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崭新的教育理念时时撞击着传统教学的方方面面,新课程改革需要课堂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那么,我们期待的是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呢?或者说我们期望的理想的课堂是个什么样的?如何实现这种理想的课堂?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受苏联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六环节教学模式影响,简单地说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有以下两点:
一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高效率。可以说传统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是围绕着掌握知识和技能而展开的,因此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具有较高的效率,表现在:一是目标指向明确,一节课要解决几个知识点以及如何解决,本节课就围绕着这些目标而展开,环节紧凑时间节省;二是训练的针对性强,有经验的教师都能围绕着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一些训练题,使学生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二是组织、准备和展开课堂教学的方便快捷。过去常说“教师上课就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因为师生所教所学的唯一材料就是课本,师生无须在课前做过多的准备工作。
从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反思到实践新课改的理念,广大教学一线教师都在努力构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课堂,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理想课堂?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了生命的活力、激发出了生命的潜能,因此使他(她)具有了强烈地学习愿望,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学生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尝试到自主成功的欢乐,因此在课堂上就更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唯其如此才能实现教学的最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
笔者认为理想的课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二是能够让不同潜力的学生学习不同内容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这样的理想课堂?第一个方面在本文已有所论述,很多新课改的文章都论及了这方面的内容,因此不再赘述,下面主要谈第二个方面即如何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堂课上学习不同的内容。主要从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教师层面,二是学校管理层面。
教师层面:Α.基本素质。除却其他素质单就学科教学素质而言,主要有两点:第一是教师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和体系上、结构上的把握,做到驾轻就熟、高屋建瓴,这是前提、是基础。这种理解和把握表现在两个维度:一个是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知识的内涵及发展变化,知道哪些知识可以略学、哪些可以跳过去,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另一个是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即例子,也可以说是问题情境,这是由教科书走向教材进而创生课程的生长点,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生长点。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了交流、互动,课程的创生就成为一句空话,学生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第二是教师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过去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又提出来只有一桶水还不够,还要有一池活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否则的话自己“内存”羞涩如何与学生交流?Β.观念与方法。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在学期初要制订出教学计划,确定教学进度,进而确定出每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然后备课、写出教案,然后依据教案上好每一堂课,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每一堂课都让学生反复训练,当堂掌握所学知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像教学就只能是这一个样子。俗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门”是指什么?我认为就是继续学习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而我们是否关注了这个“门”?!如何突破这道“门”?临沂市罗庄区实验中学数学教师刘建宇就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盘考虑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学生刚进入初一时,侧重于对学生的学科兴趣、学习自信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中期则侧重于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形成经验和观念的培养,后期侧重于学生对所形成的观念的验证、反思和升华。不拘泥于一堂课的得失和面面俱到,让学生快速占领知识的制高点,框架推进、局部完善。他教的学生在很少做题和几乎没有课外作业的情况下,在初一的时候有的学生就能自学初二甚至初三的内容,到初二、初三时有的学生甚至自学完了高中的内容。C.平常心和进取心。一个教师对待工作如果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那就不可能搞好课堂教学的改革;如果一个教师过于看重名利,也不要进行这种改革。只有保持对待工作上的积极进取心和对待名利上的平常心,才能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学校管理层面:从网上、电视报刊上,甚至从身边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体罚学生的报道,有的造成了严重后果,而施罚的教师中不乏“优秀教师”,实际上这只是冰山一角,有时也很难区分严格要求与体罚两者的界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压力,压力是按以下路径传导的:社会上对升学的需求压力→学校→教师→学生。一所学校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当地有较高的声誉,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就是看升学率,可以说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自然就将这种压力分解到教师身上,并通过管理行为进行落实。可以说学校的管理制度、管理行为就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指挥棒,因此学校的管理方式对理想课堂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来看,从学校管理的层面主要应注意一下几点:Α.质量监控的方式。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很多学校在一个学期内要举行几次考试,有的甚至进行月考,考试结果用于对教师的奖惩。这种方式非常不利于理想课堂的实现,因为这样一来,教师就不敢让学生进行超前学习,只能困于考试的框架内。因此要改变这种监控方式:一是尽量减少考试的次数;二是改变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对于实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师,可以根据其方案考查是否达到了各阶段目标,不要搞一刀切的统一考试;三是要改变考试的目的,变奖惩性考试为诊断性考试。Β.教师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工作的考核大多采用的是统一的量化考核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早已是众矢之的,但现在好像还没有更好的方式替代。笔者认为采取个别评价或者是发展性评价应该是今后教师工作评价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理想课堂的必然要求。C.营造学习型学校。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学习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要成为学习型组织也决非易事,需要营造和谐的氛围、高水平管理者的引领和制度保障,而最重要的是要使学习成为全体教师的内在需求。
理想课堂的实现,在一个或几个教师身上相对容易,而在一所学校或一个区域内实现则要困难得多,这不仅取决于教师群体的素质,还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考核制度,另外还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能对学校进行检查评比的行政、业务管理部门的影响。因此,要实现理想的课堂,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而学校和教师无疑是关键。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受苏联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六环节教学模式影响,简单地说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有以下两点:
一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高效率。可以说传统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是围绕着掌握知识和技能而展开的,因此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具有较高的效率,表现在:一是目标指向明确,一节课要解决几个知识点以及如何解决,本节课就围绕着这些目标而展开,环节紧凑时间节省;二是训练的针对性强,有经验的教师都能围绕着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一些训练题,使学生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二是组织、准备和展开课堂教学的方便快捷。过去常说“教师上课就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因为师生所教所学的唯一材料就是课本,师生无须在课前做过多的准备工作。
从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反思到实践新课改的理念,广大教学一线教师都在努力构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课堂,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理想课堂?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了生命的活力、激发出了生命的潜能,因此使他(她)具有了强烈地学习愿望,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学生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尝试到自主成功的欢乐,因此在课堂上就更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唯其如此才能实现教学的最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
笔者认为理想的课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二是能够让不同潜力的学生学习不同内容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这样的理想课堂?第一个方面在本文已有所论述,很多新课改的文章都论及了这方面的内容,因此不再赘述,下面主要谈第二个方面即如何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堂课上学习不同的内容。主要从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教师层面,二是学校管理层面。
教师层面:Α.基本素质。除却其他素质单就学科教学素质而言,主要有两点:第一是教师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和体系上、结构上的把握,做到驾轻就熟、高屋建瓴,这是前提、是基础。这种理解和把握表现在两个维度:一个是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知识的内涵及发展变化,知道哪些知识可以略学、哪些可以跳过去,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另一个是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即例子,也可以说是问题情境,这是由教科书走向教材进而创生课程的生长点,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生长点。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了交流、互动,课程的创生就成为一句空话,学生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第二是教师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过去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又提出来只有一桶水还不够,还要有一池活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否则的话自己“内存”羞涩如何与学生交流?Β.观念与方法。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在学期初要制订出教学计划,确定教学进度,进而确定出每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然后备课、写出教案,然后依据教案上好每一堂课,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每一堂课都让学生反复训练,当堂掌握所学知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像教学就只能是这一个样子。俗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门”是指什么?我认为就是继续学习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而我们是否关注了这个“门”?!如何突破这道“门”?临沂市罗庄区实验中学数学教师刘建宇就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盘考虑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学生刚进入初一时,侧重于对学生的学科兴趣、学习自信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中期则侧重于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形成经验和观念的培养,后期侧重于学生对所形成的观念的验证、反思和升华。不拘泥于一堂课的得失和面面俱到,让学生快速占领知识的制高点,框架推进、局部完善。他教的学生在很少做题和几乎没有课外作业的情况下,在初一的时候有的学生就能自学初二甚至初三的内容,到初二、初三时有的学生甚至自学完了高中的内容。C.平常心和进取心。一个教师对待工作如果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那就不可能搞好课堂教学的改革;如果一个教师过于看重名利,也不要进行这种改革。只有保持对待工作上的积极进取心和对待名利上的平常心,才能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学校管理层面:从网上、电视报刊上,甚至从身边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体罚学生的报道,有的造成了严重后果,而施罚的教师中不乏“优秀教师”,实际上这只是冰山一角,有时也很难区分严格要求与体罚两者的界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压力,压力是按以下路径传导的:社会上对升学的需求压力→学校→教师→学生。一所学校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当地有较高的声誉,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就是看升学率,可以说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自然就将这种压力分解到教师身上,并通过管理行为进行落实。可以说学校的管理制度、管理行为就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指挥棒,因此学校的管理方式对理想课堂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来看,从学校管理的层面主要应注意一下几点:Α.质量监控的方式。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很多学校在一个学期内要举行几次考试,有的甚至进行月考,考试结果用于对教师的奖惩。这种方式非常不利于理想课堂的实现,因为这样一来,教师就不敢让学生进行超前学习,只能困于考试的框架内。因此要改变这种监控方式:一是尽量减少考试的次数;二是改变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对于实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师,可以根据其方案考查是否达到了各阶段目标,不要搞一刀切的统一考试;三是要改变考试的目的,变奖惩性考试为诊断性考试。Β.教师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工作的考核大多采用的是统一的量化考核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早已是众矢之的,但现在好像还没有更好的方式替代。笔者认为采取个别评价或者是发展性评价应该是今后教师工作评价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理想课堂的必然要求。C.营造学习型学校。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学习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要成为学习型组织也决非易事,需要营造和谐的氛围、高水平管理者的引领和制度保障,而最重要的是要使学习成为全体教师的内在需求。
理想课堂的实现,在一个或几个教师身上相对容易,而在一所学校或一个区域内实现则要困难得多,这不仅取决于教师群体的素质,还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考核制度,另外还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能对学校进行检查评比的行政、业务管理部门的影响。因此,要实现理想的课堂,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而学校和教师无疑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