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所有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训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处于这个产业链的高端,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能从其学科体系中割裂出来,必须在我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依托大的学科体系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
一、观念培养
设计观念本质塑造的是一种优化的思想、尤其重视方法性的优化组合。普及设计的优化思维可以极大地节约社会成本。我们通常把设计观念与创造性思维混为一谈,这就造成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极大偏差。人们把过多的掌声给了天才的创意,这对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可持续的发展并没有好处。
心理学认为:创造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而正确的认知是创造性思维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成熟的设计观一样要依靠科学的方法长期系统的培训,个人天分的灵机一动还不能让我们称其为优秀的文化创意设计人才。七十年代日本经济腾飞之时,商品的充足和其物理机能的完善使产品设计的重点放在产品的心理机能上。JIDA日本工业设计师协会开始注重设计与社会、文明、精神生活及地域的关系,提出“工业设计今天的任务”、“日本工业设计路在何方”、“工业设计的有效性”、“工业设计与社会”、“工业设计与生活”、“人与工具”、“人的心理与物质世界”、“人的需求”、“交流与平衡”等论题;进一步将工业、产品、文化、艺术、社会与人的和谐关系放在设计教育的首位。这样全面的设计观念的塑造才是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的根本。
一般来说,优化的设计思想的养成不可能只来自于某个老师的精辟的理论阐述,更多的时候需要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一个人自发自觉的力量源泉应该来自缤纷的自然、庞杂的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可比性。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同时在课程建设上以合理多变的教学手段加以实现。
二、人才储备
近两年来,艺术类专业的大规模扩招一度引发质疑,尤以今年下半年经济危机以来指导毕业生就业成了我省拥有艺术类专业的各大高校最紧迫的头等大事。从毕业生的反馈来看,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对设计类从业人员的需求已呈现出阶段性饱和。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多存在与中专、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同时竞争一个工作岗位的情况。形势虽严峻,但挑战的另一面就是机遇,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一直都在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做着人才储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河南要走在中西部的前列,必须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必须变人力资源优势为人才资源优势。本土化的人才培养策略已为我省培养出大批高层次的艺术人才和设计师,但往往因为缺乏适合的土壤,没有用武之地而大量流失,而这些人一方面对家乡有特殊的感情,另一方面比较了解本土的传统文化,文化创意不会出现断章取义、一知半解的现象,反而更能抓住本质,凸现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所以只要我省能够善对危机,抓住机遇,那些经过系统教育的设计人才必将成为支撑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利器。
三、资源整合
创意产业作为新的发展方向,各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理应受到我国的高度重视,而且,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也应大有可为。然而,各地创意产业园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沿袭兴建工业小区的粗放式地发展知识型、科技型的创意产业的现象值得警惕。
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整合优质资源,去芜取精,形成明晰的产业框架。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确定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都核心产业,五至十年中建成全国的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中心,版权贸易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和教育中心,动漫和互联网游戏研发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和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八个文化产业门类。其产业内容,早已打破先前文化艺术固有的边界,横跨工业生产、网络通讯、娱乐、媒体及传统文化艺术的各个行业,进行了“除界域”的融合重铸过程。所以创意产业是多学科的整合,也是多个行业的整合,创新平台也要在一个综合平台上建设。平台的搭建可以依托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特色学科优势,将技术与艺术结合,将教育与产业结合,整合高校与社会资源,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发挥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势,引领产业发展。
以北京印刷学院在为例,他们在2005年就成立了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中心,以服务北京新媒体创意产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建立了以数字媒体为主要特色的新媒体创新平台,主要研究创意产业内容特点、产业特点以及在文化和经济两个层面发展的特点,内容包括北京“人文奥运”与新媒体艺术表现研究、北京文化传承及文化旅游信息化传播研究、北京动漫游戏娱乐产业研究、国际数字媒体艺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研究等,充分发挥了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的资源优势。
四、科学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朝阳产业、智慧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创意人才。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是有计划、讲方法的,同时对地方的创意产业发展模式也必须要有高屋建瓴的认知和规划。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问题已经从做什么转变为怎么做,这个过程是摸索实践的过程,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置身其中并承担了多个层次、向度的探索与研究,为整个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多样的可能性。
高校现阶段已经意识到诸如要搞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鼓励并支持在校生自主创业,设计艺术教育要发展办学特色,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要立足于本土文化等等,这些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观点正是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结合实践充分论证才得出的真知灼见。以此为指导,不论是教育模式的改革、还是教学方法的探讨,包括诸如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研究课题都具备了科学的基础,为我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一凡.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06(08)
[2]李程骅,赵曙明.发达国家创意人才的培养战略及启示.南京社会科学[J], 2008(08)
[3]彭翊,王国成.发挥学科优势建设特色大学文化科技园.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J],2007(12)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优培工程】
一、观念培养
设计观念本质塑造的是一种优化的思想、尤其重视方法性的优化组合。普及设计的优化思维可以极大地节约社会成本。我们通常把设计观念与创造性思维混为一谈,这就造成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极大偏差。人们把过多的掌声给了天才的创意,这对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可持续的发展并没有好处。
心理学认为:创造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而正确的认知是创造性思维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成熟的设计观一样要依靠科学的方法长期系统的培训,个人天分的灵机一动还不能让我们称其为优秀的文化创意设计人才。七十年代日本经济腾飞之时,商品的充足和其物理机能的完善使产品设计的重点放在产品的心理机能上。JIDA日本工业设计师协会开始注重设计与社会、文明、精神生活及地域的关系,提出“工业设计今天的任务”、“日本工业设计路在何方”、“工业设计的有效性”、“工业设计与社会”、“工业设计与生活”、“人与工具”、“人的心理与物质世界”、“人的需求”、“交流与平衡”等论题;进一步将工业、产品、文化、艺术、社会与人的和谐关系放在设计教育的首位。这样全面的设计观念的塑造才是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的根本。
一般来说,优化的设计思想的养成不可能只来自于某个老师的精辟的理论阐述,更多的时候需要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一个人自发自觉的力量源泉应该来自缤纷的自然、庞杂的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可比性。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同时在课程建设上以合理多变的教学手段加以实现。
二、人才储备
近两年来,艺术类专业的大规模扩招一度引发质疑,尤以今年下半年经济危机以来指导毕业生就业成了我省拥有艺术类专业的各大高校最紧迫的头等大事。从毕业生的反馈来看,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对设计类从业人员的需求已呈现出阶段性饱和。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多存在与中专、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同时竞争一个工作岗位的情况。形势虽严峻,但挑战的另一面就是机遇,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一直都在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做着人才储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河南要走在中西部的前列,必须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必须变人力资源优势为人才资源优势。本土化的人才培养策略已为我省培养出大批高层次的艺术人才和设计师,但往往因为缺乏适合的土壤,没有用武之地而大量流失,而这些人一方面对家乡有特殊的感情,另一方面比较了解本土的传统文化,文化创意不会出现断章取义、一知半解的现象,反而更能抓住本质,凸现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所以只要我省能够善对危机,抓住机遇,那些经过系统教育的设计人才必将成为支撑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利器。
三、资源整合
创意产业作为新的发展方向,各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理应受到我国的高度重视,而且,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也应大有可为。然而,各地创意产业园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沿袭兴建工业小区的粗放式地发展知识型、科技型的创意产业的现象值得警惕。
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整合优质资源,去芜取精,形成明晰的产业框架。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确定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都核心产业,五至十年中建成全国的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中心,版权贸易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和教育中心,动漫和互联网游戏研发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和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八个文化产业门类。其产业内容,早已打破先前文化艺术固有的边界,横跨工业生产、网络通讯、娱乐、媒体及传统文化艺术的各个行业,进行了“除界域”的融合重铸过程。所以创意产业是多学科的整合,也是多个行业的整合,创新平台也要在一个综合平台上建设。平台的搭建可以依托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特色学科优势,将技术与艺术结合,将教育与产业结合,整合高校与社会资源,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发挥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势,引领产业发展。
以北京印刷学院在为例,他们在2005年就成立了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中心,以服务北京新媒体创意产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建立了以数字媒体为主要特色的新媒体创新平台,主要研究创意产业内容特点、产业特点以及在文化和经济两个层面发展的特点,内容包括北京“人文奥运”与新媒体艺术表现研究、北京文化传承及文化旅游信息化传播研究、北京动漫游戏娱乐产业研究、国际数字媒体艺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研究等,充分发挥了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的资源优势。
四、科学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朝阳产业、智慧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创意人才。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是有计划、讲方法的,同时对地方的创意产业发展模式也必须要有高屋建瓴的认知和规划。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问题已经从做什么转变为怎么做,这个过程是摸索实践的过程,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置身其中并承担了多个层次、向度的探索与研究,为整个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多样的可能性。
高校现阶段已经意识到诸如要搞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鼓励并支持在校生自主创业,设计艺术教育要发展办学特色,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要立足于本土文化等等,这些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观点正是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结合实践充分论证才得出的真知灼见。以此为指导,不论是教育模式的改革、还是教学方法的探讨,包括诸如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研究课题都具备了科学的基础,为我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一凡.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06(08)
[2]李程骅,赵曙明.发达国家创意人才的培养战略及启示.南京社会科学[J], 2008(08)
[3]彭翊,王国成.发挥学科优势建设特色大学文化科技园.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J],2007(12)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优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