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弘扬法治精神的纲领性文件

来源 :民主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dingmanz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往往喜欢戴着法律的“有色眼镜”看世界,从法律的视角欣赏和解读时代潮流。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笔者通过认真学习,领会高屋建瓴、博大精深的中共十七大报告精神,深感学习和践行十七大报告“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命题意义非凡,使命重大。胡锦涛同志作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首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提出了“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命题。十七大报告通篇都融汇了法治的精神,弘扬了法治的精神,堪称是一篇弘扬法治精神的纲领性文件。
  中共十七大报告通篇洋溢着法治的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和谐社会必然是弘扬法治精神、崇尚法律权威的法治社会,必然是厉行法治、奉行法治、笃行法治的法治社会。法治始终是实现和保障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法治精神始终是和谐社会的守护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弘扬法治精神,是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们党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而得出的结论,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是我们党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要求,弘扬法治精神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程,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对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6·25”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了“弘扬法治精神”的要求,十七大报告又首次将“弘扬法治精神”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深入推进和全面落实,需要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需要旗帜鲜明、矢志不渝、持之以恒地弘扬法治精神,用先进、科学、文明的法治精神引导和激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弘扬法治精神”的提出,是继“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后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上的又一重要命题。“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都是首次出现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的新概念、新提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精神”是两个水乳交融、互相衔接的科学命题。前者旨在强调法治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基本原则,诸如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后者旨在强调树立先进、科学、文明的法治价值观,通过弘扬法治的价值观和法治的精神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弘扬法治精神,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现代法治思想全面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公民行为和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等各个方面上,全面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谐。
  法治——堪称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相对而言最为有效、最为合理和最为完善的治理手段和制度文明,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实践表明:法治更有利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井然有序。法治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法治精神是人类对法治共同价值观的崇尚和信仰,作为人类的理性精神和法治文明的文化形态,法治精神对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弘扬法治精神”新概念的提出表明,当法律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以法治精神为纽带,彰显法治精神对社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建设人人享有尊严、人人享受平等的和谐社会。法治的力量不仅表现在制度体系的建立上,更彰显在全体社会成员对法律的普遍信任乃至共同信仰之上,体现在法治精神对全社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上。
  毋庸置疑,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时下流行的大国崛起一词承载了多少国人的光荣与梦想,而大国崛起需要树立大国的形象,包括大国良好的法治形象。一个国家的形象是融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等因素于一体的多维立体形象,法治也是打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元素。良好的国民法律素质和先进的法治精神也是彰显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形象的无形资产。
  法治精神是法治价值观的结晶体,是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法律素质、法律信仰的复合体,也是法治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源泉,同时也是尊崇法治和尊重法律权威的一种理性的精神状态。法治精神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纽带,它融会贯通于立法、执法、司法等法治实践之中。法治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包容了正义、公平、民主、自由、人权、秩序、和谐、安全等诸多价值要素,法治精神的精髓也可以概括为法治的民主精神、人权精神、公正精神、理性精神、和谐精神等。弘扬法治精神就是要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将法治的正义、公平、民主、自由、人权、秩序、和谐、安全等价值观,以及民主精神、人权精神、公正精神、理性精神、和谐精神等输入全体公民的头脑,融入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实践之中,厉行法治、奉行法治、笃行法治,夯实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
  弘扬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践行,意味着依法执政进入了新的阶段,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法治建设的规律把握得越来越透彻和准确。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和实践,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与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依法治国是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的。依法执政,就是要求执政党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要符合法治精神、法治原则和法律规范,运用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和社会。依法执政,就是要求执政党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及其相应的程序和手续都应符合法律的规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法外特权,更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只有执政党自觉弘扬法治精神,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才能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真正凸显出来,才能实现和确保依法决策,依法执政才能真正落到实处。2002年12月,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的内容就是认真贯彻实施宪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充分彰显了依法执政的法治精神。法治精神的弘扬,将进一步丰富依法执政的内涵,提升依法执政的水平。可以预言,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崇尚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将在党的执政领域彰显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
  弘扬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践行,意味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进入了新的阶段,确立和实施十年之久的依法治国方略正在从法律制度的层面深入到法治精神的内核,从法制体系的构建升华到法治文化的培育。“弘扬法治精神”对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深入推进,需要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进一步弘扬法治精神,用先进、科学、文明的法治精神引导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
  弘扬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践行,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进入了新的阶段,从法的核心价值方面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法治精神”这个新理念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全体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法治建设领域的具体表现,法治所追求的正义、公平、民主、自由、人权、秩序、和谐、安全等价值也是新时期我国法治建设遵循的基本价值观。我们所要弘扬的法治精神就是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突出以人为本、人民主体、执政为民、社会和谐,追求正义、公平、民主、自由、人权、秩序、和谐、安全等价值观,崇尚法治的民主精神、人权精神、公正精神、理性精神、和谐精神。这些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完全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弘扬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践行,从法的价值观角度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观念,进一步丰富完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提出了更高的价值要求和精神诉求。
  弘扬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践行,意味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为提高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软实力”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导向。“软实力”一词首次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述出现在十七大报告,表明要充分重视运用和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以法治精神为内核的法治文化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弘扬法治精神的新理念,将法治建设提升到了法治文化的高度。无论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还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都要求重视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软实力是新时期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要素,是一种基于文化或者文明而派生出来的影响力。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实现和平崛起和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力量来源。
  软实力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之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需要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等硬实力建设,也需要充分重视文化、教育等软实力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和谐”本身就是软实力的重要写照,我们既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重视运用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教育等方式等“软解决”和“软处理”的方式机制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还需要高度重视加强以弘扬法治精神为主题,以法制宣传教育为渠道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弘扬法治精神”这一重要命题的提出,意味着今后要更加重视强化法治系统的软实力建设,特别是法治文化的软实力建设,如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提升司法的公信力等。
  弘扬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践行,也意味着新时期法制宣传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弘扬法治精神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这是党对新时期法制宣传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新目标,担负法制宣传教育职能的司法行政机关应该不辱使命,不断深化和改进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努力营造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树立大国应有的良好的法治形象。
  法制宣传教育在弘扬法治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法制宣传教育是司法行政机关担负的一项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影响面受益面最广的重要职能。弘扬法治精神,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法制宣传教育。改革开放近30年以来,特别是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来,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实施四个五年普法规划,公民法律意识普遍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也普遍提升。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一些公民、公职人员包括少数领导干部法制观念不强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在某些地区或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滥用公共权力、侵犯公民权益、徇私枉法等现象还比较严重,这与法治精神匮乏,法治观念淡漠有着直接的关系。新时期的法制宣传教育不仅仅要普及纸面上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在全体公民、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团体之中弘扬法治精神,培养崇尚法治的价值观,同时,要努力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促使全社会树立科学、先进、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制宣传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要努力适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正如十七大代表、司法部副部长张苏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法制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一个国家全民法律素质的提高,对内是促进和谐的保障,对外可彰显负责任大国的新形象。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关键要在深入上下功夫,拓展思路,创新手段,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让法治更加深入人心。张苏军副部长所说的“让法治更加深入人心”正是弘扬法治精神的生动写照。
  简而言之,新时期的法制宣传教育要更加致力于培养公民崇尚法治、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把尊崇和信仰法治的精神融入全体公民的血脉之中,融入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融入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也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尊重权利和遵守法律为荣,以滥用权力和违反法律为耻。对于行使公权力的国家机关而言,弘扬法治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以法为尊,尊重和保障人权,对约束公权力的法律要有一种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应有的敬畏之心。只有如此,法治精神才能内化为政府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政府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和树立威信。
  “法律应该同已建立或将要建立的政体的性质和原则有关系;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法律和它们的渊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应该从所有这些观点去考察法律。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这是300年前的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对他心目中的所谓“法的精神”的精辟阐述。30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征途中,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吸取人类文明的成果,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积极地探索、追求和弘扬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法治精神”。
  弘扬法治精神任重而道远,法治精神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全民总动员的漫长的实践过程。
其他文献
根据川西北草原鼠类危害的特点,提出采取机械、化学、生物、生态等综合治理的方法控制鼠害,并就相关技术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
讲到欧洲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有些事几乎可说是常识性的问题。我们常说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光辉历史,有过春秋战国时代的鼎盛文明,有过汉唐那样的盛世,等等。我们又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没有人能否认中国的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然而,同样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当19世纪中国的大门稍稍打开一点,遇到了吹进来的“西风”的时候,中国社会便开始发生变化了,传统文化抵挡不住这不期而至的欧风美雨。这原因本极简单,根本原因
以红景天浸膏为主要质量控制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和水平实验方法优化红景天热回流的醇提工艺.
文章叙述了钱耕森从早年在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学习逻辑和哲学,再到北京大学师从江天骥学习逻辑学,随后到贵州大学和贵阳师范学院辅助陈若夫讲授逻辑学的经历,回顾了贵
文化的蓬勃,从来不是一时所为,不是公众制造出来的。不要以为我们是文化制造大国,不能以为我们正在实现大国文化崛起。回顾2006年文化的度过,瞻望2007年文化的行进,我们期待文化的挺拔勃兴。    狭义的恶搞是一种反文化    2006年倏忽间就过去了,朋友在一本新书序言里的一句话给我印象深刻:“似乎就是几个人恶搞了一把,一年就过去了。”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恶搞,渐入高潮。  胡戈在2006年初恶搞了
2006年,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中国教育公共政策、教育价值和教育发展观继续在宏观的转变之中。在推进农村免费的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的进展。与此同时,一些深层次的教育问题显露出来,出现了教育公信力的下降,民办教育发展艰难,公众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日渐增加等不同问题,需要深化和加快实质性的教育制度改革。    教育公共政策的重大转变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
随着高校科研项目数量的急剧增多。项目延期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文章在阐述解决这一问题意义的基础上,就其成因分析,并对解决科研项目延期问题提出若干对策性措施。
根据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国务院决定自2007年8月15日起,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的适用税率由现行的20%调减为5%。从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授权国务院可以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停征或者减征个人所得税算起,到7月20日媒体报道利息税下调,前后不过二十天时间,应该说,效率是相当高的
著名爱国诗人吴芳吉,重庆江津人,世人称之为“白屋诗人”,在其短暂的36年生涯中,以诗人、教育家的身份建树颇丰,同时从“清白之家”继承家风由己及下一代,营造了良好的家风.
介绍了木豆的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