尚在形成之中,没有成熟的是非标准,对各类流行读物和畅销书,还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只是为了获得形式上的阅读、感官上的轻松、表层上的享乐,于是就愛不释手。
二、功利性教育,助长了中学生的流行阅读之风
著名作家莫言认为,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就是阅读生活的目的化、功利化。对中学生而言,写不好作文,就看作文书;成绩不好,就大量做教辅书上的练习题,这是望子成龙的家长的共识。在家长不提倡甚至不允许孩子阅读经典的情况下,学生在学习之余,也就堂而皇之地趋向流行读物了。
三、紧张的学习生活,舆论的煽动使中学生无法接近“经典”,而纷纷与“流行”结缘
按《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高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宇,每年阅读名著五部以上。而在学生正常的学习期间,几乎抽不出时间安心坐下来读名著。寒暑假期,学生奔波在众多的补习班中,而其中补语文的很少,更没有专门补语文阅读的。因此,经典的阅读自然就被彻底冷落,流行读物则乘虚而入。
面对流行阅读对传统教学的冲击,空发议论、呼吁倡导只能说是站在表面,就“标”下药。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象,就要想办法“治本”,这才是教育的目的。笔者就上述中学生流行阅读的原因,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做出了几点粗浅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心理对策
1、“从已入手、摆正心态”。即教师家长要克服自身对流行阅读的偏见。
面对形形色色的流行读物,我们老师和家长完全不必“谈之色变”。试想让学生一成不变地按照我们的意愿去读去看,又如何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呢?读书有“谋生”和“谋心”之分,前者侧重于那些“学以致用”的辅导读物,而后者则侧重于“心有所安”的精神读物。如果我们的孩子不能“心有所安”,他们又如何能获得自己需要的审美素养,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实现语言能力和人生修养的质的飞跃呢?
2、“心理把脉、对症下药”。即要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年龄,精神需求,从而对其正确的引导。
中学生喜欢依据自己的喜好跟随流行趋势,这是天性。他们叛逆是因为他们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平台供他们展示。笔者认为社会教育和伦理灌输如果在“流行”中达到精神升华,教育效果一定会更持久。如果社会、媒体、家庭、学校注意引导,思想规范,大胆争鸣,将“流行读物”的闪光内容认真弘扬,而将庸俗内容或删除或矫正,变堵为疏,既可以让学生得到思想净化和升华,又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张扬了想象力,何乐而不为呢?
二、引导对策
摆正了家庭、学校对流行阅读的态度和看法,了解了中学生的心理年龄和精神需求,那么我们该做哪些必要的引导呢?
首先,要保证课外流行阅读的正确有效进行,必须争取多方面的配合,除了学校支持、团队协助外,还应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家长既然不放心就不如也参与进去,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进而理解孩子的心理取向;老师是教育的先行者和指向标,应向孩子表明自己对流行阅读的观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孩子们也会乐于和你讨论读物,交流观点,在讨论中让学生逐步学会选择、利用流行读物。
其次,把流行阅读列入语文教学计划。存在必是合理,流行读物也自有存在的价值。在教学中给其一席之地,也是走在教育前列的表现。给以学生人文营养,仅仅依靠中学语文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读本》第四册中选入《天龙八部》、《卧虎藏龙》片段,不能不说这是对流行阅读的一种反思和吸收。
再次,向学生目的明确且有序、有量地推荐流行读物。教师向学生推荐流行读物,应思想性、知识性兼顾,根据学生思想状况及教学实际,合理安排其中的“质”和“量”,反对那种“多多益善”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最终流于形式的做法。比方说在讲授以“自然科学战争”为主题的单元时,可以选读2004年大热的《狼图腾》,虽然是故事,却也传达着作者对于民族文明发展的思考。在讲授以“生命”为主题的单元时,可以向学生推荐《细节决定成败》《小故事大道理》等励志类书籍。这样在追逐流行中学到了知识、在阅读中悟出了道理、在体味中学会了思考,可谓收获颇丰。
最后,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流行阅读活动。如果光读不评,那么引导便变成了刽子手,把学生正确的阅读倾向逐渐扼杀,因此,有了正确的阅读方向,再给予学生正确的读后指导,也是指导流行阅读必不可少的环节。,读书讨论会、读书辩论会、读书报告会等几种形式既能作好读后的引导,又能使学生在读书的快乐体验中品尝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在文化日益多元、阅读方式日益多样化的时代,流行成了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何正视“流行”阅读,抓好中学生的“流行阅读”确是我们教学一线工作者不可轻视的问题。站在时代的前列,跟上流行的步伐,也不失为教育教学思想上的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