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收获的是人才,承载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责任。自从高校扩招以来,每年高校人数都在不断递增。然后,就业的现实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并且危及到社会稳定。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如何能够让学生在就业市场能有一席之地、如何改进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成了各高校的重中之重。文章通过分析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明确学校教学环境、教学目标、学生管理主体的前提下,在深入剖析目前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优劣的情况下,明确提出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若干方法。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育 现实问题 解决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带来发展契机。我国高等教育已步人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人才培养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顺应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应用型人才。简言之,应用型人才就是“心里有做事(从业)的套路、眼睛能看到事情去做、手上有做事的技能”。它的特点是有比较深厚的科学基础理论,对相关领域的生产,或者实际状况比较了解。
纵观几十年来高等院校的办学经验,高校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一)高等院校毕业生适应期较长,市场需求与人才岗位适应能力错位
高等院校受资金及场所的局限,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使得毕业生毕业后岗位实践与实际上岗应用能力不足,往往需要一个过渡期来适应刚刚发展起来又更新很快的新行业,社会认可和评价尚不充分,造成市场需求不能满足,使得毕业生就业评价不太高。
(二) 高校人才综合素质缺乏规范化的培养途径
由于高校专业人才在数量上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使得企业只能选择吸纳再就业人员解决暂时的人才缺口。这些再就业人员只能靠参加企业或社会培训了解一些基本知识。而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受商业操作的影响,没有与培训人员的职业发展相结合,他们与高校相比,无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无固定的培训教师,无规范化的教学和考核,无统一的标准体系,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客观上造成了人才供给结构失衡。
面对高校人才培养中出现这样那样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减少社会人才培养成本,增强国家竞争力。
(一)不断深化对高等工程教育及其培养目标的理解,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走特色办学之路
传统和优势是形成办学特色的见证。在几十年的本科办学历史中,全国各高等院校的教育,始终密切关注国内外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不断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开展水利水电工程、采矿工程、地质工程、土木工程等各种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贡献大量以解决工程领域实际问题为主的科研成果。
各工科类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引领下,面向基层培养大批能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技术、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人文文化都比较强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使高等工程大学成为培养“现代工程师”的摇篮。
(二)借鉴高等职业学校办学理念,将高等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科学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第一线的实际操作人员。企业既需要高学历人才,更需要职业教育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人才”为目的,其毕业生要具有一定专一性和适应性。他们的培养定位于知识与能力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主,侧重实践教学的实用型、操作型的物流人才。在制定培养方案中,应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实用性”的原则。
(三)应用型高等院校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现职业定向性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性的特点,保证学生具备至少一门专门技术。以物流为例,要在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信息管理方面加强力度,帮助、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培训拿到初级物流师、初级采购师、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叉车证书、条码技术与应用证书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满足现代物流专业化、国际化及信息化的需求。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要与物流企业合作,使学生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就业的“零距离”。
(四)针对培养面向基层艰苦创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特点,强化以工程和实践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践教育
在“学以致用”原则指导下,各专业都可以精心设计了切合本专业实际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如机械类专业可以实行“三阶段设计训练+两阶段实训培养+毕业设计综合训练”的综合训练模式。另外,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学校实行创新实践学分制度,将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科技竞赛、研究性质的社会实践以及论文、专利、执业资格证书均纳入学分考核范围。学校要求各院系组织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接受科研基本技能训练,鼓励本校教师和各行业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
(五)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应用型研究能力
一个好的应用型人才,首先,除了能够对一个问题深入研究下去以外,要更多地关心一个团队的目标是什么,管理的需求是什么,管理包括成本的概念、团队的概念、绩效的概念,否则就可能会跌跌撞撞,甚至会撞的头破血流,最后就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因此,应用型人才要懂得团队作业、团队管理、团队的考评、团队的协作、团队的质量意识、团队的标准化意识、团队的流程管理意识。
此外,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科技需求,学生要学会应变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需要通过有限的课程让学生获得一种应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六)增加执业资格和职业能力的训练要求,提供执业和职业能力实训平台
鉴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和规律出发,有目标、有计划地在教学中融合职业培训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在完成修业学分的同时,鼓励学生取得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既为学生在就业前获得社会认同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创造条件,也为他们将来获取相应专业执业资格打下良好基础。
(七)注重人文素质培养
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高的非专业素养。现代技术人员面临的工程应用问题,不单单是技术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有自然科学的综合知识,还需要一些非专业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支撑。包括个人的责任心、意志力、道德感、心理素质、个人品质等方面,有利于专业知识的运用、专业技能的发挥和技术的创新。
通过课程平台确立,促进课程建设,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实训课程,开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动手能力;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红梅.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M]. 中国大学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 刘邦奇,齐平. 现代教学管理系统 [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3].温秀兰. 应用型本科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现代教育装备[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孙灿成.学校管理学概论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肖菊蓉.论高校素质教育的教学管理创新策略,转引自<大学素质教育与教学--理念·模式·运作>[C]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育 现实问题 解决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带来发展契机。我国高等教育已步人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人才培养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顺应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应用型人才。简言之,应用型人才就是“心里有做事(从业)的套路、眼睛能看到事情去做、手上有做事的技能”。它的特点是有比较深厚的科学基础理论,对相关领域的生产,或者实际状况比较了解。
纵观几十年来高等院校的办学经验,高校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一)高等院校毕业生适应期较长,市场需求与人才岗位适应能力错位
高等院校受资金及场所的局限,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使得毕业生毕业后岗位实践与实际上岗应用能力不足,往往需要一个过渡期来适应刚刚发展起来又更新很快的新行业,社会认可和评价尚不充分,造成市场需求不能满足,使得毕业生就业评价不太高。
(二) 高校人才综合素质缺乏规范化的培养途径
由于高校专业人才在数量上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使得企业只能选择吸纳再就业人员解决暂时的人才缺口。这些再就业人员只能靠参加企业或社会培训了解一些基本知识。而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受商业操作的影响,没有与培训人员的职业发展相结合,他们与高校相比,无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无固定的培训教师,无规范化的教学和考核,无统一的标准体系,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客观上造成了人才供给结构失衡。
面对高校人才培养中出现这样那样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减少社会人才培养成本,增强国家竞争力。
(一)不断深化对高等工程教育及其培养目标的理解,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走特色办学之路
传统和优势是形成办学特色的见证。在几十年的本科办学历史中,全国各高等院校的教育,始终密切关注国内外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不断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开展水利水电工程、采矿工程、地质工程、土木工程等各种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贡献大量以解决工程领域实际问题为主的科研成果。
各工科类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引领下,面向基层培养大批能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技术、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人文文化都比较强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使高等工程大学成为培养“现代工程师”的摇篮。
(二)借鉴高等职业学校办学理念,将高等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科学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第一线的实际操作人员。企业既需要高学历人才,更需要职业教育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人才”为目的,其毕业生要具有一定专一性和适应性。他们的培养定位于知识与能力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主,侧重实践教学的实用型、操作型的物流人才。在制定培养方案中,应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实用性”的原则。
(三)应用型高等院校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现职业定向性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性的特点,保证学生具备至少一门专门技术。以物流为例,要在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信息管理方面加强力度,帮助、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培训拿到初级物流师、初级采购师、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叉车证书、条码技术与应用证书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满足现代物流专业化、国际化及信息化的需求。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要与物流企业合作,使学生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就业的“零距离”。
(四)针对培养面向基层艰苦创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特点,强化以工程和实践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践教育
在“学以致用”原则指导下,各专业都可以精心设计了切合本专业实际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如机械类专业可以实行“三阶段设计训练+两阶段实训培养+毕业设计综合训练”的综合训练模式。另外,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学校实行创新实践学分制度,将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科技竞赛、研究性质的社会实践以及论文、专利、执业资格证书均纳入学分考核范围。学校要求各院系组织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接受科研基本技能训练,鼓励本校教师和各行业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
(五)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应用型研究能力
一个好的应用型人才,首先,除了能够对一个问题深入研究下去以外,要更多地关心一个团队的目标是什么,管理的需求是什么,管理包括成本的概念、团队的概念、绩效的概念,否则就可能会跌跌撞撞,甚至会撞的头破血流,最后就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因此,应用型人才要懂得团队作业、团队管理、团队的考评、团队的协作、团队的质量意识、团队的标准化意识、团队的流程管理意识。
此外,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科技需求,学生要学会应变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需要通过有限的课程让学生获得一种应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六)增加执业资格和职业能力的训练要求,提供执业和职业能力实训平台
鉴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和规律出发,有目标、有计划地在教学中融合职业培训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在完成修业学分的同时,鼓励学生取得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既为学生在就业前获得社会认同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创造条件,也为他们将来获取相应专业执业资格打下良好基础。
(七)注重人文素质培养
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高的非专业素养。现代技术人员面临的工程应用问题,不单单是技术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有自然科学的综合知识,还需要一些非专业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支撑。包括个人的责任心、意志力、道德感、心理素质、个人品质等方面,有利于专业知识的运用、专业技能的发挥和技术的创新。
通过课程平台确立,促进课程建设,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实训课程,开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动手能力;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红梅.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M]. 中国大学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 刘邦奇,齐平. 现代教学管理系统 [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3].温秀兰. 应用型本科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现代教育装备[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孙灿成.学校管理学概论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肖菊蓉.论高校素质教育的教学管理创新策略,转引自<大学素质教育与教学--理念·模式·运作>[C]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