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音乐欣赏主要包括歌曲欣赏和器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的审美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为学生创设一切条件,让学生全方位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关键词:人情法 动情法 激情法 达情法
1.人情法。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育。由此可见,加强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听”的艺术,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除了结合故事,还可以结合游戏来进行聆听,因为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但是,音乐欣赏教学毕竟不是唱游课,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好尺度,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在组织音乐游戏教学时,还要注意将学生的活动面铺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
2.动情法。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小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为学生创造一切“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即使有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作出调整。这种全体参与,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情绪吻合,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如:欣赏《春》,六个人一小组游春,不要求每个同学的动作都一样,也不要求动作如何优美。只要他们能被歌曲的情绪感染,在教室里自由自在地创造“春天”。
3.激情法。音乐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愉悦的音乐情境,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实践中来。“设境”就是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被调动起来。为了巩固以上所学内容,必须进行全曲的综合性欣赏,进一步了解曲子中乐句、乐段的作用、地位和用途,了解乐曲风格和情感发展升华和变化过程,进一步熟悉音乐,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更进一步了解,从而达到认识立足于作者所需要的情感意境的高度,使学生在流动的音响中得到心灵的共鸣,精神的满足,情感的陶冶。在欣赏课《猜调》的教学中,首先在上一节课布置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你最喜欢的谜语是什么?能否在下一节课展示给大家猜一猜。同学们兴趣很浓,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上,用几分钟的时间展示了他们的谜语之后,在欣赏作品中同学们都能很快地进入状态,在学习中能主动参与到自己刨设的音乐情境之中。
4.达情法。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人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如欣赏完《猜调》后,布置学生一个任务:回家收集谜语,把它们写出来请大家猜一猜,同时也可以模仿《猜调》自己创作歌词,并评出最佳创作奖。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到了第二节课,教师把音乐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在一起,活动从猜谜语开始,让学生通过猜谜语、创编歌曲等一系列活动,评出最佳创作奖、最佳设计奖、最佳主持奖等。
在以上这既有区别又无明显界限的四个环节中,“情”是贯彻其间的主线。抓住了“情”,就等于掌握了音乐欣赏教学的“纲”:也就等于掌握了顺利完成音乐欣赏教学任务的胜券;抓住了“情”,也就是更有效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教育管理区义东学校)
关键词:人情法 动情法 激情法 达情法
1.人情法。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育。由此可见,加强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听”的艺术,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除了结合故事,还可以结合游戏来进行聆听,因为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但是,音乐欣赏教学毕竟不是唱游课,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好尺度,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在组织音乐游戏教学时,还要注意将学生的活动面铺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
2.动情法。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小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为学生创造一切“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即使有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作出调整。这种全体参与,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情绪吻合,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如:欣赏《春》,六个人一小组游春,不要求每个同学的动作都一样,也不要求动作如何优美。只要他们能被歌曲的情绪感染,在教室里自由自在地创造“春天”。
3.激情法。音乐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愉悦的音乐情境,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实践中来。“设境”就是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被调动起来。为了巩固以上所学内容,必须进行全曲的综合性欣赏,进一步了解曲子中乐句、乐段的作用、地位和用途,了解乐曲风格和情感发展升华和变化过程,进一步熟悉音乐,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更进一步了解,从而达到认识立足于作者所需要的情感意境的高度,使学生在流动的音响中得到心灵的共鸣,精神的满足,情感的陶冶。在欣赏课《猜调》的教学中,首先在上一节课布置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你最喜欢的谜语是什么?能否在下一节课展示给大家猜一猜。同学们兴趣很浓,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上,用几分钟的时间展示了他们的谜语之后,在欣赏作品中同学们都能很快地进入状态,在学习中能主动参与到自己刨设的音乐情境之中。
4.达情法。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人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如欣赏完《猜调》后,布置学生一个任务:回家收集谜语,把它们写出来请大家猜一猜,同时也可以模仿《猜调》自己创作歌词,并评出最佳创作奖。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到了第二节课,教师把音乐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在一起,活动从猜谜语开始,让学生通过猜谜语、创编歌曲等一系列活动,评出最佳创作奖、最佳设计奖、最佳主持奖等。
在以上这既有区别又无明显界限的四个环节中,“情”是贯彻其间的主线。抓住了“情”,就等于掌握了音乐欣赏教学的“纲”:也就等于掌握了顺利完成音乐欣赏教学任务的胜券;抓住了“情”,也就是更有效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教育管理区义东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