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在一个雨后的清晨,走进诺邓,一段石头铺成的路湿漉漉的,我走在石头路上,开启了一天的寻访之旅。石径两旁是花团,那淡蓝色大团大团的是绣球花,那红色和黄色的是菊花,那紫红色的是鸡冠花,摇曳在最高处的是淡黄色的合欢花,水珠还挂在花瓣上,娇艳欲滴,真是“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沿路而居的村民,每家每户的楼上、屋檐,都可以看到挂着一排排整齐的火腿,成为农家房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形成了诺邓千年古村的一道风景线。这正是我此次旅程的主要目的。
走过诺水上的一座石拱小桥,就来到老黄的家。
老黄和树江父子俩,是诺邓的名人,每个到诺邓的“吃货”都知道他们和他们制作的美食。
我大学毕业那年,就和一个采访团到过诺邓采风,还在这个院子吃过早饭,虽然那是一段匆匆的旅程,但也为我今天再到这个院子沾了点早已熟识的关系。
老黄家门口是一排上百年的大树,有滇朴、栾树、合欢,树下一把把银色的大伞里藏着木桌椅、大理石桌椅,坐在滇朴树下喝茶,是茶的清香,水的温度,诺邓的气息,这样轻松愉悦的时光是属于我的,我也想让这时光属于更多的人。我一边喝茶,一边和老黄一家聊着家常。
2
“云南人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正在小溪边搭建一个土灶,这个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锅里的水是卤水——这是用来熬盐的原料……熬盐为的是制作诺邓当地独特的美味——诺邓火腿……”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第一集就有老黄的镜头,这部纪录片让老黄和树江的名字家喻户晓。
老黄说,他们家是本本分分的村里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诺邓村。
因父子俩制作的诺邓火腿让全世界知道了他们,知道了诺邓火腿,知道了诺邓。在这之前,他们从没有想过自己会上电视,自己做了一辈子的火腿会上电视。一切都太突然。说着说着,老黄的目光里依旧闪烁着意外而兴奋的眼神。
经过美食节目的宣传,确实让沉寂多年的村子热闹了起来,我刚走进村子里,就遇到很多外地人。很多人来到村子,是来看老黄和树江的,来看那条小溪的,来看那个土灶的,来看那口老井的,来看诺邓火腿的,还争相想看老黄和树江在纪录片制作火腿的那方老宅。
老黄说,2006年,家里重新翻建房子,树江也结婚成了家,那时来村子旅游的人不多,因为树江家在进村的路口,偶尔有客人来了想留下吃饭,老伴就会给客人做饭,家里没有好东西招待客人,就把家里过年杀年猪腌制下的火腿、腊肉拿出来招呼客人。到了2008年,家里的农家乐建成并正式运营,取名“盐泉农家乐”,因家在古盐井旁边,老黄就给自家的农家乐取了这个名字。
“盐泉农家乐”的招牌菜就是诺邓火腿。这时,树江决定带我去看储存在仓库的火腿。仓库是一间单独的房子,刚走进仓库的门,一股经过年岁发酵后的肉香扑鼻而来。抬头一看,一只只,一串串,最后连成一片的火腿就在我们的头顶上方。有的储存时间已在两年以上,有的是上一年刚刚腌制的,悬挂火腿的架子上有绳子勒紧过后的痕迹,刻在木头上,这些木头和火腿一样,有时光的浸润。这些火腿销售到全国各地。
走出仓库,闻到从厨房飘来的火腿味,是那种早晨走进大自然的气息,干净、清香、新鲜。
原来,树江是在2010年左右回家从父母手里接手农家乐的,一来由于开大货车特别苦,身体受不了;二来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农家乐需要人手打理。
3
听完老黄父子的一番讲述,不知不觉到了吃饭的时间了,我留在老黄家就餐,内心十分期待即将享用的美食,因为接下来吃的就是诺邓火腿。
这是令多少人魂牵梦绕的佳肴。只觉得那火腿非常可口,红色的肉质里仿佛蕴藏着许多小秘密,我想,大概是蕴藏着能捕获味蕾的精灵吧,用筷子轻轻地夹起来,软糯的肉质令人垂涎欲滴,才一闻顿觉醇香四溢,慢慢拿到嘴边咬一口,香味随着咀嚼慢慢地延伸,随着唾液慢慢地扩散……恍惚间,才发觉自己早已不是淑女该有的风范了,嘴里的那块还没有咽下,可筷子已经不由自主地夹起了第二块、第三块……
咀嚼着仍觉得不解馋的嘴巴,还没咽下嘴里的美食,我开始寻觅起火腿的来历。
老黄告诉我,村子有杀年猪的传统。在过去,即使最穷的人家都会养一两头肥猪宰杀,供全家人全年食用,那时村子杀年猪都会选在冬至这天宰杀,在村子就有了“冬至节,杀大猪”的说法,也因冬至节令后便是腊月,也叫“杀腊月猪”,可见在村子杀年猪是件大事,杀年猪和节令有很大的关系。村子又熬盐,这样村子的人从杀猪到腌制猪肉,所有原料都是就地取材,有大自然的馈赠,做出的美食自是原汁原味。虽然盐业经济早萧条,可取卤熬盐是诺邓人的特长,人们乐于自己熬盐,自己做美食。确实如此,在盐业经济萧条后的今日,诺邓人依然在井里取卤水,制作盐巴,用盐巴腌制食品。熬盐也是村子冬季最繁忙的景象,杀了年猪,家家就忙着腌制火腿,用的就是这诺邓盐。
老黄腌火腿的手艺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家里的火腿都由老黄负责腌制,那些都是些时间、经验和感情的事了。
随着树江回家一心做店里的生意后,老黄决定让树江也腌制火腿。树江从小看着村子里的老人和家里的长辈腌制火腿,早就对腌制火腿了如指掌,只是差亲手操作。从那时起树江开始和父亲老黄学腌制火腿。
一切都心随所愿,此次寻访确实能遇上很多精彩的过程。午饭过后,刚好碰上树江要开始制作新一批的火腿,我在大饱口福的同时大饱眼福了。
原来做火腿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并不复杂,最主要的就是腌制的盐一定要用诺邓盐。只见树江把打整好的猪腿先挤出里面的血水,浇上諾邓的苞谷酒均匀按摩一遍,然后再把盐均匀撒在腿子上一遍遍地摩擦,待盐充分吸收后,接下来就要放在大木缸里腌10多天,然后取出悬挂晾晒就可以。他一直强调火腿对温度的要求很高。这个过程,一定要观察火腿的温度和味道,要是有变质的火腿,一定要及时处理。 树江边切火腿,边给我介绍。说着还不时反复观察之前腌渍好的大木缸里的肉。 当问到中央电视台来拍摄时的情景,树江回忆说,那是2011年的事,中央电视台要到诺邓摄制关于诺邓火腿的节目,找到父亲和我,我们心里很高兴,可也很担心。我们从没有参加过任何的拍摄,季节也不是腌制火腿的最佳时间,为此父亲还特意说明了情况,可最终拍摄时间和地点还是确定下来。就这样,在和摄制组沟通好后,到了11月份《舌尖上的中国》诺邓火腿节目开始拍摄。虽说是拍摄,但树江早起来像往年每个熬盐的季节一样,在小溪旁边打灶、熬盐,再到集市选购上好的猪腿,等熬好盐,选好新鲜的猪腿,父子俩就开始腌制火腿——把盐均匀地撒在腿子上,揉搓,擠压,然后放缸里腌制……
回忆起拍摄场景,树江说:“很轻松,不紧张,因为我们做我们的,他们拍他们的,导演觉得一个动作不好,也不会叫停,更不会叫我们摆动作,直到腌制结束,导演会说哪里应该改进,那我和父亲就会再腌制一遍,很轻松,大家都不会搞得紧张,我们年年腌制火腿,技术什么的都不是问题,要的只是氛围。”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播出,诺邓火腿一夜成名,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诺邓,专程来吃诺邓火腿。老黄和树江也一夜成名,父子俩憨厚的笑脸、做火腿的技艺,让更多的人走进诺邓,了解诺邓火腿背后的故事。村子也一夜成名,来村子的人一时多了不知多少倍。
树江说:“要播的那晚,摄制组早早打来电话,告诉我们几点几分播出。”一家人早早守候在电视机前,老黄和树江没有想到一家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在电视上竟这样美好。这太神奇了。看见他喜悦的眼神,仿佛那晚的兴奋和高兴历历在目。
更没有想到的是《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带来的反响,来“盐泉农家乐”的客人天天爆满,树江一家的生意火爆到什么程度,他说吃饭的人从早上10点开始一直吃到晚上就没有停过,客人强调就是来吃诺邓火腿的,可树江家只有1000多只腌了两年的火腿,不得以只能限量供应,并且绝不外卖。那时火腿真的是一只难求,别说一只,树江家的火腿根本不够来的客人吃。
树江家祖祖辈辈都做火腿,过去做火腿多是留着自家吃,慢慢地到了老黄这一代才开了农家乐,才把火腿卖出去,做起小作坊生意,从每年做几百只火腿到 1000多只,这是老黄家曾经做火腿最大的量。2012年后,家里的火腿腌制到了4000多只。
原来,树江家楼上也挂着火腿。我们慢慢上楼去看看那美妙的风景。楼上通风,一只只火腿因为时光的堆积,上面有了薄薄的发酵后形成的氧化层,漂亮极了。因为这些氧化层才有了醇香的肉味。这是空气里飘散着凝聚着火腿的香味和诺邓盐咸咸的盐味,还有农家土墙的气息。这些火腿都是树江腌制的。它们穿越时间和空间,在光滑细腻的“肌肤”上,穿上薄薄的“青衣”,给每个来诺邓的人讲述诺邓火腿的故事。
白天,火腿有风的滋养;晚上,火腿有光的温度。我站在挂满火腿的房间,放眼望去都是火腿,这是一个“火腿森林”,我每要穿过一次“火腿森林”,都要侧身慢慢行走,偶尔还需低头、弯腰,这样才能穿过“森林”,我一直在找最好的一只火腿,可我看着这只,又看看那只,都觉得好。树江正在把一只储存时间够的火腿取下,用手拍了拍火腿,像是轻抚自己的孩子。这是只上等的火腿,树江和我说。树江用刀把氧化层削掉。火腿在切开前一定要把氧化层削干净。以前切火腿都是用切火腿的大刀,把刀架在火腿上固定好,用小锤往刀背使劲砸,这样把火腿分成块,现在都不用刀切火腿,有专门切火腿的机器,听着机器“嚓嚓”的声音,扑面而来的是股浓浓的发酵好的肉香,好的火腿,颜色是鲜红的,味道是香香的。
4
美食之美,贵在坚持。原汁原味,弥足珍贵。
也许这就是许多人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品尝品尝诺邓火腿的原因吧。
别人一定想老黄和树江不知赚了多少钱,他们一定很有钱?可当我坐在朴树下和树江聊天,当我听过树江讲拍摄《舌尖上的中国》背后的故事,看过那片火腿森林后,我才渐渐明白,很多东西不能只看表象,还有本质,老黄和树江都是老实淳朴的人,老黄一直教育树江要做真正的诺邓火腿,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匠人精神。树江也说,要是自己家只是想赚钱,那在2012到2014年间确实可以赚很多钱,可真正自家做的火腿就几千只。这次我经过实地走访,确实他们家里火腿的数量要达到真正销售的目的还差太远。火腿是周期很长的食品,今年腌制的要到第三年才能卖,如果要是想着赚钱,那时可以到处收购火腿来卖,说是自家的诺邓火腿,可这样的把戏骗不了别人,也骗不了自己。所以,这么多年树江只卖自己家的火腿。
树江自嘲说,自己是错过赚大钱的机会了,这时,他露出质朴爽朗的微笑。
确实,谁都没有想到一个纪录片,改变了树江一家,也改变了村子。树江说,那时村里所有的火腿真是像一夜全卖光,不够卖呀。家里每天都是人来人往,吃饭的,参观的,采访的,没想到呀。是呀,谁会想到呢?这一切来得这样突然。可我觉得这不突然,有句话不是这样说的“酒香不怕巷子深”。诺邓,一个有千年盐马文化的村子,自有底气和气质,这不是一般普普通通的村子可以比拟的,村子的历史、文化、底蕴,村子人一辈辈做火腿的心,那味道不是别人一下就能学去的,那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是天赐的,即使这个村庄随着盐巴的不值钱,贫穷那么多年,可对于美食的追求,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是不曾改变的。
其实,随着诺邓火腿的“意外”走红,从那时起,诺邓人尝试着改变,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开始大规模腌制火腿,条件差不多的人家开起客栈,村内的客栈多是在2012年开办起来的。村民的收入从主要靠种苞谷逐渐转变为经营为主。
历史文化厚重的诺邓,做生意一直不是诺邓人的强项。村子人不会做生意,听村里老人说,过去村里人去街上卖东西,要没有人买,就会躲到一旁抽烟,害羞呀。
那时,村子里第一个把家里东西拿出来在村口卖的是个大学生,看到树江家的生意好,就回家把家里的土特产拿出来,摆到树江家对面的公路上卖。这个大学生在外求学,见多识广,她知道自己的摊位摆在树江家门口,就会被很多人看到,这样东西卖出去的几率就高,生意还不错。村里人看到后,也纷纷把家里的火腿、盐、乳腐、豆豉、葵花、大白豆等拿出来摆在树江家对面卖,后来村民摆摊统一到村口,更规范了。 对于大自然的馈赠,诺邓人一代代感恩着。从2012年开始,食品安全就成树江心里最大的担心。看着自家生意火爆,树江一面高兴,可也担心,随着对健康、绿色食品的需求,能否给客人安全放心的食品已迫在眉睫,树江和父亲商量后,决定为诺邓火腿做些什么事,树江用一年的时间跑了大大小小的部门后,2013年成功注册了“云龙县诺邓盐泉火腿有限公司”,注册公司的目的最主要的就是保护诺邓火腿,保护祖祖辈辈的手艺。诺邓火腿不是树江一家發明的,也不是村里哪家人发明的,村子祖祖辈辈就腌制火腿,家家户户都会腌制火腿,多少代诺邓人从没有想过要把火腿做了卖出去,因为贫穷,没有人敢想这样的办法,因为贫穷,没有人有这样的实力,没有人有那么多闲钱用来压在火腿上。
如今老黄年纪大了,早没有腌制火腿,老黄没有做大生意,也没有赚大钱,可树江是有条件,有能力做大生意、赚大钱的,可树江没有。在2012年到2104年,很多外地客商看到诺邓火腿的商机,纷纷找到树江,想和树江合作做生意,把诺邓火腿做大,可树江都拒绝,这些年树江只是做着自己的火腿。
如今,村子开起很多农家乐和客栈,树江家的客栈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开的。聊着聊着,提到今后的发展,树江是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的,他说,做火腿的量,一年控制在3000多只左右,以后也不会增加太多。就现在自家做火腿的量和销售来看,这是一个基本饱和的数据,诺邓火腿的优势在原料上,熬制诺邓盐的卤水浓度高,不含碘,可熬不出那么多的盐。树江注册公司也是为顾客消除安全的顾虑,家里的火腿是合法、合理、安全的。以前树江家就做着小作坊,那时对食品安全这些不怎么理解,可随着客人的增多,诺邓火腿的市场需求不断剧增,树江才下决心注册公司,保护火腿。
在生意火爆的几年,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这样的初心不曾改变,保持原生态、做原生态的饮食,传承诺邓盐食文化,是老黄和树江的初心,别人怎么做不管,可树江一定会坚持。
5
时间真是太快,从我第一次到这里,转眼8年过去,8年后当我和树江聊起家里的变化和村子变化时,树江特别欣慰。
树江对火腿的感情来自小时候,过年过节谁家煮火腿,整个村子就是火腿的味道,远远的就能闻到火腿的香味,那个香,闻闻就能流出口水。
其实,火腿除了煮熟这样切片吃,还有很多做法。这次在老黄家我还品尝到火腿炒青笋,红色温暖的火腿搭配上绿丝丝的青笋,入口清爽。还有火腿饭团,把热腾腾的米饭和炒熟的火腿丁混在一起,加上细葱翻炒均匀,用手趁热团在一起,饭香、火腿香,别有一番滋味。诺邓很多当地的菜肴,都喜欢搭配上火腿,以增加香味和质感,单单我吃饭时见到的从树江家厨房里加工出来的就不下八九种,但最诱人的还是煮熟切片装成一盘,净肉。
看了树江制作的过程和他那不大的“火腿森林”,我想在树江心里诺邓火腿就是自己一生要去制作的味道。
村里都做火腿,用的都是诺邓的盐巴腌制,腌制时间也是每年寒冬腊月,可细细品尝,每家火腿的味道又有点不一样,这是个关于手艺的问题,也是个关于时间、关于感情的问题,时间的长短,感情的多少,浓或淡都会影响火腿的味道。这些或浓或淡的味道也渐渐影响着村庄,曾经盐业经济繁荣、马帮云集的村庄,如今安安静静。这次行走古村,我能见到倾斜的土坯墙,可并不用担心它会倒塌,一堵被时光和岁月打磨的土墙,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固得多,牢固得多。行走古村,能见到长着苔藓的青瓦,可并不用焦虑它会腐蚀青瓦,一片没有生命的瓦有了生命的迹象,它比我们想的要有生命力。
坐在树江家的院里,就闻到诺邓火腿的味道,很香、很浓。这时,树江又把刚煮好的切片的火腿放在桌上,让我再尝尝。只见一片片厚度适中,颜色鲜红的火腿片,整齐地摆在白色的瓷盘里,泛着光,飘着味,忍不住夹起一块放在嘴里,嚼一口,肉质细腻爽滑,咸味适中,整个口腔都是浓浓的火腿香味,久久不散。
远处,墙上挂着苞谷、簸箕,还挂了红灯笼,颇有点丽江、大理的情调。可在这里,没有车水马龙的灯光,没有夜夜笙歌的酒吧。每一个到这里的人可以和我一样坐在院子喝茶、品火腿、闲聊。这就是属于是诺邓的情调。
树江家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坚持初心,自己做火腿自己卖火腿,自己保护自己的火腿。这些年树江没有把火腿规模越做越大,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树江不会做生意,可我觉得树江特别会做生意,树江只想做自己的诺邓火腿,诺邓火腿还保留最初的味道,不过度消耗。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个“原村经营”的词汇。
我想,诺邓在今日还有它的魅力,是诺邓还更多是保持原村经营,村里的客栈多是本地村民自己开,村民自己参与自己保护,村民不被边缘,这样无疑对古村有了很多的保护,更多的感情。
老黄一直坚持,那是诺邓一代代传承的工艺,树江一直坚持,那是树江小时候的味道。老黄和树江一直坚持做属于诺邓的火腿,坚持始终如一的美味。
在一个雨后的清晨,走进诺邓,一段石头铺成的路湿漉漉的,我走在石头路上,开启了一天的寻访之旅。石径两旁是花团,那淡蓝色大团大团的是绣球花,那红色和黄色的是菊花,那紫红色的是鸡冠花,摇曳在最高处的是淡黄色的合欢花,水珠还挂在花瓣上,娇艳欲滴,真是“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沿路而居的村民,每家每户的楼上、屋檐,都可以看到挂着一排排整齐的火腿,成为农家房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形成了诺邓千年古村的一道风景线。这正是我此次旅程的主要目的。
走过诺水上的一座石拱小桥,就来到老黄的家。
老黄和树江父子俩,是诺邓的名人,每个到诺邓的“吃货”都知道他们和他们制作的美食。
我大学毕业那年,就和一个采访团到过诺邓采风,还在这个院子吃过早饭,虽然那是一段匆匆的旅程,但也为我今天再到这个院子沾了点早已熟识的关系。
老黄家门口是一排上百年的大树,有滇朴、栾树、合欢,树下一把把银色的大伞里藏着木桌椅、大理石桌椅,坐在滇朴树下喝茶,是茶的清香,水的温度,诺邓的气息,这样轻松愉悦的时光是属于我的,我也想让这时光属于更多的人。我一边喝茶,一边和老黄一家聊着家常。
2
“云南人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正在小溪边搭建一个土灶,这个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锅里的水是卤水——这是用来熬盐的原料……熬盐为的是制作诺邓当地独特的美味——诺邓火腿……”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第一集就有老黄的镜头,这部纪录片让老黄和树江的名字家喻户晓。
老黄说,他们家是本本分分的村里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诺邓村。
因父子俩制作的诺邓火腿让全世界知道了他们,知道了诺邓火腿,知道了诺邓。在这之前,他们从没有想过自己会上电视,自己做了一辈子的火腿会上电视。一切都太突然。说着说着,老黄的目光里依旧闪烁着意外而兴奋的眼神。
经过美食节目的宣传,确实让沉寂多年的村子热闹了起来,我刚走进村子里,就遇到很多外地人。很多人来到村子,是来看老黄和树江的,来看那条小溪的,来看那个土灶的,来看那口老井的,来看诺邓火腿的,还争相想看老黄和树江在纪录片制作火腿的那方老宅。
老黄说,2006年,家里重新翻建房子,树江也结婚成了家,那时来村子旅游的人不多,因为树江家在进村的路口,偶尔有客人来了想留下吃饭,老伴就会给客人做饭,家里没有好东西招待客人,就把家里过年杀年猪腌制下的火腿、腊肉拿出来招呼客人。到了2008年,家里的农家乐建成并正式运营,取名“盐泉农家乐”,因家在古盐井旁边,老黄就给自家的农家乐取了这个名字。
“盐泉农家乐”的招牌菜就是诺邓火腿。这时,树江决定带我去看储存在仓库的火腿。仓库是一间单独的房子,刚走进仓库的门,一股经过年岁发酵后的肉香扑鼻而来。抬头一看,一只只,一串串,最后连成一片的火腿就在我们的头顶上方。有的储存时间已在两年以上,有的是上一年刚刚腌制的,悬挂火腿的架子上有绳子勒紧过后的痕迹,刻在木头上,这些木头和火腿一样,有时光的浸润。这些火腿销售到全国各地。
走出仓库,闻到从厨房飘来的火腿味,是那种早晨走进大自然的气息,干净、清香、新鲜。
原来,树江是在2010年左右回家从父母手里接手农家乐的,一来由于开大货车特别苦,身体受不了;二来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农家乐需要人手打理。
3
听完老黄父子的一番讲述,不知不觉到了吃饭的时间了,我留在老黄家就餐,内心十分期待即将享用的美食,因为接下来吃的就是诺邓火腿。
这是令多少人魂牵梦绕的佳肴。只觉得那火腿非常可口,红色的肉质里仿佛蕴藏着许多小秘密,我想,大概是蕴藏着能捕获味蕾的精灵吧,用筷子轻轻地夹起来,软糯的肉质令人垂涎欲滴,才一闻顿觉醇香四溢,慢慢拿到嘴边咬一口,香味随着咀嚼慢慢地延伸,随着唾液慢慢地扩散……恍惚间,才发觉自己早已不是淑女该有的风范了,嘴里的那块还没有咽下,可筷子已经不由自主地夹起了第二块、第三块……
咀嚼着仍觉得不解馋的嘴巴,还没咽下嘴里的美食,我开始寻觅起火腿的来历。
老黄告诉我,村子有杀年猪的传统。在过去,即使最穷的人家都会养一两头肥猪宰杀,供全家人全年食用,那时村子杀年猪都会选在冬至这天宰杀,在村子就有了“冬至节,杀大猪”的说法,也因冬至节令后便是腊月,也叫“杀腊月猪”,可见在村子杀年猪是件大事,杀年猪和节令有很大的关系。村子又熬盐,这样村子的人从杀猪到腌制猪肉,所有原料都是就地取材,有大自然的馈赠,做出的美食自是原汁原味。虽然盐业经济早萧条,可取卤熬盐是诺邓人的特长,人们乐于自己熬盐,自己做美食。确实如此,在盐业经济萧条后的今日,诺邓人依然在井里取卤水,制作盐巴,用盐巴腌制食品。熬盐也是村子冬季最繁忙的景象,杀了年猪,家家就忙着腌制火腿,用的就是这诺邓盐。
老黄腌火腿的手艺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家里的火腿都由老黄负责腌制,那些都是些时间、经验和感情的事了。
随着树江回家一心做店里的生意后,老黄决定让树江也腌制火腿。树江从小看着村子里的老人和家里的长辈腌制火腿,早就对腌制火腿了如指掌,只是差亲手操作。从那时起树江开始和父亲老黄学腌制火腿。
一切都心随所愿,此次寻访确实能遇上很多精彩的过程。午饭过后,刚好碰上树江要开始制作新一批的火腿,我在大饱口福的同时大饱眼福了。
原来做火腿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并不复杂,最主要的就是腌制的盐一定要用诺邓盐。只见树江把打整好的猪腿先挤出里面的血水,浇上諾邓的苞谷酒均匀按摩一遍,然后再把盐均匀撒在腿子上一遍遍地摩擦,待盐充分吸收后,接下来就要放在大木缸里腌10多天,然后取出悬挂晾晒就可以。他一直强调火腿对温度的要求很高。这个过程,一定要观察火腿的温度和味道,要是有变质的火腿,一定要及时处理。 树江边切火腿,边给我介绍。说着还不时反复观察之前腌渍好的大木缸里的肉。 当问到中央电视台来拍摄时的情景,树江回忆说,那是2011年的事,中央电视台要到诺邓摄制关于诺邓火腿的节目,找到父亲和我,我们心里很高兴,可也很担心。我们从没有参加过任何的拍摄,季节也不是腌制火腿的最佳时间,为此父亲还特意说明了情况,可最终拍摄时间和地点还是确定下来。就这样,在和摄制组沟通好后,到了11月份《舌尖上的中国》诺邓火腿节目开始拍摄。虽说是拍摄,但树江早起来像往年每个熬盐的季节一样,在小溪旁边打灶、熬盐,再到集市选购上好的猪腿,等熬好盐,选好新鲜的猪腿,父子俩就开始腌制火腿——把盐均匀地撒在腿子上,揉搓,擠压,然后放缸里腌制……
回忆起拍摄场景,树江说:“很轻松,不紧张,因为我们做我们的,他们拍他们的,导演觉得一个动作不好,也不会叫停,更不会叫我们摆动作,直到腌制结束,导演会说哪里应该改进,那我和父亲就会再腌制一遍,很轻松,大家都不会搞得紧张,我们年年腌制火腿,技术什么的都不是问题,要的只是氛围。”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播出,诺邓火腿一夜成名,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诺邓,专程来吃诺邓火腿。老黄和树江也一夜成名,父子俩憨厚的笑脸、做火腿的技艺,让更多的人走进诺邓,了解诺邓火腿背后的故事。村子也一夜成名,来村子的人一时多了不知多少倍。
树江说:“要播的那晚,摄制组早早打来电话,告诉我们几点几分播出。”一家人早早守候在电视机前,老黄和树江没有想到一家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在电视上竟这样美好。这太神奇了。看见他喜悦的眼神,仿佛那晚的兴奋和高兴历历在目。
更没有想到的是《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带来的反响,来“盐泉农家乐”的客人天天爆满,树江一家的生意火爆到什么程度,他说吃饭的人从早上10点开始一直吃到晚上就没有停过,客人强调就是来吃诺邓火腿的,可树江家只有1000多只腌了两年的火腿,不得以只能限量供应,并且绝不外卖。那时火腿真的是一只难求,别说一只,树江家的火腿根本不够来的客人吃。
树江家祖祖辈辈都做火腿,过去做火腿多是留着自家吃,慢慢地到了老黄这一代才开了农家乐,才把火腿卖出去,做起小作坊生意,从每年做几百只火腿到 1000多只,这是老黄家曾经做火腿最大的量。2012年后,家里的火腿腌制到了4000多只。
原来,树江家楼上也挂着火腿。我们慢慢上楼去看看那美妙的风景。楼上通风,一只只火腿因为时光的堆积,上面有了薄薄的发酵后形成的氧化层,漂亮极了。因为这些氧化层才有了醇香的肉味。这是空气里飘散着凝聚着火腿的香味和诺邓盐咸咸的盐味,还有农家土墙的气息。这些火腿都是树江腌制的。它们穿越时间和空间,在光滑细腻的“肌肤”上,穿上薄薄的“青衣”,给每个来诺邓的人讲述诺邓火腿的故事。
白天,火腿有风的滋养;晚上,火腿有光的温度。我站在挂满火腿的房间,放眼望去都是火腿,这是一个“火腿森林”,我每要穿过一次“火腿森林”,都要侧身慢慢行走,偶尔还需低头、弯腰,这样才能穿过“森林”,我一直在找最好的一只火腿,可我看着这只,又看看那只,都觉得好。树江正在把一只储存时间够的火腿取下,用手拍了拍火腿,像是轻抚自己的孩子。这是只上等的火腿,树江和我说。树江用刀把氧化层削掉。火腿在切开前一定要把氧化层削干净。以前切火腿都是用切火腿的大刀,把刀架在火腿上固定好,用小锤往刀背使劲砸,这样把火腿分成块,现在都不用刀切火腿,有专门切火腿的机器,听着机器“嚓嚓”的声音,扑面而来的是股浓浓的发酵好的肉香,好的火腿,颜色是鲜红的,味道是香香的。
4
美食之美,贵在坚持。原汁原味,弥足珍贵。
也许这就是许多人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品尝品尝诺邓火腿的原因吧。
别人一定想老黄和树江不知赚了多少钱,他们一定很有钱?可当我坐在朴树下和树江聊天,当我听过树江讲拍摄《舌尖上的中国》背后的故事,看过那片火腿森林后,我才渐渐明白,很多东西不能只看表象,还有本质,老黄和树江都是老实淳朴的人,老黄一直教育树江要做真正的诺邓火腿,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匠人精神。树江也说,要是自己家只是想赚钱,那在2012到2014年间确实可以赚很多钱,可真正自家做的火腿就几千只。这次我经过实地走访,确实他们家里火腿的数量要达到真正销售的目的还差太远。火腿是周期很长的食品,今年腌制的要到第三年才能卖,如果要是想着赚钱,那时可以到处收购火腿来卖,说是自家的诺邓火腿,可这样的把戏骗不了别人,也骗不了自己。所以,这么多年树江只卖自己家的火腿。
树江自嘲说,自己是错过赚大钱的机会了,这时,他露出质朴爽朗的微笑。
确实,谁都没有想到一个纪录片,改变了树江一家,也改变了村子。树江说,那时村里所有的火腿真是像一夜全卖光,不够卖呀。家里每天都是人来人往,吃饭的,参观的,采访的,没想到呀。是呀,谁会想到呢?这一切来得这样突然。可我觉得这不突然,有句话不是这样说的“酒香不怕巷子深”。诺邓,一个有千年盐马文化的村子,自有底气和气质,这不是一般普普通通的村子可以比拟的,村子的历史、文化、底蕴,村子人一辈辈做火腿的心,那味道不是别人一下就能学去的,那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是天赐的,即使这个村庄随着盐巴的不值钱,贫穷那么多年,可对于美食的追求,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是不曾改变的。
其实,随着诺邓火腿的“意外”走红,从那时起,诺邓人尝试着改变,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开始大规模腌制火腿,条件差不多的人家开起客栈,村内的客栈多是在2012年开办起来的。村民的收入从主要靠种苞谷逐渐转变为经营为主。
历史文化厚重的诺邓,做生意一直不是诺邓人的强项。村子人不会做生意,听村里老人说,过去村里人去街上卖东西,要没有人买,就会躲到一旁抽烟,害羞呀。
那时,村子里第一个把家里东西拿出来在村口卖的是个大学生,看到树江家的生意好,就回家把家里的土特产拿出来,摆到树江家对面的公路上卖。这个大学生在外求学,见多识广,她知道自己的摊位摆在树江家门口,就会被很多人看到,这样东西卖出去的几率就高,生意还不错。村里人看到后,也纷纷把家里的火腿、盐、乳腐、豆豉、葵花、大白豆等拿出来摆在树江家对面卖,后来村民摆摊统一到村口,更规范了。 对于大自然的馈赠,诺邓人一代代感恩着。从2012年开始,食品安全就成树江心里最大的担心。看着自家生意火爆,树江一面高兴,可也担心,随着对健康、绿色食品的需求,能否给客人安全放心的食品已迫在眉睫,树江和父亲商量后,决定为诺邓火腿做些什么事,树江用一年的时间跑了大大小小的部门后,2013年成功注册了“云龙县诺邓盐泉火腿有限公司”,注册公司的目的最主要的就是保护诺邓火腿,保护祖祖辈辈的手艺。诺邓火腿不是树江一家發明的,也不是村里哪家人发明的,村子祖祖辈辈就腌制火腿,家家户户都会腌制火腿,多少代诺邓人从没有想过要把火腿做了卖出去,因为贫穷,没有人敢想这样的办法,因为贫穷,没有人有这样的实力,没有人有那么多闲钱用来压在火腿上。
如今老黄年纪大了,早没有腌制火腿,老黄没有做大生意,也没有赚大钱,可树江是有条件,有能力做大生意、赚大钱的,可树江没有。在2012年到2104年,很多外地客商看到诺邓火腿的商机,纷纷找到树江,想和树江合作做生意,把诺邓火腿做大,可树江都拒绝,这些年树江只是做着自己的火腿。
如今,村子开起很多农家乐和客栈,树江家的客栈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开的。聊着聊着,提到今后的发展,树江是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的,他说,做火腿的量,一年控制在3000多只左右,以后也不会增加太多。就现在自家做火腿的量和销售来看,这是一个基本饱和的数据,诺邓火腿的优势在原料上,熬制诺邓盐的卤水浓度高,不含碘,可熬不出那么多的盐。树江注册公司也是为顾客消除安全的顾虑,家里的火腿是合法、合理、安全的。以前树江家就做着小作坊,那时对食品安全这些不怎么理解,可随着客人的增多,诺邓火腿的市场需求不断剧增,树江才下决心注册公司,保护火腿。
在生意火爆的几年,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这样的初心不曾改变,保持原生态、做原生态的饮食,传承诺邓盐食文化,是老黄和树江的初心,别人怎么做不管,可树江一定会坚持。
5
时间真是太快,从我第一次到这里,转眼8年过去,8年后当我和树江聊起家里的变化和村子变化时,树江特别欣慰。
树江对火腿的感情来自小时候,过年过节谁家煮火腿,整个村子就是火腿的味道,远远的就能闻到火腿的香味,那个香,闻闻就能流出口水。
其实,火腿除了煮熟这样切片吃,还有很多做法。这次在老黄家我还品尝到火腿炒青笋,红色温暖的火腿搭配上绿丝丝的青笋,入口清爽。还有火腿饭团,把热腾腾的米饭和炒熟的火腿丁混在一起,加上细葱翻炒均匀,用手趁热团在一起,饭香、火腿香,别有一番滋味。诺邓很多当地的菜肴,都喜欢搭配上火腿,以增加香味和质感,单单我吃饭时见到的从树江家厨房里加工出来的就不下八九种,但最诱人的还是煮熟切片装成一盘,净肉。
看了树江制作的过程和他那不大的“火腿森林”,我想在树江心里诺邓火腿就是自己一生要去制作的味道。
村里都做火腿,用的都是诺邓的盐巴腌制,腌制时间也是每年寒冬腊月,可细细品尝,每家火腿的味道又有点不一样,这是个关于手艺的问题,也是个关于时间、关于感情的问题,时间的长短,感情的多少,浓或淡都会影响火腿的味道。这些或浓或淡的味道也渐渐影响着村庄,曾经盐业经济繁荣、马帮云集的村庄,如今安安静静。这次行走古村,我能见到倾斜的土坯墙,可并不用担心它会倒塌,一堵被时光和岁月打磨的土墙,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固得多,牢固得多。行走古村,能见到长着苔藓的青瓦,可并不用焦虑它会腐蚀青瓦,一片没有生命的瓦有了生命的迹象,它比我们想的要有生命力。
坐在树江家的院里,就闻到诺邓火腿的味道,很香、很浓。这时,树江又把刚煮好的切片的火腿放在桌上,让我再尝尝。只见一片片厚度适中,颜色鲜红的火腿片,整齐地摆在白色的瓷盘里,泛着光,飘着味,忍不住夹起一块放在嘴里,嚼一口,肉质细腻爽滑,咸味适中,整个口腔都是浓浓的火腿香味,久久不散。
远处,墙上挂着苞谷、簸箕,还挂了红灯笼,颇有点丽江、大理的情调。可在这里,没有车水马龙的灯光,没有夜夜笙歌的酒吧。每一个到这里的人可以和我一样坐在院子喝茶、品火腿、闲聊。这就是属于是诺邓的情调。
树江家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坚持初心,自己做火腿自己卖火腿,自己保护自己的火腿。这些年树江没有把火腿规模越做越大,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树江不会做生意,可我觉得树江特别会做生意,树江只想做自己的诺邓火腿,诺邓火腿还保留最初的味道,不过度消耗。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个“原村经营”的词汇。
我想,诺邓在今日还有它的魅力,是诺邓还更多是保持原村经营,村里的客栈多是本地村民自己开,村民自己参与自己保护,村民不被边缘,这样无疑对古村有了很多的保护,更多的感情。
老黄一直坚持,那是诺邓一代代传承的工艺,树江一直坚持,那是树江小时候的味道。老黄和树江一直坚持做属于诺邓的火腿,坚持始终如一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