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霸名片:刘嘉森,2015年衡水中学高考文科状元,高考673分,就读于北大中文系。
再不站起来就真的晚了
我是在2012年考入河北衡水中学的,入学时候我的水平在年级里是500多名,在班里是中下游。我的同学里,父母是博士的大有人在,父母是高官富商的大有人在,从小学习奥赛的大有人在,精通第二外语的也大有人在。所以谁也不会料到三年之后,考全校第一的是我。
从入学时候的局势来看,我自己也难以相信我会成功。在绝对实力的碾压之下,中二的梦想是没有生存空间的。梦想也是一点点抬高、一点点扩大的,总得一步一步走着来。
很多人以为衡中为努力制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从入学时的情况来看,衡中让为数不少的人都不再相信努力了。我经过努力才爬进来,可是身边全都是领先我好几年的人。他们做的题我看不懂,他们讨论的知识我也听不懂,我们不像是同一层级的人——他们更“高级”。如果这些不足以打击我的话,那么最不能忍受的是:我不知道这种差距如何产生的,以及我如何赶上去。最可怕的猜想是我永远不会赶上他们,差距不会缩小反而会拉大——我们生来不是同一个阶层。
我想那时这些骄子们对我是毫无恶意的,但他们的实力所形成的无形障壁挡我于外,他们对我说的每一句话都带着不自觉的怜悯,像尊贵的王子有教养地访问贫民区。我无法在这种境遇里继续相信努力的价值,那段时间我活得像行尸走肉。
我曾经相信苦难会让我更坚强,后来才发觉苦难没有任何价值,只有苦难被转化为现实的财富时它才有用,至于苦难本身,就仅仅是苦难而已。一旦我稍有软弱,苦难还会带来更多的苦难。所以不管深夜窝在被子里流的泪,心里受的伤,还是生活中受的辱,在我不够坚强的情况下,都只是白受的罪。苦难不会帮我,但它提醒我:该醒醒了,再不站起来就真的晚了。
努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用
我旁听了一节化学奥赛班的课,旁边坐着一位以拼命著称的学长,他任何时间都要节省,一天只去三次厕所,下课从来不动弹。据说他桌上常年摆着葡萄糖口服液,因为脑力消耗过大,需要随时补充营养。他告诉我,入学时候他的名次比我还要低得多,可现在他是化学奥赛班的第一,是通过努力做到的。他建议我不要跟别人攀比,而要做到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他说他认为我们来到这所学校的唯一目的是激发一个更强大的自我,而不是在比较之中迷失自我。
学长的话让我重新相信勤奋。我开始相信勤奋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用的,我开始比别人更拼更努力。就在当月,我的成绩有很大提升,政治单科甚至挤进了班里的前三名。
文理分科的时候,我的理科成绩已经明显高于文科成绩,但我再三思索,却发现文史哲才是我的兴趣所在。选文之后,我的相对名次下降不少。但我致力学业的态度没有变,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我常用墨子的话“默则思,言则诲,动则事”来要求自己减少闲思杂念,一心向学。
经过艰苦的努力,我给各科打下了初步的基础。我的成绩在年级里排100多名,终于摸到了尖子生的靴子边。终于要迎面对决那些曾经仰视的人物,压力之大令我几乎窒息。此时我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我是一个普通人,所以必须以普通人的姿态脚踏实地去努力。我再次提醒自己:我来这里是要以诚实的努力换取我梦想的人生,我不是来跟别人比较的,我的对手只有自己。
向尖子生吸收优秀习惯
我的成绩上升相当迅猛,最厉害的一次考了班级第一年级第十,可是很快我就发现,尖子生们的基础依然远远强于我,我的成绩增长后继乏力,渐渐跌入了一个仿佛“中等收入陷阱”的阶段。
我此时有了新举措:向尖子生吸取优秀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学习效率,不取巧不绕道,扎实提高自己的基础。那段时间我学习了不少习惯,如今回头看,最核心的是三个好习惯:
第一个是“每天早晨列出一天的任务清单”。有些同学花费一个小时去设计今天详细的时间表,一天的计划密密麻麻,可是还没到上午第二节课就全被打乱了。毕竟我们不能控制学校什么时候搞活动搞讲座、班主任什么时候来占自习、自己用多少分钟可以刚刚好做完一套题……所以制订过于详细的计划就是脱离实际。
第二个好习惯是关于问问题的,我习惯于“不懂就问”,把所有不懂的题都标注,下课就拿着一大摞卷子问老师问同学,有时候自己都搞不清楚哪几道题需要问,搞得老师同学很烦我。经过对尖子生的观察,我发现他们比我多一个环节,是“不懂——深思——问”,判定某题为不懂,就连着题干和答案一起整理到改错本上,进行思索。这种思索往往有三次,中间会隔数天的时间。第一遍思索可以过滤掉大部分题,第二遍和第三遍再过滤一部分,只剩下最后少部分题再去问老师和同学。此时这些题经过深切思索,肯定是一点就透。改进习惯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学习效率提高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当时尖子生们所疑惑的题往往是极有思维量的难题,而我还经常被中等题卡住,所以我不得不放弃一些非常难的题。
第三个好习惯是叫“笔不离手”。老师讲知识,向来不是只讲一遍,总要重复多次。我喜欢在老师讲到第二三四五遍的时候低头做自己的题,却发现这样做会出现双重干扰,课听不好,做题也不专注。而且人的精力必须经常变换活动才能保持,听课、背书、做题、整理四项事情轮换着做才可以高效。如果我上课在做题,到了自习课的时候再做题就常常感觉乏力,这不是真的缺乏体力,而是过分从事单项劳作带来了疲劳感。而直接记笔记反而不是很累,第一遍听是新知识,其余就当是复习。當我催动手中的笔,因为这种忙碌感,脑中闲思杂念自然排除了,不必费力提醒自己不要走神。
在自习课上,“笔不离手”更加关键。我见过很多人把做题当“看题”,不动笔。我也犯过错误,垂着手想题,很快就走神。其实做题必须要动笔,一道计算题,不动笔算,就不能给人缜密准确的习惯,一道文综题不写个十条八条上去也不会有深刻印象。所以“笔不离手”真是太重要了。
重要的突破 在赶超尖子生的岁月里,我把上述第三个习惯加以发展延伸,由此发现一条重要的法则:与其把闲思杂念从脑子里赶出去,不如先用有用的东西填满大脑,让闲思杂念无缝可钻。
我早上一醒来就把整理内务当成头等大事,一分钟叠被三十秒铺床,飞速打扫卫生又飞速赶赴操场。早晨的内务整理对我来说有种仪式感,一位美国海军上将写了本书叫《自律的人生从叠被子开始》,我对其观点很认同。
到了操场7分钟候操时间背书,回到教室起立大声朗读,上课笔不离手,下课大声背书,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做事情。而且那段时间团活动任务重,我每周有四五节自习课用来做课件筹备活动,但是额外的任务反而使我更高效了。跟我一起做任务的班委学委们有些人借此机会脱离管制嬉笑聊天,有些人担心成绩受损就草草敷衍只想回去,只有我沉浸在“当下”,脑子不想别的,所以任务做得很好,学习也不耽误。
每天的时间在我脑海里都是具象化的,一秒钟的时间流逝就像一小块金子从金砖上被剪下,有“咔”的声响。这段时间是墨子式的“以自苦为极”,我也终于领悟了墨子所说的“默则思,言则诲,动则事”,当辛勤的劳动实实在在占据了生命的每一秒钟,闲思杂念才不会偷走我们的生命。这是“精进”的意义,当我领悟它,也就意味着我高中生涯一个重要的突破完成了。
我的成绩在高三上半学期达到了一个巅峰,曾连续考入年级前十名,此时我感到自己陷入了一种骄傲情绪,我的成绩如此辉煌,我的前景如此远大,这种胜利冲昏了我的头脑。当我终于清醒过来的时候,高三上半学期濒于末尾,而我的成绩雪崩式跌出了前200,而且以当时的下落速度,我的成绩很快会掉回高一的水平。有些时候糟糕的事情就这样突然迫近,我无法预知。
这一次我连绝望的时间都没有,我要立即做出一个选择:拼,还是放弃?要拼,就要冒着透支身体的风险拼到底,度过一段可能是人生中最艰辛的日子;要放弃,就丢掉多年来的奋斗成果,庸庸碌碌地困在小城市里待一辈子,被天花板压着被玻璃墙关着,永远出不去。怎么选?
我选择拼。
不勉而中,胜利在望
寒假期间我作息极其规律,与在学校基本相同。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在客厅里看春晚,我独自一个人在屋子里面做题,听着窗外喜庆的鞭炮礼花声响,我咬紧嘴唇忍着泪继续刷题。那个寒假只有9天,我完成了36套卷子,还把所有错题照老师的要求做了总结和整理。
高三下半学期的日子,我每天从睁眼的一瞬就变成了只为竞争而存在的生物,每晚9点55分回到宿舍,感到灵魂已经从身体中被抽离,倒在床上一句话也说不出,就睡了。第二天早晨带着补充饱满的元气醒来,又是周而复始的一天。那些天好像只有一瞬间,又好像过了几辈子。
也是那时我才知道真正的努力不需要熬夜。我的身体一直很健康,体重出现了下降,但不多。我从没有熬夜,从没有错过任何一顿饭。我终于明白最勤奋的状态是“沉浸”,把所有可支配的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论坐卧行止,脑子里没有其他事情,全部是学习。孟子所谓“不勉而中”,大概是这种状态。我感觉自己每天好像学了25个小时,但其实我没有熬夜,熬夜是懒惰的表现。
开学两个月后,我把成绩搞回了年级前10,又考进了年级前5名,考前三次大模拟,我有兩次是年级第2,这让我觉得高考胜利在望。
我的经历其实不算什么,但我想告诉同学们,青春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它跟生命一样宝贵,选择虚度,还是拼搏,你永远是自己的掌舵人!望你们都能把自己的青春活得美丽,活得精彩!
再不站起来就真的晚了
我是在2012年考入河北衡水中学的,入学时候我的水平在年级里是500多名,在班里是中下游。我的同学里,父母是博士的大有人在,父母是高官富商的大有人在,从小学习奥赛的大有人在,精通第二外语的也大有人在。所以谁也不会料到三年之后,考全校第一的是我。
从入学时候的局势来看,我自己也难以相信我会成功。在绝对实力的碾压之下,中二的梦想是没有生存空间的。梦想也是一点点抬高、一点点扩大的,总得一步一步走着来。
很多人以为衡中为努力制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从入学时的情况来看,衡中让为数不少的人都不再相信努力了。我经过努力才爬进来,可是身边全都是领先我好几年的人。他们做的题我看不懂,他们讨论的知识我也听不懂,我们不像是同一层级的人——他们更“高级”。如果这些不足以打击我的话,那么最不能忍受的是:我不知道这种差距如何产生的,以及我如何赶上去。最可怕的猜想是我永远不会赶上他们,差距不会缩小反而会拉大——我们生来不是同一个阶层。
我想那时这些骄子们对我是毫无恶意的,但他们的实力所形成的无形障壁挡我于外,他们对我说的每一句话都带着不自觉的怜悯,像尊贵的王子有教养地访问贫民区。我无法在这种境遇里继续相信努力的价值,那段时间我活得像行尸走肉。
我曾经相信苦难会让我更坚强,后来才发觉苦难没有任何价值,只有苦难被转化为现实的财富时它才有用,至于苦难本身,就仅仅是苦难而已。一旦我稍有软弱,苦难还会带来更多的苦难。所以不管深夜窝在被子里流的泪,心里受的伤,还是生活中受的辱,在我不够坚强的情况下,都只是白受的罪。苦难不会帮我,但它提醒我:该醒醒了,再不站起来就真的晚了。
努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用
我旁听了一节化学奥赛班的课,旁边坐着一位以拼命著称的学长,他任何时间都要节省,一天只去三次厕所,下课从来不动弹。据说他桌上常年摆着葡萄糖口服液,因为脑力消耗过大,需要随时补充营养。他告诉我,入学时候他的名次比我还要低得多,可现在他是化学奥赛班的第一,是通过努力做到的。他建议我不要跟别人攀比,而要做到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他说他认为我们来到这所学校的唯一目的是激发一个更强大的自我,而不是在比较之中迷失自我。
学长的话让我重新相信勤奋。我开始相信勤奋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用的,我开始比别人更拼更努力。就在当月,我的成绩有很大提升,政治单科甚至挤进了班里的前三名。
文理分科的时候,我的理科成绩已经明显高于文科成绩,但我再三思索,却发现文史哲才是我的兴趣所在。选文之后,我的相对名次下降不少。但我致力学业的态度没有变,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我常用墨子的话“默则思,言则诲,动则事”来要求自己减少闲思杂念,一心向学。
经过艰苦的努力,我给各科打下了初步的基础。我的成绩在年级里排100多名,终于摸到了尖子生的靴子边。终于要迎面对决那些曾经仰视的人物,压力之大令我几乎窒息。此时我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我是一个普通人,所以必须以普通人的姿态脚踏实地去努力。我再次提醒自己:我来这里是要以诚实的努力换取我梦想的人生,我不是来跟别人比较的,我的对手只有自己。
向尖子生吸收优秀习惯
我的成绩上升相当迅猛,最厉害的一次考了班级第一年级第十,可是很快我就发现,尖子生们的基础依然远远强于我,我的成绩增长后继乏力,渐渐跌入了一个仿佛“中等收入陷阱”的阶段。
我此时有了新举措:向尖子生吸取优秀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学习效率,不取巧不绕道,扎实提高自己的基础。那段时间我学习了不少习惯,如今回头看,最核心的是三个好习惯:
第一个是“每天早晨列出一天的任务清单”。有些同学花费一个小时去设计今天详细的时间表,一天的计划密密麻麻,可是还没到上午第二节课就全被打乱了。毕竟我们不能控制学校什么时候搞活动搞讲座、班主任什么时候来占自习、自己用多少分钟可以刚刚好做完一套题……所以制订过于详细的计划就是脱离实际。
第二个好习惯是关于问问题的,我习惯于“不懂就问”,把所有不懂的题都标注,下课就拿着一大摞卷子问老师问同学,有时候自己都搞不清楚哪几道题需要问,搞得老师同学很烦我。经过对尖子生的观察,我发现他们比我多一个环节,是“不懂——深思——问”,判定某题为不懂,就连着题干和答案一起整理到改错本上,进行思索。这种思索往往有三次,中间会隔数天的时间。第一遍思索可以过滤掉大部分题,第二遍和第三遍再过滤一部分,只剩下最后少部分题再去问老师和同学。此时这些题经过深切思索,肯定是一点就透。改进习惯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学习效率提高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当时尖子生们所疑惑的题往往是极有思维量的难题,而我还经常被中等题卡住,所以我不得不放弃一些非常难的题。
第三个好习惯是叫“笔不离手”。老师讲知识,向来不是只讲一遍,总要重复多次。我喜欢在老师讲到第二三四五遍的时候低头做自己的题,却发现这样做会出现双重干扰,课听不好,做题也不专注。而且人的精力必须经常变换活动才能保持,听课、背书、做题、整理四项事情轮换着做才可以高效。如果我上课在做题,到了自习课的时候再做题就常常感觉乏力,这不是真的缺乏体力,而是过分从事单项劳作带来了疲劳感。而直接记笔记反而不是很累,第一遍听是新知识,其余就当是复习。當我催动手中的笔,因为这种忙碌感,脑中闲思杂念自然排除了,不必费力提醒自己不要走神。
在自习课上,“笔不离手”更加关键。我见过很多人把做题当“看题”,不动笔。我也犯过错误,垂着手想题,很快就走神。其实做题必须要动笔,一道计算题,不动笔算,就不能给人缜密准确的习惯,一道文综题不写个十条八条上去也不会有深刻印象。所以“笔不离手”真是太重要了。
重要的突破 在赶超尖子生的岁月里,我把上述第三个习惯加以发展延伸,由此发现一条重要的法则:与其把闲思杂念从脑子里赶出去,不如先用有用的东西填满大脑,让闲思杂念无缝可钻。
我早上一醒来就把整理内务当成头等大事,一分钟叠被三十秒铺床,飞速打扫卫生又飞速赶赴操场。早晨的内务整理对我来说有种仪式感,一位美国海军上将写了本书叫《自律的人生从叠被子开始》,我对其观点很认同。
到了操场7分钟候操时间背书,回到教室起立大声朗读,上课笔不离手,下课大声背书,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做事情。而且那段时间团活动任务重,我每周有四五节自习课用来做课件筹备活动,但是额外的任务反而使我更高效了。跟我一起做任务的班委学委们有些人借此机会脱离管制嬉笑聊天,有些人担心成绩受损就草草敷衍只想回去,只有我沉浸在“当下”,脑子不想别的,所以任务做得很好,学习也不耽误。
每天的时间在我脑海里都是具象化的,一秒钟的时间流逝就像一小块金子从金砖上被剪下,有“咔”的声响。这段时间是墨子式的“以自苦为极”,我也终于领悟了墨子所说的“默则思,言则诲,动则事”,当辛勤的劳动实实在在占据了生命的每一秒钟,闲思杂念才不会偷走我们的生命。这是“精进”的意义,当我领悟它,也就意味着我高中生涯一个重要的突破完成了。
我的成绩在高三上半学期达到了一个巅峰,曾连续考入年级前十名,此时我感到自己陷入了一种骄傲情绪,我的成绩如此辉煌,我的前景如此远大,这种胜利冲昏了我的头脑。当我终于清醒过来的时候,高三上半学期濒于末尾,而我的成绩雪崩式跌出了前200,而且以当时的下落速度,我的成绩很快会掉回高一的水平。有些时候糟糕的事情就这样突然迫近,我无法预知。
这一次我连绝望的时间都没有,我要立即做出一个选择:拼,还是放弃?要拼,就要冒着透支身体的风险拼到底,度过一段可能是人生中最艰辛的日子;要放弃,就丢掉多年来的奋斗成果,庸庸碌碌地困在小城市里待一辈子,被天花板压着被玻璃墙关着,永远出不去。怎么选?
我选择拼。
不勉而中,胜利在望
寒假期间我作息极其规律,与在学校基本相同。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在客厅里看春晚,我独自一个人在屋子里面做题,听着窗外喜庆的鞭炮礼花声响,我咬紧嘴唇忍着泪继续刷题。那个寒假只有9天,我完成了36套卷子,还把所有错题照老师的要求做了总结和整理。
高三下半学期的日子,我每天从睁眼的一瞬就变成了只为竞争而存在的生物,每晚9点55分回到宿舍,感到灵魂已经从身体中被抽离,倒在床上一句话也说不出,就睡了。第二天早晨带着补充饱满的元气醒来,又是周而复始的一天。那些天好像只有一瞬间,又好像过了几辈子。
也是那时我才知道真正的努力不需要熬夜。我的身体一直很健康,体重出现了下降,但不多。我从没有熬夜,从没有错过任何一顿饭。我终于明白最勤奋的状态是“沉浸”,把所有可支配的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论坐卧行止,脑子里没有其他事情,全部是学习。孟子所谓“不勉而中”,大概是这种状态。我感觉自己每天好像学了25个小时,但其实我没有熬夜,熬夜是懒惰的表现。
开学两个月后,我把成绩搞回了年级前10,又考进了年级前5名,考前三次大模拟,我有兩次是年级第2,这让我觉得高考胜利在望。
我的经历其实不算什么,但我想告诉同学们,青春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它跟生命一样宝贵,选择虚度,还是拼搏,你永远是自己的掌舵人!望你们都能把自己的青春活得美丽,活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