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分值和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不少中学生物课还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不妨开放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在开放性、实践性、生动性三个方面下工夫。这样做既能丰富了课堂教学,也能提高学生成绩,同时也是对新课程改革的最好阐释。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新教学理念
近几年我国教育界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教学观强调: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认识和发展规律,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解放教师,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进行创新教学,不唯教材是教,灵活使用教材因材施教。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如果我们还延续传统教学方法来讲授“新课改”教材,那显然是与编写这套教材的专家学者的初衷背道而驰的。根据新课程改革传达的精神,联系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际,笔者认为,生物教学可以在开放性、实践性、生动性三个方面下工夫。这样做,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符合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际。
一、 开放性
在传统生物教学模式中,教材是预定的,既成的,课堂是封闭的,固定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照本宣科,讲什么课?怎么讲,教学参考书上都有,教师不用多费心思。学生需要做的也很简单,就是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在“新课改”中,课程可以是民主的、开放的、生成的;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内容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新课改”给教师预留了很大的创作空间,教师可以不必拘泥于书本和教材,在大纲精神的指导下,根据实际需要,突破常规,自主传授科学知识。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与专题知识讲座结合起来,结合环保日,开展科普专题讲座;一些较重要的环保节日如:植树节(3月12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地球日(4月22日)、爱鸟周(4月22——26日)可以被利用起来做专题,以主题日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
教师还可以把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根据现实生活的变化,随时变更教学内容,例如,北方三、四月份常常会出现沙尘暴天气,教师可以根据天气变化,引导学生探索沙尘暴的起因,进而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以及森林对水土的保护作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地全年的降雨进行总结,根据春夏秋冬降雨的不同形式以及所在县市所处的自然条件,对当地全年的降水进行分析,并进而引导学生探索对流雨和锋面雨的成因。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收看空气质量日报,记录数据,从中了本地区在各个季节的空气质量情况,并与周边城市作比较,分析城市空气质量较好的原因,适时向学生传授大气污染的形成及其危害。
二、 实践性
生物课不同于其他课的形式之一是它的实验性,实验课是生物课不可缺少的实践课,具有直观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实验课一般都是教师做学生看,学生参与动手的实验即使有,也很少。条件差的学校,实验课甚至常年不开。学生失去了参与的乐趣,自然,学习兴趣不大,这样,生物课的实践性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教学观强调: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认识和发展规律,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如何上好生物实验课,是提高生物教学水平的关键。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在实践程中获得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知识,在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能力,重新建构生物知体系和认知体系,学会学习生物课。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自己动手做,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印象深刻,比起传统实验中老师的单纯示范,学生也易于理解,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老师爱教,学生爱学。
三、生动性
新教学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解放教师,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进行创新教学,不唯教材是教,灵活使用教材,因材施教。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教师可以不惟书本所囿,不被教室所拘,尽可能地把生物课上的生动、有趣。我市自然条件优越,动植物种类繁多,为生物教学的生动、有趣,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教师可以把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与教材灵活结合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现有的条件下,把生物课上的生动有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以突破教室的限制,把课堂引到田野、山林、河边、湖畔,不但让学生动手参与,还能身临其境,感受生物教学与自然交融的乐趣。比如,讲解植物的时候,与其坐在课堂里夸夸其谈,不如带领学生走进原野,走进森林,现场讲解植物的根、茎、叶以及它们和太阳之间的光合作用。讲到鱼类的时候,与其坐在课堂里照本宣科,不如抽空带着学生到河边亲自捕捉,当场讲解其特性,现场解剖。再有,在讲解蚯蚓的习性、特点、作用的时候,可以直接把学生引到田头,仔细观察、现场挖掘,与之相比,课堂教学无疑显得空洞、乏味。教师再着重讲述探究这些问题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进行探究。教师课堂再进行总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们以往对生物教学的评价体系显然已经过时。我们必须建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评价体系。既然新教改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空间,优越的山川地理环境为教学生动性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作为中学生物教师, 我们应该把传达“新课改”精神的开放性、实践性、生动性落实到生物教学的具体过程中, 抓住一切有利时机,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不断充实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在提高自己生物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努力提升本地区生物教学整体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小江: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的哲学关怀.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5,(3):45-50.
[2]张庆:从生态系统看人地关系. 理论导刊[J],1999,(7).
[3]吴畏:对“生态学哲学”概念的初步界定自然辩证法研究[J]. 1997.3
[4]包庆德,刘桂英.开启生态时代:从生态学到生态哲学[J].呼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2: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新教学理念
近几年我国教育界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教学观强调: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认识和发展规律,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解放教师,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进行创新教学,不唯教材是教,灵活使用教材因材施教。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如果我们还延续传统教学方法来讲授“新课改”教材,那显然是与编写这套教材的专家学者的初衷背道而驰的。根据新课程改革传达的精神,联系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际,笔者认为,生物教学可以在开放性、实践性、生动性三个方面下工夫。这样做,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符合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际。
一、 开放性
在传统生物教学模式中,教材是预定的,既成的,课堂是封闭的,固定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照本宣科,讲什么课?怎么讲,教学参考书上都有,教师不用多费心思。学生需要做的也很简单,就是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在“新课改”中,课程可以是民主的、开放的、生成的;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内容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新课改”给教师预留了很大的创作空间,教师可以不必拘泥于书本和教材,在大纲精神的指导下,根据实际需要,突破常规,自主传授科学知识。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与专题知识讲座结合起来,结合环保日,开展科普专题讲座;一些较重要的环保节日如:植树节(3月12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地球日(4月22日)、爱鸟周(4月22——26日)可以被利用起来做专题,以主题日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
教师还可以把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根据现实生活的变化,随时变更教学内容,例如,北方三、四月份常常会出现沙尘暴天气,教师可以根据天气变化,引导学生探索沙尘暴的起因,进而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以及森林对水土的保护作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地全年的降雨进行总结,根据春夏秋冬降雨的不同形式以及所在县市所处的自然条件,对当地全年的降水进行分析,并进而引导学生探索对流雨和锋面雨的成因。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收看空气质量日报,记录数据,从中了本地区在各个季节的空气质量情况,并与周边城市作比较,分析城市空气质量较好的原因,适时向学生传授大气污染的形成及其危害。
二、 实践性
生物课不同于其他课的形式之一是它的实验性,实验课是生物课不可缺少的实践课,具有直观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实验课一般都是教师做学生看,学生参与动手的实验即使有,也很少。条件差的学校,实验课甚至常年不开。学生失去了参与的乐趣,自然,学习兴趣不大,这样,生物课的实践性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教学观强调: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认识和发展规律,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如何上好生物实验课,是提高生物教学水平的关键。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在实践程中获得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知识,在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能力,重新建构生物知体系和认知体系,学会学习生物课。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自己动手做,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印象深刻,比起传统实验中老师的单纯示范,学生也易于理解,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老师爱教,学生爱学。
三、生动性
新教学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解放教师,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进行创新教学,不唯教材是教,灵活使用教材,因材施教。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教师可以不惟书本所囿,不被教室所拘,尽可能地把生物课上的生动、有趣。我市自然条件优越,动植物种类繁多,为生物教学的生动、有趣,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教师可以把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与教材灵活结合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现有的条件下,把生物课上的生动有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以突破教室的限制,把课堂引到田野、山林、河边、湖畔,不但让学生动手参与,还能身临其境,感受生物教学与自然交融的乐趣。比如,讲解植物的时候,与其坐在课堂里夸夸其谈,不如带领学生走进原野,走进森林,现场讲解植物的根、茎、叶以及它们和太阳之间的光合作用。讲到鱼类的时候,与其坐在课堂里照本宣科,不如抽空带着学生到河边亲自捕捉,当场讲解其特性,现场解剖。再有,在讲解蚯蚓的习性、特点、作用的时候,可以直接把学生引到田头,仔细观察、现场挖掘,与之相比,课堂教学无疑显得空洞、乏味。教师再着重讲述探究这些问题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进行探究。教师课堂再进行总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们以往对生物教学的评价体系显然已经过时。我们必须建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评价体系。既然新教改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空间,优越的山川地理环境为教学生动性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作为中学生物教师, 我们应该把传达“新课改”精神的开放性、实践性、生动性落实到生物教学的具体过程中, 抓住一切有利时机,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不断充实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在提高自己生物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努力提升本地区生物教学整体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小江: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的哲学关怀.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5,(3):45-50.
[2]张庆:从生态系统看人地关系. 理论导刊[J],1999,(7).
[3]吴畏:对“生态学哲学”概念的初步界定自然辩证法研究[J]. 1997.3
[4]包庆德,刘桂英.开启生态时代:从生态学到生态哲学[J].呼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