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消除贫困摆在治国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举全党全社会之力集中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行百里者半九十,胜利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巩固胜利成果,绝不能放松懈怠,让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
不能抛下“贫中之贫”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贫困人口作为最深的牵挂,扶贫始终是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花的精力最多。党的十八大以后,他第二次到地方调研,去的就是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合一”的河北阜平县,到如今,他的足迹早已遍布全國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他本人亲力亲为,带头抓脱贫攻坚,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也必须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自觉扛起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通过层层传导压力,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汇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同样的道理,脱贫攻坚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更没有一劳永逸之说,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党员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脱贫攻坚战消灭的只是绝对贫困,并未彻底消灭相对贫困,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也不代表所有老百姓就都过上了富足安康的美好生活。
我们需要看到,在一些脱贫难度极大的深度贫困地区,难免会有极少数、极个别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仍然存在返贫的风险,我们绝不能说脱贫攻坚已经胜利了,就丢下他们不管。脱贫攻坚有收官之日,但为人民谋幸福、谋发展的行动却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贫困县摘帽后,也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实践证明,脱贫攻坚越往后,困难就越大,留下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认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切实把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再压实、再严格、再强化,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信念,坚决兑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交出一份既让人民满意、又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脱贫攻坚壮丽答卷。
巩固成果,防止返贫
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座谈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当前形势,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给脱贫攻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加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这些不利因素叠加在一起,既加大了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难度,也给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增加了难度。
脱贫攻坚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脱贫之后不返贫才是真脱贫。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地方确实出现过返贫现象,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刚脱贫的群众底子太薄、抗风险能力太弱,比如有的群众自身患有疾病,需要长期寻医问药,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脱贫难度大于常人;另外也和一些基层干部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有关,贫困户刚“摘帽”,扶贫干部就觉得任务完成,皆大欢喜,可以“鸣金收兵”了,没能保持帮扶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更有一些所谓的“返贫”,实际上本来就没有脱贫,只是搞的“数字脱贫”“形式脱贫”,根本经不起检验。
据民政部公布数据,截至今年3月,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尤其是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国际形势的影响,困难群众返贫、致贫的风险尤为突出。因此,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党政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懈怠,都必须牢记责任,要有如履薄冰的危机感、紧迫感。即使在达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之后,也必须切实把有效防止返贫致贫放在重要位置,筑牢返贫致贫风险“防火墙”,帮助群众真正跳出“脱贫再返贫”的恶性循环。同时要坚决杜绝政绩脱贫,对形式主义、虚报脱贫数据等问题进行追责问责,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脱贫成果来之不易,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维护好、巩固好脱贫的丰硕成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脱贫不是终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虽然全面小康不是人人同样的小康,但如果现有的七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全面小康也不能让人信服。”“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进入后脱贫时代,既要打好攻坚战,也要跑好接力赛。脱贫只是第一步,要让每一个群众都真真切切地享受到脱贫后的幸福生活,不让任何人掉队,还需要我们再接再厉,持续奋斗。
我们需要看到,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的问题。今年4月,他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他同时指出: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在农村,但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如何发掘农村的潜力,激发乡村发展的后劲,这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已经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要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要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只有把落后地区的发展搞上去,补齐短板,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要真正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不掉队,我们就必须做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新时代的干部,不能只是开开会、讲讲话、表表态,我们必须始终牢记责任,用于担当,一切着眼实际、着眼长远,既要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因病返贫、因灾返贫,还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进一步提升脱贫质量,谋划长远发展,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脱贫群众真正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过上“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日子。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行百里者半九十,胜利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巩固胜利成果,绝不能放松懈怠,让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
不能抛下“贫中之贫”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贫困人口作为最深的牵挂,扶贫始终是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花的精力最多。党的十八大以后,他第二次到地方调研,去的就是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合一”的河北阜平县,到如今,他的足迹早已遍布全國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他本人亲力亲为,带头抓脱贫攻坚,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也必须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自觉扛起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通过层层传导压力,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汇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同样的道理,脱贫攻坚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更没有一劳永逸之说,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党员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脱贫攻坚战消灭的只是绝对贫困,并未彻底消灭相对贫困,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也不代表所有老百姓就都过上了富足安康的美好生活。
我们需要看到,在一些脱贫难度极大的深度贫困地区,难免会有极少数、极个别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仍然存在返贫的风险,我们绝不能说脱贫攻坚已经胜利了,就丢下他们不管。脱贫攻坚有收官之日,但为人民谋幸福、谋发展的行动却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贫困县摘帽后,也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实践证明,脱贫攻坚越往后,困难就越大,留下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认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切实把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再压实、再严格、再强化,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信念,坚决兑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交出一份既让人民满意、又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脱贫攻坚壮丽答卷。
巩固成果,防止返贫
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座谈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当前形势,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给脱贫攻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加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这些不利因素叠加在一起,既加大了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难度,也给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增加了难度。
脱贫攻坚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脱贫之后不返贫才是真脱贫。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地方确实出现过返贫现象,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刚脱贫的群众底子太薄、抗风险能力太弱,比如有的群众自身患有疾病,需要长期寻医问药,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脱贫难度大于常人;另外也和一些基层干部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有关,贫困户刚“摘帽”,扶贫干部就觉得任务完成,皆大欢喜,可以“鸣金收兵”了,没能保持帮扶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更有一些所谓的“返贫”,实际上本来就没有脱贫,只是搞的“数字脱贫”“形式脱贫”,根本经不起检验。
据民政部公布数据,截至今年3月,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尤其是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国际形势的影响,困难群众返贫、致贫的风险尤为突出。因此,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党政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懈怠,都必须牢记责任,要有如履薄冰的危机感、紧迫感。即使在达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之后,也必须切实把有效防止返贫致贫放在重要位置,筑牢返贫致贫风险“防火墙”,帮助群众真正跳出“脱贫再返贫”的恶性循环。同时要坚决杜绝政绩脱贫,对形式主义、虚报脱贫数据等问题进行追责问责,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脱贫成果来之不易,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维护好、巩固好脱贫的丰硕成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脱贫不是终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虽然全面小康不是人人同样的小康,但如果现有的七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全面小康也不能让人信服。”“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进入后脱贫时代,既要打好攻坚战,也要跑好接力赛。脱贫只是第一步,要让每一个群众都真真切切地享受到脱贫后的幸福生活,不让任何人掉队,还需要我们再接再厉,持续奋斗。
我们需要看到,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的问题。今年4月,他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他同时指出: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在农村,但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如何发掘农村的潜力,激发乡村发展的后劲,这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已经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要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要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只有把落后地区的发展搞上去,补齐短板,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要真正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不掉队,我们就必须做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新时代的干部,不能只是开开会、讲讲话、表表态,我们必须始终牢记责任,用于担当,一切着眼实际、着眼长远,既要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因病返贫、因灾返贫,还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进一步提升脱贫质量,谋划长远发展,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脱贫群众真正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过上“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