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雨了,下雨了!
4月13日,随着几声闷雷。广西百色市阴暗的天空终于慷慨地落下久违的雨水。对于已经干了大半年的旱区而言,仅仅一场大雨对缓解旱情可能短期意义远大于长期意义,但是从孩子们欣喜若狂的脸上,我们看见了重燃的希望。
只有当你站在干枯见底的云南青海湖湖底上,你才能体会到这丝希望的珍贵:枯黄的水草、龟裂的泥土,横躺的鱼骨、成群结队的黄牛、水牛和毛驴,这就是如今湖底的景色。
有人说干旱是自然界给予人类最痛苦的惩罚,此言的确不虚。除了生理上的折磨,干旱也能把人的希望逐渐风干掉,就像晶莹剔透的葡萄,慢慢脱水、脱水、脱水,终于变成一小粒葡萄干。所以,在大旱灾区。你能看到纯真顽皮的孩子们都已经不再追打嬉戏了,这不是其他任何灾害所能带来的痛楚。
然而,面对这场百年大旱,更加痛苦的恐怕是一群当事或不当事的“旁观者”。这场旱情发于2009年秋,但是直到旱情持续许久,不知是谁才首先喃喃自语道:“好像很久没有下雨了。”
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尖锐的讽刺。一方面,我们拥有先进的气象、气候预测、研究工具,我们甚至已经能够在3月预测出旱情可能会持续到5月、6月……但我们就是不能在旱情前达成一致意见。准确预测到这场灾难:另一方面,我们的灾防往往急功近利,缺乏反思,譬如所谓抗旱就是引水、找水、蓄水,除了水还是水,甚至已经有人预测此次西南大旱必将造成对生态湿地、地下水等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正是在如此被动的局面下,我们看到的是商人的迷失、企业的挣扎,乃至公共财政的力不从心,
显而易见,西南大旱的确是一场天灾,但我们也必须扪心自问。也许,我们最缺的并不是水,而是一种思考,关于气候决策的思考,我们需要在每场灾难之前就搞清楚,我们的风险在哪里、我们的预防在哪里,我们应该怎么办。
气候决策,将是未来商业决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也是关系到人的生命和国运的根本,
西南大旱应该是一个不晚的提醒,
旱!旱!旱!
超过2000万人饮水困难,5000多万人口受灾,西南大旱旱动中国。
“现在最好吃的是清汤鸡,只有用干的;麻辣汤鱼大家都高兴吃,也只有吃干的……”
——这是云南罗平县一场“旱灾婚礼”。由于村庄里的池塘早干了,新娘的老父亲提前两天从很远的地方运来8桶水筹备婚礼。30多桌席,没有一个杯子,青菜零星,客人们也通情达理,没有一个人向主人家要水喝。一个村民说,村里的油菜全部绝收,今年不指望什么了,但儿女结婚是大事。还是要尽力操办,日子还要过下去。
“老师教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但学生们都自己辛辛苦苦挑来水给我喝,我真是很感动,他们用行动证明他们是爱老师的。”
——这是云南禄劝县撒营盘镇坎饮小学一位老师的哽咽之言。当得知解放军叔叔驱车6小时前来为他们送水时,孩子们高兴坏了,分到水后部“耶”了起来,但他们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口水,一瓶纯净水能喝5天。就是这般困难,孩子们也为辛苦备课的老师留下一点点饮用水。
“现在海子干了,真有点不习惯,总觉得没有去海子打一转鱼缺了点什么。”
——这是云南青海湖边晒经村渔民刘永明的缺憾。他本来以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都会靠着青海湖打鱼为生,如今青海湖却彻底干涸见底,无鱼可打。不过,刘永明和他的儿子还是像往年枯水期一样整理着打鱼工具,期盼有朝一日能再次上湖,虽然刘永明早已是一位庄稼汉。
“出去吧,难道在这里等着渴死吗?出去打工赚了钱,买水喝。”
——这是云南阿猛镇水塘村村支书李少中对村民的动员词。李少中已经失去耐心,多次找水失败后,他流着眼泪,一家一家串访,劝村民们要么出去打工,要么投靠亲戚渡过难关。就这样,村里600多名青年在村支书的叹息中踏上背井离乡的路途,争取尽快挣了钱给家中老母买水。
云南昆明石林县6岁的杨云润每天都要步行去挑两担水,贵州息烽县69岁的村民周安会每天奔波于四处挖井取水,云南石林84岁的瞎眼婆婆也加入运水的挑水队……
如果不能亲历灾区,你很难体会到因为干渴而带来的痛苦与辛酸,以上向读者呈现的一幕幕,仍然不足以表达我们对灾区民生的心痛。
在这里,有两种错误的思想必须纠正:一种思想是以为旱区下了雨,旱情就会结束,事实上至少需要10场适时的大暴雨才能基本攻克旱情;另一种思想是以为旱情事不关己,仅限西南五省甚至是只在农村地区,事实上这场旱情的波及面,可能与青海湖边刘永明的遭遇类似,改变你的后半生和你的子孙后代的选择。
这一次西南大旱,旱动的波及面可能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灾演时局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核心话题是全球变暖与减排,前者为风险所在。后者为风险防控。
旱情之重,让人首先对旱因展开想象。
看过美国灾难片《后天》的读者应该记得,片中男主角是一位气候学家,按照他的研究结果地球将在几十年内进入气候狂暴期。随着全球变暖学说的兴起,气候学家逐渐风行欧美,他们不仅频繁亮相干好莱坞大片,也广泛参与了全球经济力量的博弈,刚刚落幕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也是气候学家的舞台。
仅仅对天气预报颇为熟悉的中国人,因为百年罕见的西南大旱也对气候学家和他们干的事情产生兴趣。比如,他们想弄明白,为什么历史上潮湿多雨的云南竟然在2005、2008、2009、2010年多次出现旱情。
很快,人们注意到一个细节。2004年中国青年报曾刊表题为《2010中国气候突变?》的文章,指出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简称GBN)受美国国防部委托,撰写了题为《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报告。其中关于中国的部分,指出中国气候将在2010年前后由“南涝北旱”过渡为“南旱北涝”。
这条旧闻又重新活跃,网民们惊呼,原来西南大旱早在6年前就被预测。
事实上,这则报告的可信度是值得商榷的。首先报告的作者并不是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论据多引用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此外,这份报告所说的“南旱北涝”与目前西南大旱是否是一回事,至少国内尚无定论。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西南地区近年来大旱频繁,然而我们的企业、决策层竟然难以找到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气候报告作为相关决策的依据,更不用说将气候决策上升到经济战略、国家安全的水准。
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雷就指出:“我们应该千万警惕,西南旱灾之后,围绕水的反思和举措,成为替代其他反思的唯一途径。我们急需将一种知识融合的灾害研究及应对系统,立为中国的下一个基本国策,因为它关乎人的生命和国运的根本。”
事实上,我们已经为这种疏忽付出了惨痛代价。在很早以前,地质学界就对中国西部的断层忧虑重重,认为当地爆发大地震的可能性极高。如果我们就此在当地建筑物中更多地 使用柔性材质,汶川大地震的死亡人数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而刚刚发生的青海玉树地震,则更加提示我们西部断层的危险。
显而易见,比旱情更严重的,是中国人对灾害的麻痹。这无疑是一个讽刺,一千多年前孙刘联军依靠预测东风在赤壁大战中击败了曹军,而他们的子孙拥有精密的气象研究工具,却不能将其转化为实际的战略。
西南旱灾无疑具有一个警示作用。
链接2:西南大旱的气象解释
气象学界普遍认为,全球变暖是西南大早的罪魁祸首。
一是青藏高原去年积雪偏少,高原热力因素强盛,影响四川等地出现干旱;
二是厄尔尼诺现象加剧,海洋升温,太平洋表明热流向东转移,带走了热带水汽,导致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增多,但由南方进入西南的水汽大大减少;
三是今年冷空气虽然数次影响我国,但大多数冷空气在北方便已偏东移动,即便进入西南地区与热空气形成对流天气,但由于水汽不充分无法形成降水。
关于“南旱北涝”的灾演预测,2004年北京大学钱维宏教授、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振国、罗勇均得到过与GBN报告中类似的结论。而根据吉林大学专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杨学祥引用的一种名为拉马德雷的理论显示,地球从2000年进入披马德雷冷相位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低温期和中国的“南旱北涝”时期,而在2014~2016年南方的干旱形势可能才会达到顶峰。
商情气象
这种警示作用,首先作用在商人的身上,并带动了一系列自发的经济决策。令人遗憾的是,绝少企业、商人是主动适应老天爷的,他们的一些举动不仅滞后,也难言道德。
沉沦西江
“坐车回家了一趟,回来却还堵在那,继续等总不行,但只有等!”
已经在西江行船十几年的柳州船东章金财有点闲得发“毛”了,他从柳州出发运陶瓷去广州,却在梧州长洲水利枢纽大坝前等了十几天。由于西江水位下降,航道萎缩,已有不少船只躺在了河床上,有关部门不得已只得采取通行限制,
干渴的西江,成了章金才的痛,正常情况下,他一个月跑两单便有得赚,现在一个月能跑一单已经是运气好,而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半年多,
如今的西江更成了整个珠三角经济区及其辐射地区的痛。珠江上连云贵矿区,中连广西水泥、石材产区,下连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区,本是黄金水道却不堪重负成为“船只堵道”,旱情无疑成为关键的导火索。
不过,如果把旱情归结为“堵船”的唯一原因,莫免又失之偏颇长洲水利枢纽不仅是通航要道,它也有调峰发电的职能,但后者的比重似乎要更大一些——水运成本非常低,仅为0.03元/吨每公里,不及铁路的20%和公路的5%,一方面章金才们在成本的牵引下更愿意选择西江,然而另一方面水利公司在利润的诱惑下更倾向于发电,
但问题在于,发电带来的利润,能否覆盖滞留的船只给整个珠三角经济区带来的损失呢?答案当然是不能,而当百年大旱袭来答案则更加明确,
事实上,老天爷并不是没有提前揭露过答案。有媒体报道称,自长洲水利枢纽通航的2007年5月以来,已经至少有6次大规模的滞航现象,对应的则是从“九五”期间到2008年,珠江内河航道投资一共只有72亿元,只够刚修100多公里高速公路的!
正是因为今天的水利工程项目在投资方面往往是发电大于航运、大于“水利”,西江之堵乃至民生之渴能够与水利设施的不断增加共生共存,西江只是缩影之一。
焦虑的三七
“现在的价格已经趋于疯狂,生产糟糕透了,以后我都有些不敢种了。”当记者赶至三七种植大县云南文山时,当地最大的三七种植企业高田公司老板陈高田正在地里忙着浇水虽然有药企开出高价想签署3~5年的长期供货协议,陈高田却不敢答应,一是苗死了三分之一,后继乏力,二是谁能料到这鬼天气还能干到多久。
陈高田坦言,自己遇到了从业26年来最大的麻烦,当地有人跑起运水生意,陈高田迫不得已最高要付出1100元/吨的代价。须知,陈高田有2500多亩三七地,每月浇水4次,每亩每次8吨,一个月就需水8万吨,即便按照30元/吨的平均价计算也高达240万元
陈高田在着急,下游三七需求方则犹如热锅蚂蚁。三七减产已成定局,云南白药、片仔癀、丽珠集团、白云山、梧州制药等企业高管扎堆前来抢货。2008年三七收购价仅为50元/公斤,如今却涨至350元/公斤。这就不难理解广州白云山与和记黄埔中药干脆把5000亩种植基地放在了文山,赌的是未来。
不过已经有人赌赢了,康美药业从2006年起就在文山大肆采购三七,至今已囤货2000多吨,相当于文山年产量的40%,收购价只有20~50元/公斤,账面利润超过10亿元。有消息人士称,康美药业之所以“未卜先知”提前大规模采购三七,并非提前预测到旱情,而是对下游三七需求市场看好的一种正常反应,只是旱情扩大了这份胜利,让康美药业一下子就变成焦点公司。而康美药业也似乎并不打算炫耀这份胜利,当记者致电康美药业证券事务代表温少生,他并未给予正面回应,而是将问题推诿给了董事会秘书。至今,我们也不知晓康美药业占卜天象的奥秘,
陈高田说,三七价格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云南白药、漳州片仔癀、复方丹参滴丸这些熟悉的中成药都会面临涨价与否的抉择。
普洱茶的对赌
普洱市的大茶商徐能并没有心思过清明节,他要赶在清明之前卖完他往年囤积的茶叶。干旱袭来,徐能今春只收到2吨劣茶,而茶叶在清明节前节后价格则两番风景,当然,作为本地人的徐能心中抱着清明下雨的企盼,
25岁的种植户罗忠海则更加焦虑,“8个月没有一场雨,茶树都不发芽了。”往年,罗忠海200多株老茶树能收1.5吨茶叶,可卖1万多元,然而今年到3月他只收上2两茶叶,无言以对。如果清明之前能下雨,罗忠海养活一家五口尚有希望。
与徐能、罗忠海相反,一些来自甘肃、浙江的外地茶商则在积极囤货,并以各自身家暗赌老天爷不会下雨,这样他们就能趁着茶叶青黄不接价格上涨而发一笔国难财,而其中也不乏前些年高位被套的普洱茶炒家
相信结局对绝大多数人有利。尽管普洱市茶叶减产已成定局。但在3月27日,普洱市下雨了,这就能挽救一大批新茶,徐能、罗忠海获得了辛苦的回报,普洱茶炒家却败下一阵。
辣椒博弈
贵州遵义的辣椒商人马军正在为自己的决策后悔。遵义的虾子镇历来有“中国辣椒城”的美誉。然而持续的干旱把这里烤成辣椒的风化场,连发芽都是奢望。正是抱着今年辣椒产量暴减的预期,马军和其他辣椒商人一道从今年年初就大批囤货,希望大赚一笔。
在3月初,形势的发展确实如马军料想,辣椒价格从去年的3、4元/斤涨到了 12、13元/斤。但是疯狂的价格惹怒了辣椒采购商,他们放弃了“中国辣椒城”,转而从湖南、湖北、山东等地进货。当马军等囤货商缓过神来,价格已经降到了7、8元/斤,获利甚微。只有重庆人还买遵义辣椒的账,喜食火锅的他们除了贵州辣椒,其他辣椒是不吃的。
白酒饥渴
对上市公司贵州茅台而言,没有比下雨更好的利好消息了。由于干旱,赤水河水位锐减,市场风传茅台镇数百户酿酒作坊和小型酒厂中近一半都面临无水可酿的危险。事实上,贵州茅台位于赤水河的上游,理应是受到影响最小的酒企,但流言的威力也能直接把贵州茅台逼上风口浪尖。当茅台镇在3月下旬下了几场雨后,茅台公司很快就向媒体散布了喜雨的消息,缓解7股市上的忧虑气氛。
云南最大的白酒企业玉林泉酒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它是真的很缺水。四分之一生产线因此关停,当地政府已经动用山泉水供应酒厂救急。
其实,茅台更缺高粱。旱灾导致的高粱减产将直接危及贵州茅台、泸州老窖等酒企的原料选材,这也促使这些酒企提前做好高粱储备。
橡胶式不稳定
“很多用胶企业在春节前确实趁着低价抄底,储备了一些原料,但是近来开工很足,这些胶已经用了70%多了。”
卓创资讯天然橡胶分析师于建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证明了国内用胶企业的价格冲动,却没有证明他们的旱情提前量。
从去年秋天到4月,云南的西双版纳州一直处于干渴的状态,千里澜沧江大部分河床已经外露。当地的橡胶种植户周爱民已经不敢去江里游泳了。
顶着30度高温。周爱民望着景洪市锄戈村山上的一片片橡胶林,心中焦虑万分。他说,如果干旱继续持续,至少减产20%~30%。
这的确是一个关键时刻,每年的4月是割胶高峰期,也是橡胶树吸水量最大的时候,如果4月还不下雨,西双版纳州占全球产量3%的橡胶林面临的形势无疑就会格外严峻。
货源尚足,价格已经先期高企。3月,橡胶现货价格基本维持在2.3~2.4万元/吨,这和去年同期相比涨幅已经接近100%。由于橡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胶价的不稳定将是很多下游厂商的噩梦。尤其是今年,云南在闹旱情,全球的橡胶主产地似乎也都在闹旱情,橡胶价格的不稳定,更像是地球副热带高压带的不稳定,毕竟橡胶不会长在撒哈拉大沙漠里。
周爱民说,他现在祈祷的就是4月15日前后一定要下雨,往年可都下了雨的!在说往年时,他的眼神有些迷茫。
裸瀑无言
“气势磅礴,雷声轰鸣,山回谷应”,这是小学课本里对中外闻名的黄果树瀑布的描写。如今,黄果树瀑布却涓瘦不已,几成裸瀑,再无澎湃声响。
数字更能体现黄果树瀑布在旱灾面前的弱小。在最近一段时间里,上游白水河水足读数白天只有OA5米,上午8时去测甚至只有0.01米。为了保障游客观赏时不断流,上游水库只能在每天上午7时至下午5时放出少量的水。
事实上,为了保证业绩不萎缩,黄果树旅游公司已经向上游其他水库“讨水”。但水利部门明显是更加明智的,他们的回复是“抗旱保民生要紧”。无奈之下。旅游公司在景区门口挂出这样的标语:“大瀑布上午水量较小,观瀑效果不理想,建议您上午先游玩天星桥或陡坡塘景区。”
类似的旱灾商情,还波及有色金属、制糖业、花卉业'咖啡业等诸多领域。对于中国的企业家、商人而言,他们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必须要占卜天象的时代,因为四处都不让人放心:1月,新疆、内蒙古遭遇严重雪灾,受灾人口超过467万;在黄河与渤海,2010年我们已经分别目睹了“历史最严重”凌汛和30年来最严重冰灾,在海南、广东、福建、台湾等沿海地区,可以遇见今年将面临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更狂暴的台风,最夸张的可能是3月中下旬的这次沙尘暴,所带沙尘量相当于北京市民人均10公斤尘土,沙尘暴甚至漂洋过海去了日本,让这个岛国瞬间暗无天日。
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事实,极端天气可能在未来发生的频率会越来越高,次数越来越多?如果一个企业在未来的资源配备中缺乏气候决策环节,比如对投资地区生态环境、极端气象的考察,对某种气候条件对产品价格、产量的影响,对某种产品的生态承载量的考量,那么它遭受灾难打击甚至是突然死亡的几率也会非常高。
如果上升到国家经济战略层面,气候决策的重要性则更加凸显。
大国思索
到了3月,几乎所有人都把旱灾与通货膨胀生纸都在涨价,由于货源紧张,商场向纸厂订货,
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调查,2月云南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就指出,不仅仅是中国西南面临旱灾,一部分东南亚国家也面临严峻旱情,如果整个地区旱情持续时间很长,就会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并传导到下游的肉类、饲料类及相关产品。
事实上,由旱灾引发的全国性通货膨胀能否显现,至少要等一年才见分晓。例如,2006年川渝发生特大干旱,直到一年后才出现全国通胀,2007年7月CPI就曾高达5.6%。
通货膨胀是否因旱灾而始发,影响着政府宽松货币政策能否持续,一旦政策转紧,带来的经济影响难以估量。
如果说通货膨胀尚可斟酌,西南地区庞大的水利设施投资需求则直接“逼宫”中央财政。
云南罗平县就是一个“逼宫”典型。你可能不曾想到,罗平这个重灾区并非缺雨,事实上从2009年7月到2010年3月罗平降水量多达500毫米,相当于陕西关中平原一年的降水量了!然而,罗平农业几乎绝收,关中平原却是中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究其原因就是水利不济。在云南阿岗镇,镇里每年向水库支付10万元购买600多万方水,引水渠道名为东干渠。但东干渠每年都要修,到2009年干脆无法使用。而要修好东干渠,镇里要拿出80多万元,但就是没钱。
事实上,由于年久失修,以及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乏力,东干渠可浇灌面积不到原计划的四分之一。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让大伙拿钱出来修根本不可能,现在又不是生产队时期了,要修只能上面掏钱!”
于是,旱灾成了偿还水利历史积债的契机,也成了云南各地相互争夺水利资源的起点。罗平县此次就拿出了“十二五”36个水库项目的胃口,相当于建国以来当地水库容积的8倍之多,当然全靠中央财政。
财政力量倾向于西南,其他地区怎么办?这个问题值得西南以外的省市算算账。不过,值得所有人算算账的,是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云南文山,记者了解到三七种植业是云南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后,烟草消费税和增值税大量上缴中央,本来依靠“烟财政”的云南地方财政则增长乏力,不得不发展其他产业。
但是,包括三七种植业、旅游行业、花卉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着实有限,这又使云南投入更多力量到了 资源型行业,如铜业、铝业、水电,从“烟财政”转变为“矿财政”,也逐渐将云南拖入投资拉动的低效率GDP模式。
由于资源型行业的拓展导致的自然生态资源的破坏,已经不胜枚举,有人就曾质疑,云南、贵州等地竟然还大规模种植着吸水性极强、被世界银行基本停止投资的桉树林。
桉树林无疑成了西南地区的另一种活的“矿资源”,但我们有无分析过这些争议性经济作物的破坏力?一位环保志愿者汪永晨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让西部的人民也富裕起来,无可厚非……在挖掘时,开发时,种植时,建设时,我们认真地研究过西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吗?”
这种关系可能很难在短期内顾忌,因为这涉及到关键的经济增长模式。当西南地区为自己标上“矿财政”的资源牌,这些底子本就不好的西南大省就会继续倾注于资源型行业,于是投资拉动GDP的模式继续繁衍,其他领域如环境保护、水利建设则趋于边缘,导致灾防欠账越来越大,而为了在大灾之年弥补这些欠账以及欠账加深的灾害破坏,又要继续加强资源牌投入,继续“矿财政”,由此周而复始。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正是因为旱灾。因为灾民有雨却无水的尴尬,这种投资型、资源型“眷顾”终于看到了一丝冲破枷锁的机会。
链接4:美国的抗旱机制
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是旱灾频发的国度,每年因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60—80亿美元。美国海洋大气局(NOAA)根据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数据监测得出结论,随着美国的异常变暖和全球气媪的上升,干旱在未来的美国会频繁发生。
在包括NOAA等组织的敦促F,美国政府近30年来加快了抗旱体制的架构,成立了国家综合干旱信息系统(NIDIS)。1982年,美国仅有3个州建立了完整的抗旱计划,目前则扩张到30个州,抗旱计划大致包括监测和早期预警、风险分析和减灾与应变三个部分。
美国的抗旱经验精髓之处,在于美国较好地实现了科学界、政界、商界面对面、点对点的结合。比如,美国海洋气象局、美国国家农业部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美国国家干旱减灾中心经常联合起来研制干旱监测产品,并将相关信息公开提供给专家及公众。2007年11月成立的“美国干旱门户”网站则向公众提供抗旱减灾策略所需的信息、资源和产品。
旱策2010
当人们意识到灾难的频发性,并产生提前为灾难“备案”的需求,那么我们的经济政策也自然会打出“提前量”,这就是西南大旱给予我们的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有一套能够成功预测气候剧变并作出相应策略调整的机制,村支书李少中和他的乡亲们可能在几年前就移民走出大山,找到另一个更合适的居住所,三七种植户陈高田可能会提前知道,一种叫做防旱剂的肥料能够帮助他节省将近80%的用水,那可是每月节省了将近200万元,云南罗平县的农民朋友们可能也会响应地方政府的号召,自发地集资或号召社会投资修葺破损的东干渠以解决旱灾到来时的饮水之难……即便不能准确地预测气候的变化,我们至少也要有居安思
从国家层面而言,旱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样本,它告诉决策层怎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会造成怎样的结果,什么样的模式是最持久最健康的,这也必然会引导决策层思索如何去实现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气候决策
显而易见,百年大旱是一次教育的机会,无论你是官员,或是商人,还是一个字也不认识的农民。
西双版纳州的橡胶种植园已经普遍比往年晚了15天割胶。
2010年3月以来,旱情还波及广东、湖南、湖北、海南等地。其中,海南省三分之二市县出现严重干旱,万宁出现特大干旱、自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海南省各县市降水量与30年内同期相比偏少四成至九成.降水偏少情况甚至可能延续到夏初。
编辑
周云成
4月13日,随着几声闷雷。广西百色市阴暗的天空终于慷慨地落下久违的雨水。对于已经干了大半年的旱区而言,仅仅一场大雨对缓解旱情可能短期意义远大于长期意义,但是从孩子们欣喜若狂的脸上,我们看见了重燃的希望。
只有当你站在干枯见底的云南青海湖湖底上,你才能体会到这丝希望的珍贵:枯黄的水草、龟裂的泥土,横躺的鱼骨、成群结队的黄牛、水牛和毛驴,这就是如今湖底的景色。
有人说干旱是自然界给予人类最痛苦的惩罚,此言的确不虚。除了生理上的折磨,干旱也能把人的希望逐渐风干掉,就像晶莹剔透的葡萄,慢慢脱水、脱水、脱水,终于变成一小粒葡萄干。所以,在大旱灾区。你能看到纯真顽皮的孩子们都已经不再追打嬉戏了,这不是其他任何灾害所能带来的痛楚。
然而,面对这场百年大旱,更加痛苦的恐怕是一群当事或不当事的“旁观者”。这场旱情发于2009年秋,但是直到旱情持续许久,不知是谁才首先喃喃自语道:“好像很久没有下雨了。”
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尖锐的讽刺。一方面,我们拥有先进的气象、气候预测、研究工具,我们甚至已经能够在3月预测出旱情可能会持续到5月、6月……但我们就是不能在旱情前达成一致意见。准确预测到这场灾难:另一方面,我们的灾防往往急功近利,缺乏反思,譬如所谓抗旱就是引水、找水、蓄水,除了水还是水,甚至已经有人预测此次西南大旱必将造成对生态湿地、地下水等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正是在如此被动的局面下,我们看到的是商人的迷失、企业的挣扎,乃至公共财政的力不从心,
显而易见,西南大旱的确是一场天灾,但我们也必须扪心自问。也许,我们最缺的并不是水,而是一种思考,关于气候决策的思考,我们需要在每场灾难之前就搞清楚,我们的风险在哪里、我们的预防在哪里,我们应该怎么办。
气候决策,将是未来商业决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也是关系到人的生命和国运的根本,
西南大旱应该是一个不晚的提醒,
旱!旱!旱!
超过2000万人饮水困难,5000多万人口受灾,西南大旱旱动中国。
“现在最好吃的是清汤鸡,只有用干的;麻辣汤鱼大家都高兴吃,也只有吃干的……”
——这是云南罗平县一场“旱灾婚礼”。由于村庄里的池塘早干了,新娘的老父亲提前两天从很远的地方运来8桶水筹备婚礼。30多桌席,没有一个杯子,青菜零星,客人们也通情达理,没有一个人向主人家要水喝。一个村民说,村里的油菜全部绝收,今年不指望什么了,但儿女结婚是大事。还是要尽力操办,日子还要过下去。
“老师教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但学生们都自己辛辛苦苦挑来水给我喝,我真是很感动,他们用行动证明他们是爱老师的。”
——这是云南禄劝县撒营盘镇坎饮小学一位老师的哽咽之言。当得知解放军叔叔驱车6小时前来为他们送水时,孩子们高兴坏了,分到水后部“耶”了起来,但他们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口水,一瓶纯净水能喝5天。就是这般困难,孩子们也为辛苦备课的老师留下一点点饮用水。
“现在海子干了,真有点不习惯,总觉得没有去海子打一转鱼缺了点什么。”
——这是云南青海湖边晒经村渔民刘永明的缺憾。他本来以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都会靠着青海湖打鱼为生,如今青海湖却彻底干涸见底,无鱼可打。不过,刘永明和他的儿子还是像往年枯水期一样整理着打鱼工具,期盼有朝一日能再次上湖,虽然刘永明早已是一位庄稼汉。
“出去吧,难道在这里等着渴死吗?出去打工赚了钱,买水喝。”
——这是云南阿猛镇水塘村村支书李少中对村民的动员词。李少中已经失去耐心,多次找水失败后,他流着眼泪,一家一家串访,劝村民们要么出去打工,要么投靠亲戚渡过难关。就这样,村里600多名青年在村支书的叹息中踏上背井离乡的路途,争取尽快挣了钱给家中老母买水。
云南昆明石林县6岁的杨云润每天都要步行去挑两担水,贵州息烽县69岁的村民周安会每天奔波于四处挖井取水,云南石林84岁的瞎眼婆婆也加入运水的挑水队……
如果不能亲历灾区,你很难体会到因为干渴而带来的痛苦与辛酸,以上向读者呈现的一幕幕,仍然不足以表达我们对灾区民生的心痛。
在这里,有两种错误的思想必须纠正:一种思想是以为旱区下了雨,旱情就会结束,事实上至少需要10场适时的大暴雨才能基本攻克旱情;另一种思想是以为旱情事不关己,仅限西南五省甚至是只在农村地区,事实上这场旱情的波及面,可能与青海湖边刘永明的遭遇类似,改变你的后半生和你的子孙后代的选择。
这一次西南大旱,旱动的波及面可能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灾演时局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核心话题是全球变暖与减排,前者为风险所在。后者为风险防控。
旱情之重,让人首先对旱因展开想象。
看过美国灾难片《后天》的读者应该记得,片中男主角是一位气候学家,按照他的研究结果地球将在几十年内进入气候狂暴期。随着全球变暖学说的兴起,气候学家逐渐风行欧美,他们不仅频繁亮相干好莱坞大片,也广泛参与了全球经济力量的博弈,刚刚落幕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也是气候学家的舞台。
仅仅对天气预报颇为熟悉的中国人,因为百年罕见的西南大旱也对气候学家和他们干的事情产生兴趣。比如,他们想弄明白,为什么历史上潮湿多雨的云南竟然在2005、2008、2009、2010年多次出现旱情。
很快,人们注意到一个细节。2004年中国青年报曾刊表题为《2010中国气候突变?》的文章,指出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简称GBN)受美国国防部委托,撰写了题为《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报告。其中关于中国的部分,指出中国气候将在2010年前后由“南涝北旱”过渡为“南旱北涝”。
这条旧闻又重新活跃,网民们惊呼,原来西南大旱早在6年前就被预测。
事实上,这则报告的可信度是值得商榷的。首先报告的作者并不是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论据多引用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此外,这份报告所说的“南旱北涝”与目前西南大旱是否是一回事,至少国内尚无定论。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西南地区近年来大旱频繁,然而我们的企业、决策层竟然难以找到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气候报告作为相关决策的依据,更不用说将气候决策上升到经济战略、国家安全的水准。
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雷就指出:“我们应该千万警惕,西南旱灾之后,围绕水的反思和举措,成为替代其他反思的唯一途径。我们急需将一种知识融合的灾害研究及应对系统,立为中国的下一个基本国策,因为它关乎人的生命和国运的根本。”
事实上,我们已经为这种疏忽付出了惨痛代价。在很早以前,地质学界就对中国西部的断层忧虑重重,认为当地爆发大地震的可能性极高。如果我们就此在当地建筑物中更多地 使用柔性材质,汶川大地震的死亡人数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而刚刚发生的青海玉树地震,则更加提示我们西部断层的危险。
显而易见,比旱情更严重的,是中国人对灾害的麻痹。这无疑是一个讽刺,一千多年前孙刘联军依靠预测东风在赤壁大战中击败了曹军,而他们的子孙拥有精密的气象研究工具,却不能将其转化为实际的战略。
西南旱灾无疑具有一个警示作用。
链接2:西南大旱的气象解释
气象学界普遍认为,全球变暖是西南大早的罪魁祸首。
一是青藏高原去年积雪偏少,高原热力因素强盛,影响四川等地出现干旱;
二是厄尔尼诺现象加剧,海洋升温,太平洋表明热流向东转移,带走了热带水汽,导致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增多,但由南方进入西南的水汽大大减少;
三是今年冷空气虽然数次影响我国,但大多数冷空气在北方便已偏东移动,即便进入西南地区与热空气形成对流天气,但由于水汽不充分无法形成降水。
关于“南旱北涝”的灾演预测,2004年北京大学钱维宏教授、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振国、罗勇均得到过与GBN报告中类似的结论。而根据吉林大学专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杨学祥引用的一种名为拉马德雷的理论显示,地球从2000年进入披马德雷冷相位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低温期和中国的“南旱北涝”时期,而在2014~2016年南方的干旱形势可能才会达到顶峰。
商情气象
这种警示作用,首先作用在商人的身上,并带动了一系列自发的经济决策。令人遗憾的是,绝少企业、商人是主动适应老天爷的,他们的一些举动不仅滞后,也难言道德。
沉沦西江
“坐车回家了一趟,回来却还堵在那,继续等总不行,但只有等!”
已经在西江行船十几年的柳州船东章金财有点闲得发“毛”了,他从柳州出发运陶瓷去广州,却在梧州长洲水利枢纽大坝前等了十几天。由于西江水位下降,航道萎缩,已有不少船只躺在了河床上,有关部门不得已只得采取通行限制,
干渴的西江,成了章金才的痛,正常情况下,他一个月跑两单便有得赚,现在一个月能跑一单已经是运气好,而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半年多,
如今的西江更成了整个珠三角经济区及其辐射地区的痛。珠江上连云贵矿区,中连广西水泥、石材产区,下连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区,本是黄金水道却不堪重负成为“船只堵道”,旱情无疑成为关键的导火索。
不过,如果把旱情归结为“堵船”的唯一原因,莫免又失之偏颇长洲水利枢纽不仅是通航要道,它也有调峰发电的职能,但后者的比重似乎要更大一些——水运成本非常低,仅为0.03元/吨每公里,不及铁路的20%和公路的5%,一方面章金才们在成本的牵引下更愿意选择西江,然而另一方面水利公司在利润的诱惑下更倾向于发电,
但问题在于,发电带来的利润,能否覆盖滞留的船只给整个珠三角经济区带来的损失呢?答案当然是不能,而当百年大旱袭来答案则更加明确,
事实上,老天爷并不是没有提前揭露过答案。有媒体报道称,自长洲水利枢纽通航的2007年5月以来,已经至少有6次大规模的滞航现象,对应的则是从“九五”期间到2008年,珠江内河航道投资一共只有72亿元,只够刚修100多公里高速公路的!
正是因为今天的水利工程项目在投资方面往往是发电大于航运、大于“水利”,西江之堵乃至民生之渴能够与水利设施的不断增加共生共存,西江只是缩影之一。
焦虑的三七
“现在的价格已经趋于疯狂,生产糟糕透了,以后我都有些不敢种了。”当记者赶至三七种植大县云南文山时,当地最大的三七种植企业高田公司老板陈高田正在地里忙着浇水虽然有药企开出高价想签署3~5年的长期供货协议,陈高田却不敢答应,一是苗死了三分之一,后继乏力,二是谁能料到这鬼天气还能干到多久。
陈高田坦言,自己遇到了从业26年来最大的麻烦,当地有人跑起运水生意,陈高田迫不得已最高要付出1100元/吨的代价。须知,陈高田有2500多亩三七地,每月浇水4次,每亩每次8吨,一个月就需水8万吨,即便按照30元/吨的平均价计算也高达240万元
陈高田在着急,下游三七需求方则犹如热锅蚂蚁。三七减产已成定局,云南白药、片仔癀、丽珠集团、白云山、梧州制药等企业高管扎堆前来抢货。2008年三七收购价仅为50元/公斤,如今却涨至350元/公斤。这就不难理解广州白云山与和记黄埔中药干脆把5000亩种植基地放在了文山,赌的是未来。
不过已经有人赌赢了,康美药业从2006年起就在文山大肆采购三七,至今已囤货2000多吨,相当于文山年产量的40%,收购价只有20~50元/公斤,账面利润超过10亿元。有消息人士称,康美药业之所以“未卜先知”提前大规模采购三七,并非提前预测到旱情,而是对下游三七需求市场看好的一种正常反应,只是旱情扩大了这份胜利,让康美药业一下子就变成焦点公司。而康美药业也似乎并不打算炫耀这份胜利,当记者致电康美药业证券事务代表温少生,他并未给予正面回应,而是将问题推诿给了董事会秘书。至今,我们也不知晓康美药业占卜天象的奥秘,
陈高田说,三七价格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云南白药、漳州片仔癀、复方丹参滴丸这些熟悉的中成药都会面临涨价与否的抉择。
普洱茶的对赌
普洱市的大茶商徐能并没有心思过清明节,他要赶在清明之前卖完他往年囤积的茶叶。干旱袭来,徐能今春只收到2吨劣茶,而茶叶在清明节前节后价格则两番风景,当然,作为本地人的徐能心中抱着清明下雨的企盼,
25岁的种植户罗忠海则更加焦虑,“8个月没有一场雨,茶树都不发芽了。”往年,罗忠海200多株老茶树能收1.5吨茶叶,可卖1万多元,然而今年到3月他只收上2两茶叶,无言以对。如果清明之前能下雨,罗忠海养活一家五口尚有希望。
与徐能、罗忠海相反,一些来自甘肃、浙江的外地茶商则在积极囤货,并以各自身家暗赌老天爷不会下雨,这样他们就能趁着茶叶青黄不接价格上涨而发一笔国难财,而其中也不乏前些年高位被套的普洱茶炒家
相信结局对绝大多数人有利。尽管普洱市茶叶减产已成定局。但在3月27日,普洱市下雨了,这就能挽救一大批新茶,徐能、罗忠海获得了辛苦的回报,普洱茶炒家却败下一阵。
辣椒博弈
贵州遵义的辣椒商人马军正在为自己的决策后悔。遵义的虾子镇历来有“中国辣椒城”的美誉。然而持续的干旱把这里烤成辣椒的风化场,连发芽都是奢望。正是抱着今年辣椒产量暴减的预期,马军和其他辣椒商人一道从今年年初就大批囤货,希望大赚一笔。
在3月初,形势的发展确实如马军料想,辣椒价格从去年的3、4元/斤涨到了 12、13元/斤。但是疯狂的价格惹怒了辣椒采购商,他们放弃了“中国辣椒城”,转而从湖南、湖北、山东等地进货。当马军等囤货商缓过神来,价格已经降到了7、8元/斤,获利甚微。只有重庆人还买遵义辣椒的账,喜食火锅的他们除了贵州辣椒,其他辣椒是不吃的。
白酒饥渴
对上市公司贵州茅台而言,没有比下雨更好的利好消息了。由于干旱,赤水河水位锐减,市场风传茅台镇数百户酿酒作坊和小型酒厂中近一半都面临无水可酿的危险。事实上,贵州茅台位于赤水河的上游,理应是受到影响最小的酒企,但流言的威力也能直接把贵州茅台逼上风口浪尖。当茅台镇在3月下旬下了几场雨后,茅台公司很快就向媒体散布了喜雨的消息,缓解7股市上的忧虑气氛。
云南最大的白酒企业玉林泉酒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它是真的很缺水。四分之一生产线因此关停,当地政府已经动用山泉水供应酒厂救急。
其实,茅台更缺高粱。旱灾导致的高粱减产将直接危及贵州茅台、泸州老窖等酒企的原料选材,这也促使这些酒企提前做好高粱储备。
橡胶式不稳定
“很多用胶企业在春节前确实趁着低价抄底,储备了一些原料,但是近来开工很足,这些胶已经用了70%多了。”
卓创资讯天然橡胶分析师于建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证明了国内用胶企业的价格冲动,却没有证明他们的旱情提前量。
从去年秋天到4月,云南的西双版纳州一直处于干渴的状态,千里澜沧江大部分河床已经外露。当地的橡胶种植户周爱民已经不敢去江里游泳了。
顶着30度高温。周爱民望着景洪市锄戈村山上的一片片橡胶林,心中焦虑万分。他说,如果干旱继续持续,至少减产20%~30%。
这的确是一个关键时刻,每年的4月是割胶高峰期,也是橡胶树吸水量最大的时候,如果4月还不下雨,西双版纳州占全球产量3%的橡胶林面临的形势无疑就会格外严峻。
货源尚足,价格已经先期高企。3月,橡胶现货价格基本维持在2.3~2.4万元/吨,这和去年同期相比涨幅已经接近100%。由于橡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胶价的不稳定将是很多下游厂商的噩梦。尤其是今年,云南在闹旱情,全球的橡胶主产地似乎也都在闹旱情,橡胶价格的不稳定,更像是地球副热带高压带的不稳定,毕竟橡胶不会长在撒哈拉大沙漠里。
周爱民说,他现在祈祷的就是4月15日前后一定要下雨,往年可都下了雨的!在说往年时,他的眼神有些迷茫。
裸瀑无言
“气势磅礴,雷声轰鸣,山回谷应”,这是小学课本里对中外闻名的黄果树瀑布的描写。如今,黄果树瀑布却涓瘦不已,几成裸瀑,再无澎湃声响。
数字更能体现黄果树瀑布在旱灾面前的弱小。在最近一段时间里,上游白水河水足读数白天只有OA5米,上午8时去测甚至只有0.01米。为了保障游客观赏时不断流,上游水库只能在每天上午7时至下午5时放出少量的水。
事实上,为了保证业绩不萎缩,黄果树旅游公司已经向上游其他水库“讨水”。但水利部门明显是更加明智的,他们的回复是“抗旱保民生要紧”。无奈之下。旅游公司在景区门口挂出这样的标语:“大瀑布上午水量较小,观瀑效果不理想,建议您上午先游玩天星桥或陡坡塘景区。”
类似的旱灾商情,还波及有色金属、制糖业、花卉业'咖啡业等诸多领域。对于中国的企业家、商人而言,他们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必须要占卜天象的时代,因为四处都不让人放心:1月,新疆、内蒙古遭遇严重雪灾,受灾人口超过467万;在黄河与渤海,2010年我们已经分别目睹了“历史最严重”凌汛和30年来最严重冰灾,在海南、广东、福建、台湾等沿海地区,可以遇见今年将面临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更狂暴的台风,最夸张的可能是3月中下旬的这次沙尘暴,所带沙尘量相当于北京市民人均10公斤尘土,沙尘暴甚至漂洋过海去了日本,让这个岛国瞬间暗无天日。
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事实,极端天气可能在未来发生的频率会越来越高,次数越来越多?如果一个企业在未来的资源配备中缺乏气候决策环节,比如对投资地区生态环境、极端气象的考察,对某种气候条件对产品价格、产量的影响,对某种产品的生态承载量的考量,那么它遭受灾难打击甚至是突然死亡的几率也会非常高。
如果上升到国家经济战略层面,气候决策的重要性则更加凸显。
大国思索
到了3月,几乎所有人都把旱灾与通货膨胀生纸都在涨价,由于货源紧张,商场向纸厂订货,
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调查,2月云南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就指出,不仅仅是中国西南面临旱灾,一部分东南亚国家也面临严峻旱情,如果整个地区旱情持续时间很长,就会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并传导到下游的肉类、饲料类及相关产品。
事实上,由旱灾引发的全国性通货膨胀能否显现,至少要等一年才见分晓。例如,2006年川渝发生特大干旱,直到一年后才出现全国通胀,2007年7月CPI就曾高达5.6%。
通货膨胀是否因旱灾而始发,影响着政府宽松货币政策能否持续,一旦政策转紧,带来的经济影响难以估量。
如果说通货膨胀尚可斟酌,西南地区庞大的水利设施投资需求则直接“逼宫”中央财政。
云南罗平县就是一个“逼宫”典型。你可能不曾想到,罗平这个重灾区并非缺雨,事实上从2009年7月到2010年3月罗平降水量多达500毫米,相当于陕西关中平原一年的降水量了!然而,罗平农业几乎绝收,关中平原却是中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究其原因就是水利不济。在云南阿岗镇,镇里每年向水库支付10万元购买600多万方水,引水渠道名为东干渠。但东干渠每年都要修,到2009年干脆无法使用。而要修好东干渠,镇里要拿出80多万元,但就是没钱。
事实上,由于年久失修,以及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乏力,东干渠可浇灌面积不到原计划的四分之一。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让大伙拿钱出来修根本不可能,现在又不是生产队时期了,要修只能上面掏钱!”
于是,旱灾成了偿还水利历史积债的契机,也成了云南各地相互争夺水利资源的起点。罗平县此次就拿出了“十二五”36个水库项目的胃口,相当于建国以来当地水库容积的8倍之多,当然全靠中央财政。
财政力量倾向于西南,其他地区怎么办?这个问题值得西南以外的省市算算账。不过,值得所有人算算账的,是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云南文山,记者了解到三七种植业是云南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后,烟草消费税和增值税大量上缴中央,本来依靠“烟财政”的云南地方财政则增长乏力,不得不发展其他产业。
但是,包括三七种植业、旅游行业、花卉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着实有限,这又使云南投入更多力量到了 资源型行业,如铜业、铝业、水电,从“烟财政”转变为“矿财政”,也逐渐将云南拖入投资拉动的低效率GDP模式。
由于资源型行业的拓展导致的自然生态资源的破坏,已经不胜枚举,有人就曾质疑,云南、贵州等地竟然还大规模种植着吸水性极强、被世界银行基本停止投资的桉树林。
桉树林无疑成了西南地区的另一种活的“矿资源”,但我们有无分析过这些争议性经济作物的破坏力?一位环保志愿者汪永晨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让西部的人民也富裕起来,无可厚非……在挖掘时,开发时,种植时,建设时,我们认真地研究过西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吗?”
这种关系可能很难在短期内顾忌,因为这涉及到关键的经济增长模式。当西南地区为自己标上“矿财政”的资源牌,这些底子本就不好的西南大省就会继续倾注于资源型行业,于是投资拉动GDP的模式继续繁衍,其他领域如环境保护、水利建设则趋于边缘,导致灾防欠账越来越大,而为了在大灾之年弥补这些欠账以及欠账加深的灾害破坏,又要继续加强资源牌投入,继续“矿财政”,由此周而复始。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正是因为旱灾。因为灾民有雨却无水的尴尬,这种投资型、资源型“眷顾”终于看到了一丝冲破枷锁的机会。
链接4:美国的抗旱机制
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是旱灾频发的国度,每年因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60—80亿美元。美国海洋大气局(NOAA)根据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数据监测得出结论,随着美国的异常变暖和全球气媪的上升,干旱在未来的美国会频繁发生。
在包括NOAA等组织的敦促F,美国政府近30年来加快了抗旱体制的架构,成立了国家综合干旱信息系统(NIDIS)。1982年,美国仅有3个州建立了完整的抗旱计划,目前则扩张到30个州,抗旱计划大致包括监测和早期预警、风险分析和减灾与应变三个部分。
美国的抗旱经验精髓之处,在于美国较好地实现了科学界、政界、商界面对面、点对点的结合。比如,美国海洋气象局、美国国家农业部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美国国家干旱减灾中心经常联合起来研制干旱监测产品,并将相关信息公开提供给专家及公众。2007年11月成立的“美国干旱门户”网站则向公众提供抗旱减灾策略所需的信息、资源和产品。
旱策2010
当人们意识到灾难的频发性,并产生提前为灾难“备案”的需求,那么我们的经济政策也自然会打出“提前量”,这就是西南大旱给予我们的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有一套能够成功预测气候剧变并作出相应策略调整的机制,村支书李少中和他的乡亲们可能在几年前就移民走出大山,找到另一个更合适的居住所,三七种植户陈高田可能会提前知道,一种叫做防旱剂的肥料能够帮助他节省将近80%的用水,那可是每月节省了将近200万元,云南罗平县的农民朋友们可能也会响应地方政府的号召,自发地集资或号召社会投资修葺破损的东干渠以解决旱灾到来时的饮水之难……即便不能准确地预测气候的变化,我们至少也要有居安思
从国家层面而言,旱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样本,它告诉决策层怎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会造成怎样的结果,什么样的模式是最持久最健康的,这也必然会引导决策层思索如何去实现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气候决策
显而易见,百年大旱是一次教育的机会,无论你是官员,或是商人,还是一个字也不认识的农民。
西双版纳州的橡胶种植园已经普遍比往年晚了15天割胶。
2010年3月以来,旱情还波及广东、湖南、湖北、海南等地。其中,海南省三分之二市县出现严重干旱,万宁出现特大干旱、自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海南省各县市降水量与30年内同期相比偏少四成至九成.降水偏少情况甚至可能延续到夏初。
编辑
周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