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的绝迹

来源 :科学大众(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isheav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猎手变猎物
  
  我们曾大张旗鼓地振兴京剧,什么硕士班,什么音配像,但20多年的实践证明,京剧依然垂暮衰微。再如我们投入巨额经费人工繁育大熊猫,但野外放生的结果令人沮丧。熊猫的退化是命中注定的,是造化使然。人工繁育的熊猫使原本就不断退化的它们,差不多已沦为了人类的宠物。
  在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与剑齿象一样剽悍的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它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林云等。当时的熊猫敏捷凶猛,嗜杀成性,而且只吃自己捕获的猎物。后来它们发现能与它们竞争的对手不多,唾手可得的猎物很多,自己无需那么辛苦奔波。于是渐渐地疏懒成性,从食肉动物变成了杂食动物。食肉基因的本能决定引门不可能去0乞草,于是竹子等少数植物成为它们充饥的首选。
  不断的退化使熊猫逐渐由猎手变成了猎物,一只豺狗便可以将它们追得四散奔逃。豺狗喜食熊猫的内脏,取食的方法很特别,是从熊猫的肛门处将其掏出。这让熊猫养成了坐着与豺狗对峙的习惯。憨态可掬的坐姿,正是它们沦落退化的最好佐证。
  
  人工受精助繁殖
  
  时至今日,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分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有1000只左右,而且数量仍在不断减少。据接近熊猫保护专家的人士透露,目前人工繁育大熊猫的数量还远不能抵消自然状态下大熊猫锐减的数量。
  科学界认为动物的灭绝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自然环境变化,二是人类的捕杀和生存环境的破坏,三是种群数量少,繁殖困难。而对于熊猫而言,第三个因素远远超过前两者。
  在自然界中,大熊猫一般一胎只产一仔,通常它只认第一个出生的孩子。如果连生两仔,熊猫妈妈很可能把第二个抛弃,不是将其饿死就是压死。熊猫不仅生育数量少,而且幼仔个头极小。平均体重100千克左右的大熊猫生出的幼仔的平均体重仅为140克,还不足母体体重的1/700,在胎生动物中,大熊猫幼仔体重与母体体重之比是最小的。除此之外,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所以,人工受精成为挽救它们灭绝的唯一办法。
   血泪成长史
  
  无独有偶,海洋中对虾数量的锐减,除了人类过度捕捞外,同样与它们的繁殖困难紧密相关。海洋生物中没有比对虾更难繁殖和长大的了。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它们迟早都要灭绝的命运。
  对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它在繁衍后代方面具有先天不足,原因是雌雄虾性成熟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雄性成熟于当年的10月份,而雌虾则在来年的四五月份。然而,就是因为如此,造成的麻烦可就大了。如饥似渴的雄性必须用强暴的方式,把自己的精荚囊送进雌虾的贮精囊内,等到半年多后,雌虾性成熟了再排卵受精。所以做父亲的雄虾不光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出生,就是父子有谋面的机会,也形同陌路。
  幸运出生的幼虾外壳薄而柔软,要获得成年虾坚硬的铠甲,仅从无节幼体成长为幼虾,就必须经过20多次的蜕皮过程,而每一次蜕皮都是它们最孱弱、最易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毫不夸张地讲,每一个对虾的身上都镌刻着一部惊世骇俗的成长血泪史。
  雄虾至每年的10月以后,接近成熟,不再蜕皮。可怜的雌虾却要一直蜕皮到生育,生物学家称其为“生殖蜕壳”。让人备感惊悚的是,它们蜕掉的不仅仅是皮,连同胃、腮、后肠,甚至连坚硬的大颚也都一一蜕旧换新,真是名副其实的脱胎换骨。
  既使闯过艰难险阻,有幸成为漂亮的大虾,又因为美味的缘故,惨遭人类的捕杀。人工挽救熊猫的目的是遏制物种灭绝;人工繁殖对虾则完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口欲。遗憾的是,对这两种生物的人为措施,可能都无法挽救它们灭绝的命运。因为这种命运是自然法则注定的,是无法改变的。
  但也有专家认为,生物繁殖方式、生长方式是进化的结果,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艰难与恐怖。它们已在地球上生活上千万年。特别是对虾,为了弥补它们的弱势,每只雌虾每次产卵可达30万枚,有的高达60万枚。如此大的繁殖能力,如果不是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掠夺性的捕捞是很难使它们灭绝的。
其他文献
Biography videos based on life performances of prominent figures in history aim to describe great mens life.In this paper,a novel interactive video summarization for biography video based on multimoda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