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探讨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soot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述了近年来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各类教育中的发展,一些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创新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创新教育的环境构建,提出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教育 应用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c)-0177-02
  创新教育就是在学校教育中运用创造学原理,采用现代教育观念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进行学生创新的(创造)素质的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近年来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各类教育中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一些地方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但总体来看还是重视的不够,在高校教育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学校设置了相关的创新类课程。在学校的教育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培养观念相对落后,传统的应试教育还根深蒂固,在教学中只重视理论教学而不重视实践,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抵制。
  二是人才培养教育内容落后,课程设置陈旧,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有可能过时,或者得不到合理的使用。
  再者人才培养教育方法陈旧。以教师教为中心,学生死记硬背,后劲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必须对现存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对目前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以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对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证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为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精神,我校实施了“本科生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计划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相关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同时,积极推进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模式的实施,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卓越计划”的实施,核心问题就是创新教育应用到人才培养模式中,激发学生学习实践潜能与兴趣,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专业管理能力,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1 创新教育的应用环境
  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遵循教育的作用由低到高三个层次:第一,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分析能力的人;第三,使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勇于探索和创造的人。培养创新人才的根基在学校,学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环境好坏至关重要。只有大力加强学校内部创新教育环境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环境,才能真正使创新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改革以往的教育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使其创新潜能得以激发、展现和生长的环境。
  1.1 领导重视,建立合理的创新组织机构
  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必须有和它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是领导的高度重视,转变观念,破除传统的人才观,树立创新人才观。把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建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配套的组织机构。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合理组织,积极倡导,精心实施,有效监督,围绕人才培养进行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形成良好的、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各部门积极响应、相互配合,以如何适应新时代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发挥密切联系学生、引导学生、组织学生的作用,共同为创新环境的建立创造良好的条件。
  1.2 创新教材,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具有一系列好的创新教育教材,是开展课堂创新的必要保证。除了采用目前已经出版的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创新教材外,各学校可根据各校的自身不同特点,编写适合创新教育和本专业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材,同时充分发挥网络在信息传播和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方面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给予学生参与的权力和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创新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和引导。改变传统教育采用的封闭式、灌输式、记忆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探索新概念、摸索新规律的机会,以培养学生多元式构思方案、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科学意识、创新精神。
  2 开展创新教育的几点作法
  2.1 “兴趣先行”成立兴趣小组
  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创造力的源泉。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及一些成功人士都是由对所从事专业的兴趣而取得了成功。例如,达尔文对生物学有特殊的兴趣,才写出了《物种起源》;爱迪生对发明到了痴迷的程度,而获得了一千多项专利;姚明对篮球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所以才会关注篮球,才会为篮球倾注热情、付出努力;有的人对美术感兴趣,他就会对各种油画、美展、摄影都会认真观赏、评点,对好的作品进行收藏、模仿。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例如,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感到愉悦和放松,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有了兴趣才能对未来活动具有准备作用。例如,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对化学感兴趣,就可能激励他积累各种化学知识,研究各种化学现象,为将来研究和从事化学培养兴趣。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兴趣小组无疑是一种好的形式。可成立大学生创新基地,“大学生创新俱乐部”等,靠兴趣驱动,鼓励学生自主实验、自主管理,融创新、创业为一体的学生创新活动社团。教师也可设计一些趣味课题或组织一些兴趣活动,让兴趣或趣味作品为学生带来进一步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研究,同时增强了学习能力,开发能力。
  2.2 组织各种课外科技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课外科技活动以国家、省举办“挑战杯”科技作品及创业计划两大系列竞赛为导向,举办各种形式的创新竞赛如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挑战杯赛、机械创新大赛、“TRIZ”创新设计大赛、3D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报告如科技学术报告会和人文社科学术报告会等;也可在校内举办各种专科竞赛如程序设计、演讲、电子设计、辨论会、工业设计类、会计、现代制图等为主要内容。以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创新实践、产生创新成果为目标的较为完整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体系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创新竞赛、创新展览会,科技制作,成立于之对应的团队。是创新活动充满活力的强大杠杆。
  2.3 利用网络进行创新,以拓展创新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同时创新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寻找知识的方法,掌握自学能力。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并主动地获取知识,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能力都是极为有益的。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强而有力的工具。学生可根据教师提出任务,通过网络搜集所需的参考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组织、整理, 从提交作业,到在课堂上讲演。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的资料有些可能是教师也未接触过的。这样,教师也接受了一次教育的机会,共同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获取知识并与人交流、共享的快乐。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得知识,经验交流、鉴别信息,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三维造型、运动仿真,图形处理,程序生成等,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是学生创新不可或缺的有力工具。
  2.4 创新实验条件,参与科研项目
  提高创新规模,建立创新设计平台。结合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为学生提供创新条件,拓展创新领域,如机械类学生可利用学校原有的小型机加机床进行加工、修理创新零件,同时提供便于拆装的创意组合模型,如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探索者创意组合模型等,通过基本机构的串、并、混联组合,实现机构的组合创新;电子类的学生的DSP、ARM控制实验平台等,可实现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数控机床控制等等。同时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在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进行参与,并尽可能多的到相关专业的企业进行学习,学生能更早地帖合实际,接触科研创新活动。这样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层次,达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3 结语
  对人才培养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智力比知识更重要”、“素质比智力更重要”、“觉悟比素质更重要”的规律,建立新的创新机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针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去开启挖掘人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庄寿强.普通(行为)创造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3.
  [2] 陈建国.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郑州:上海:魅力中国,2010.8
  [3] 李青山.大学生创造学学习指南.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5.
  [4] 张劲松.创新实训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层次[J].湖北:科协论坛,2009.5
其他文献
站在太平洋上一些港口的码头上.如英国、美国加州等等,会观察到每天有很多船只排队离港,向西驶去,他们的目的地是远东的中国。
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交通部在颁布的<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中规定:对于中等级公路路基采用轻型击实试验法,高等级公路路基采用重型击实试验法.规范规定,轻型击实试验法的平
自2002年客车价格战拉开以后,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如此激烈的竞争并没有因为时间的延迟而有所松懈,也没有因为SARS的袭击而中断,相反却更为激烈和残酷.众所关注的客车价格之战
摘 要:本文针对水利水电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面临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活动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学生积极参与实际工程设计的机会少等问题,对实践教学内容提出改革,提出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式、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成立实训中心,建设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大赛,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设计提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实践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医学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通过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探索性地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如数字切片系统,结合BB电子平台、网络资源和形成性
为培养应用型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对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革的目的,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从而进一步完善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的教学体系,使得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方法体现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严重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新理念的引导下,必将形成"以学生为
软土地基路段的地基沉降是影响高速公路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内蒙古哈登高速公路十六标段公路软土路基施工为例,介绍在路基施工期及预压期的地基沉降动态观测。
山西省首条高等级公路--太原-旧关高速公路修建以来,水泥稳定粒料基层在山西省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已推广使用.经过多年的使用与观测表明,水泥稳定粒料基层具有较好的路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