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吟诵是一种感悟作者情感与审美体验过程,《再别康桥》很好地展现了现当代诗歌艺术的美,是吟诵的上乘佳作。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应能反复吟诵《再别康桥》,领悟诗文中韵味之音乐美、色彩之绘画美、形式之建筑美,并能感悟离开母校深沉的离别之情、眷恋之情,体悟母校情怀之美。
关键词:吟诵;感悟;母校情怀;美
吟诵是我国千百年来民族文化承载与继承方式,是独具特色的中国读书法。古代私塾教学方法就是吟诵。吟诵是通过“先吟后录”,在吟唱的基础上,有感情的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的领悟,以求产生心灵的共鸣。古人往往在吟诵的基础上创作,反反复复吟诵、咀嚼揣摩诗文形式与内容,力求达到最佳境界。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僧敲月下门”中的“敲”都是反复吟诵、咬文嚼字,努力追求诗歌创作的完美。“歌咏言”,古人以吟诵的方式,明确诗歌创作的本质内涵,读懂作者创作的真正蕴含。吟诵的过程就是是理解作品内容与体验情感的过程,通过反复吟诵,反复琢磨,化身作者,融入诗文意境之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寻求与作者心灵的共鸣。在吟诵的基础上,发挥读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追求其更高的意境,创作更好的文章。
吟诵是一种感悟作者情感的过程。通过吟诵,我们能感悟到古人创作诗歌的各种心境,有的诗人政治失意挣扎的痛苦及对美好未来矢志不渝的执着追求;有的诗人无论身处何处忧国忧民情怀;有的诗人对沙场将士保家卫国不惜牺牲的英勇悲壮之情;有的诗人对崇山峻岭的独特描述,诗中更蕴含着人生的哲理等等。通过吟诵古人经典,感悟古人创作的情感,力求心灵的共鸣,实现雅俗共赏的目的。吟诵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审美体验过程。通过吟诵,我们也能感受到美的存在,不仅能感受到西湖美景,更能感受到西施之美;能感受到一种含蓄残缺之美,令人充满遐想;能感受到诗文中的意象之美;能感悟到天姥山的山势雄奇与高大;能感悟到祖国美好的壮丽河山。
吟诵古今佳作,都能给我们以艺术美的熏陶。我们应努力挖掘利用好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恰到好处用到教学实践中。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戴望舒的《雨巷》、闻一多的《死水》等,这些现当代脍炙人口的佳作,我们的学生应能耳熟能详,牢记在心。我们的教育目的应是培养学生懂得欣赏美,而又懂得感恩情怀的之美。吟诵佳作,能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丰富我们的生活情调、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增强我们的人格魅力。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作者描绘了告别母校的复杂而依恋情怀。大学的生活历历在目,大学的一草一木是那么的美,如诗如画,令人眷恋而又依依不舍。有感情的反复吟诵,一种依依不舍眷恋情怀就会油然而生,能深深感悟到母校如诗如画之美。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应能反复吟诵《再别康桥》,领悟文中诗意之美,感悟离开母校深沉的离别之情、眷恋之情,体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母校情怀。
感悟母校情怀的“绘画美”。诗文中有了很多具有色彩感的词语,展现了绚丽多彩的剑桥大学之美。如江河旁的金色垂柳,河水中波光粼粼的闪烁影子,柔软泥土上长着青青的荇草、西边天空飘着彩虹般的云朵。融情于景,描绘了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情景交融,词藻华美、色彩斑斓,物我一体如诗如画的剑桥大学。“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大学生应通过吟诵《再别康桥》,更好地感悟到自己校园也如同伟大诗人徐志摩一样一草一木都是美丽的画卷。绚丽多彩的校园是那么的美,操场上的军训场景是那么的英姿飒爽;健美操的同学是那么的光彩夺目。校园的天空是那么的清新,那么的多姿多彩;校园的同学是那么的“不爱红装爱武装”。校园的老师也如同绿叶般,为了祖国鲜花盛开更美,甘心衬托,无私奉献。
感悟母校情怀的“音乐美”。吟诵该诗歌,能感悟到整首诗舒缓轻重有致,语言优美洗练,的节奏感与韵律美,犹如一曲优雅的音乐。在大学的校园里,也无处不在的有“韵”之“音乐美”。同学们之间的欢声笑语,是那么的欢快悦耳动听;老师的呕心沥血、音容笑貌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窗,开启了学生智慧之门。曾经同学之间、老师之间共同为一个难题各执己见而争得面红耳赤,现在回想那是校园最美的学术讨论,那争吵声如同高雅音乐般动听。每一堂课,每一位老师耐心细致讲解知识点,不厌其烦的“传道授业解惑”,犹如一首经典老歌,百听不厌,越听越醇美。
感悟母校情怀的“建筑美”。吟诵该诗歌,能感悟到整首诗层次分明,长短句式错落有致,色彩夺目。线条清晰,结构匀称犹如高雅的艺术建筑,美不胜收。校园的教学楼承载的是老师的寄托与希望,承载的是学生的追求与梦想。图书馆的书琳琅满目,如同汪洋大海,但却排放整齐,井然有序,书卷幽默的清香弥漫整个的校园。在窗明几净的教室,有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的同学们身影,也有憧憬未来翘盼未来生活的渴望眼神。在运动场上,有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有同学们矫健的身影,更有运动员充满朝气拼搏的努力汗水。老师是学生心灵的工程师,为了人类伟大的工程无私的奉献;老师是学生的园丁,为了滋润花朵,孕育更鲜美的果实而默默耕耘。
参考文献
[1]李晶.新吟诵的兴起及其文化意义——对吟诵作为集体文化实践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2]杨玫.吟诵的音乐性文献及吟诵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
[3]吴春华.论古典诗歌吟诵教学[D].华中师范大學,2006.
关键词:吟诵;感悟;母校情怀;美
吟诵是我国千百年来民族文化承载与继承方式,是独具特色的中国读书法。古代私塾教学方法就是吟诵。吟诵是通过“先吟后录”,在吟唱的基础上,有感情的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的领悟,以求产生心灵的共鸣。古人往往在吟诵的基础上创作,反反复复吟诵、咀嚼揣摩诗文形式与内容,力求达到最佳境界。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僧敲月下门”中的“敲”都是反复吟诵、咬文嚼字,努力追求诗歌创作的完美。“歌咏言”,古人以吟诵的方式,明确诗歌创作的本质内涵,读懂作者创作的真正蕴含。吟诵的过程就是是理解作品内容与体验情感的过程,通过反复吟诵,反复琢磨,化身作者,融入诗文意境之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寻求与作者心灵的共鸣。在吟诵的基础上,发挥读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追求其更高的意境,创作更好的文章。
吟诵是一种感悟作者情感的过程。通过吟诵,我们能感悟到古人创作诗歌的各种心境,有的诗人政治失意挣扎的痛苦及对美好未来矢志不渝的执着追求;有的诗人无论身处何处忧国忧民情怀;有的诗人对沙场将士保家卫国不惜牺牲的英勇悲壮之情;有的诗人对崇山峻岭的独特描述,诗中更蕴含着人生的哲理等等。通过吟诵古人经典,感悟古人创作的情感,力求心灵的共鸣,实现雅俗共赏的目的。吟诵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审美体验过程。通过吟诵,我们也能感受到美的存在,不仅能感受到西湖美景,更能感受到西施之美;能感受到一种含蓄残缺之美,令人充满遐想;能感受到诗文中的意象之美;能感悟到天姥山的山势雄奇与高大;能感悟到祖国美好的壮丽河山。
吟诵古今佳作,都能给我们以艺术美的熏陶。我们应努力挖掘利用好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恰到好处用到教学实践中。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戴望舒的《雨巷》、闻一多的《死水》等,这些现当代脍炙人口的佳作,我们的学生应能耳熟能详,牢记在心。我们的教育目的应是培养学生懂得欣赏美,而又懂得感恩情怀的之美。吟诵佳作,能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丰富我们的生活情调、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增强我们的人格魅力。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作者描绘了告别母校的复杂而依恋情怀。大学的生活历历在目,大学的一草一木是那么的美,如诗如画,令人眷恋而又依依不舍。有感情的反复吟诵,一种依依不舍眷恋情怀就会油然而生,能深深感悟到母校如诗如画之美。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应能反复吟诵《再别康桥》,领悟文中诗意之美,感悟离开母校深沉的离别之情、眷恋之情,体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母校情怀。
感悟母校情怀的“绘画美”。诗文中有了很多具有色彩感的词语,展现了绚丽多彩的剑桥大学之美。如江河旁的金色垂柳,河水中波光粼粼的闪烁影子,柔软泥土上长着青青的荇草、西边天空飘着彩虹般的云朵。融情于景,描绘了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情景交融,词藻华美、色彩斑斓,物我一体如诗如画的剑桥大学。“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大学生应通过吟诵《再别康桥》,更好地感悟到自己校园也如同伟大诗人徐志摩一样一草一木都是美丽的画卷。绚丽多彩的校园是那么的美,操场上的军训场景是那么的英姿飒爽;健美操的同学是那么的光彩夺目。校园的天空是那么的清新,那么的多姿多彩;校园的同学是那么的“不爱红装爱武装”。校园的老师也如同绿叶般,为了祖国鲜花盛开更美,甘心衬托,无私奉献。
感悟母校情怀的“音乐美”。吟诵该诗歌,能感悟到整首诗舒缓轻重有致,语言优美洗练,的节奏感与韵律美,犹如一曲优雅的音乐。在大学的校园里,也无处不在的有“韵”之“音乐美”。同学们之间的欢声笑语,是那么的欢快悦耳动听;老师的呕心沥血、音容笑貌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窗,开启了学生智慧之门。曾经同学之间、老师之间共同为一个难题各执己见而争得面红耳赤,现在回想那是校园最美的学术讨论,那争吵声如同高雅音乐般动听。每一堂课,每一位老师耐心细致讲解知识点,不厌其烦的“传道授业解惑”,犹如一首经典老歌,百听不厌,越听越醇美。
感悟母校情怀的“建筑美”。吟诵该诗歌,能感悟到整首诗层次分明,长短句式错落有致,色彩夺目。线条清晰,结构匀称犹如高雅的艺术建筑,美不胜收。校园的教学楼承载的是老师的寄托与希望,承载的是学生的追求与梦想。图书馆的书琳琅满目,如同汪洋大海,但却排放整齐,井然有序,书卷幽默的清香弥漫整个的校园。在窗明几净的教室,有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的同学们身影,也有憧憬未来翘盼未来生活的渴望眼神。在运动场上,有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有同学们矫健的身影,更有运动员充满朝气拼搏的努力汗水。老师是学生心灵的工程师,为了人类伟大的工程无私的奉献;老师是学生的园丁,为了滋润花朵,孕育更鲜美的果实而默默耕耘。
参考文献
[1]李晶.新吟诵的兴起及其文化意义——对吟诵作为集体文化实践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2]杨玫.吟诵的音乐性文献及吟诵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
[3]吴春华.论古典诗歌吟诵教学[D].华中师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