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家庭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3月间我社区86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社区糖尿病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家庭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1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是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h血糖下降的幅度更加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9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88%。结论:应用家庭护理管理模式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血糖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且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较小。
关键词:家庭护理糖尿病社区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530【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320-01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患者一旦患病都一般是难以治愈的,只能进行长期的服药来对血糖进行控制,而在治疗过程中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就显得十分重要[1]。关于糖尿病治疗的护理模式在临床上一直都是争论的热点,现在包括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以及糖尿病的社区管理模式是临床上糖尿病的主要的几种护理模式。本次研究就我社区糖尿病患者应用家庭模式护理干预配合其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2年3月间我社区86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43~86岁,平均年龄(62.13±1.7)岁;糖尿病病程为1~13年,平均病程(5.3±0.7)年。观察组男27例,女17例;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62.4±2.7)岁;糖尿病病程为1-13年,平均(5.6±1.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糖尿病相关知识培训。每个月不定时组织糖尿病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健康知识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常规的健康教育、糖尿病相关知识以及如何控制糖尿病等等,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患者需要与其家属加强交流,对一些比较好的措施以及方法、经验进行及时的推广并鼓励其在生活中应用,对患者及其家属的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及时的纠正[2]。这样可以使得其对糖尿病的护理走上正轨。每次培训的时间可以控制在60-90min左右。护理人员在培训的课程中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需要给予热心的解答以及细心的心理疏导。
1.2.2饮食控制。在护理干预中,社区护士最少每月需要对糖尿病患者的家庭进行一次访问,并随时进行跟踪指导,可以根据患者的自身对其制定以家庭为单位的量化饮食,同时需要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的监督。具体的进食营养成分比例可以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如身高、体重等根据公式来计算。配餐需要依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平衡膳食原则。
1.2.3运动指导。可以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其业余爱好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对每一个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其内容主要包括运动方式、次数、时间、强度等,在运动的过程中需要取得其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并进行监督。家属需要对患者进行每日运动次数以及运动时间的记录。并根据其自身运动的情况与血糖变化的关系,摸索出适合患者自身的运动方案,且最好选择有氧运动。
1.3观察指标及标准。显效:治疗后血糖以及尿糖正常,病情稳定,饮食控制良好,能够主动进行适当运动。有效:治疗后血糖以及尿糖水平较治疗前稍有降低,但仍离正常范围有一定差距,饮食控制情况一般,需要在外界的监督下才能够坚持运动。无效:治疗后血糖以及尿糖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没有改善,饮食以及运动都无法自主进行监督控制[3]。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4.0的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数据统一以(X±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標准设置为0.05,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显效18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70%(39/43),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65.11%(28/43),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观察组431821490.70%对照组4313151565.12%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改善幅度比较。护理前观察组的空腹血糖为(10.21±2.24)mmol/L,护理后为(8.64±2.92)mmol/L,护理前对照组的空腹血糖为(10.27±3.43)mmol/L,治疗后为(6.02±1.85)mmol/L,护理前观察组的餐后2h血糖为(14.74±2.36)mmol/L,护理后为(10.24±2.53)mmol/L,护理前观察组的餐后2h血糖为(14.12±7.91)mmol/L,护理后为(8.07±6.48)mmol/L,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h血糖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h血糖下降的幅度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改善幅度比较(X±S)
组别例数(n)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h血糖(mmol/L)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4310.21±2.248.64±2.92#14.74±2.3610.24±2.53#对照组4310.27±3.436.02±1.85*14.12±7.918.07±6.48*P>0.05<0.05>0.05<0.05注:治疗后比较#P<0.05,*P<0.05。
2.3并发症情况。在治疗期间对照组有15例患者出现了治疗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4.88%(15/43);观察组有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6.97%(3/43)。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属于一种内分泌疾病,患者往往病程长,需要长期的服药治疗,而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病情容易反反复复[4],随着疾病的进展以及并发症的不断出现,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负面情绪,因此,对糖尿病的治疗除了积极的药物治疗之外,还需要配合以心理支持、饮食控制、适当运动等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这些也是控制糖尿病病情及提高治疗后生存质量的重要举措[5]。
本社区将家庭为单位的护理模式应用于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护理管理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家属的共同参与,患者在心理上以及生活中都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对战胜疾病的信念更加强大了。我们通过积极的健康宣教以及不断地跟踪随访,也使得我们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更加地了解,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沟通,并建立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在并与患者和家属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指导其制定个性化的饮食以及运动方案。并同时对其一些错误的行为和认识予以纠正。
通过最后的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给予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模式之后,其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血糖控制较对照组更加良好,且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以我们认为社区护理管理的同时结合家庭支持,护理人员通过定期对患者家庭的访视和指导,可以不断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当患者出现心理问题时,可及时给予干预,使患者和家属明确治疗目标。这种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值得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参考文献
[1]张玉艾.以家庭为单位的糖尿病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1,01(22):143-144
[2]丁兰,李世华,武琳等.对社区糖尿病患者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管理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1):1019-1021
[3]王萍.以家庭为单位的糖尿病护理干预及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2):5192-5192
[4]苏秀玉,丁兰.以家庭为单位针对社区体质量超重者护理干预1例报告[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5):2857-2858
[5]马静.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169-2171
关键词:家庭护理糖尿病社区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530【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320-01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患者一旦患病都一般是难以治愈的,只能进行长期的服药来对血糖进行控制,而在治疗过程中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就显得十分重要[1]。关于糖尿病治疗的护理模式在临床上一直都是争论的热点,现在包括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以及糖尿病的社区管理模式是临床上糖尿病的主要的几种护理模式。本次研究就我社区糖尿病患者应用家庭模式护理干预配合其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2年3月间我社区86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43~86岁,平均年龄(62.13±1.7)岁;糖尿病病程为1~13年,平均病程(5.3±0.7)年。观察组男27例,女17例;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62.4±2.7)岁;糖尿病病程为1-13年,平均(5.6±1.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糖尿病相关知识培训。每个月不定时组织糖尿病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健康知识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常规的健康教育、糖尿病相关知识以及如何控制糖尿病等等,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患者需要与其家属加强交流,对一些比较好的措施以及方法、经验进行及时的推广并鼓励其在生活中应用,对患者及其家属的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及时的纠正[2]。这样可以使得其对糖尿病的护理走上正轨。每次培训的时间可以控制在60-90min左右。护理人员在培训的课程中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需要给予热心的解答以及细心的心理疏导。
1.2.2饮食控制。在护理干预中,社区护士最少每月需要对糖尿病患者的家庭进行一次访问,并随时进行跟踪指导,可以根据患者的自身对其制定以家庭为单位的量化饮食,同时需要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的监督。具体的进食营养成分比例可以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如身高、体重等根据公式来计算。配餐需要依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平衡膳食原则。
1.2.3运动指导。可以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其业余爱好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对每一个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其内容主要包括运动方式、次数、时间、强度等,在运动的过程中需要取得其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并进行监督。家属需要对患者进行每日运动次数以及运动时间的记录。并根据其自身运动的情况与血糖变化的关系,摸索出适合患者自身的运动方案,且最好选择有氧运动。
1.3观察指标及标准。显效:治疗后血糖以及尿糖正常,病情稳定,饮食控制良好,能够主动进行适当运动。有效:治疗后血糖以及尿糖水平较治疗前稍有降低,但仍离正常范围有一定差距,饮食控制情况一般,需要在外界的监督下才能够坚持运动。无效:治疗后血糖以及尿糖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没有改善,饮食以及运动都无法自主进行监督控制[3]。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4.0的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数据统一以(X±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標准设置为0.05,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显效18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70%(39/43),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65.11%(28/43),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观察组431821490.70%对照组4313151565.12%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改善幅度比较。护理前观察组的空腹血糖为(10.21±2.24)mmol/L,护理后为(8.64±2.92)mmol/L,护理前对照组的空腹血糖为(10.27±3.43)mmol/L,治疗后为(6.02±1.85)mmol/L,护理前观察组的餐后2h血糖为(14.74±2.36)mmol/L,护理后为(10.24±2.53)mmol/L,护理前观察组的餐后2h血糖为(14.12±7.91)mmol/L,护理后为(8.07±6.48)mmol/L,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h血糖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h血糖下降的幅度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改善幅度比较(X±S)
组别例数(n)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h血糖(mmol/L)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4310.21±2.248.64±2.92#14.74±2.3610.24±2.53#对照组4310.27±3.436.02±1.85*14.12±7.918.07±6.48*P>0.05<0.05>0.05<0.05注:治疗后比较#P<0.05,*P<0.05。
2.3并发症情况。在治疗期间对照组有15例患者出现了治疗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4.88%(15/43);观察组有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6.97%(3/43)。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属于一种内分泌疾病,患者往往病程长,需要长期的服药治疗,而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病情容易反反复复[4],随着疾病的进展以及并发症的不断出现,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负面情绪,因此,对糖尿病的治疗除了积极的药物治疗之外,还需要配合以心理支持、饮食控制、适当运动等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这些也是控制糖尿病病情及提高治疗后生存质量的重要举措[5]。
本社区将家庭为单位的护理模式应用于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护理管理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家属的共同参与,患者在心理上以及生活中都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对战胜疾病的信念更加强大了。我们通过积极的健康宣教以及不断地跟踪随访,也使得我们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更加地了解,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沟通,并建立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在并与患者和家属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指导其制定个性化的饮食以及运动方案。并同时对其一些错误的行为和认识予以纠正。
通过最后的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给予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模式之后,其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血糖控制较对照组更加良好,且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以我们认为社区护理管理的同时结合家庭支持,护理人员通过定期对患者家庭的访视和指导,可以不断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当患者出现心理问题时,可及时给予干预,使患者和家属明确治疗目标。这种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值得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参考文献
[1]张玉艾.以家庭为单位的糖尿病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1,01(22):143-144
[2]丁兰,李世华,武琳等.对社区糖尿病患者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管理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1):1019-1021
[3]王萍.以家庭为单位的糖尿病护理干预及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2):5192-5192
[4]苏秀玉,丁兰.以家庭为单位针对社区体质量超重者护理干预1例报告[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5):2857-2858
[5]马静.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169-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