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高中地理教材的知识体系、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课堂教学环节等因素,从生活出发,积极培育学生观察、归纳、发现、探究、提炼知识的能力,让课堂成为孩子们思索的乐园,使地理知识成为开启孩子们生活智慧的地图。
关键词:学习方法;学习情趣;教学情景
在平时组内听评课的过程中,常常看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深思其因,不是这些教师讲课无知识无逻辑,也不是这些教师讲课不精彩,而是讲课没有扣动孩子们的心弦。教学工作者是教育资源的开发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服务者,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开展服务,关系到孩子们对知识的认知度,也关系到孩子们对这门课的态度和情趣转化。一切知识皆来源于生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注重生活知识化,知识生活化的理念,客观上要求教师要有引领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提炼总结知识的能力。作为教学工作者,应该在思想中明确一个道理: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并不在于知道和懂得事物存在的原因和原理,而在于创造条件,积极的运用知识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使人生变得更加精彩。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教出精彩,学生才能学有所用。从教育部颁布的高中阶段地理教学大纲中可以发现,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有着极强的实用性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教学工作者应充分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广泛的深入生活、深入生产实践,在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提炼教学策略,总结教学环节,提升课堂感染力,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学习的自觉性。
一、创设情境方法点拨——生活知识化
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饮食习惯方面各相同。以我国为例:从饮食习惯而言,呈现出“南米北面”、“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特点。就“南米北面”来说: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就“南甜北咸”而论:南方人,特别喜爱甜食,有的家庭做什么食品都放糖,如糖粥、糖三角、糖醋白菜、糖醋鱼、糖醋肉等等。中国北方人做菜时盐和酱油放得太多,使菜太咸。有许多家庭咸菜、大酱不离桌,甚至一餐饭就是“大葱蘸大酱,煎饼卷咸菜”。从地理学上来看,南北光照条件好,多雨湿润,种植水田,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油料作物是油菜,糖料作物是甘蔗、甜菜。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我国北方地处暖湿带,多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传统社会,冬天市场上几乎没有青菜供应,为了克服这一困难,人们常常将蔬菜在地窖里储存、晒干、腌制等。正因为此,北方人养成了喜吃咸味的习惯。就“东辣西酸”而言: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二、科学引导升华思维——知识理论化
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提升智慧的金钥匙。在教学问卷中孩子们常常提到,某某老师讲课听不懂、听不明白。某某老师讲课没有意思,照本宣科。某某老师讲课只是自顾自话,从不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缺乏方法的指引,没有将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没能最为充分的开发教学资源,生搬硬套、亦步亦趋的讲知识。在一次同课异构比赛中,有两位年轻教师,围绕《地质灾害及其防御》这一课题展开教学。甲教师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自己查找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概念——教师逐一分析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的成因。——教师讲解各类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乙教师的教学思路是:让孩子们自己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地质灾害都有哪些?——通过生活化的情景启发引导孩子们逐一认识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的表现、发生发展规律。——通过动画模拟、情景再现、影片播放等方式让孩子们体会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危害——让孩子们每个人拿出一张纸,通过写、画、叠等方式,探寻防治常见地质灾害的方式方法。同样一节课,同样是两位工龄相当的年轻教师,但给听课教师和孩子们留下的印象却迥然不同。教师甲,自说自话,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环节几乎看不到,学生课堂表现死板,气氛低沉,在上课不到二十分中已有两位同学昏昏欲睡了。教师乙,步步引导、层层设疑,时时启发、调动孩子们探索的情趣,让每位孩子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坐标,按照教师的指令,积极、认知、富有热情的完成每一项展示、评价、交流的活动。
这两节课启发我们从教者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环节、教学步骤的周密设计,在课堂提问、课堂活动的设计、课堂习题的设置等方面,要做到知识与逻辑的统一。科学引导,层层设疑、步步深化,做一名简约而不简单的科任教师。
三、积极总结强化运用——理论实践化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作为科任教师如果认为:课堂是知识教育的终结,课堂教学取得了成绩,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同则万事大吉,意味着书本知识成了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学教学工作变成了教教材,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成了教学工作万能的指挥棒,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会出现简单的分数化的倾向。这种做法既不利于教师平时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高中阶段地理科目实用性非常强,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地理知识丰富生产、生活的实践,运用地理知识解读生活,提升生活的品味和情趣,是老师的职责之所在。作为地理科目的任课教师应利用周末时间、利用课堂、利用徒步行走等机会,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将课堂所教、所学知识与自然现象有机的结合起来,增进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带领学生走进工厂、走进社区、参观具有标志性的工程项目、铁路民航设施,增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现实感悟,提高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读社会、解读人类生产生活现状的能力。
作者简介:
范玲燕(女),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专长:地理教学。
关键词:学习方法;学习情趣;教学情景
在平时组内听评课的过程中,常常看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深思其因,不是这些教师讲课无知识无逻辑,也不是这些教师讲课不精彩,而是讲课没有扣动孩子们的心弦。教学工作者是教育资源的开发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服务者,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开展服务,关系到孩子们对知识的认知度,也关系到孩子们对这门课的态度和情趣转化。一切知识皆来源于生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注重生活知识化,知识生活化的理念,客观上要求教师要有引领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提炼总结知识的能力。作为教学工作者,应该在思想中明确一个道理: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并不在于知道和懂得事物存在的原因和原理,而在于创造条件,积极的运用知识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使人生变得更加精彩。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教出精彩,学生才能学有所用。从教育部颁布的高中阶段地理教学大纲中可以发现,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有着极强的实用性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教学工作者应充分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广泛的深入生活、深入生产实践,在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提炼教学策略,总结教学环节,提升课堂感染力,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学习的自觉性。
一、创设情境方法点拨——生活知识化
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饮食习惯方面各相同。以我国为例:从饮食习惯而言,呈现出“南米北面”、“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特点。就“南米北面”来说: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就“南甜北咸”而论:南方人,特别喜爱甜食,有的家庭做什么食品都放糖,如糖粥、糖三角、糖醋白菜、糖醋鱼、糖醋肉等等。中国北方人做菜时盐和酱油放得太多,使菜太咸。有许多家庭咸菜、大酱不离桌,甚至一餐饭就是“大葱蘸大酱,煎饼卷咸菜”。从地理学上来看,南北光照条件好,多雨湿润,种植水田,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油料作物是油菜,糖料作物是甘蔗、甜菜。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我国北方地处暖湿带,多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传统社会,冬天市场上几乎没有青菜供应,为了克服这一困难,人们常常将蔬菜在地窖里储存、晒干、腌制等。正因为此,北方人养成了喜吃咸味的习惯。就“东辣西酸”而言: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二、科学引导升华思维——知识理论化
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提升智慧的金钥匙。在教学问卷中孩子们常常提到,某某老师讲课听不懂、听不明白。某某老师讲课没有意思,照本宣科。某某老师讲课只是自顾自话,从不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缺乏方法的指引,没有将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没能最为充分的开发教学资源,生搬硬套、亦步亦趋的讲知识。在一次同课异构比赛中,有两位年轻教师,围绕《地质灾害及其防御》这一课题展开教学。甲教师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自己查找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概念——教师逐一分析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的成因。——教师讲解各类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乙教师的教学思路是:让孩子们自己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地质灾害都有哪些?——通过生活化的情景启发引导孩子们逐一认识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的表现、发生发展规律。——通过动画模拟、情景再现、影片播放等方式让孩子们体会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危害——让孩子们每个人拿出一张纸,通过写、画、叠等方式,探寻防治常见地质灾害的方式方法。同样一节课,同样是两位工龄相当的年轻教师,但给听课教师和孩子们留下的印象却迥然不同。教师甲,自说自话,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环节几乎看不到,学生课堂表现死板,气氛低沉,在上课不到二十分中已有两位同学昏昏欲睡了。教师乙,步步引导、层层设疑,时时启发、调动孩子们探索的情趣,让每位孩子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坐标,按照教师的指令,积极、认知、富有热情的完成每一项展示、评价、交流的活动。
这两节课启发我们从教者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环节、教学步骤的周密设计,在课堂提问、课堂活动的设计、课堂习题的设置等方面,要做到知识与逻辑的统一。科学引导,层层设疑、步步深化,做一名简约而不简单的科任教师。
三、积极总结强化运用——理论实践化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作为科任教师如果认为:课堂是知识教育的终结,课堂教学取得了成绩,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同则万事大吉,意味着书本知识成了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学教学工作变成了教教材,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成了教学工作万能的指挥棒,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会出现简单的分数化的倾向。这种做法既不利于教师平时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高中阶段地理科目实用性非常强,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地理知识丰富生产、生活的实践,运用地理知识解读生活,提升生活的品味和情趣,是老师的职责之所在。作为地理科目的任课教师应利用周末时间、利用课堂、利用徒步行走等机会,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将课堂所教、所学知识与自然现象有机的结合起来,增进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带领学生走进工厂、走进社区、参观具有标志性的工程项目、铁路民航设施,增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现实感悟,提高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读社会、解读人类生产生活现状的能力。
作者简介:
范玲燕(女),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专长: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