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现存宋蒙战史摩崖碑刻考释

来源 :广西地方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der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现存有关宋蒙战史的摩崖碑刻,为研究宋蒙战史、广西地方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罗为荣等出戍广西题名记》反映了淳祐五年(1245)宋廷调遣京湖官兵入广西备御蒙古军队的史事.《七曲帝君内传》保存了较早的《清河内传》文本,是广西现存稀见梓潼神信仰的实物之一.《开庆己未奖谕敕书》载录开庆元年(1259)奖谕朱广用的敕书和朱广用谢表,彰显宋廷对守边将帅的嘉奖和勉励.
其他文献
通过总结海南省第一、二轮修志工作的做法和经验,梳理第一、二轮修志中一些与时俱进的做法,提出以下思考:一是第三轮修志应立足国情,结合实际,组织和发动地方志书的编修工作;二是承前启后,保持工作连贯性,提倡编修断代志,不反对编修通志的编纂模式;三是强基固本,拓宽视野,做好修志培训等.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它以拜上帝教为思想指引,以广西浔州府为策源地,形成了撼动清王朝统治的一次洪流.道光末年太平天国运动的出现,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一个反映,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但是它在广西浔州府的爆发,又是各种偶然性因素因缘际会的产物,一是广西浔州府并非人地矛盾最尖锐、民生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不具有爆发大规模起义的历史必然性;二是洪秀全、冯云山到浔州府传教具有碰运气的成分,冯云山能够在桂平打开传教的新局面,与张姓、曾姓客家人的机缘密不可分;三是最终选择金
正当防卫不仅具有司法属性,还具有经济属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要重视它的资源配置效率,充分运用价格思维,调整相关主体的偏好选择.基于此,在防卫产生重大人身损害后果时,要避免适用比例原则带来的"价格管制"现象;在涉及侵害进程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需要运用"汉德公式"以解决行为责任分配问题;最后,警惕出现割裂法律与道德的情形,重视提高激励措施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协同效应.
本文立足历史视角,借助丰富的历史资料,把“南宁渠道”放到南宁发展历史中考察并认为:“南宁渠道”是长期打造的结果.古代南宁开发、发展,根植坚实的历史传统和人文基础;近现代南宁开埠通商、设为省会城市、建设“大西南出海通道”、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确立南宁南宁海陆通商口岸、西南区域经济中心的区位优势,构筑“南宁渠道”硬件基础.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建设,在南宁召开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直接催生了“南宁渠道”.
近代商会是在传统商人组织的基础上,为适应近代经济发展变迁而由官方自上而下推动设立的民间重要商贸组织.近代北海商会脱胎于原有的广州会馆,起着调节广府商人与本地商人商业矛盾的功能,有利于打破固化的地域与行业之间的捆绑关系,为地方商贸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北海商会在构建本地商业秩序、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推动城市基础建设方面均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广梧铁路肇端于清季,在其开筑之初,就因与法国、美国等列强在华势力纠葛在一起,只能修筑一段.进入民国后,广梧铁路虽屡为地方军阀势力所提及,但因国内政局变动、经费困难等原因而进展缓慢.广梧铁路筹议进程的一波三折,既反映了当时的两广政局与人事变动,也折射出时代发展和历史变迁.
人口门类是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一个地区人口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第一、二轮修志中一些志书在人口门类编写上存在归类设置不当、篇目事项缺漏、内容记述欠缺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志书质量.第三轮修志中需要做到人口门类归类设置合理、篇目构建完整、内容记述全面,从而准确反映人口的本质属性,揭示人口的社会意义,实现志书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
点校本《郑献甫集》有未收佚文《周易解义·序》《太学生覃君香园墓表》《江西按察使司按察使、前广西按察使德圃张公行状》《清江西按察使司按察使德圃张公别传》《确园集·序》《重修仁化县城记》六篇.它们或是郑献甫为友人的学术著作或诗文集所撰序文,或为受友朋请托所作传记文,从中可见郑献甫的经学或诗学思想,以及古文创作技艺等.这些佚文无论对于《郑献甫集》的修订完善,还是对于郑献甫的研究而言,均具有不菲的参考价值.
12月7日,疫情突袭杭州.连日来,全市上下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广大医护人员不辞辛苦、连续作战,广大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织密扎牢疫情防控网……rn迅速紧张起来全面落实举措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遭遇战rn2021年12月7日下午,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刘捷赴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指挥调度疫情防控工作.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充分认识当前疫情防控的严峻复杂形势,迅速紧张起来,全面细致地落实各项举措,切实抓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源自黄帝创制衣裳,随后经过历史长河逐渐被遗忘.进入21世纪,文化自信逐渐被唤醒,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熠熠生辉.汉服,也以耀眼的姿态重回我们的生活.rn从爱好者到传播者rn2012年,小豆蔻儿在大学校园里第一次穿上汉服,“太美了,那一瞬间觉得整个世界都在发光”.这次邂逅让她爱上了汉服,从此,汉服成为她每天的日常服装.彼时,穿着汉服出门需要勇气.走在校园里,总有人用奇怪的眼神打量她,还向她抛出疑问:“你要去拍戏吗?或者去哪里表演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