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基于网络计量学,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信息源,统计分析了《电化教育研究》2001 年至2011年发表的全部论文中的高被引论文,从高被引论文整体概况、发表时间特征、合作研究以及机构分布、专栏分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旨在揭示《电化教育研究》高被引论文的发展规律及特点,显示其在电化教育理论领域内的高学术影响力,为该刊继续向着健康、强势的方向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网络计量学; 《电化教育研究》; 高被引论文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董翔(1972—),女,甘肃灵台人。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信息分析、科研评价以及信息素养教育等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一、 引 言
学术期刊刊发学术论文及其参考文献,因其时效强、内容新,可以全面揭示科学发展与学术交流的现状与趋势,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化教育研究》由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与西北师范大学主办,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南国农教授担任主编,自1980年创刊以来,其刊发的电化教育专题的学术论文在业界具有显著的影响力,连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11年版)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5—2006年教育学论文引用70次以上的82种期刊中《电化教育研究》排名第三,已成为我国教育学界的权威性学术期刊。
网络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传播手段,对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期刊而言,高被引论文是期刊高质量高水平的主要贡献者,构成高质量高水平期刊的核心内容,通过高被引论文的分析可以揭示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1]网络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合字、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2]有鉴于此,本文基于网络计量学分析《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高被引论文的特点,揭示我国电化教育研究发展状况和研究趋势,为刊发高质量稿件,进一步提高《电化教育研究》的学术影响力提供参考。
二、《电化教育研究》高被引论文概况
笔者于2011年11月12日登录《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http://epub.cnki.net),检索2001年至2011年入库的所有文章,按照被引频次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选取被引频次大于等于100次的前41篇论文为高被引论文。如表1所示(因篇幅所限,表中仅列出前14篇论文),41篇高被引论文共总被引频次为8565次,李克东发表的《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一文为最高被引频次论文(排第1位),其被引频次高达767次。2001年至2011年刊发的被引频次≧100次的前41篇高被引论文的发表时间为2001年至2005年,其中2001年9篇,2002年9篇,2003年7篇,2004年9篇,2005年10篇,目前,2006年至2011年未出现被引频次≧100次的高被引论文。
表1显示,多年来《电化教育研究》不仅刊发了众多有影响的文章,而且培养出在教育学领域有影响的知名专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11年版)统计了2005年—2006年教育学论文引用50次以上的53名作者,其中何克抗、南国农、李克东和钟志贤等四位《电化教育研究》的重要作者分别位列第2、第12、第31以及第50位,且他们在41篇高被引论文中均有两篇以上论文。
三、 高被引论文的时间特征分析
为了研究高被引论文出现的时间, 在2001年至2011年间取被引频次分别为50、100、150、200以上的论文按照发表年先后进行分组, 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4组高被引论文均出现了两边低、中间高的曲线走势,也就是说近11年间《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高被引论文多出现在2004至2005年间,这也说明,论文被引高峰出现在论文发表后的6~7年间,而这与加菲尔德博士在引文索引法提到的自然科学期刊论文在发表后的2至3年达到被引高峰期有所不同,[3]以上数据提示我们,编辑在策划选题时要把握学科专业特点,预见研究趋势,着眼长远发展。
2001年至2011年间《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被引频次≧50的217篇高被引论文对其在教育学领域期刊中的高影响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学是一个正在成长且发展迅速的学科,被教育学论文引用较多的有明确专业指向的期刊主要是心理学、外语教育、教育技术学等4、5个领域。其中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类期刊从2000—2004年的6种增加到11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被引最多的前25种期刊中,有5种为教育技术学期刊,其中《电化教育研究》居第三名。[4]以上横向数据比较,也进一步说明,《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优秀稿源,一方面充分顺应了急剧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正在到来的网络社会给教育带来的全方位变革,另一方面也推进了教育技术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四、 高被引论文合作研究
及机构分布情况分析
2001年至2011年间《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前41篇高被引论文涉及独著作者24位,涉及合著作者16位。表2给出前41篇高被引论文作者合著统计。通过分析不同领域的共现网络,如作者合作网络,人们可以了解该领域中出现的趋势以及显著的特征。[5]我们可以看出,两人合著仍是研究合作的主要形式,大约占合著文章的六成多。其原因在于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扩招很快,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的机会相应增多,因而合作撰写和发表论文的比例相应增高,而3人及以上合著论文的意义更为重要。“十五”以来,国家加大了支持社会科学研究的力度,除了国家社科项目、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外,教育部有关司局、全国性教育研究学术团体等也都立项、拨款支持教育课题研究。往往由知名学者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跨机构、跨地区开展合作研究。《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前41篇高被引论文充分显示了教育技术专业高影响力合著成果逐年增加,刊发大量的合著文章也有助于改变“单兵作战”或“师徒合作”的传统范式,鼓励多学科协同、群体公关开展重大项目研究。 按照高被引论文著者机构的论文量,由多到少排列统计形成表3 。由表3可知,北京师范大学在41篇高被引论文中拥有高被引论文最多,平均被引频次华南师范大学为最高。通过分析《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前41篇高被引论文可以揭示教育学高影响力论文的产出格局。教育学论文因其显著的学科特征,高等院校为论文高产机构,尤其基本被师范大学垄断。教育学科实力的基本格局,是由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的基本情况所决定的。因此,可以预见未来高影响力教育技术专业论文的产区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动,因此高质量的稿源仍将主要来自教育部直属以及重点师范大学。
五、高被引论文专栏分布
多年来,《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关注国内外电教理论的最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的最新动态、全国各地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其所设栏目有“理论探讨”、“电教理论探讨”、“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课程与教学”、“学科建设与教师培训”、“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外国电教”、“中小学电教”、“中国电教史”、“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电视研究”、“教学软件设计与评价”、“电教技术研究”、“教育资源与软件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课程及教学研究”、“问题讨论”等。
通过对《电化教育研究》所刊发的前41篇高被引论文(最少被引100次)与期刊目次表进行比对,加以分组,考察各栏目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及第一作者。这些栏目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理论探讨”(在统计过程中包含“理论探讨”和“电教理论探讨”), 前41篇高被引论文中有24 篇属于该栏目,其中“理论探讨”栏目14篇,“电教理论探讨”栏目10篇,24篇论文总被引频次为5919次, 占前41篇高被引论文总被引频次(8565)的69%。24篇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按照论文被引频次由高到低排序, 下同),如李克东、何克抗、张倩苇、张屹、南国农、陈向东、叶成林、尚俊杰、黎加厚、余胜泉、杨晓宏、陈维维、钟志贤、田世生、殷雅竹、王玉明、顾小清等撰写的有关数字化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非正式学习、学习共同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建构主义理论、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博客文化、教育游戏、教育绩效评价、教师的信息化等有关电教理论探讨方面的文章,深受电化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在这24篇论文中,李克东有3篇文章、何克抗有3篇文章、南国农有2篇文章、黎加厚有2篇文章、钟志贤有2篇文章,而这几位先生都是中国电化教育学界的领军人物,尤其像南国农先生,他是我国电教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从理论和实践上树立起了“电化教育”这面旗帜,激励着一代代的电教人为之不断奋斗,南先生还与肖树滋一同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李克东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何克抗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这三位学者是目前我国电化教育学界的重量级人物。而黎加厚、钟志贤作为目前电化教育学界的后起之秀,也都曾师从南国农先生学习电化教育理论。因此,从“理论探讨”栏目论文在所选取的高被引论文中所占的比重也可以看出《电化教育研究》所享有的“中国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基地”美誉绝非虚名。
影响力排第2 位的当属“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栏目,这里的“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栏目在具体的统计中还包括“网络与教育”、“网络教育”两个栏目。前41篇高被引论文中有5篇属于该栏目,其中“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3篇,“网络教育”1篇,“网络与教育”1篇,但从大类层面都应该属于“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栏目。这5篇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为谢舒潇、张建伟、祝智庭、王广新、赵海霞等,他们撰写的有关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模式、网络协作探究学习、建构探究学习模式、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等有关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方面的文章也备受学界关注。
影响力排名第3位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栏目,前41篇高被引论文中有5篇属于该栏目,这5篇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别为何克抗、黄甫全、徐万胥、钟志贤、李芒,他们撰写的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含义、意义、原则、理念与策略)、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 、E-Learning等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文章也备受学界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何克抗、钟志贤二位学者在此栏目中也属于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这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他们作为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学者引领了教育技术和电化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
六、结束语
南国农先生指出,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走过的是自己开辟的道路,它始终是依靠着两股紧密联结的动力推向前进:一是,现代媒体技术; 一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6]《电化教育研究》作为中国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基地,刊发了大量高学术影响力的论文,为推动中国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网络计量学方法,通过高被引论文的视角,可以看出,《电化教育研究》作为中国电化教育学界的重要平台,其栏目设置反映了我国电化教育研究的前沿领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我国电化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此外,人力资源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资源,对学术专业刊物而言,优质的作者队伍是刊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电化教育研究》已经拥有一支高产出、高被引的作者团队。
《电化教育研究》在今后的组稿中应继续抓符合教育技术发展的关键栏目、重点选题和核心作者。高屋建瓴的学术评论、学术综述性文章,是引领学科发展和研究深入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分析高被引论文,我们可以发现,被引较高的论文大多属于学术理论文章,如南国农、何克抗、李克东等三位资深学者的相关文章,但教育学领域中学术评论和综述性文章相对稀缺,为了更好地推动杂志的健康发展,进而推进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长足发展,杂志应向国内外名家、大师组稿,增加此类文章的刊发力度。
[参考文献]
[1] 金碧辉,汪寿阳,任胜利,刘雅娟.论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学术质量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4):202~205.
[2] 邱均平等著.网络计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 [美]尤金·加菲尔德.引文索引法的理论及应用[M].侯汉清等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4] 苏新宁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11年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 吴斌编著.复杂网络与科技文献知识发现[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6] 南国农.中国教育技术发展概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 ,(5):8.
[关键词] 网络计量学; 《电化教育研究》; 高被引论文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董翔(1972—),女,甘肃灵台人。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信息分析、科研评价以及信息素养教育等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一、 引 言
学术期刊刊发学术论文及其参考文献,因其时效强、内容新,可以全面揭示科学发展与学术交流的现状与趋势,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化教育研究》由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与西北师范大学主办,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南国农教授担任主编,自1980年创刊以来,其刊发的电化教育专题的学术论文在业界具有显著的影响力,连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11年版)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5—2006年教育学论文引用70次以上的82种期刊中《电化教育研究》排名第三,已成为我国教育学界的权威性学术期刊。
网络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传播手段,对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期刊而言,高被引论文是期刊高质量高水平的主要贡献者,构成高质量高水平期刊的核心内容,通过高被引论文的分析可以揭示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1]网络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合字、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2]有鉴于此,本文基于网络计量学分析《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高被引论文的特点,揭示我国电化教育研究发展状况和研究趋势,为刊发高质量稿件,进一步提高《电化教育研究》的学术影响力提供参考。
二、《电化教育研究》高被引论文概况
笔者于2011年11月12日登录《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http://epub.cnki.net),检索2001年至2011年入库的所有文章,按照被引频次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选取被引频次大于等于100次的前41篇论文为高被引论文。如表1所示(因篇幅所限,表中仅列出前14篇论文),41篇高被引论文共总被引频次为8565次,李克东发表的《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一文为最高被引频次论文(排第1位),其被引频次高达767次。2001年至2011年刊发的被引频次≧100次的前41篇高被引论文的发表时间为2001年至2005年,其中2001年9篇,2002年9篇,2003年7篇,2004年9篇,2005年10篇,目前,2006年至2011年未出现被引频次≧100次的高被引论文。
表1显示,多年来《电化教育研究》不仅刊发了众多有影响的文章,而且培养出在教育学领域有影响的知名专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11年版)统计了2005年—2006年教育学论文引用50次以上的53名作者,其中何克抗、南国农、李克东和钟志贤等四位《电化教育研究》的重要作者分别位列第2、第12、第31以及第50位,且他们在41篇高被引论文中均有两篇以上论文。
三、 高被引论文的时间特征分析
为了研究高被引论文出现的时间, 在2001年至2011年间取被引频次分别为50、100、150、200以上的论文按照发表年先后进行分组, 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4组高被引论文均出现了两边低、中间高的曲线走势,也就是说近11年间《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高被引论文多出现在2004至2005年间,这也说明,论文被引高峰出现在论文发表后的6~7年间,而这与加菲尔德博士在引文索引法提到的自然科学期刊论文在发表后的2至3年达到被引高峰期有所不同,[3]以上数据提示我们,编辑在策划选题时要把握学科专业特点,预见研究趋势,着眼长远发展。
2001年至2011年间《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被引频次≧50的217篇高被引论文对其在教育学领域期刊中的高影响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学是一个正在成长且发展迅速的学科,被教育学论文引用较多的有明确专业指向的期刊主要是心理学、外语教育、教育技术学等4、5个领域。其中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类期刊从2000—2004年的6种增加到11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被引最多的前25种期刊中,有5种为教育技术学期刊,其中《电化教育研究》居第三名。[4]以上横向数据比较,也进一步说明,《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优秀稿源,一方面充分顺应了急剧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正在到来的网络社会给教育带来的全方位变革,另一方面也推进了教育技术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四、 高被引论文合作研究
及机构分布情况分析
2001年至2011年间《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前41篇高被引论文涉及独著作者24位,涉及合著作者16位。表2给出前41篇高被引论文作者合著统计。通过分析不同领域的共现网络,如作者合作网络,人们可以了解该领域中出现的趋势以及显著的特征。[5]我们可以看出,两人合著仍是研究合作的主要形式,大约占合著文章的六成多。其原因在于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扩招很快,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的机会相应增多,因而合作撰写和发表论文的比例相应增高,而3人及以上合著论文的意义更为重要。“十五”以来,国家加大了支持社会科学研究的力度,除了国家社科项目、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外,教育部有关司局、全国性教育研究学术团体等也都立项、拨款支持教育课题研究。往往由知名学者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跨机构、跨地区开展合作研究。《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前41篇高被引论文充分显示了教育技术专业高影响力合著成果逐年增加,刊发大量的合著文章也有助于改变“单兵作战”或“师徒合作”的传统范式,鼓励多学科协同、群体公关开展重大项目研究。 按照高被引论文著者机构的论文量,由多到少排列统计形成表3 。由表3可知,北京师范大学在41篇高被引论文中拥有高被引论文最多,平均被引频次华南师范大学为最高。通过分析《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前41篇高被引论文可以揭示教育学高影响力论文的产出格局。教育学论文因其显著的学科特征,高等院校为论文高产机构,尤其基本被师范大学垄断。教育学科实力的基本格局,是由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的基本情况所决定的。因此,可以预见未来高影响力教育技术专业论文的产区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动,因此高质量的稿源仍将主要来自教育部直属以及重点师范大学。
五、高被引论文专栏分布
多年来,《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关注国内外电教理论的最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的最新动态、全国各地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其所设栏目有“理论探讨”、“电教理论探讨”、“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课程与教学”、“学科建设与教师培训”、“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外国电教”、“中小学电教”、“中国电教史”、“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电视研究”、“教学软件设计与评价”、“电教技术研究”、“教育资源与软件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课程及教学研究”、“问题讨论”等。
通过对《电化教育研究》所刊发的前41篇高被引论文(最少被引100次)与期刊目次表进行比对,加以分组,考察各栏目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及第一作者。这些栏目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理论探讨”(在统计过程中包含“理论探讨”和“电教理论探讨”), 前41篇高被引论文中有24 篇属于该栏目,其中“理论探讨”栏目14篇,“电教理论探讨”栏目10篇,24篇论文总被引频次为5919次, 占前41篇高被引论文总被引频次(8565)的69%。24篇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按照论文被引频次由高到低排序, 下同),如李克东、何克抗、张倩苇、张屹、南国农、陈向东、叶成林、尚俊杰、黎加厚、余胜泉、杨晓宏、陈维维、钟志贤、田世生、殷雅竹、王玉明、顾小清等撰写的有关数字化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非正式学习、学习共同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建构主义理论、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博客文化、教育游戏、教育绩效评价、教师的信息化等有关电教理论探讨方面的文章,深受电化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在这24篇论文中,李克东有3篇文章、何克抗有3篇文章、南国农有2篇文章、黎加厚有2篇文章、钟志贤有2篇文章,而这几位先生都是中国电化教育学界的领军人物,尤其像南国农先生,他是我国电教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从理论和实践上树立起了“电化教育”这面旗帜,激励着一代代的电教人为之不断奋斗,南先生还与肖树滋一同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李克东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何克抗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这三位学者是目前我国电化教育学界的重量级人物。而黎加厚、钟志贤作为目前电化教育学界的后起之秀,也都曾师从南国农先生学习电化教育理论。因此,从“理论探讨”栏目论文在所选取的高被引论文中所占的比重也可以看出《电化教育研究》所享有的“中国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基地”美誉绝非虚名。
影响力排第2 位的当属“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栏目,这里的“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栏目在具体的统计中还包括“网络与教育”、“网络教育”两个栏目。前41篇高被引论文中有5篇属于该栏目,其中“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3篇,“网络教育”1篇,“网络与教育”1篇,但从大类层面都应该属于“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栏目。这5篇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为谢舒潇、张建伟、祝智庭、王广新、赵海霞等,他们撰写的有关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模式、网络协作探究学习、建构探究学习模式、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等有关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方面的文章也备受学界关注。
影响力排名第3位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栏目,前41篇高被引论文中有5篇属于该栏目,这5篇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别为何克抗、黄甫全、徐万胥、钟志贤、李芒,他们撰写的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含义、意义、原则、理念与策略)、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 、E-Learning等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文章也备受学界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何克抗、钟志贤二位学者在此栏目中也属于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这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他们作为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学者引领了教育技术和电化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
六、结束语
南国农先生指出,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走过的是自己开辟的道路,它始终是依靠着两股紧密联结的动力推向前进:一是,现代媒体技术; 一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6]《电化教育研究》作为中国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基地,刊发了大量高学术影响力的论文,为推动中国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网络计量学方法,通过高被引论文的视角,可以看出,《电化教育研究》作为中国电化教育学界的重要平台,其栏目设置反映了我国电化教育研究的前沿领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我国电化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此外,人力资源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资源,对学术专业刊物而言,优质的作者队伍是刊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电化教育研究》已经拥有一支高产出、高被引的作者团队。
《电化教育研究》在今后的组稿中应继续抓符合教育技术发展的关键栏目、重点选题和核心作者。高屋建瓴的学术评论、学术综述性文章,是引领学科发展和研究深入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分析高被引论文,我们可以发现,被引较高的论文大多属于学术理论文章,如南国农、何克抗、李克东等三位资深学者的相关文章,但教育学领域中学术评论和综述性文章相对稀缺,为了更好地推动杂志的健康发展,进而推进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长足发展,杂志应向国内外名家、大师组稿,增加此类文章的刊发力度。
[参考文献]
[1] 金碧辉,汪寿阳,任胜利,刘雅娟.论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学术质量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4):202~205.
[2] 邱均平等著.网络计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 [美]尤金·加菲尔德.引文索引法的理论及应用[M].侯汉清等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4] 苏新宁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11年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 吴斌编著.复杂网络与科技文献知识发现[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6] 南国农.中国教育技术发展概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