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教育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美的教育下使学生感性得到发展,培养丰富的情感从而产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理解。以寻求创造表现,使学生心理趋于和谐,达到审美教育的完善。使学生从实践中感悟知识,把思考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并增长学生内在的创造力。
【关键词】美术教育;人格塑造;健康发展
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在以学科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吸收艺术和其相关科目的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提供知识空间。根据美术本身所特有的个性特征,美术教育者应把学生作为主题和中心,面对全体学生,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美术教育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站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美育也应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当前,素质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美育是完美人格得以成立的基础。人格的完善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完满和充实,也就是提高人的心理生理素质,发展智力、品格、情操、体魄,使之成为能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改造世界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健全的人格应具备三种心理结构即:认知、伦理和审美。其中,美术教育的中心环节就是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教师利用优秀的艺术作品,集自然美及社会美,让学生欣赏、体会,从而使学生在创造体验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的活跃和提高,构成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的独特的心理结构。所以美育教育主要是对学生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使他们在自由、平等、和谐、互助的状态中,自主吸取所需能量,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透彻的理解能力及艺术的创造力。建构平等、和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最终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
通过各种感官对外部自然、艺术形式的创造活动和欣赏活动所产生的亲身体验及感受,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以不断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和理想,使他们适应现象世界中的对称、均衡、节奏、韵律、错综、一致、变化、统一等生命力活动模式和美的构成规则,将生活体验内化为自身把握世界的活动方式。并运用美学体验,深入思考,把学生带入美的领域中,养成主动学习,高度概括,不断利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经验,克服思维习惯,锻炼他们对信息加以改造、重组、概括,然后提炼成新形象,培养丰富的情感,产生出创造性想象。在美的教育下使学生感性得到发展,培养丰富的情感从而产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理解。以寻求创造表现,使学生心理趋于和谐,达到审美教育的完善。培养学生以审美的特殊之眼去感知,以审美联系去想象,产生丰富的情感,用感悟的心去理解,引发联想和想象,最终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教育发展健全的人格,其中一项是要培养学生一种深入观察和全面了解事物的认知习惯。同时让学生对矛盾的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打破定势来反思问题,抓住想法不放,进而把问题展开,进行分析、判断、归纳、解决和延伸。学生从以前课堂中“照着做”,通过实践活动找到“怎么做”,就能够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从中获取知识。“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方法是创新的手段”,使学生从实践中感悟知识,把思考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调动并增长学生内在的创造力。
美术教育,应鼓励学生研究实际的问题,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面对可能产生的错误和新的尝试应有更宽松的谅解态度。教师在设计教学的内容方面,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的内容,内容难度要合理,不统一设置并放宽要求,还应适当补充课业内容,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来培养学生自发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
美术教育课业安排应有跨度,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使美术课在进行美术文化传承的同时,集实践、创造、自主、趣味、发展、社会性于一体,把它构建成一种能够体现综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
教学创新是实践的前期阶段,经教师严密思考组织起来的教学使“教“与”“学”产生默契,群策群力,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创新实践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创新的喜悦心情。通过信息重组,形成全新的形象。提倡学生展开幻想,大胆联想,发展多向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出心裁,求异创新,促使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让他们明白成功背后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知道如何踏踏实实地向成功迈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自终是一个引导者和鼓励者,他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表达和充分发挥的空间。这是因为,只有“拥有充分的发展空间的孩子,才是健康快乐的孩子”。
美术课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在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结构等方面的培养,以及构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方面,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育;人格塑造;健康发展
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在以学科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吸收艺术和其相关科目的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提供知识空间。根据美术本身所特有的个性特征,美术教育者应把学生作为主题和中心,面对全体学生,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美术教育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站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美育也应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当前,素质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美育是完美人格得以成立的基础。人格的完善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完满和充实,也就是提高人的心理生理素质,发展智力、品格、情操、体魄,使之成为能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改造世界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健全的人格应具备三种心理结构即:认知、伦理和审美。其中,美术教育的中心环节就是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教师利用优秀的艺术作品,集自然美及社会美,让学生欣赏、体会,从而使学生在创造体验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的活跃和提高,构成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的独特的心理结构。所以美育教育主要是对学生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使他们在自由、平等、和谐、互助的状态中,自主吸取所需能量,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透彻的理解能力及艺术的创造力。建构平等、和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最终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
通过各种感官对外部自然、艺术形式的创造活动和欣赏活动所产生的亲身体验及感受,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以不断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和理想,使他们适应现象世界中的对称、均衡、节奏、韵律、错综、一致、变化、统一等生命力活动模式和美的构成规则,将生活体验内化为自身把握世界的活动方式。并运用美学体验,深入思考,把学生带入美的领域中,养成主动学习,高度概括,不断利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经验,克服思维习惯,锻炼他们对信息加以改造、重组、概括,然后提炼成新形象,培养丰富的情感,产生出创造性想象。在美的教育下使学生感性得到发展,培养丰富的情感从而产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理解。以寻求创造表现,使学生心理趋于和谐,达到审美教育的完善。培养学生以审美的特殊之眼去感知,以审美联系去想象,产生丰富的情感,用感悟的心去理解,引发联想和想象,最终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教育发展健全的人格,其中一项是要培养学生一种深入观察和全面了解事物的认知习惯。同时让学生对矛盾的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打破定势来反思问题,抓住想法不放,进而把问题展开,进行分析、判断、归纳、解决和延伸。学生从以前课堂中“照着做”,通过实践活动找到“怎么做”,就能够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从中获取知识。“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方法是创新的手段”,使学生从实践中感悟知识,把思考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调动并增长学生内在的创造力。
美术教育,应鼓励学生研究实际的问题,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面对可能产生的错误和新的尝试应有更宽松的谅解态度。教师在设计教学的内容方面,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的内容,内容难度要合理,不统一设置并放宽要求,还应适当补充课业内容,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来培养学生自发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
美术教育课业安排应有跨度,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使美术课在进行美术文化传承的同时,集实践、创造、自主、趣味、发展、社会性于一体,把它构建成一种能够体现综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
教学创新是实践的前期阶段,经教师严密思考组织起来的教学使“教“与”“学”产生默契,群策群力,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创新实践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创新的喜悦心情。通过信息重组,形成全新的形象。提倡学生展开幻想,大胆联想,发展多向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出心裁,求异创新,促使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让他们明白成功背后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知道如何踏踏实实地向成功迈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自终是一个引导者和鼓励者,他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表达和充分发挥的空间。这是因为,只有“拥有充分的发展空间的孩子,才是健康快乐的孩子”。
美术课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在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结构等方面的培养,以及构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方面,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