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特别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深刻影响着医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医疗效果。为此,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教育模式已有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观念也逐渐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人本主义在医学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二十一世纪的医生,不仅需要高、精、尖的医术,而且还需要人文素质,需要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ria S E深刻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她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滋养。”[1]1984年美国医学协会在其“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缺乏人文科学基础的学生,在医学生源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2]但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仍以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进行,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远远达不到社会的要求。据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的全国抽样调查显示,在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17大问题中,医患关系紧张名列榜首。[3]医疗纠纷常常发生在青年医生中,青年医生医学知识、医学技术经医学院校培养并不差,但由于态度生硬、与患者沟通能力差而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由此可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系统工程。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人文素质”是人文精神、人文知识和人文思想的综合体现,是由知识、观念、情感、能力、意志力多元素综合形成的一种内在品质,外化为个人的气质、修养、品德等。[4]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以亲身实践、人文环境熏陶或人文知识传授等途径,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修养,拓展学生视野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因此,医学是一门最具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科学。医学的本质决定了医学生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医学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人文素质,即人文精神、人文修养等。综上所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环境熏陶、知识传授和形式多样的亲身实践,使医学生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两个层面,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二、独立设置医学院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相当数量的独立设置医学院是由专科层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广大的乡村,是理工类考生。面对这样的校情,客观评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对今后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合格的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高中实行文理分班,加上高考的压力,理工科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轻人”现象,侧重学习数理化知识,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人文社科类书籍阅读相对较少。因此,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
2、二本的医院院校生源主要来源于乡村社会。农民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很难为子女提供较好的人文熏陶和教育。
3、新升格的独立医学院校,交叉学科和人文学科较少,校园的人文气氛不是很浓烈,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受环境、师资队伍、课程等因素的制约而受影响。
4、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多,学生学习任务十分繁重,课外阅读时间少,虽然开设了一些人文课程,但大多数为选修课,收效不大。以某医学二本院校为例,临床专业总学分239分,人文科学选修4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12学分、选修2学分,大学英语必修14学分。由此可见,二本医学院校通过人文知识传授途径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明显不足。
5、从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既有人文知识背景又有医学知识的教师少之又少。现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多数是单一的学科背景,或半途因课程调整而转行的教师,很难完成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
三、不断改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
面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身为教育者,要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医学生就是明天救死扶伤的医生。而对病人,医务工作者既需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一颗慈善的心,一缕悲悯的情,要真正了解患者的痛苦,更好地治疗疾病。因此,对如何不断改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如下建议:
1、深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课包括《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四门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修课,主要是针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教师应从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改进及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等环节,深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特别是《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门课教师,可结合医学生专业特点,经常深入医院,参加或观摩医疗活动,了解医患关系的实质,用医疗实践鲜活的实例,加强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如无私奉献、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精神等,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
2、构建结构、层次合理的师资队伍
构建结构、层次合理的师资队伍。首先,是要培养教师高尚的人文精神。拥有较高人文科学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若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先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其次,是组建结构合理的人文科学教师队伍。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和挖掘校内外人文素质教育人才,鼓励有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参与相关人文课教学,现有人文课教师通过相关基础医学课程培训和深入医院体验生活等方式建立医文相融的知识结构,成为具有交叉科学学术能力的教师。最后,是加强学术交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可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可提高教师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教师视野的扩大有助于其人文素质的提高。 3、丰富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
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在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优化课程设置,把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不断增大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努力构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课程体系。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效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校内部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三是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四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生精神和理念,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影响他们的心态、气质、知识和性格的健康形成。
5、抓住临床实习的契机,加强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生的实习阶段既是在校学习的实践期,又是走上工作岗位的准备期。一年的实习阶段,医学生要深入不同的临床科室,必然会接触不同的典型病例和实例,这正是医学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外化的良好时机。管理者应充分利用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联系临床实例进行人文专题的研讨、或请德高望重的专家对医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培育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因此,医学生的一年实习期对其职业生涯影响重大。
总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体现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应全员重视,树立由重专业教育向重人文素质教育转化、由封闭性教育向开放性教育转化的教育理念,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人文知识的内化和外化, 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人文素质的有血有肉的医务工作者,从而真正实现医生“救死扶伤”、“仁爱救人”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胡燕军,谢幸,黄丽丽 把医学人文精神融入临床医学教育 [J].医学教育探索 2007,6(5):390-391.
[2]雷娟,薛声能等 21世纪新的医学目标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3:12.
[3]孙文兵, 浅议医生人文素质[J] 医院院长论坛 2007(3):42-43.
[4]张俊娥,李晓波,徐俊梅等 应用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改革护理人文社会学科教育[J] 护理进修杂志,2002,17(9):677.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 思政部,陕西 西安 710021)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教育模式已有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观念也逐渐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人本主义在医学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二十一世纪的医生,不仅需要高、精、尖的医术,而且还需要人文素质,需要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ria S E深刻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她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滋养。”[1]1984年美国医学协会在其“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缺乏人文科学基础的学生,在医学生源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2]但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仍以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进行,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远远达不到社会的要求。据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的全国抽样调查显示,在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17大问题中,医患关系紧张名列榜首。[3]医疗纠纷常常发生在青年医生中,青年医生医学知识、医学技术经医学院校培养并不差,但由于态度生硬、与患者沟通能力差而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由此可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系统工程。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人文素质”是人文精神、人文知识和人文思想的综合体现,是由知识、观念、情感、能力、意志力多元素综合形成的一种内在品质,外化为个人的气质、修养、品德等。[4]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以亲身实践、人文环境熏陶或人文知识传授等途径,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修养,拓展学生视野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因此,医学是一门最具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科学。医学的本质决定了医学生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医学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人文素质,即人文精神、人文修养等。综上所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环境熏陶、知识传授和形式多样的亲身实践,使医学生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两个层面,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二、独立设置医学院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相当数量的独立设置医学院是由专科层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广大的乡村,是理工类考生。面对这样的校情,客观评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对今后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合格的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高中实行文理分班,加上高考的压力,理工科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轻人”现象,侧重学习数理化知识,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人文社科类书籍阅读相对较少。因此,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
2、二本的医院院校生源主要来源于乡村社会。农民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很难为子女提供较好的人文熏陶和教育。
3、新升格的独立医学院校,交叉学科和人文学科较少,校园的人文气氛不是很浓烈,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受环境、师资队伍、课程等因素的制约而受影响。
4、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多,学生学习任务十分繁重,课外阅读时间少,虽然开设了一些人文课程,但大多数为选修课,收效不大。以某医学二本院校为例,临床专业总学分239分,人文科学选修4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12学分、选修2学分,大学英语必修14学分。由此可见,二本医学院校通过人文知识传授途径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明显不足。
5、从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既有人文知识背景又有医学知识的教师少之又少。现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多数是单一的学科背景,或半途因课程调整而转行的教师,很难完成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
三、不断改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
面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身为教育者,要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医学生就是明天救死扶伤的医生。而对病人,医务工作者既需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一颗慈善的心,一缕悲悯的情,要真正了解患者的痛苦,更好地治疗疾病。因此,对如何不断改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如下建议:
1、深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课包括《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四门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修课,主要是针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教师应从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改进及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等环节,深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特别是《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门课教师,可结合医学生专业特点,经常深入医院,参加或观摩医疗活动,了解医患关系的实质,用医疗实践鲜活的实例,加强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如无私奉献、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精神等,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
2、构建结构、层次合理的师资队伍
构建结构、层次合理的师资队伍。首先,是要培养教师高尚的人文精神。拥有较高人文科学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若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先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其次,是组建结构合理的人文科学教师队伍。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和挖掘校内外人文素质教育人才,鼓励有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参与相关人文课教学,现有人文课教师通过相关基础医学课程培训和深入医院体验生活等方式建立医文相融的知识结构,成为具有交叉科学学术能力的教师。最后,是加强学术交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可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可提高教师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教师视野的扩大有助于其人文素质的提高。 3、丰富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
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在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优化课程设置,把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不断增大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努力构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课程体系。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效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校内部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三是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四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生精神和理念,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影响他们的心态、气质、知识和性格的健康形成。
5、抓住临床实习的契机,加强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生的实习阶段既是在校学习的实践期,又是走上工作岗位的准备期。一年的实习阶段,医学生要深入不同的临床科室,必然会接触不同的典型病例和实例,这正是医学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外化的良好时机。管理者应充分利用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联系临床实例进行人文专题的研讨、或请德高望重的专家对医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培育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因此,医学生的一年实习期对其职业生涯影响重大。
总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体现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应全员重视,树立由重专业教育向重人文素质教育转化、由封闭性教育向开放性教育转化的教育理念,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人文知识的内化和外化, 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人文素质的有血有肉的医务工作者,从而真正实现医生“救死扶伤”、“仁爱救人”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胡燕军,谢幸,黄丽丽 把医学人文精神融入临床医学教育 [J].医学教育探索 2007,6(5):390-391.
[2]雷娟,薛声能等 21世纪新的医学目标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3:12.
[3]孙文兵, 浅议医生人文素质[J] 医院院长论坛 2007(3):42-43.
[4]张俊娥,李晓波,徐俊梅等 应用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改革护理人文社会学科教育[J] 护理进修杂志,2002,17(9):677.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 思政部,陕西 西安 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