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的深入学习和贯彻,素质教育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普遍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素质教育也就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虽然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的努力探索,目前素质教育已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广泛的重视,正在大张旗鼓地推行“素质教育”,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却存在一些急待走出的误区。
一、将素质教育和考试制度对立起来
一些人在推行“素质教育”时,妄自菲薄地将过去的教育贬斥为“应试教育”,为什么偏偏要把所谓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呢?并且不恰当地抹杀了过去教育的功绩,同时也轻率地否定了考试制度。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去的考试制度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不合理性,但是在未能找到一种比考试更好的评价方法之前,决不能以轻率的态度来否定它。事实上,目前一些“素质教育”的推行者在抨击考试弊端、主张取消考试时,针对的并不是考试制度这种难免的片面性,而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不得当地运用考试手段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比如说为追求升学率而在日常教学中滥用考试手段,随意增加考试的次数,使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或是因升学考试不考音、体、美等,就轻视甚至舍弃这些科目的教学;或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单一而呆板,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及才能的培养等等。这些因误用考试手段而导致的弊端,自然不能归咎于考试本身。考试本身只不过是一种检测手段而已,只有通过正确地实行考试制度,改革考试的内容及方式,这些不足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教育的结果总要有个标准来衡量。考试对教学的成果作具体的量化评定,为人才的选拔提供具体有参数,更重要的是,考试还对教学发挥着督促作用,可以促成教学过程中的竞争机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引导教学的方向。无视考试的这一系列积极作用,以为取消考试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在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一厢情愿的理想化设想,如果取消了教学过程中的督促机制和竞争机制,这势必造成教育教学质量的大滑坡。无论是过去的“百分制”,还是现在的“等级制”,都需要考试。如果不要,凭什么说过去的教育“素质”不行?又凭什么说现在的“素质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呢?不要说缺乏自制力的青少年,就是每一个成年人,都是需要在考试手段的鞭策下,才能作积极而有效的学习的。取消考试使得人才的选拔漫无标准,如何保障其公开性和公正性?如此“改革”的结果,会不会产生新型的“白卷精英”呢?“文革”时期那惨痛的历史教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还是赞成“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是过去教育的新发展”这种难得可贵的观点,只有这样,这两种教育就可以完全交叉、重叠、互补了。
二、将素质和技能混同起来
一些学校在推行“素质教育”时,各显神通地使出自己的绝招,除了在教育部规定的教学科目外,还增加了手工、舞蹈、武术、象棋、围棋、书法等五花八门的课程。一个人的素质会通过某种技能体现出来,学习某种技能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质。但一个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业务素质等等,可以肯定地说,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绝不是靠尽可能多地学习各种技能。一些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有识之士说得好:“不能说让学生会剪几朵纸花,会下几着棋,就是素质教育了。”我们衡量一个人的素质,不仅要看他懂得多少知识,会几种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看他是否掌握了构成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原理和精髓,能否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技能,也就是说,素质是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素质教育就是要致力于这种能力的培养,真正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而不是让学生成为各种知识和技能都有一点的“万金油”式的人物。打个比方说,素质教育不是为学生准备丰盛的干粮,而是为他们提供一支获取食物的猎枪。
因此,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所应致力的,应是在有限的教学科目内,通过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来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比如说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还应重视学生“为人”、“做人”所必备的知识,教给学生相关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的能力等;在教学中真正把现行的音、体、美 教学落到实处,那么也就不需要再增加什么课程,同样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用增加教学科目来推行“素质教育”的方法,正好和素质教育的精神相违背,实质上是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结果实得其反、事与愿违。
三、在实施途径上本末倒置
一些地方在推行“素质教育”时,选取了从小学入手的实施途径。理由是小学离高考时间尚多,可以从容地作“素质教育”的试验。这不仅显示出了“素质教育”的推行者对自身理论和实践的不自信,更严重的问题是,在不改变现行高考制度的前提下,在中小学推行取消或淡化考试的“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乱七八糟的“素质”考试来代替统一的考试,这就必然引起教育上的混乱。事实的确如此,调查显示,许多家长对学校不搞考试的“素质教育”并不买帐,学生回家后,再给他们作“应试”的“加餐”。一方面将高考视为“素质教育”的对立面,认为高考才是“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又承认高考有适合国情的合理性及必要性,至 少是无可奈何地接受这一尚难更改的现实,“素质教育”的推行者们,因此永远也走不出他们为自己设置的“怪圈”,因而各地实施的“素质教育”也一片混乱。
要保障教学评估和人才选拔的公开性和公正性,离不开高考这一适合国情的有力且有效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考最广泛地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对现行高考制度所引发的一些弊端,应当作具体的分析。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在我国能通过高考而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毕竟还是少数,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在就业、物质待遇及社会地位上均有较大的差别,这就形成社会和家長偏重于以升学率来评判学校的教学质量,特别是一些教育主管部门也以此作为对学校和教师的考评依据,在这样多重压力下,为追求升学率,一些学校就重视强化高考科目而轻视或舍弃高考不考的科目,一些教师也就增加课时和作业对学生作强加的应试训练,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我自己认为:学校和老师也是别无选择,无可奈何。高考本身的问题则在于,考试的内容还不够宽泛,从而使得一些学校可以“丢卒保车”;试题的内容和形式还不够灵活多样,从而使得“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还能够有所成效,也就为打“题海战术”来应付考试提供了温床,从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人们所指责的“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源自不恰当地看待高考以及高考自身的一些不足。因此,要克服这些弊端,理应从高考入手。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治标必须治本”。如果高考的内容及方式灵活多样,注重素质并能够考出素质,中小学的教学,相应地也就必须采取注重素质教育的措施。长远地看,随着国力的增强、高等教育的普及,造成“应试”弊端的外部环境也将得以改善。当然这弊端源自高考这支有力的指挥棒,要克服这弊端,也就不能无视或者舍弃这支指挥棒,而应充分地利用这支指挥棒。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行才有希望,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要彻底贯彻素质教育,我们除了坚定不移地走出素质教育的这些误区外,还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作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互相沟通、积极配合,才能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将素质教育和考试制度对立起来
一些人在推行“素质教育”时,妄自菲薄地将过去的教育贬斥为“应试教育”,为什么偏偏要把所谓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呢?并且不恰当地抹杀了过去教育的功绩,同时也轻率地否定了考试制度。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去的考试制度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不合理性,但是在未能找到一种比考试更好的评价方法之前,决不能以轻率的态度来否定它。事实上,目前一些“素质教育”的推行者在抨击考试弊端、主张取消考试时,针对的并不是考试制度这种难免的片面性,而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不得当地运用考试手段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比如说为追求升学率而在日常教学中滥用考试手段,随意增加考试的次数,使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或是因升学考试不考音、体、美等,就轻视甚至舍弃这些科目的教学;或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单一而呆板,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及才能的培养等等。这些因误用考试手段而导致的弊端,自然不能归咎于考试本身。考试本身只不过是一种检测手段而已,只有通过正确地实行考试制度,改革考试的内容及方式,这些不足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教育的结果总要有个标准来衡量。考试对教学的成果作具体的量化评定,为人才的选拔提供具体有参数,更重要的是,考试还对教学发挥着督促作用,可以促成教学过程中的竞争机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引导教学的方向。无视考试的这一系列积极作用,以为取消考试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在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一厢情愿的理想化设想,如果取消了教学过程中的督促机制和竞争机制,这势必造成教育教学质量的大滑坡。无论是过去的“百分制”,还是现在的“等级制”,都需要考试。如果不要,凭什么说过去的教育“素质”不行?又凭什么说现在的“素质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呢?不要说缺乏自制力的青少年,就是每一个成年人,都是需要在考试手段的鞭策下,才能作积极而有效的学习的。取消考试使得人才的选拔漫无标准,如何保障其公开性和公正性?如此“改革”的结果,会不会产生新型的“白卷精英”呢?“文革”时期那惨痛的历史教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还是赞成“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是过去教育的新发展”这种难得可贵的观点,只有这样,这两种教育就可以完全交叉、重叠、互补了。
二、将素质和技能混同起来
一些学校在推行“素质教育”时,各显神通地使出自己的绝招,除了在教育部规定的教学科目外,还增加了手工、舞蹈、武术、象棋、围棋、书法等五花八门的课程。一个人的素质会通过某种技能体现出来,学习某种技能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质。但一个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业务素质等等,可以肯定地说,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绝不是靠尽可能多地学习各种技能。一些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有识之士说得好:“不能说让学生会剪几朵纸花,会下几着棋,就是素质教育了。”我们衡量一个人的素质,不仅要看他懂得多少知识,会几种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看他是否掌握了构成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原理和精髓,能否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技能,也就是说,素质是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素质教育就是要致力于这种能力的培养,真正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而不是让学生成为各种知识和技能都有一点的“万金油”式的人物。打个比方说,素质教育不是为学生准备丰盛的干粮,而是为他们提供一支获取食物的猎枪。
因此,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所应致力的,应是在有限的教学科目内,通过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来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比如说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还应重视学生“为人”、“做人”所必备的知识,教给学生相关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的能力等;在教学中真正把现行的音、体、美 教学落到实处,那么也就不需要再增加什么课程,同样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用增加教学科目来推行“素质教育”的方法,正好和素质教育的精神相违背,实质上是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结果实得其反、事与愿违。
三、在实施途径上本末倒置
一些地方在推行“素质教育”时,选取了从小学入手的实施途径。理由是小学离高考时间尚多,可以从容地作“素质教育”的试验。这不仅显示出了“素质教育”的推行者对自身理论和实践的不自信,更严重的问题是,在不改变现行高考制度的前提下,在中小学推行取消或淡化考试的“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乱七八糟的“素质”考试来代替统一的考试,这就必然引起教育上的混乱。事实的确如此,调查显示,许多家长对学校不搞考试的“素质教育”并不买帐,学生回家后,再给他们作“应试”的“加餐”。一方面将高考视为“素质教育”的对立面,认为高考才是“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又承认高考有适合国情的合理性及必要性,至 少是无可奈何地接受这一尚难更改的现实,“素质教育”的推行者们,因此永远也走不出他们为自己设置的“怪圈”,因而各地实施的“素质教育”也一片混乱。
要保障教学评估和人才选拔的公开性和公正性,离不开高考这一适合国情的有力且有效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考最广泛地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对现行高考制度所引发的一些弊端,应当作具体的分析。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在我国能通过高考而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毕竟还是少数,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在就业、物质待遇及社会地位上均有较大的差别,这就形成社会和家長偏重于以升学率来评判学校的教学质量,特别是一些教育主管部门也以此作为对学校和教师的考评依据,在这样多重压力下,为追求升学率,一些学校就重视强化高考科目而轻视或舍弃高考不考的科目,一些教师也就增加课时和作业对学生作强加的应试训练,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我自己认为:学校和老师也是别无选择,无可奈何。高考本身的问题则在于,考试的内容还不够宽泛,从而使得一些学校可以“丢卒保车”;试题的内容和形式还不够灵活多样,从而使得“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还能够有所成效,也就为打“题海战术”来应付考试提供了温床,从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人们所指责的“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源自不恰当地看待高考以及高考自身的一些不足。因此,要克服这些弊端,理应从高考入手。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治标必须治本”。如果高考的内容及方式灵活多样,注重素质并能够考出素质,中小学的教学,相应地也就必须采取注重素质教育的措施。长远地看,随着国力的增强、高等教育的普及,造成“应试”弊端的外部环境也将得以改善。当然这弊端源自高考这支有力的指挥棒,要克服这弊端,也就不能无视或者舍弃这支指挥棒,而应充分地利用这支指挥棒。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行才有希望,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要彻底贯彻素质教育,我们除了坚定不移地走出素质教育的这些误区外,还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作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互相沟通、积极配合,才能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