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管理职能的不断规范,对经济业务的要求日趋严格,经济活动风险呈现由个体化向系统化逐步转变,若不加强支出内控管理,则业务风险可能转化为单位的整体风险,既不利于單位的发展,也将影响到单位职能的发挥、运行效能及服务水平的提升。现阶段事业单位仍然存在预算支出随意、支出约束机制不全、节约意识不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薄弱等现象。文章分析了事业单位支出管控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原因,并提出了通过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控建设解决此类问题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支出管理;内控建设
随着我国政府部门深化改革的推进,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提高效率,优化服务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对政府职能权责划分日益明晰。由于政府部门的许多职能是通过行政事业单位来完成的,行政事业单位支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行政成本。近年来,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渠道拓宽,筹资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如何管好、用好教育经费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只有不断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管理,才能真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事业单位支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事业单位对财务工作重视不够
由于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是从事教育、科研及医疗卫生等公益性质,财务部门多数属于管理部门而非单位骨干,导致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加强财务管理的思想意识淡薄,对财务部门不够重视,财会人员往往一岗多责,一人多岗。不仅要承担单位所有账户的日常核算、预算和决算工作;还要兼任人事、统计、税务等诸多事务,长期处于疲劳应对状态,无更多精力钻研财会业务,充分发挥《会计法》赋予的核算监督职能,导致单位会计核算环节薄弱、监督职能低下。
(二)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各种原因,部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匮乏,法律意识、财经观念不强,工作不主动,距离基础业务管理工作科学性、规范性的要求差距较大,内控制度不健全,会计、出纳岗位职责不明确,工作中互相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分工不均,个人水平难以提升,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单位财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支出环节存在不合规现象时有发生
1. “一言堂”、“一支笔”审批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舞弊行为、滋生腐败作风。
2. 支出岗位把关不严。由非财务专业人员负责支付经费工作,可能导致差错的发生和影响工作效率。支付环节审核不严格:报账要素内容不完整、审核手续不齐全,大小金额不相符。未按照政府采购、合同管理、公务卡结算的要求办理报销手续,存在白条抵库,预算支出随意等违规违纪现象。
3. 财务管理水平低下。由于繁琐事务挤占时间太多,会计基础核算工作无法保证及时进行,会计分析、会计监督职能不能充分发挥,财务作为一个单位管家参谋的作用未能够真正得到体现。
三、提高事业单位支出管理水平的建议
(一)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积极创造支出规范运行的良好环境
1. 加强对内控建设的组织领导。只有单位主要负责人充分认识加强内控建设在单位财务管理及资金高效运行的重要性、必要性,高度重视内控建设,才能够充分调动单位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保证各项制度建设有效推进。内控建设力求做到全面性、有效性,事业单位应根据《内控规范》要求,结合单位实际,制定适合本部门情况的《内控手册》,在单位内部广泛组织宣传和学习,认真贯彻实施。同时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内控的相关知识,切实帮助行政事业单位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 建立制衡管理机制。一是各单位应根据编制部门规定的“三定方案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岗位职责分工和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确保每项经济业务活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关键点形成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格局。二是建立健全单位“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防范由于决策风险和“一言堂”可能导致的腐败现象,对于业务复杂和技术性很强的建设项目应该听取专家意见和结合可行性论证结果,进行风险评估后再行决策。
特别是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建设项目、合同管理,作为单位的重要经济事项,与支出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政策性强、规定多、更新快、要求高等特点,必须严把以上关键岗位人员的入口关,要从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专业要求和从业资格多方面进行考核,以确保选拔的人才与岗位的适应能力。同时,要加强后续的业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的必要性,牢固树立风险防范和自觉拒腐反腐的职业道德底线。建立单位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
3. 全力推进单位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大监管力度。2016年11月7日《网络安全法》的颁布实施,为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安全的法律保障。事业单位应将主要经济活动和制衡机制纳入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将收支业务、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管理、绩效评估、建设项目、资产管理等业务纳入信息化管控重点。业务处理流程中留下管理痕迹,可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真正将权力关在笼子里。由于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复杂化,伴随而生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只有不断健全内控制度,执行内控制度,按内控规范的要求,使财务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化、程序化,才能不断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围绕重点,主抓关键环节,切实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1. 切实转变预算管理模式,编制精准预算,提高预算约束能力。年初预算的编制比较重要,预算业务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加强预算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严格遵守国家《预算法》和《内控规范》的要求,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其预算意识,激发员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同时,负责预算编制的部门要加强与相关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将单位的一切收入按预算科目、预算级次、缴库方式和期限缴入国库,坚持“以收定支、收支结合、略有节余”的编制原则,编制年度预算,为次年的工作统筹安排,科学筹划。编制过程做到兼顾全部经济业务、全员参与、全部环节的“三个兼顾”,并坚持“上下结合、分门别类、逐级汇总、统筹安排”的编制方法。 2. 严格执行预算,提高预算的严肃性。根据年初批复预算数据,各部门按年度工作计划进行预算数据分类和细化。严格按预算规定的支出用途使用资金,不得挤占、挪用预算资金,也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部门预算一般不予调整、追加,维持预算刚性。事业单位严格按支出进度执行预算,预算执行过程中,采用定性、定量的指标,对执行数与预算数、上年同期数进行对比、分析,对存在差异的,找出具体原因。对于存在执行风险点的,应及时制定应对措施。科学的预算执行分析一方面可为编制与预算相适应的决算报告提供依据,也为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奠定基础。
3. 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应配合财政部门加强对预算执行全过程的监督,将预算管理与单位发展目标、业绩薪酬管理相结合。下达预算时,财政部门事先设定绩效目标,加强预算项目支出的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对于没有达到目标的单位,限时整改、纠正;若有严重违法违规的行为,对主要领导进行问责,同时取消单位的绩效考核评优奖励;对于预算执行好的单位,进行经验推广借鉴和必要的奖励。
4.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規范预算支出行为。行政事业单位应针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各项业务,不断梳理具体工作流程,确定关键控制点,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措施,逐步健全和完善单位日常财务管理工作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在制度设计、制定出台和贯彻实施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真正实现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遵章办事,从源头上堵塞漏洞,有效避免各类财经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要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和业务特点,合理设置财务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权限。建立科学、规范的支付报销流程,制定单位各项支出标准,明确支出的内部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按照规定办理支出事项。建立行之有效的支出事前申请制度、单位分管领导要负责业务核实、单位负责人要负责付款批准的逐级审批制度,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越权。加强支付审批控制,提高支付控制能力。要加强支出的核算和归档控制。对与支出业务相关的合同等材料应当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由财会部门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准确登记账簿;及时进行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监督。
同时,要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随着事业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量的增多,单位应及时增补财务人员;保证财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对无法胜任财务工作的人员进行岗位调整,调离财务岗位;对重要岗位会计人员及财务干部实行轮岗,整合会计人力资源,优化队伍结构。按期组织财会人员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对制度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若有违反制度的行为,严惩不贷。
(三)建立各项监督检查制度,加强支出管理
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的要素之一,也是内部控制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保障机制。事业单位不仅要建立内部监督机制,通过自查和自我评估,加强对内控制度设计和执行结果有效性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认真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对有瑕疵,不适用的制度,及时进行完善;对于违规操作的行为,严格按相关规定严肃惩处。同时,要积极配合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做好单位的监督检查工作,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坚决落实整改,及时堵塞制度漏洞,不断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安全、稳定地向前发展,为事业单位各项任务的完成提供财务保障及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孙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调查[J].财务与会计,2016(15).
[2]阎银泉,张建涛,贾淼.对大学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6(15).
(作者单位:云南省玉溪市第二幼儿园)
关键词:事业单位;支出管理;内控建设
随着我国政府部门深化改革的推进,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提高效率,优化服务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对政府职能权责划分日益明晰。由于政府部门的许多职能是通过行政事业单位来完成的,行政事业单位支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行政成本。近年来,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渠道拓宽,筹资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如何管好、用好教育经费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只有不断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管理,才能真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事业单位支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事业单位对财务工作重视不够
由于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是从事教育、科研及医疗卫生等公益性质,财务部门多数属于管理部门而非单位骨干,导致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加强财务管理的思想意识淡薄,对财务部门不够重视,财会人员往往一岗多责,一人多岗。不仅要承担单位所有账户的日常核算、预算和决算工作;还要兼任人事、统计、税务等诸多事务,长期处于疲劳应对状态,无更多精力钻研财会业务,充分发挥《会计法》赋予的核算监督职能,导致单位会计核算环节薄弱、监督职能低下。
(二)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各种原因,部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匮乏,法律意识、财经观念不强,工作不主动,距离基础业务管理工作科学性、规范性的要求差距较大,内控制度不健全,会计、出纳岗位职责不明确,工作中互相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分工不均,个人水平难以提升,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单位财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支出环节存在不合规现象时有发生
1. “一言堂”、“一支笔”审批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舞弊行为、滋生腐败作风。
2. 支出岗位把关不严。由非财务专业人员负责支付经费工作,可能导致差错的发生和影响工作效率。支付环节审核不严格:报账要素内容不完整、审核手续不齐全,大小金额不相符。未按照政府采购、合同管理、公务卡结算的要求办理报销手续,存在白条抵库,预算支出随意等违规违纪现象。
3. 财务管理水平低下。由于繁琐事务挤占时间太多,会计基础核算工作无法保证及时进行,会计分析、会计监督职能不能充分发挥,财务作为一个单位管家参谋的作用未能够真正得到体现。
三、提高事业单位支出管理水平的建议
(一)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积极创造支出规范运行的良好环境
1. 加强对内控建设的组织领导。只有单位主要负责人充分认识加强内控建设在单位财务管理及资金高效运行的重要性、必要性,高度重视内控建设,才能够充分调动单位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保证各项制度建设有效推进。内控建设力求做到全面性、有效性,事业单位应根据《内控规范》要求,结合单位实际,制定适合本部门情况的《内控手册》,在单位内部广泛组织宣传和学习,认真贯彻实施。同时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内控的相关知识,切实帮助行政事业单位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 建立制衡管理机制。一是各单位应根据编制部门规定的“三定方案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岗位职责分工和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确保每项经济业务活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关键点形成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格局。二是建立健全单位“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防范由于决策风险和“一言堂”可能导致的腐败现象,对于业务复杂和技术性很强的建设项目应该听取专家意见和结合可行性论证结果,进行风险评估后再行决策。
特别是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建设项目、合同管理,作为单位的重要经济事项,与支出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政策性强、规定多、更新快、要求高等特点,必须严把以上关键岗位人员的入口关,要从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专业要求和从业资格多方面进行考核,以确保选拔的人才与岗位的适应能力。同时,要加强后续的业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的必要性,牢固树立风险防范和自觉拒腐反腐的职业道德底线。建立单位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
3. 全力推进单位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大监管力度。2016年11月7日《网络安全法》的颁布实施,为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安全的法律保障。事业单位应将主要经济活动和制衡机制纳入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将收支业务、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管理、绩效评估、建设项目、资产管理等业务纳入信息化管控重点。业务处理流程中留下管理痕迹,可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真正将权力关在笼子里。由于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复杂化,伴随而生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只有不断健全内控制度,执行内控制度,按内控规范的要求,使财务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化、程序化,才能不断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围绕重点,主抓关键环节,切实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1. 切实转变预算管理模式,编制精准预算,提高预算约束能力。年初预算的编制比较重要,预算业务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加强预算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严格遵守国家《预算法》和《内控规范》的要求,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其预算意识,激发员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同时,负责预算编制的部门要加强与相关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将单位的一切收入按预算科目、预算级次、缴库方式和期限缴入国库,坚持“以收定支、收支结合、略有节余”的编制原则,编制年度预算,为次年的工作统筹安排,科学筹划。编制过程做到兼顾全部经济业务、全员参与、全部环节的“三个兼顾”,并坚持“上下结合、分门别类、逐级汇总、统筹安排”的编制方法。 2. 严格执行预算,提高预算的严肃性。根据年初批复预算数据,各部门按年度工作计划进行预算数据分类和细化。严格按预算规定的支出用途使用资金,不得挤占、挪用预算资金,也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部门预算一般不予调整、追加,维持预算刚性。事业单位严格按支出进度执行预算,预算执行过程中,采用定性、定量的指标,对执行数与预算数、上年同期数进行对比、分析,对存在差异的,找出具体原因。对于存在执行风险点的,应及时制定应对措施。科学的预算执行分析一方面可为编制与预算相适应的决算报告提供依据,也为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奠定基础。
3. 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应配合财政部门加强对预算执行全过程的监督,将预算管理与单位发展目标、业绩薪酬管理相结合。下达预算时,财政部门事先设定绩效目标,加强预算项目支出的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对于没有达到目标的单位,限时整改、纠正;若有严重违法违规的行为,对主要领导进行问责,同时取消单位的绩效考核评优奖励;对于预算执行好的单位,进行经验推广借鉴和必要的奖励。
4.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規范预算支出行为。行政事业单位应针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各项业务,不断梳理具体工作流程,确定关键控制点,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措施,逐步健全和完善单位日常财务管理工作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在制度设计、制定出台和贯彻实施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真正实现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遵章办事,从源头上堵塞漏洞,有效避免各类财经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要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和业务特点,合理设置财务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权限。建立科学、规范的支付报销流程,制定单位各项支出标准,明确支出的内部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按照规定办理支出事项。建立行之有效的支出事前申请制度、单位分管领导要负责业务核实、单位负责人要负责付款批准的逐级审批制度,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越权。加强支付审批控制,提高支付控制能力。要加强支出的核算和归档控制。对与支出业务相关的合同等材料应当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由财会部门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准确登记账簿;及时进行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监督。
同时,要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随着事业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量的增多,单位应及时增补财务人员;保证财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对无法胜任财务工作的人员进行岗位调整,调离财务岗位;对重要岗位会计人员及财务干部实行轮岗,整合会计人力资源,优化队伍结构。按期组织财会人员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对制度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若有违反制度的行为,严惩不贷。
(三)建立各项监督检查制度,加强支出管理
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的要素之一,也是内部控制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保障机制。事业单位不仅要建立内部监督机制,通过自查和自我评估,加强对内控制度设计和执行结果有效性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认真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对有瑕疵,不适用的制度,及时进行完善;对于违规操作的行为,严格按相关规定严肃惩处。同时,要积极配合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做好单位的监督检查工作,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坚决落实整改,及时堵塞制度漏洞,不断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安全、稳定地向前发展,为事业单位各项任务的完成提供财务保障及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孙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调查[J].财务与会计,2016(15).
[2]阎银泉,张建涛,贾淼.对大学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6(15).
(作者单位:云南省玉溪市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