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理想的课堂教学应以较小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收益。一节好课需要在学生、文本以及其他影响教学的诸多因素之间进行磨合,这就要求教者倾注其真心、耐心和苦心,匠心独运,用心探求通往理想课堂的路径。
关键词 理论 风格 践行 理想课堂
喜欢听专家们上的课,课堂上那先行独特的教学理论、平等互动的教学风格、行云流水的教学结构,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尤其是他们能用敏锐的洞察力、灵活的教学机智去捕捉、去重组课堂上出现的信息资源,在处理一个个棘手的问题中展现自己精湛的教育水平、教学功底。这让我认识到: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离不开设计者的“真心、用心、耐心、匠心和苦心”。
一、真心的找寻起点
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认为:“数学课堂不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生命活力,有发展的潜力,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致和需求、思考和灵感来参与课堂学习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根据真实情况开展教学。
二、用心地激发兴趣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学生,发现少的是兴趣盎然,多的是欣然应答。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教学没能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爱。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愉快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竞争激励法等来激起学生要学、乐学的欲望。
记得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我制作了一个由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机器人。当课件刚在屏幕上演示,我就发现学生的眼光中多了些惊喜,有的更是兴奋得跃跃欲试。所以接下来的教学情形可想而知,他们主动告诉我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合而成的,哪些平面图形的的面积计算已经研究过,只要再会求梯形的面积,就能求出整个机器人的大小了……勿需我复习与衔接,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对梯形面积的探究热情。由此可见,当我们的教学一旦开启了学生的兴趣之门,就能发挥巨大的魅力,从而牢牢地吸引学生,使他们对数学的学习乐此不疲。
三、耐心地关注倾听
善于倾听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注重的是与学生的沟通。通过有效的互动,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知和领悟程度,只有教师心中有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精彩的课堂生成往往来自于学生的发言,那么,怎样倾听学生的发言呢?首先应该具备一种谦逊的态度和意识,我常在学生发言时上身前倾(有时还会上前一步)、面含微笑地注视着他,这样做是给发言者一个信息:我在认真倾听你的发言,我在乎你的发言;同样给其他同学一个信息:老师都这样重视他的发言,同学们更应该重视了。发言者从老师和同学那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则信心倍增。其次,倾听就要有评价和引导,盲目的倾听是没有效果的倾听,学生个性化的发言往往是在教师的鼓励和评价中产生的。另一方面,孩子发言时常常会把握不住重点,这时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而不是粗暴地打断、无情地否定或随意进行评价。
四、匠心地顺学而导
“教学的技巧在于能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师以预先设计的环节来展开教学,然而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比如“学生把课中要探索的结论在课始就说出来了”“不难的一个问题,学生却卡了壳”,遇到这样的情况,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视而不见,还是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机智地作出相应的变动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五、苦心地研读教材
如果说关注学生是上好一节课所需的前提条件,那么,备好一节课,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工作。好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从现在的课程改革来看,教师不是要有“一桶水”“一池水”就可满足,而是应当做到“长流水”。这些“水”从哪里来,那就是吃透教材。教材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实现课程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和依据。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素材选择、教学要求和呈现方式等方面与原教材相比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促使教师必须走进新教材,认真研究、深刻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切实把握教学的总体目标与阶段性要求。吃透教材就是要把握新知的生长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把握教材的关键处,要钻研教材的一字一句、前后顺序、每幅插图和例题习题。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书多看一遍,就会多一层理解。第一遍,应了解这节内容的整体骨架,第二遍找出重点难点,第三遍注意细节,第四遍整体归纳,形成体系。也就是说要先找一条“线”,然后再找出一颗颗珍珠,最后用线把珍珠串起来,做成一副精美的首饰,备课也是这个道理。其次,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我们要多查资料,了解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会在讲课时“左右逢源”“趣味横生”。在讲课时,加些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趣事妙闻,不但能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也是融洽课堂气氛的一副良好“润滑剂”,就像一道佳肴不但要放油、盐,还要考虑加点其他调味品。
教学活动的研究永无止境,创造“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高的教学功效”的教学方法其实并没有捷径。我们只要真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苦心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用心寻求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匠心地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耐心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就能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 理论 风格 践行 理想课堂
喜欢听专家们上的课,课堂上那先行独特的教学理论、平等互动的教学风格、行云流水的教学结构,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尤其是他们能用敏锐的洞察力、灵活的教学机智去捕捉、去重组课堂上出现的信息资源,在处理一个个棘手的问题中展现自己精湛的教育水平、教学功底。这让我认识到: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离不开设计者的“真心、用心、耐心、匠心和苦心”。
一、真心的找寻起点
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认为:“数学课堂不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生命活力,有发展的潜力,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致和需求、思考和灵感来参与课堂学习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根据真实情况开展教学。
二、用心地激发兴趣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学生,发现少的是兴趣盎然,多的是欣然应答。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教学没能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爱。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愉快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竞争激励法等来激起学生要学、乐学的欲望。
记得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我制作了一个由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机器人。当课件刚在屏幕上演示,我就发现学生的眼光中多了些惊喜,有的更是兴奋得跃跃欲试。所以接下来的教学情形可想而知,他们主动告诉我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合而成的,哪些平面图形的的面积计算已经研究过,只要再会求梯形的面积,就能求出整个机器人的大小了……勿需我复习与衔接,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对梯形面积的探究热情。由此可见,当我们的教学一旦开启了学生的兴趣之门,就能发挥巨大的魅力,从而牢牢地吸引学生,使他们对数学的学习乐此不疲。
三、耐心地关注倾听
善于倾听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注重的是与学生的沟通。通过有效的互动,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知和领悟程度,只有教师心中有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精彩的课堂生成往往来自于学生的发言,那么,怎样倾听学生的发言呢?首先应该具备一种谦逊的态度和意识,我常在学生发言时上身前倾(有时还会上前一步)、面含微笑地注视着他,这样做是给发言者一个信息:我在认真倾听你的发言,我在乎你的发言;同样给其他同学一个信息:老师都这样重视他的发言,同学们更应该重视了。发言者从老师和同学那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则信心倍增。其次,倾听就要有评价和引导,盲目的倾听是没有效果的倾听,学生个性化的发言往往是在教师的鼓励和评价中产生的。另一方面,孩子发言时常常会把握不住重点,这时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而不是粗暴地打断、无情地否定或随意进行评价。
四、匠心地顺学而导
“教学的技巧在于能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师以预先设计的环节来展开教学,然而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比如“学生把课中要探索的结论在课始就说出来了”“不难的一个问题,学生却卡了壳”,遇到这样的情况,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视而不见,还是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机智地作出相应的变动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五、苦心地研读教材
如果说关注学生是上好一节课所需的前提条件,那么,备好一节课,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工作。好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从现在的课程改革来看,教师不是要有“一桶水”“一池水”就可满足,而是应当做到“长流水”。这些“水”从哪里来,那就是吃透教材。教材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实现课程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和依据。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素材选择、教学要求和呈现方式等方面与原教材相比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促使教师必须走进新教材,认真研究、深刻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切实把握教学的总体目标与阶段性要求。吃透教材就是要把握新知的生长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把握教材的关键处,要钻研教材的一字一句、前后顺序、每幅插图和例题习题。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书多看一遍,就会多一层理解。第一遍,应了解这节内容的整体骨架,第二遍找出重点难点,第三遍注意细节,第四遍整体归纳,形成体系。也就是说要先找一条“线”,然后再找出一颗颗珍珠,最后用线把珍珠串起来,做成一副精美的首饰,备课也是这个道理。其次,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我们要多查资料,了解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会在讲课时“左右逢源”“趣味横生”。在讲课时,加些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趣事妙闻,不但能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也是融洽课堂气氛的一副良好“润滑剂”,就像一道佳肴不但要放油、盐,还要考虑加点其他调味品。
教学活动的研究永无止境,创造“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高的教学功效”的教学方法其实并没有捷径。我们只要真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苦心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用心寻求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匠心地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耐心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就能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