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一张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gb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津卫的杨柳青有灵气,家家户户人人善画;老辈起稿,男人刻版,妇孺染脸,孩童填色,世代相传,高手如林。每到腊月,家家都把画拿到街上来卖,新稿新样,层出不穷,照得眼花。可是甭管多少新画稿冒出来,卖来卖去总会有一张出类拔萃地“鼓”出来。杨柳青说的这个“鼓”字就是“活”了—谁看谁说喜欢,谁看谁想买,争着抢着买,这张画像着了魔法,一下子能卖疯了。
  于是年年杨柳青人全等着这画出现,也盼着自己的画能“鼓”起来,都把自己拿手的画亮出来。这时候,全镇的年画好比在打擂。这画到底是怎么鼓的?谁也说不好。没人鼓捣,没人吆喝,没人使招用法,是它自己在上千种画中间神不知鬼不觉鼓出来的。这画为嘛能鼓呢?谁也说不好。戴廉增和齐健隆两家大店,画工都是几十号,专门起稿的画师几十位,每年新画上百种,却不见得能鼓出来;高桐轩画得又好又细,树后边有窗户,窗户格后边还透出人来,他的画张张好卖,可没一张鼓过。就像唱戏的角儿,唱得好不一定红。人们便说,这里边肯定有神道,神仙点哪張,哪张就能鼓;但神仙决不多点,每年只点一张。这样,杨柳青就有句老话:
  年画一年鼓一张,不知落到哪一方。
  镇上有个做年画的叫白小宝。他祖上几代都干这行,等传到他身上,勾、刻、印、画样样还都拿得起来,就是没本事出新样子,只能用祖传的几块老版印印画画。比方《莲年有余》《双枪陆文龙》《俏皮话》,还有《金脸财神》。这些老画一直卖得不错,够吃够穿够用,可老画是没法再鼓起来的,鼓不起来就赚不到大钱。他心里憋屈,却也没辙。
  同治八年立冬之后,他支上画案,安好老版,卷起袖子开始印画。他先印《双枪陆文龙》那几样,每样每年一千张;然后再印《莲年有余》,这张画上是个白白胖胖的小子抱条大红鲤鱼,后边衬着绿叶粉莲。莲是连年,鱼是富裕,连年有余。这是他家“万年不败”的老样子。其实,《莲年有余》许多画店都有,画面大同小异,但自家画上的胖小子开脸喜相,大鱼鲜活,每年都能卖到两千张,不少是叫武强南关和东丰台那边来人成包成捆买走的呢。
  一天后晌,白小宝印画累了,撂下把子,去街上小馆喝酒,同桌一位大爷也在喝酒。杨柳青地界不算太大,镇上的人谁都认得谁。这大爷姓高,年轻时在货棧里做账房先生,好说话,两人便边喝酒边闲聊。说来说去自然说到画,再说到今年的画,说到今年谁会“鼓一张”。高先生喝得有点儿高,信口说道:“老白,你还得出新样子啊,吃祖宗饭是鼓不出来的。”这话像根棍子戳在白小宝的肋骨上。他挂不住面子,把剩下的酒倒进肚子,起身回家。
  一路上越想高先生的话越有气,不是气别人,是气自己,气自己没能耐。进屋一见画案上祖传的老版,更是气撞上头,抓起桌上一把刻刀上去要把老版毁了,只听老婆喊着:“你要砸咱自家的饭碗呀!”随后白小宝便迷迷糊糊被家里人硬拽到床上,死猪一样不省人事。
  转天醒来一看,糟了,那块祖传的老版—《莲年有余》真叫他毁了,带着版线剜去了一块,再细看还算运气,娃娃的脸没伤着,只是脑袋上一边发辫上的牡丹花给剜去了。可这也不行呀—原本脑袋两边各一条辫,各扎一朵牡丹花,如今不成对儿了。急也没办法,剜去的版像割去的肉,没法补上。眼瞅着这两天年画就上市了,好在这些天已经印出一千张,只好将就再印一千张,凑合着去卖,能卖多少就卖多少,卖不出去认倒霉。
  待到年画一上市,稀奇的事出现了。买画的人不但不嫌娃娃头上的花少一朵,不成对,反而都笑嘻嘻说这胖娃娃真淘气,把脑袋上的花都给耍掉了,太招人爱啦!这么一说,画上的娃娃赛动了起来,活了起来!于是你要一张,我要一张,跟着你要两张,我要两张。三天过去,一千张像一阵风刮走,一张不剩。白小宝手里没这幅画了,只好把先前使老版印的双辫双花的娃娃拿出来,可买画人问他:“昨天那样的卖没了吗?”他傻了,为嘛人人都瞧上那个脑袋上缺朵花的呢?
  可他也没全傻,晚上回去赶紧加印,白天抱到市上。画一摆上来,转眼就卖光。一件东西要在市场上火起来,拿水都扑不灭。于是一家老小全上手,老婆到集市上卖,他在家里印,儿子把印好的画一趟趟往集市上抱。他夜里再玩命印,也顶不住白天卖得快。几天过去,忽然一个街坊跑到他家说:“老白,全镇的人都吵吵着—今年你的画鼓了!”然后小声问他:“这张画你家印了几辈子了,怎么先前不鼓,今年忽然鼓了?”白小宝只笑了笑,没说,心里明白。可是往深处一琢磨,又不明白了,怎么这画少一朵花反倒鼓了?
  年三十晚上,白小宝一数钱,真发了一笔不小的财。过了年他家加盖了一间房,添置了不少东西,日子鲜活起来。
  他盼着转年这张画还鼓着,谁知转年风水就变了,虽说这张画卖得还行,但真正鼓起来的就不是他这张了,换成一家不起眼的小画店“义和成”的一张新画,画名叫《太平世家》。六个女人在打太平鼓。那张画也是没看出哪儿出奇好,却卖疯了,天天天没亮,义和成门口买画的人排成队挨着冻候着。
  选自《小小说选刊》
  (段明 图)
其他文献
20岁的女孩艾琳是美国弗吉尼亚州人,她对家居装饰情有独钟,时不时地就会到旧货跳蚤市场转悠一圈,淘一些她中意的旧艺术品或小饰品。  一天,她像往常一样到跳蚤市场闲逛,当她逛到一个出售旧画的摊位时,立刻就被一幅毫不起眼的、标价仅为7美元的风景油画牢牢抓住了眼球。确切地说,是这幅油画镜框上的刻字磁铁般吸引住了她。  这幅帆布油画上,只是简单地画了一些河岸边的花草树木,乍看上去毫无特别之处。不过,艾琳看到
期刊
据《河东记》记载,唐朝元和年间,许州有个叫赵季和的人,打算前往东都洛阳。不料,他路经汴州时进了家黑店—板桥客店。  板桥客店的老板娘名唤三娘子,无人知晓其来历。她孤身守寡,家中倒是很富裕,还养了不少驴子。若往来旅客脚力不够,她总乐意低价出售驴子帮助他们。  当天赵季和进店时天色已晚,三娘子很热情,不仅供应了丰盛的饭菜,入睡前还送了酒,同旅客把酒言欢。赵季和一向不饮酒,只坐在一旁应答附和几声,不至冷
期刊
祁老爷吩咐管家,给四小姐的后窗加道帘子。  管家领着工匠、扛着梯子,爬上后窗加帘子时,四小姐静静地坐在阁楼的茶几旁,眼睁睁地看着那个面无表情的工匠,横一道竖一道地把后窗的风景拧得支离破碎。  四小姐在闹婚。  那一年,四小姐十九岁,正在京师大学堂读书。家人们得知她与苏北盐区来的沈达开相爱,便把她从学校叫了回来。  沈达开,在盐区算是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可在旗人遍布的皇城根儿,他除了多喝了点儿墨水,再
期刊
班婕妤刚进宫时,深得汉成帝喜爱。为了能和心爱的女人形影不离,汉成帝命人制作了一辆可以容纳两个人的豪华马车。在当时,领导的座驾有严格要求,皇上的车坐垫是锦褥,帷幕是绫罗,称为辇,皇后嫔妃的档次差一些,级别越低,车子越差。  当皇上邀请班婕妤同乘时,班婕妤断然拒绝,丝毫不顾皇上的面子,更不管是不是会因此失宠,她严肃地说:“那些亡国的君主,都有很坏的妃子坐在身边,我如果和你同车出入,和妲己之流有何区别?
期刊
宋真宗时,宋朝士大夫杜镐出任龙图阁直学士,他年过五十,还每天批阅经史数十卷。他不但阅读量大,而且记忆力惊人,凡皇帝需要取书进行检阅,或者同僚有问题需要查阅资料时,杜镐便对书吏说 “某事见某书某卷第几行。”书吏一查,果然无误,因此士大夫們称其为“杜万卷”。  选自《传奇故事》
期刊
明朝末年,有个书生叫万虢,数次科举未中,最后干脆迷上了赌博。没过多久,他不但输得倾家荡产,连父母亲也被他气死了。  这年冬天,万虢卖掉了仅剩的祖宅,来到了赌场,然而孤注一掷的他还是输了个精光。走投无路的万虢走在一段高大的院墙外,突然动了偷的邪念。他找来几块砖头,摞在脚下,翻进了院墙。  万虢刚跳进院墙里,不知从哪儿蹿出一条大狗,狂吠着将他扑倒在地。很快有几个家丁上来,将他捉住了。其中一个家丁冷笑道
期刊
蝉街上的手艺人不多,有绝活儿的就更少,除了拉面的老梅外,数来数去,还就是钓鱼的老海了。这两人都住蝉街,一在东,一在西,无事时常相互走动。有时是老梅切一斤牛肉,装了盘,上老海那儿去喝两盅;有时是老海弄一条鲫鱼,炖了汤,上老梅这儿咂几口。两人看似互不相欠,但实则都不是小气人,这只不过是他们的处事原则罢了。  老海身强体壮,每天,一个人,一条船,一钓竿,风雨无阻,出没于海河上。晴天丽日,人在船上,影在水
期刊
后花园的命案  由于夏正为官清廉,没给后人留下什么财产,到昌时上学的年龄,家中已是一贫如洗,可他从小便爱读书,学业是学堂里最好的一个。16岁那年,他托人去高岳丈家求亲。高科竟忘了旧时与他父亲的情谊,嫌他家太穷,有意想退掉这门亲事,便故意作难道:“昌时顷备大礼方可和我女儿成婚。今天他若不能备礼,请也早早退亲,我可以多送些礼银给他另娶媳妇。”  这样又拖了三年,高科的女儿季玉却认为父母应当守信义,高科
期刊
一、惊现悬棺  米晓罗睡醒了,抓过手机来一看,已经下午三点多了。他看窗外雨已停了,爸妈也都没在家,估计又去桃园了。他想了想,决定上山去采蘑菇。  他带上东西,就出发了。  米家庄坐落在半山腰,村西就是大西山,层层叠叠全是山头,每个山头还都有名字,往东就是缓缓的坡地,一直延伸到大平原上。米晓罗家有一片桃园,还有一片粮田。桃园中的桃子已经摘完卖掉,现在要对桃树进行追肥等后期管理,但都是小活儿了。田里种
期刊
江南泾县的秦知县经常身穿便服,在县城里走街串巷,寻访民情。这天上午,他又上了街,走着走着,他忽然眉头一皱。只见前面不远处,几个汉子挑着柴,正站在一座大宅院前指指点点,他们只顾着向宅院里一个劲儿地张望,却顾不上叫卖柴火,举动很是可疑。交头接耳了一会儿,那几个汉子挑着柴,来到了一个僻静的墙角处。秦知县连忙绕到那个凸出的墙角的另一边,蹲了下来。  几个汉子轻声说起了话。这个说:“那户人家的宅院那么大,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