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33ICU患者应用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1566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院自2010年9月2012年9月开展的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的护理措施总结报告如下。
  关键词:锁骨下静脉置管 护理 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33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210-01
  我院自2010年9月2012年9月开展的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的护理措施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33例均为ICU患者,其中男性81例,女性52例,年龄最大为83岁,最小的16岁,置管时间最长的33d,最短的3d,平均置管时间17d。
  1.2 穿刺方法:采用艾贝尔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包,患者取去枕仰卧位,头偏向对侧,在胸锁孔突肌外缘与锁骨所形成夹角的平分线,距顶点0.5-1.0cm处进针,严格皮肤消毒后辅无菌巾,戴无菌手套。于穿刺点浸润麻醉后,用穿刺针于穿刺点穿刺,穿刺成功后,导管出口处与皮肤经消毒后,固定缝合2针,以免滑脱。
  1.3 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属于有创操作,应做好宣教,将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可行性及穿刺前后的注意点进行告知,术前请家属或者患者签有创操作同意书,签字后进行操作,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介绍有关锁骨下静脉置管的知识,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使治疗得以顺利进行。
  (2)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穿刺处伤口每日用碘伏,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2遍,直径大于15cm,消毒好,待干后,用无菌敷料贴于伤口处,敷料的选择,出汗较多的病人选用棉质敷料,因为透明贴膜下的湿气不易排,有利于细菌繁殖,易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出汗不多的病人选用透明敷料,因其容易固定,可持续观察皮肤穿刺点情况等优点,输液装置包括输液器和三通开关。每天更换,导管接口处用碘伏消毒后,再进行连接,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寒战、高热,即刻做血培养,拔管后,可以做导管尖端培养。
  (3)预防导管滑脱:置管成功后,用缝线固定缝合2针,外用敷贴加强固定,敷贴湿透,不粘时,及时更换,对于昏迷、烦躁患者做好约束及解释工作,防止无意识拔管,为病人翻身时,安放好管道,防止牵扯导致导管滑脱。
  (4)防止导管阻塞:输液结束后,用5ml抽取2-3ml封管液(50v/ml肝素稀释液),正压封管:将注射器针头留在肝素帽内少许,推注封管液,注射器内剩余0.5-1ml封管液时,边推液体,边拔针头,速度稍慢,确保导管内全部是封管液。每日开始输注液体前,用注射器回抽,见到回血后表示管路通畅,用生理盐水缓缓推进5-10ml,再连接输液器进行输液。输注高浓度液体后,比如脂肪乳剂,静脉高营养液,用生理盐水冲管,静脉营养液混合后葡萄糖的最高浓度可达23%,输入时间可达24小时,脂肪乳持续6-8h输完,极易发生溶质粘附管壁,出现堵塞,应用生理盐水冲管。如果出现管路堵塞,先用尿激酶进行溶解,溶解不了,考虑拔管。
  (5)预防空气栓塞,输液加强巡视,防止液体滴空,导致空气梗塞,推注液体时,要排空气体,防止气体进入管道。
  2 结果
  本组133例留置时间3-32d,封管不当造成堵管1例,患者自行拔管1例。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锁骨下静脉置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ICU患者中的应用,ICU患者病情变化快,在抢救治疗过程中,用药多且复杂,同时常需加强营养支持疗法。锁骨下静脉具有管腔粗大,血流速度快,位置固定等优点,在抢救病人时能快速补液,对血管刺激小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临床输液,提高抢救成功率。危重患者住院循环较差,穿刺难度大,反复穿刺既增加患者痛苦,又延误抢救时间,锁骨下静脉置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
  锁骨下静脉置管在ICU患者应用中充分发挥了优越性,特别是需在短时间内大量输液,输血或需静脉用药频度高,持续时间长,用药品种多,且多种药物使用有可能对血管产生刺激作用时,采用静脉置管更为明智之举。
  锁骨下静脉置管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它毕竟是有创的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防止感染、堵管、管打折、脱出,空气堵塞等并发症,让锁骨下静脉置管更好地应用于ICU的临床护理中,使广大患者及时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莉、王卫、谢君,老年人深静脉置管方法的探討、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66-67
  [2] 孟庆美,外用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25例,实用护理杂志,2003,19(2):46-47
  [3] 丰爱芳,孙成春,李艳玲,妇科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7):2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引起青光眼术后疼痛的原因与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3例青光眼术后疼痛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导致患者发生术后疼痛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同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  結果:本组73例患者中33例患者因组织损伤引起,23例患者因负性心理因素引起,12例患者因手术切口、缝线或滤过装置引起,3例患者因剪短的眼睫毛刺激术眼组织引起,2例患者因眼压控制不良引起,给予患者针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后的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2例实施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为(91.9±12.3)分,健康知识掌握度为(97.5±2.0)分,住院时间为(14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循证护理,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的中医护理效果。  方法:收集2013年01月到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76例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最后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
期刊
摘要: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及发展,正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设备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给患者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福利。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很多人都充分相信医疗技术能够弥补人为照顾的缺失,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术后的护理工作对于病人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既是对患者的负责,也是的治疗一部分。一般霰粒肿均为手术治疗,而术后留疤的可能性小,即使有疤也非常小,恢复几个月便可痊愈。但是术后的护
期刊
摘要: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就是将病人进行大剂量的化疗预处理后,把事先采集好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回输体内,重建造血与免疫的过程[1]。在此过程中,由于病人接受了大剂量的预处理,骨髓造血及免疫功能严重损害,十分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感染,从而危机生命,因此,消毒隔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我科2012年6月—2013年12月成功开展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0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外周血干细
期刊
摘要:通过对1例动静脉瘘的聋哑患者的护理,积累了类似该种患者护理经验。认为护理重点是术前加强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及术后病情观察、疼痛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使患者术后积极配合,恢复良好,治愈出院。  关键词:动静脉瘘 聋哑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31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男性留置尿管漏尿的原因,并总结预防方法及护理对策。  方法:回顾分析我科82例留置尿管老年男性患者的漏尿原因及护理要点。  结果:留置尿管的老年男性患者漏尿与老年生理退行性变化、导尿管引流不畅、膀胱痉挛等因素有关。通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73例漏尿得到控制,8例漏尿减轻,1例无效。  结论:护士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根据老年男性患者生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可有效预防和纠正老年男性患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采用药学指导的影响效果。  方法:本次探讨选取我院自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救治的糖尿病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患者50例,患者使用常规口服糖尿病药物,同时注射胰岛素,治疗组患者5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行药学指导,经过90天药物治療后比较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  结果:用药治疗之前,对照组患者用药依从性良好率为44%,治疗组用药依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肿瘤患者应用便携式化疗泵的护理策略与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胃肠道肿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化疗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便携式化疗,并加强临床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3.33%、16.67%,而对照组则依次为53.33%、29.33%,研究组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