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的“突转”与“发现”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lit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人》因着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传奇而风靡世界,年届七十的杜拉斯用疯狂恣肆的文字抒写着关于记忆与遗忘、距离与背弃、苍凉与激情,以及在黑暗中阅读与爱恋的种种。小说面世7年后,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
  关系的突转:交易还是爱情
  脑海里常常浮现结尾这个镜头:年轻的少女站在西贡开往法国的轮船上,头上是越南男人才戴的毡帽,倚着栏杆,两眼含泪,看着岸上那辆黑色的房车,车里有她这辈子最爱的人,她却原以为自己不爱这个中国男人,而只是贪图他的钱财;退一步,或者她还迷恋他的身体。可是少女要回法国了,她一个人在船舱里缩成一团抱着自己啜泣。她意识到这次离开是一去不返,他们彼此再也无法相见。她第一次看清楚了她与他的关系,那不是简单的肉体金钱的交易,而是爱。然而一切已无法挽回。
  这个情节和女孩儿内心的突转仿佛发生在瞬间,却在意料之中,正如法国评论家米雷尔·卡勒所说:“承认或者隐而不说,是形成杜拉斯作品风格的魅力之所在:意指的震颤波动。”
  《情人》恰恰是一个隐而不说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出场的时候,电影有一段回顾式的旁白和纵向流动的特写镜头,从头到脚对女孩儿的穿着做了详尽的描述:她头戴一顶醒目的平边男帽,这是一顶玫瑰红色的软毡帽,上面围着一条很宽的黑色饰带,头扎两根小女孩式的小辫,身上穿一件简朴宽松的连衣裙,显得娇俏可爱。这打扮传递出多重信息:不合常规的男式礼帽隐含着叛逆的心灵,磨破的高跟鞋一方面反映了家境窘迫,同时也透露了她的早熟。
  男主人公的出场也颇具象征意味:他坐在由一名穿着整洁制服的专职司机驾驶的轿车进入画面,乌黑锃亮的高级轿车与少女所搭乘的破旧公共汽车相对比,鲜明地暗示了两个人家境的差异。司机拉开车门,男主人穿着一身纯白的西服,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站稳之后掏出手帕,斯文地轻轻印了印额头上的汗水,然后转头向少女站立的方向望去……
  这一场,男女主人公在湄公河渡轮上的相遇,从年龄、家境、身份的巨大差异已然暗示了两人感情的宿命。
《情人》电影海报

  黑色的房车再次出现之时,两个人同坐后排,少女局促不安。看得出来,为少女风貌所倾倒的32岁中国男人一直在克制自己的情绪,礼貌地寒暄,漫无边际地聊天。而后很有意思的镜头出现了:两个人的手的特写,他略微颤抖,想靠近却又放弃,手指伸屈可见其内心挣扎,而少女期待又不安,忐忑又心仪。随着汽车的颠簸,他的手慢慢移动,有一点颤抖,却又难抑诱惑,直到他用宽大的手掌牢牢抓住了她柔软的手指。那些温暖的颜色也开始在驿动中慢慢蜕变,女孩儿的男式礼帽,不合脚的高跟鞋,还有劣质的口红,仿佛都被涂上了一种别样的神采。他想爱她却不敢,她稚小得如同初绽的花蕾,他知道,这样的爱更像是一次图谋不轨的犯罪。这样波澜不惊里酝酿着的情感爆发,让人相信他们在相爱。
  然而,他们之间到底还是有交易的。女孩儿用身体交换金钱,男人用情爱交易逃避。在这片古老的东方殖民地上,他是一个门第高贵的中国人,而她却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西方少女。
  “来吧,像你以前是怎么爱别的女人。”女孩儿的身上有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那种成熟甚至会让那个高大而眼睛细小的男人显得有些稚嫩而柔弱。涌动的光线透过房间,将欢娱抛洒于这狭小的空间,似不能停止的钟摆,敲击着易碎的温床。而他与她都知道,他们终究走不到一起,于是这挣扎里透露出一种绝望。所能把握的只剩下在嘈雜的唐人街中那间小屋子里的短暂的欢娱。他们一次次地激情相拥,除了做爱还是做爱,什么都不多想。隔着一扇薄薄的木门,外面是喧闹的街,人力车的叮当声和卖杂货的吆喝声伴随着他们的呻吟;戴着斗笠的人影,从百叶窗的缝隙里投射进来,在地毯上来来往往。
  蓝房子的光与影,嘈杂沸腾的人声,忧伤的黄昏从百叶窗中投进来,洒在同样忧伤的蓝色和人体上。屋外是嘈杂的环境,屋内是温热的肉体,情欲从内心深处迸发,吻落在身体上,让人有流泪的冲动。这色彩的搭配很有深意,忧郁的蓝色、绝望的心绪,借以唯美的淡橙色去外化,愈加突显了绝望。玛琦离开越南前,最后一次从那蓝色的公寓里走出来,影片也特意用蓝色铺满夜景和街道,明显区别于其他表现黑夜时的灰黑色。虽不着一字,但浓重的忧郁和悲凉的氛围扑面而来。绝望之中缠绕的温暖与唯美,在色彩中缓缓流淌。这蓝色的绝望是玛琦心底深处对爱情的绝望和冷漠,那是东尼始终化解不了的,玛琦在残酷、乖戾的生活中生成的对于爱与恨的经验。
  到这里,隐约可以看出东尼对玛琦的爱,然而玛琦对东尼的感情还是模糊朦胧的,只有肉体金钱的交易确定无误。“肉体之爱产生的销魂喜悦维系在瞬间,而情感的深浅要求在拉远的距离和延绵的时间中去沉思、反顾与体味。”王小波一语中的,玛琦心底的情感就是这样被渐渐 “发现”的。
  “远发现”与“近发现”
  影片随作者的意识流动,主观镜头、纵深镜头和意识流镜头交错切换,理智、绝望和情欲交织缠绕。玛琦似乎因没有爱而洒脱:她完全不考虑肤色差异和社会禁忌,更不管眼前这个男子是否真的在乎自己。“我愿意你从来没爱过我!”她让他像对待其他女人那样做就行了,她只是想在情欲交易中攫取自己一家人生活的资本,她认为她需要的就是面前这个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有钱男人。然而,因财富所囿而逐渐无力支付的东尼,最终却被这个15岁半的白人女子彻底俘虏。他爱上了她,试图说服父亲成全他这份突如其来的疯狂之爱,但终因玛琦的无动于衷而前功尽弃。其实,玛琦并非不爱他,她只是被苦难生活和乖戾、阴森的家庭折磨得早已麻木;堤岸上,在那个男人的车镜上印下柔情一吻的那一刻,她已深深地把这个男人融进了血液。直到她离开越南,在黑夜中、在华尔兹乐曲中肝肠寸断,任泪水横流。   记得这组镜头:东尼请玛琦家人吃饭,玛琦的家人除了金钱以外,对这个殖民地上的中国子民毫不在意——即便那是一个赤贫的白人家庭,也掌握着肤色的骄傲。之后玛琦与弟弟在舞池旋转,整个人贴在弟弟身上,犹如弟弟就是她的情人,东尼的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暴露了他内心的复杂情绪。之后他粗暴地对待玛琦,她却问起自己值多少钱,他恶狠狠地把钱甩到床上。他痛恨这个女孩儿把自己当成妓女,他憎恨这个女孩儿不爱他而他爱上了这个女孩儿。这是东尼内心的发现。
  少女一直以为自己不爱这个中国男人,也许只是不想面对而已。当他们面对注定的分离——玛琦要回法国,东尼必须娶家里安排好的门当户对的中国女子,他们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两个人谈起离别。瘦削的玛琦在风中缩起了肩膀,东尼脱下自己的西装,披在她肩上,两个人一起看大片的农田,寂静无声……这样的长镜头让我们浮想联翩,静默之中,东尼和玛琦的内心却翻江倒海。
  他要她说:“我是为钱才与你在一起。”她照说了。可她抱住他的时候,他说:“我的身体抗拒没有爱的女人。”他在房间里抽鸦片,像一具骷髅,整个身体,从外到内地空了。这时候她说:“答应我,再到这里来一趟。在你婚后。”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已悄无声息地表露了她内心的发现。
《情人》电影剧照

  爱,随岁月而沉淀
  回想起男女主人公欢爱的场景,老式的华美的府邸,屋外的一片喧嚣,昏暗的光线,就像东尼不能自我支撑的人生一般,尚年轻却已经有了腐朽的气息;而少女却是白玉无瑕般美丽,瘦削的身体竟有着无限的力量。两人内心和性格的很多特质,在这样的场景下也袒露了出来。
  和故事的开头一样,影片结尾,在战后很多很多年过去以后,他给她打来电话:“是我。”忽然间,他的声音颤动了一下。她一听那声音就知道是他。在电话里,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仍然爱着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
  “我已经老了”,在小说《情人》的开篇,杜拉斯这样写道。而那时,她的 “他”已经去世。湄公河上那曾经的爱情故事已经成为作家笔下永恒的文字,跨越时空,她在跟“昨天”做爱。前面提到“意指的震颤波动”,它来源于灵魂的力量。“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的女人,与你那时的容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平静的语气娓娓讲叙着道德边缘地带的人生。矛盾仅仅是矛盾,痛苦仅仅是痛苦,没有对与错,只是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一切。
  后来,78岁的杜拉斯在闻知她的中国情人去世之后,黯然神伤。她把她与中国情人半世纪前的恋情重又讲述出来,把《情人》再写了一遍,这就是《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深情如此,即便她后来的人生那般传奇放荡,即便他终究做了别人的丈夫和情人,这份感情终究得以恒久。
  爱之深挚,随着岁月沉淀于无声处,构成银屏上这自然无痕而又扣人心弦的“发现”与“突转”。是有此文。
其他文献
亨利·大卫·梭罗说过:“把人与人相比最好是比较他们各自的理想。真实的人太复杂了,实在难以对付。”而他自己的散文体自传《湖滨散记》和富兰克林的《富兰克林自传》表达了他们各自根本的人生理想。因此,细读地对比他们二人的自传文本就是把两个人类的个体做比较,从而最终完成自传探寻人性奥秘、生命奥秘的文本使命。  《富兰克林自传》和《湖滨散记》分别表明了富兰克林和梭罗各自的清教徒倾向,二人对自我的生活方式都制定
如今到梵蒂冈旅游,不管您是不是虔诚的基督徒,都一定会被这里的教皇讲道所吸引的。罗马教皇正是借此把自己的权威刻进了一代又一代罗马市民的心中。尽管时间流转了千年,就连广场四周巍然屹立的教堂都已几次变换风格——从罗马式到巴洛克式,再到最近的哥特式风格——可是讲道的仪式却很好地延续了下来。很多人一定会很好奇,在古罗马帝国覆亡之后,罗马教皇身上的光环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又是怎样变亮变强,最后照耀整个西方世界的
《美国丽人》席卷2000年奥斯卡颁奖典礼,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山姆门德斯)、最佳原创剧本(艾伦鲍尔)、最佳男主角(凯文斯贝西)和最佳摄影五项奥斯卡奖收入囊中。《美国丽人》是一部属于“社会问题”类型的影片,当中的反面角色不仅仅反映自己的问题,也代表整个社会的问题。《美国电影类型手册》给所谓的“社会问题”作了如下定义:首先,这个问题必须是对规模较大的一群人产生负面影响的某种环境。其次,它必须足以构成
圣-宝莱-雷-伴是莫尔旺地区的一个小型温泉疗养地,位于勃艮第南部,可治疗喉疾。这里清爽宜人、绿树掩映、远离尘嚣、山峦叠嶂。博纳尔创作这样一幅作品,也许缘于这里的景致与高更作品中常见的布列塔尼的乡村景象十分相似,这幅作品最能体现高更对博纳尔的影响。没有高更可能就没有纳比画派,而且,无论是莫里斯·德尼、塞律西埃还是朗松,都明显受到了高更的影响,也许他们仅仅借鉴了高更的某些东西。不过博纳尔的情况要复杂得
对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展览记忆犹新。尽管距离那个春天已经五年。记得那里丰厚的馆藏,也记得那座宏伟的建筑。藏品从古埃及到现代美术,堪称新英格兰地区最大的艺术博物馆,又因其拥有40万件不朽之作而成为全美国第五大博物馆。记得怎样和女儿在那些宽阔而高的展厅里不尽徜徉,也记得窗外的玉兰花正开得烂漫飞扬。那时候不知道不远处还有一座叫做芬威院的博物馆,当然更不可能知道加德纳夫人那波希米亚般的璀璨人生。  在一本书
“东西方文化冲突”,已成一种概念,并在众人眼里,视作定律一条。中外交往之中,凡遇障碍,皆顺手牵羊,或以“文化”的钥匙释疑,或以“冲突”的利刃解惑。大而化之,固然省事,但远离贴切,多为隔靴搔痒。  托开放之便,自二十四五年前开始,我拖着行囊,多次域内域外云游。以丹麦为圆心,网罗周边诸国,曾有由秋到冬的勾留。之后有东南亚的云山之高,亦有我国港澳台地区的湖海之远。数度赴美,与白人朋友结伴,为看太平洋与大
2019年年底,人类派往恒星际空间的第二位使者——美国宇航局旅行者2号探测飞船穿透日球层顶(也叫太阳风层顶,即太阳系边界。在这里,太阳风被弥漫银河系的等离子体取代)。6年前,旅行者1号探测器也穿透了日球层顶。现在,这两艘旅行者号的合并探测结果为我们展现了太阳系边界迄今最详尽的信息。科学家发现,旅行者2号的窗外景象在2018年11月5日发生改变,当时这艘飞船距离太阳大约178亿千米(比地球距离太阳远
在上期文章 《漫画中的葡萄酒文化—— 中的“十二使徒”葡萄酒》中,我们初步了解到《神之水滴》这部漫画小说的故事梗概,以及主人公神咲雫与远峰一青比试赏鉴葡萄酒水平时提到的“十二使徒”葡萄酒。为了让读者更充分地了解《神之水滴》这部小说的主旨是推广葡萄酒文化,我们将结合小说情节着重介绍作品中反复出现的15支葡萄酒的特点及其产地概况,因为每一支葡萄酒都不是虚构的。  《神之水滴》之Domaine Gros
达拉·豪恩(Dara Horn,1977— )的小说《来世》(The World to Come)由诺顿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小说甫一面世,便赢得好评一片,获得了2006年“美国犹太图书奖”、2007年“瑞巴罗奖”,并被《纽约时报书评》列入“编辑推荐书目”,自出版以来先后被译成十多种文字,进一步确立了达拉·豪恩在美国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  达拉·豪恩出生在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
奇装异服,行为古怪,被许多人看作是当代艺术家的标签。不过,这样的艺术特质并非始于当代艺术,早在《庄子-田子方》就记载了“解衣盘礴”的故事。而徐渭和凡·高更是个中两位杰出的前辈。命运给予了他们凡夫俗子难以望其项背的才华,却也施加给他们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于是他们常常徘徊在地狱的门口窥探世界最本质的美,他们的艺术也充满了癫狂之美。艺术家个体的悲剧和世人对美的再认识就此交织在一起。  徐渭(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