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愈演愈烈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扮演着不可忽视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评级机构在欧债危机中的表现,及其对中国评级机构的启示。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信用评级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09-02
一、三大评级机构引爆欧债危机
2009年12月8日,惠誉率先将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同时将希腊公共财政状况前景展望确定为“负面”。12月16日,标准普尔将希腊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下调为BBB+;12月22日,穆迪将希腊短期主权信用级别由Al下调至A2级。连续的主权信用级别下调使希腊马上陷入政府融资成本被抬高的困境,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在市场上发酵并产生了连锁效应。
2010年4月27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将希腊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BBB+降为BB+,短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2降至B,评级展望定为负面。这是自欧元开始启动以来,第一个欧元区国家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被评为垃圾级。此举加深了外界对于希腊债务危机升级的恐慌情绪,引发了全球市场的剧烈震荡。其他欧洲国家也迅速成为三大巨头下调评级的目标。4月底,标准普尔将葡萄牙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降至A-。5月5日,穆迪将葡萄牙Aa2级主权信用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并提出有可能下调两档的警告。5月底,惠誉宣布将西班牙的主权评级从AAA级下调至AA+级。
一时间,整个欧洲风声鹤唳,债务危机阴霾笼罩。短短几个月,欧元已经从2009年底的强势货币,一路狂跌近16%,欧洲三大主要股指下跌均超过5%,最终,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演变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信用评级的巨大威力再一次展示得淋漓尽致。
二、欧债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备受诟病
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的参与者,信用评级机构发挥着为金融产品确定投资风险的职能,它们提供的评级结论影响着投资者买还是不买,或以何种价格购买,因而对金融市场有重要的影响力。在事实上,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却往往收到广泛的批评。尤其是在此次欧债危机中,评级机构更是备受诟病。
1.信用评级机构备受诟病的原因分析
(1)垄断地位。从1975年开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信用评级机构实行认证制度,在此认证制度下美国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只有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三家,形成事实上美国政府支持的寡头垄断。2009年数据显示,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占据了全球信用评级服务市场98%的份额和90%的收入。在金融市场上,一方面是对信用评级的依赖与看重,另一方面是信用评级机构由于垄断而缺乏市场的竞争与约束。在利益的驱使下,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失真也就不可避免。无论在次贷危机还是此次欧洲债务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同样没能发挥应有的风险预警作用,反倒成为金融危机的帮凶。
(2)双重标准。在主权信用评级问题上,三大评级机构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国家的信用等级,它们对美国本土市场存在的问题经常视而不见,对他国的金融市场动态则往往“明察秋毫”。2010年美国的联邦赤字高达GDP的10%,债务规模已经占美国GDP的95%。美国财政赤字连创历史新高,美国国债依旧没有丧失AAA评级。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中国有着巨额外汇储备和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但主权信用评级长达10年被压在BBB级,直到现在也只是A+级,与AAA级相差4个等级。
(3)缺乏监管。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享受着垄断经营权,而其自身却缺乏监管。虽然名义上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是非官方的民间机构,并且标榜“公正、独立、客观、科学”,但基本上处在一种美国监管机构“说谁行谁就行”的原始状态。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经济货币同盟成员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负债率应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2001年刚加入欧盟的希腊距这两项指标相去甚远,为此,美国投资银行高盛为希腊设计了“货币掉期交易”以掩饰巨额债务。其后,高盛在6次承销希腊政府债券的过程中均未披露此交易,欧盟金融监管机构对此一无所知。
2.呼吁打破垄断格局,加强评级机构的监管
在全球金融市场上,作为评级寡头,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威力甚至被认为超过了美国政府。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国际评级机构就像躲在幕后的影子帝国,影响着很多国家的兴衰。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信用评级机构所扮演的角色更加受到争议。国际舆论纷纷要求信用评级机构进行改革,改变美国一家主宰全球信用评级市场的状况。欧盟国家已深刻认识到加强评级机构监管的问题已迫在眉睫。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也发表联名信,建议欧盟重新审查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公布评级结果的方式,以及它们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并建议成立欧洲自主的信用评级机构,以免受制于传统的三大评级机构。
三、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启示
1.重点培育数个有实力的评级公司。在政策和资源上给予扶持,使其能够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创建一套能反应中国真实竞争力和信用等级的方法,重新建构评级模型。利用这些模型对国内的金融资产重新定价,重新夺回话语权。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可充分借鉴三大评级公司成功的历史经验,不能对其全盘否定。
2.积极推动评级机构“走出去”战略,发挥中国评级机构的国际影响力。并根据需要,同其他国家的评级机构相互借鉴,积极参与国际评级体系和国际评级行业监管的建立,以打破三大评级公司的国际垄断地位,使评级体系更趋多元化和灵活性,提高评级的透明度的前瞻性。
3.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要限制外资评级机构的评级自由,切实保护我国经济金融安全。实施信用评级市场对外开放的对等原则,即在相应领域各评级机构所在国承诺对方的准入资格。在一些领域也可以实施“双评级”制度,即中方和外资评级机构共同评级。
4.设立一个权威的监管机构。中国的评级机构同样会遇到美国评级机构所遇到的挑战和困难,所以对评级机构的监管要从严,要做到专业化,并设立退出机制。同时适当的引入一些合理的制度安排如对可能导致危机或泡沫的金融产品实行“休评”,评级机构对自己的评级意见要承担相应后果等来提高中国评级机构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1]周茂荣,杨继梅.“欧猪五国”主权债务危机及欧元发展前景[J].世界经济研究,2010(11).
[2]刘昊虹.欧元问世后国际储备货币竞争格局与欧元危机[J].财经科学,2010(8)
赖小凤(1988—)女,汉族,四川自贡人,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市场研究。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信用评级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09-02
一、三大评级机构引爆欧债危机
2009年12月8日,惠誉率先将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同时将希腊公共财政状况前景展望确定为“负面”。12月16日,标准普尔将希腊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下调为BBB+;12月22日,穆迪将希腊短期主权信用级别由Al下调至A2级。连续的主权信用级别下调使希腊马上陷入政府融资成本被抬高的困境,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在市场上发酵并产生了连锁效应。
2010年4月27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将希腊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BBB+降为BB+,短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2降至B,评级展望定为负面。这是自欧元开始启动以来,第一个欧元区国家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被评为垃圾级。此举加深了外界对于希腊债务危机升级的恐慌情绪,引发了全球市场的剧烈震荡。其他欧洲国家也迅速成为三大巨头下调评级的目标。4月底,标准普尔将葡萄牙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降至A-。5月5日,穆迪将葡萄牙Aa2级主权信用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并提出有可能下调两档的警告。5月底,惠誉宣布将西班牙的主权评级从AAA级下调至AA+级。
一时间,整个欧洲风声鹤唳,债务危机阴霾笼罩。短短几个月,欧元已经从2009年底的强势货币,一路狂跌近16%,欧洲三大主要股指下跌均超过5%,最终,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演变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信用评级的巨大威力再一次展示得淋漓尽致。
二、欧债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备受诟病
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的参与者,信用评级机构发挥着为金融产品确定投资风险的职能,它们提供的评级结论影响着投资者买还是不买,或以何种价格购买,因而对金融市场有重要的影响力。在事实上,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却往往收到广泛的批评。尤其是在此次欧债危机中,评级机构更是备受诟病。
1.信用评级机构备受诟病的原因分析
(1)垄断地位。从1975年开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信用评级机构实行认证制度,在此认证制度下美国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只有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三家,形成事实上美国政府支持的寡头垄断。2009年数据显示,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占据了全球信用评级服务市场98%的份额和90%的收入。在金融市场上,一方面是对信用评级的依赖与看重,另一方面是信用评级机构由于垄断而缺乏市场的竞争与约束。在利益的驱使下,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失真也就不可避免。无论在次贷危机还是此次欧洲债务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同样没能发挥应有的风险预警作用,反倒成为金融危机的帮凶。
(2)双重标准。在主权信用评级问题上,三大评级机构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国家的信用等级,它们对美国本土市场存在的问题经常视而不见,对他国的金融市场动态则往往“明察秋毫”。2010年美国的联邦赤字高达GDP的10%,债务规模已经占美国GDP的95%。美国财政赤字连创历史新高,美国国债依旧没有丧失AAA评级。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中国有着巨额外汇储备和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但主权信用评级长达10年被压在BBB级,直到现在也只是A+级,与AAA级相差4个等级。
(3)缺乏监管。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享受着垄断经营权,而其自身却缺乏监管。虽然名义上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是非官方的民间机构,并且标榜“公正、独立、客观、科学”,但基本上处在一种美国监管机构“说谁行谁就行”的原始状态。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经济货币同盟成员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负债率应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2001年刚加入欧盟的希腊距这两项指标相去甚远,为此,美国投资银行高盛为希腊设计了“货币掉期交易”以掩饰巨额债务。其后,高盛在6次承销希腊政府债券的过程中均未披露此交易,欧盟金融监管机构对此一无所知。
2.呼吁打破垄断格局,加强评级机构的监管
在全球金融市场上,作为评级寡头,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威力甚至被认为超过了美国政府。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国际评级机构就像躲在幕后的影子帝国,影响着很多国家的兴衰。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信用评级机构所扮演的角色更加受到争议。国际舆论纷纷要求信用评级机构进行改革,改变美国一家主宰全球信用评级市场的状况。欧盟国家已深刻认识到加强评级机构监管的问题已迫在眉睫。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也发表联名信,建议欧盟重新审查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公布评级结果的方式,以及它们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并建议成立欧洲自主的信用评级机构,以免受制于传统的三大评级机构。
三、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启示
1.重点培育数个有实力的评级公司。在政策和资源上给予扶持,使其能够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创建一套能反应中国真实竞争力和信用等级的方法,重新建构评级模型。利用这些模型对国内的金融资产重新定价,重新夺回话语权。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可充分借鉴三大评级公司成功的历史经验,不能对其全盘否定。
2.积极推动评级机构“走出去”战略,发挥中国评级机构的国际影响力。并根据需要,同其他国家的评级机构相互借鉴,积极参与国际评级体系和国际评级行业监管的建立,以打破三大评级公司的国际垄断地位,使评级体系更趋多元化和灵活性,提高评级的透明度的前瞻性。
3.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要限制外资评级机构的评级自由,切实保护我国经济金融安全。实施信用评级市场对外开放的对等原则,即在相应领域各评级机构所在国承诺对方的准入资格。在一些领域也可以实施“双评级”制度,即中方和外资评级机构共同评级。
4.设立一个权威的监管机构。中国的评级机构同样会遇到美国评级机构所遇到的挑战和困难,所以对评级机构的监管要从严,要做到专业化,并设立退出机制。同时适当的引入一些合理的制度安排如对可能导致危机或泡沫的金融产品实行“休评”,评级机构对自己的评级意见要承担相应后果等来提高中国评级机构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1]周茂荣,杨继梅.“欧猪五国”主权债务危机及欧元发展前景[J].世界经济研究,2010(11).
[2]刘昊虹.欧元问世后国际储备货币竞争格局与欧元危机[J].财经科学,2010(8)
赖小凤(1988—)女,汉族,四川自贡人,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市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