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视觉思维发展工具,其应用价值逐渐凸显。运用思维导图能够把头脑中的抽象思维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思维导图的基本形式,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应的教学指导策略。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出思维导图的积极作用,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应用
1引言
数学素养不仅包括传统的计算和推理能力,还包括运用数学思维、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数学课堂是“教师+粉笔+工具”的模式。雖然这种教学方法适合大多数学生,可以短期内教会学生小学数学的知识,但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数学教学中急需加入新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智力尚且处于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认知方式逐渐由感性认知转向理性认知,但是这个过渡阶段会面临一些问题,将思维导图应用到课堂实践中,可以节省备考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 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工具,主要采用图表的形式。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大脑中思考后产生的各种想法。通过捕捉发散性思维,形成了思维地图,即大脑处理信息并代表思维过程。因此,思维导图也可以称为视觉图表或思维工具。它最常用于认知功能领域,如学习、创造和记忆。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过程中,主要借助符号、文字、图像以及颜色等信息,采用图像结合文字的方式呈现数学知识,对知识加以整理、复习,使小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体系。此过程,教师需指导学生如何绘制图像,直到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勾画。按照原先的知识板块,学生可整理、分析数学知识,将知识规整到同一板块内,以此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使知识内化得以实现,这样学生才能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思维导图的运用技能,除了进行简单绘图以外,还要懂得表格、图式的运用,这样才能有效整理知识,进而达到自主学习目的。当然,学生对思维导图进行解读和运用时,可借助文字、数字以及示意图,同时结合表格、线段图以及对应关系,使个体具备相应的思考能力,以完成数学模型的构建。
3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3.1 理解数学概念
目前,许多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和自己背诵的。这种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消化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理解概念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并在数学知识中灵活运用数学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知识,借助思维导图为学生清晰呈现概念内容、逻辑关系与相关性等,使学生可以准确地对概念进行区分和联系。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时,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入手构建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尝试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性质和概念,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图形间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例如运用长方形的概念和性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借助思维导图的辅助,学生可以直观了地了解数学概念,解决学生理解概念难的问题,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数学概念,为后面数学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3.2 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实用题的数量是无穷无尽的,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和物体都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当学生面对数量众多的实际问题时,仅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远远不够,还需要归纳分类问题,化复杂为简单,逐渐形成一题多解的思想。思维导图具有结构清晰、内容简洁的特点,是学生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对问题进行分类,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掌握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3 知识整理复习
一个单元的课程往往包含许多复杂的知识点,但一个单元的所有知识点都是相关的。它们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知识点,这与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具有相同的含义。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在让学生对于单元知识进行复习时,可以先引导同学们把本单元所有的知识进行简要的提炼,在核心知识的基础上扩展内容,这样能够让同学们发现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同学们对单元知识有了整体的把握与理解以后,就能更加轻易地将单元知识总结在一幅思维导图中。教师在让同学们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对于知识的深层复习,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时要主动去思考这些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还能强化自己对于知识的归纳和整理能力。比如“测量”教学中,以测量作为核心词汇可以延伸出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单位三个分支,然后在这三个分支中进一步细化和补充更为详细的知识点,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入国际测量单位,这是将思维导图融入单元复习的有效方式之一,经常利用思维导图对于单元知识进行复习,有些学生能够养成善用思维导图的习惯,让学生们思维更有条理且重点突出,便于记忆。
3.4 新知识预习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课前预习尤为重要。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所谓的数学课前预习就是熟悉数学教科书的内容,对教科书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但是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预习不到的情况,就难以对新内容形成初步的了解,无法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思路,这样的预习是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而比较有效的预习可以让本堂课的效率事半功倍。对于课前进行预习可以清晰地展现新旧知识的关系,还可以作为课堂的导入,引入新的知识点。学生在预习新课程的内容时,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延伸出新的知识点,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新课程内容,达到课前预习的目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非常细致和微妙。它是通过对人脑生理机制和学习规律的总结而提出的。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后,以往教材中知识内容的循序渐进式表述方式已难以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该根据小学数学知识比较零散、复杂的特点,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小学生自主的将散落在各个章节和年级段的知识点联结在一起,以此逐步地构成一张知识网,从而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
参考文献:
[1]谢华芳,卫浙庆.小学数学中思维导图对解决问题的作用分析[J].科学咨询2019(28):2—3.
[2]陈滢.利用思维导图解决小学数学中问题的思考[J].考试周刊,2020(39):70—71.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应用
1引言
数学素养不仅包括传统的计算和推理能力,还包括运用数学思维、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数学课堂是“教师+粉笔+工具”的模式。雖然这种教学方法适合大多数学生,可以短期内教会学生小学数学的知识,但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数学教学中急需加入新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智力尚且处于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认知方式逐渐由感性认知转向理性认知,但是这个过渡阶段会面临一些问题,将思维导图应用到课堂实践中,可以节省备考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 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工具,主要采用图表的形式。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大脑中思考后产生的各种想法。通过捕捉发散性思维,形成了思维地图,即大脑处理信息并代表思维过程。因此,思维导图也可以称为视觉图表或思维工具。它最常用于认知功能领域,如学习、创造和记忆。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过程中,主要借助符号、文字、图像以及颜色等信息,采用图像结合文字的方式呈现数学知识,对知识加以整理、复习,使小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体系。此过程,教师需指导学生如何绘制图像,直到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勾画。按照原先的知识板块,学生可整理、分析数学知识,将知识规整到同一板块内,以此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使知识内化得以实现,这样学生才能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思维导图的运用技能,除了进行简单绘图以外,还要懂得表格、图式的运用,这样才能有效整理知识,进而达到自主学习目的。当然,学生对思维导图进行解读和运用时,可借助文字、数字以及示意图,同时结合表格、线段图以及对应关系,使个体具备相应的思考能力,以完成数学模型的构建。
3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3.1 理解数学概念
目前,许多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和自己背诵的。这种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消化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理解概念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并在数学知识中灵活运用数学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知识,借助思维导图为学生清晰呈现概念内容、逻辑关系与相关性等,使学生可以准确地对概念进行区分和联系。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时,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入手构建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尝试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性质和概念,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图形间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例如运用长方形的概念和性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借助思维导图的辅助,学生可以直观了地了解数学概念,解决学生理解概念难的问题,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数学概念,为后面数学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3.2 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实用题的数量是无穷无尽的,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和物体都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当学生面对数量众多的实际问题时,仅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远远不够,还需要归纳分类问题,化复杂为简单,逐渐形成一题多解的思想。思维导图具有结构清晰、内容简洁的特点,是学生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对问题进行分类,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掌握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3 知识整理复习
一个单元的课程往往包含许多复杂的知识点,但一个单元的所有知识点都是相关的。它们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知识点,这与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具有相同的含义。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在让学生对于单元知识进行复习时,可以先引导同学们把本单元所有的知识进行简要的提炼,在核心知识的基础上扩展内容,这样能够让同学们发现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同学们对单元知识有了整体的把握与理解以后,就能更加轻易地将单元知识总结在一幅思维导图中。教师在让同学们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对于知识的深层复习,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时要主动去思考这些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还能强化自己对于知识的归纳和整理能力。比如“测量”教学中,以测量作为核心词汇可以延伸出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单位三个分支,然后在这三个分支中进一步细化和补充更为详细的知识点,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入国际测量单位,这是将思维导图融入单元复习的有效方式之一,经常利用思维导图对于单元知识进行复习,有些学生能够养成善用思维导图的习惯,让学生们思维更有条理且重点突出,便于记忆。
3.4 新知识预习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课前预习尤为重要。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所谓的数学课前预习就是熟悉数学教科书的内容,对教科书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但是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预习不到的情况,就难以对新内容形成初步的了解,无法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思路,这样的预习是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而比较有效的预习可以让本堂课的效率事半功倍。对于课前进行预习可以清晰地展现新旧知识的关系,还可以作为课堂的导入,引入新的知识点。学生在预习新课程的内容时,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延伸出新的知识点,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新课程内容,达到课前预习的目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非常细致和微妙。它是通过对人脑生理机制和学习规律的总结而提出的。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后,以往教材中知识内容的循序渐进式表述方式已难以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该根据小学数学知识比较零散、复杂的特点,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小学生自主的将散落在各个章节和年级段的知识点联结在一起,以此逐步地构成一张知识网,从而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
参考文献:
[1]谢华芳,卫浙庆.小学数学中思维导图对解决问题的作用分析[J].科学咨询2019(28):2—3.
[2]陈滢.利用思维导图解决小学数学中问题的思考[J].考试周刊,2020(39):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