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吉龙:温暖生命的“最后关怀”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e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万明医院院长郑吉龙这么形容生命关怀医院所存在的意义:“亲人奔向生命彼岸,可谓全家上下无人安宁。但是很多家庭成员常常是社会的栋梁,家庭的支柱,有着繁重的工作。他们对亲人不可能提供长相厮守的照顾,更不可能提供专业的护理、及时的治疗和科学的配餐,而我们的生命关怀医院就能使这一切成为可能。”
  知识改变命运
  70年代末的高考恢复,使许多年轻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这也包括退伍回到家乡的郑吉龙。他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第四年毕业的时候,学院在我们那一届100名学生中选了5名分配到北京,这其中就有我。”回忆到当时的情景,郑吉龙略显自豪。
  分配到北京的郑吉龙在中国国际旅行社工作了3年,随后在一次某中日合资企业的公开招聘中,他以精通日语、韩语、英语的优势,从上千名面试者中脱颖而出,得到了考官们一致的青睐。不久,郑吉龙被委派到日本野村国际研修中心学习企业管理,成为国内率先接触MBA核心课程的人员之一。接着他又经过系统学习于1999年拿到了美国城市大学MBA学位。离开那家中日合资企业后,郑吉龙开始了他的酒店管理生涯,十年的酒店管理不仅丰富了他的管理经验,而且强化了他的服务意识。
  错失为母送终,激发创业梦想
  2003年,郑吉龙受命赴山东淄博管理一家800多名员工的酒店,第二年母亲突然病危,还未等他赶回母亲身边,她已经孤独地走了。“此前我对生命关怀方面还一窍不通,令我萌生建立生命关怀医院想法的,是我的母亲。她的突然去世,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我开始对生命关怀进行深层思考,于是我想结束十年的酒店生涯,自己重新创业。”受母亲去世影响,郑吉龙选择了生命关怀这个对他而言非常陌生的行业。他希望为更多患有疾病且根治无望的晚期病人和高龄老人提供生理和心理的关怀。
  郑吉龙最大的愿望是创办一个能提供一流服务的生命关怀机构。他说:“我们主张提供身、心、灵三方面的整体关怀。身代表身躯的关怀;心,代表心理的关怀;灵,代表灵性的关怀。医生、护士和护工多和老人聊天,多沟通,条件允许就带老人到户外活动,通过多种关怀让他们忘掉疼痛和对死亡的恐惧,让老人带着愉快的心情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
  现行医疗体制下的困惑
  郑吉龙从酒店管理的经历中寻找智慧,遵循办院的三H理念——医院(Hospital)、家庭(Home)、酒店(Hotel)三位一体。九年了,万明医院历尽艰难生存了下来,而且在业内早已声名鹊起,然而医保的问题至今还困绕着万明医院的发展,许许多多病人因为没有医保而不能入住。郑吉龙无奈地说:“我们与常规医院相比有很大的区别,来到这里的患者基本都是放弃常规治疗,寻求心理疏导,以期提高生命质量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配置太多的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在国家没有出台专项政策的情况下,这可能成为我们申请医保的障碍,再加上这几年北京的医保申请被冻结,更是雪上加霜。
  “到现在为止,医院每年都没有盈利,今年的经营状况持平。”郑吉龙说,亲戚朋友都劝他放弃这件事,他不同意。他认为自己所做的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公益事业,他一直期盼国家能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他相信国家这么重视老龄事业,早晚会在这方面有所行动。“这种民营机构,前期一定要亏的,但只要经营好是会盈利的,一定要赢得好名声。”郑吉龙选择坚持。
  不变信念 矢志坚守
  郑吉龙始终想把生命关怀的项目推广到全国各地,2009年7月26日,美国最大的临终关怀机构Vitas Innovative Hospice Care派Mike Xie博士到访万明医院。在美国,关怀医院是沐浴在政策阳光之下的,他们此次过来就是为了考察合资项目的可行性。2009年的时候,万明医院还是举步维艰,不论是资金还是政策都非常稀缺。虽然Mike Xie博士表示资金多少都不是问题,但最后还是因为对国内的政策没有信心打了退堂鼓。
  后来随着万明医院知名度的提高和对生命关怀理念的普及,社会各界陆续涌现了十几个爱心团体将困境中的万明医院作为爱心基地给予支持。来自10余所大学的学生和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为万明医院提供志愿服务。7个爱心团队在万明医院建立了爱心基地。有人捐款,有人捐物,虽然不是很多,但这些爱心行为给了郑吉龙莫大的鼓舞。
  使郑吉龙坚持下来的原因还有众多国内外人士的关注:2007年11月15日,美国甘维真公司首席顾问柯湘女士访问万明医院,与郑吉龙讨论生命关怀事业的前景;2009年6月16日,北京京西学校9位外籍师生,到本院做了义工活动;2009年8月21日,由芭芭拉多西博士率领的美国人民对人民大使项目代表团到访万明医院;2013年11月3日,由佐藤弘夫博士率领的日本学术振兴会国际研讨代表团到访万明医院,并称万明医院的成就将改写中国生命关怀事业的历史。
其他文献
第四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如期举办,益网互联平台于主展馆现场发布了旗下的益网互联活动平台——“益活动”,引起了国内外公益慈善人士以及参观市民的高度关注。益网互联负责人表示,“益活动”背后的益互助、益新闻、益品汇所形成的立体公益链具有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的作用,将有效推动公益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极大提升公益资源的使用效率,促使中国公益生态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新气象。  益活动透视立体公益链价值  
期刊
26个失足未成年人的“余妈妈”  中共党员余晓丽,是一名退休干部,2004年,自愿申请办理了人体、器官和眼角模捐献登记,2009年自愿参加了“爱心妈妈”团队。据统计,她已经关心、帮教了26名失足未成年人(其中有3名女孩子)。  在“爱心妈妈”团队的五年里,她经常都要抽出大量时间,去看望她结对帮教的孩子。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她时常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去陪伴他们。孩子们的生日,她从没落过。由于
期刊
近期,广州海峡美容整形医院举行“海峡翼基金”启动仪式。牛克辉院长及广州20多家媒体和首批受助的17岁广西男孩子刘跃参加了仪式。  “翼基金”,为爱起航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医疗美容事故和纠纷频繁发生,引起了“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分会副会长、海峡整形美容(集团)医院董事长吴建仁先生的高度重视。在吴董事长的支持下,海峡“翼基金”正式成立并启动,对那些曾经因遭遇失败整形手术的求美者、见义勇为意外受伤导致容貌受
期刊
“少年派助学计划”始于2013年下半年,在近一年陪伴助学的日子里,始终倡导通过互联网方式帮助乡村孩子看世界,并举办过多个陪伴性质的活动。近日,“少年派助学计划”再一次将陪伴的理念推广,联手环球网《探索中国》公益频道,用互联网的方式陪伴乡村孩子畅游世界,让大山里头的孩子感受到大千世界的缤纷。  这次合作源于《探索中国》邀请了来自全球十个国家共十名志愿者到中国体验本土的公益组织,用他们的视角发现中国,
期刊
近年来,在有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据统计,截止目前除“留守老人”、“留守妻子”数量与日俱增外,我国 “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达6200万,已然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话题……  沐浴着和谐的春风,刚刚跨过5周年历程的“普利司通·幸福七巧板”第二课堂支教活动再次踏向新征程。2014年5月,作为主办方的普利司通(中国)与《南方周末》一行共同来到了湖南省沅江市黄茅洲镇民丰小学和金南完小
期刊
第三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上,各养老新兴产业的成果展示也成为一大亮点。位于综合服务区C110-001展区的消费养老项目,因为其新颖、先进的养老理念,贴近民生的养老产品,吸引了众多领导嘉宾、行业专业人士的关注。而其在现场发放的深圳首批“消费养老卡”也让大批观展人士蜂拥而至,搅起此届慈展会上的养老旋风。  “消费养老”,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消费积攒养老金,为自己的晚年生活保障未雨绸缪。那么,这个“
期刊
陈一心家族基金会是以香港为总部的拨款机构,定位于支持青少年能力提升和发挥潜能,重点资助幼儿阅读、图书馆发展及教育改善等,在中国大陆目前主要有安徽、云南、江苏及北京上海附近的各种教育拓展型项目。  互动平衡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和机制  陈一心家族基金会成立于2003年,而据该基金会现任联合主席辛西娅女士介绍,陈一心先生在2002年就委托她进行了历时一年的基金会治理框架设计。  在最初的时候,陈一心家族
期刊
一张桌子,一张床,这似乎是志愿者宿舍的标准配备。洗漱需要跑到楼下,基本上没有用过热水,更别谈电视、电脑。作为姚基金的志愿者他们来到这些学校将近一个月了,主要负责孩子们的体育课和担任孩子们的篮球教练。  平时没有任何的课余娱乐,志愿者赵国强说,“作为一个足球爱好者,他也只是在世界杯开幕式的时候借校长的钥匙在校长办公室看了一次开幕式。”这对于一些熬夜看世界杯的球迷来说或许无异于酷刑。  当问到他们在这
期刊
近日,在天涯“志愿者”版上浏览,看到下面一篇帖子“《寻找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孩子》作者:不一凡”。  “我是在厦门的江苏人,我们好多老乡都想稍微出点力帮助一些贫困孩子解决读书的经费,就是苦于寻找不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其中有几个老乡还被骗过,虽然钱不多,但心疼的不是钱,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被糟塌了……目前我也正在寻找这方面的信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出点小钱,就怕被愚弄……希望有人能提供一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期刊
13岁的霍莉莉,家住万福店农场凤凰山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时和年迈的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虽然身在贫困的家庭中,但她从小就养成了自立自强的个性,家中大小事务只要她能做,都尽揽怀中,小小的她撑起了半个家。  霍莉莉同学并不因为家庭困难而抱怨,相反,贫困的家庭养成了她在学习上勤奋刻苦的好习惯,从小学到初中,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年年荣获“学习标兵”称号,并获得过随州市英语竞赛一等奖、随县书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