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礼的思想在中学生德育中的作用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qir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礼”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礼”的思想主要包括规范与约束、自律与正身、自尊和尊重他人、以和为贵等。在现代教育中,文明礼仪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有深远意义。因此,儒家“礼”的思想对现代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儒家哲学;礼思想;中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4-0083-02
  引    言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家文化中蕴含的无穷智慧,给予了人们极大的启示,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其更是中学生德育的重要资源库,极大地影响了我们今天的德育内容与形式。儒家文化中“礼”的思想,对现代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而“礼仪之邦”也是世界对中国的第一印象。这足以说明传统的礼的思想对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成人讲礼、成才需礼、交游知礼、生活守礼,在现代社会中,“礼”实际上无处不在。通过“礼”的自觉约束和调节控制,人才能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合格公民。只有对中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学生了解儒家礼的思想、学习掌握礼仪知识、践行礼仪规范,使其一言一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才能使广大中学生更好地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礼的由来与现代含义
  礼的含义究竟是什么?首先,要从“礼”这个字讲起。“礼”的繁体字的写法是“禮”,在古文字中,左边的示部旁代表的是祭祀,而右边上边的曲则是打结的玉串,下边是有脚架的鼓。从字形上看,最初,“礼”字表示击鼓献玉,敬奉神灵和祖先,是一种祭祀活动。后来,孔子及其弟子对周礼进行了整理。随后“礼”就演化为《周礼》和记载具体礼仪的《仪礼》。这些书详细地记录了周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等内容,主要包含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个方面。
  以上是古时的礼。那么在现在礼又具有什么含义?王德仲、张晓安二人认为:“礼仪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它是指在人际交往之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1]礼,就是国家社会生活中,由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简单来说,礼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在当今社会,很多中学生没有礼仪观念,即便部分中学生有这个观念也十分淡泊。有些中学生在学校里,不尊敬师长;在社会上,不懂得礼让他人;在网络上,胡言乱语、大放厥词;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不尊重长辈。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十分有必要且十分紧迫的。
  二、儒家文化中蕴含的“礼”的德育思想
  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其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所以,孔子在儒家经典《论语》中曾经多次谈到“礼”。他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即不学礼仪,就难以在社会立足,强调“礼”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孔子的弟子荀子也把学礼、知礼的重要性与国家的发展等联系在了一起。他提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认为人如果没有礼貌将无法生存,做事如果不讲礼就无法成功,国家如果没有礼将不得安宁。但同时儒家认为,礼的表达绝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虚假形式,礼的行为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作为一个士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仪礼又如何?没有仁爱之心,知道调和音乐又如何?失去了仁爱之心的礼乐,不过是一种束缚而已。孔子认为,礼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礼应该真诚地表达人们的情感,所有的动作、语言、表现应遵从内心,人前、人后是一样的。孔子注重的是内心,反对那种只追求表面,不注重内心、不注重真正情感的礼节。
  此外,礼还强调“过犹不及”。我们做任何事都应把握一个度,否则,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荀子·宥坐》有云:“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2]《荀子》中这段话讲述的是:有一次,孔子带领弟子参观鲁国鲁桓公的庙。刚刚踏进大门,他们就看到庙里有一只倾斜的容器。于是乎,孔子就问守庙的人:“这是个什么容器,用来做什么的?”守庙的人回答说:“大概是君主放在自己座位右边,来警示自己的容器。”孔子说:“我听说这种容器,不倒水的时候就会倾斜,倒入一半水时就会端正,注满水后就会倾倒。”于是孔子就回头对弟子们说:“你们去装水试一试吧!”弟子取了水倒进容器里面。倒入一半的时候容器就端正了,倒满后容器就翻倒了,空了容器就又倾斜了。孔子感慨地说道:“唉,哪有装满了倾倒的道理呢?”站在一旁的子路疑惑地问孔子说:“老师,那您有没有办法,让欹器不翻倒呢?”孔子意味深长地回答道:“聪明睿智的人,应当安守于愚笨;功劳大的人,应当安守于谦卑;拥有勇猛武力的人,应当安守于畏懦;富甲天下的人,应该安守于节俭。”中庸思想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内涵表达了欹器揭所示的“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道理。礼也是这样的,我们要采取适合、合理的方式,一定不要走向两个极端。在现代生活中,不讲礼会让人感觉没有教养,而過度的行礼会让人感觉过于客套和疏远。因此,礼仪的实施要遵循适度的原则,做不到位或者过度都是一种失礼。
  “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哲学博大精深。礼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会有矛盾的存在,所以社会的运行需要礼。假如没有礼,社会秩序就会出现混乱。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道德和礼教的教育与约束,使种种硬性的社会规则成为人内心的一把把标尺,达到人人自觉知礼、守礼。礼可以起到调整均衡的作用,最后达到“和谐”的最高境界。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将“和”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在维护中国传统社会稳定、提升人民道德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与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不谋而合,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是私学的开创者,有三千弟子,但是他依然保持着一颗谦恭之心。
  后人对孔子的评价非常高。比如,战国时期的孟子,称孔子是“生民未有”的“集大成者”;宋代的无名氏说“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到清代时,孔子的名头更是多得无以复加,所谓“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是也,人们将孔子称为“至圣先师”。其实,给一介书生孔子“戴高帽”的做法由来尚矣。远在孔夫子在世时,就已经开始了。当时,孔子被戴上了“博学”的“高帽”。至于送“高帽”的人,除他的门徒外,大概就是当时社会上的一些贤达之士。对于这样的称赞,孔子是不接受的。叶公曾经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一时间不知道怎样回答他,于是回来向老师请教,孔子对他说道:“你为何不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样看,孔子是承认自己“好学”的,但是他没有夸赞自己“博学”。至于他为何一生“好学”不厌,其实在《论语》首篇就能找到答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以,孔子强调“好学”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受,能够使人获得快乐。孔子的这种率真的品行,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谦恭。
  三、今日之礼——讲礼貌树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一种独特的文明教化方式,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礼文化强调人们发自内心的仁爱与外在约束达成的和谐。在经济高速发展、繁荣而浮躁的当今社会,这种文化更应该被我们继承与发扬。从社会层面上讲,就是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内涵融入社会生活的礼仪规范,用礼来规范人们的一言一行,用礼的精神引导人们实现价值认同;从个人层面上讲,就是要通过礼仪教育,在学礼、知礼、践礼、行礼的过程中,培养人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通过礼仪教育,学生能更好地懂得言谈举止是一个人人品修养和精神面貌的重要表现。
  今日之礼,并不是要照抄照搬古代人的做法。礼的教育与表达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注入新的内涵。当代中学生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仪表端正。一个人在社会上与人交往,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衣着和仪表穿戴,因此穿着要整洁、大方、得体,不要蓬头垢面、衣冠不整。第二,语言得当,避免“脏乱差”。中学生说话要得体,说脏话不仅会使人厌烦,更是一种无礼的行为。第三,举止大方,謙恭礼让。中学生应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
  结    语
  谦和有礼、懂得退让,是我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待人接物、安身立命之道,也是个人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体现[3]。一个人的语言、仪态、行为都能反映出他的人品修养、文明素质。因此,对中学生进行传统的礼仪教育,使其掌握礼仪规范,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内在的礼义精神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用外在的礼仪形式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达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王德仲,张晓安.现代礼仪[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杨伯峻. 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赵蓓蓓.不知礼让,何以有文明社会[N].人民日报,2016-6-28(20).
  作者简介:张彭(1992.4—),女,山东日照人,二级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神话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神奇的想象力”。读神话故事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了不少神话故事,而每个神话故事的主人公都有着独特的人性之美。教师在教学神话故事时,应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兴趣,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鉴于此,本文对中国神话故事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意在为相关教师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国经典神话故事”;教
摘 要:课堂不只是传递知识的殿堂,还是养育人性的圣殿。假若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节能意识,学生就能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环保教育,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高中物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保节能相关知识,因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点来培养学生的环保节能意识,从而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本文先是分析了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节能意识的重要性,之后论述了高中物理教学中环保节能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摘 要:历史作为一门记载与解释一系列人类进程事件的科目,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都有自身的存在方式,不可改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材内容只是整个历史的冰山一角,学生需要通过课外阅读,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对教师在初中生历史课外阅读中的指导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并列举一些有效的指导方法,以期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  关键词:初中生;历史;课外阅读;指导作用  中图分
摘 要: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应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前提条件。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应用文本细读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文本细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进步和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剧,因此,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国家大力推行和组织实施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基础和发展关键。高中数学学科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