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交往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受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受到一定制约。文章首先阐述了城市规划对交往的影响,接着分析了户外活动与交往的关系,并得出户外活动能够为交往创造条件这一结论,最后给出利用城市规划来增加交往的方法,从而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交往;规划设计;户外活动;城市规划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却变少了。如果人与人之间缺少交往,则会造成一系列问题,如高自杀率,高犯罪率,人与人之间冷漠,相互不信任等。交往减少可能会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手机的普及、社会的压力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等,都让人忽略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魅力。但是还有一项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交往实际上是受规划所“控制”。因此,本文从城市规划对交往的影响入手,研究利用城市规划提高交往的方法。
一、城市规划与交往
(一)历史背景
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比较专业的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此时,城市的发展由规划师介入,规划师更加注重视觉效果及建筑空间效果,让城市变为了一件艺术品。虽然他们对交通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也对空间效果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根本上忽略了居民的根本需求以及城市的功能分区。
1930年左右,功能主义是规划设计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功能主义基于医学知识的兴起,开始关注人的健康问题,例如通风、房子向南布置、采光照明等。不可否认,他们对人们原来不卫生的生活条件进行了一定改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起文艺复兴时期来说,功能主义时期对人的健康问题进行了重点关注,但忽视了户外活动、公共空间、相互交往。更荒诞的是,这样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规划师奉为经典。
(二)城市规划对交往的影响
就现代建筑来说,因规划而导致的问题很多,最为明显的就是高层建筑。高层建筑比低矮建筑的人口要多,但是在户外逗留人数却远远少于低矮建筑。分析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高层建筑出入不便,人一旦上楼,便不想花力气再下楼。例如,对于人们具有极大吸引力的活动,即便看到楼下有活动发生,但考虑到高楼层带来的出入不便,人们也不愿意下楼。相反,低矮建筑出入方便,可以轻易到达目的地。第二个方面是,高层建筑功能形式单一,不利于不同功能需求的人们聚集在同一空间内。第三个方面是,高层建筑周边的小气候很差,而低层建筑周边的小气候则好很多,夏天会比高层建筑长两个月,更利于休息和逗留。此外,在别的方面,例如公共设施、空間尺度等也会对交往造成影响。因此,城市规划对于交往显得极为重要。
二、户外活动与交往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户外活动是交往的前提。如果没有户外活动,人们便不会出来与人相见,更别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下面将详细分析户外活动与交往的关系。
(一)户外活动类型分析
户外活动大致分为三类,即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及社会性活动。下面分别进行具体介绍。
必要性活动是指上学、工作等这一类必须要去做的事情。必要性活动基本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但良好的物质环境会延长必要性活动的时间。
自发性活动是指根据自己的意愿、情绪及时间等有选择性的活动,例如散步、休息等。通常自发性活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物质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
社会性活动是指非个人独立完成的活动,通常由前两种活动发展而来。对中国矿业大学学生调研发现,每天下课回宿舍的学生(属于必要性活动)在他们必经之路若举办演唱会,有兴趣的学生就会停下来去看一看(属于自发性活动),这时因相同兴趣被聚集在演唱会周边的学生就很容易发生攀谈,从而产生社会性活动。因此,想要促使社会性活动的发生,就要改变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
(二)户外活动与交往的关系
在户外活动中,通常有五种接触。按接触强度由低到高分为被动式接触、偶然接触、熟人、朋友和亲密朋友。如果没有户外活动,最低程度的接触就不会出现,也不会出现更为复杂的接触。
经对山西省忻州市面积较小的小区调研发现,在天气良好的一天,下午4点,有一个老人在户外晒太阳,路过的邻居便会停下脚步与其攀谈。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下午5点时,这里聚集了更多的人,此时不仅限于聊天,还出现了下棋和打牌等活动。调研结果表明,当一个活动发生后,就会萌发新的活动,随着活动的丰富,小区便有了生气。当然,这些活动的发生与合适的物质环境是必不可分的。
(三)户外活动为交往创造了条件
经对长沙街头调研得知,在橘子洲大桥湘江中路的位置,晚上有一位街头歌手在演唱(自发性活动),他的周边聚集了很多人,这些人以歌手为中心,四周发散分布。其实来大桥边的人,能够停留下来的大多都是为了在江边小坐,欣赏一下美景(自发性活动,被动式接触),当有这样一个活动,就会把人群吸引了过去。人们不再是简单欣赏美景,而是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人们更愿意在有歌声的周围休息。与别的位置相比,街头歌手身边的人相对来讲是最多的。街头歌手不时地也会与观众进行互动(社会性活动,偶然的接触)。橘子洲大桥的这位街头歌手,不论对人心理的把握,还是客观条件的把握都很好。一方面是因为在橘子洲大桥边停留的人大多是来休闲的,他们有时间,有心情。另一方面,街头歌手选择的地方有设置很多座椅而且还邻江,周边树木较多属于半私密性空间。人们不需要担心参与活动就得站着,或是完全暴露自己,或是就看不到美丽的江景。综上所述,这些因素足以让人参与户外活动,从而为交往创造条件。
三、利用城市规划增加交往的方法
通过分析城市规划对交往的影响及户外活动与交往的关系,可知,规划为交往创造了硬性条件,而户外活动是交往的前提。因此,接下来谈谈如何利用城市规划提高人的户外活动,从而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一)改善小气候
自发性活动及社会性活动受物质环境影响较大,同时也决定了停留时间的长短。在规划设计中,对于天气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人们不会选择在过热或过冷等比较极端的天气下停留,而更倾向于宜人的气候。例如对于烈日下空无一人的广场,由于广场上没有任何可以遮阳的东西,人们更愿意在广场边的比较阴凉的建筑物下停留。通常,夏天烈日下的广场只有晚上才会发挥一些作用。其实,高层建筑和低层建筑的小气候也有明显的差别。据统计,低层建筑的城市中易于户外活动的时数要比高层建筑的城市多一倍。
在规划时,完全可以利用小气候来改善停留地的天气条件。小气候可分为森林小气候和湖泊小气候等。在森林小气候中,太阳辐射的到达量比空旷场地少,森林的密度越大,太阳辐射就越小。另外,森林也有利于减小风速。因此,规划时可以利用森林小气候的特点,适当改变植物密度和植物位置,实现对温度、风速的把握,从而达到预期效果。对于湖泊小气候,其广泛应用于夏季。由于水在蒸发的过程中要吸收热量,造成有水区域周围的温度就相对较低,从而在夏季就会感觉到凉快。因此,规划时可以利用湖泊小气候的特点,实现对周围温度的把握及控制,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二)设置合理的空间及公共设施
通常,人们喜欢在建筑物周围、遮蔽物处、柱子边、广场边缘、空间的过渡区及台阶处停留。例如公园里,一个凹形有遮蔽物的小广场就会比四周开阔的地方人多一些。在柱子边停留,柱子会给人一个支点,让人可以暂时缓解疲劳。在广场边缘停留,相比在广场中心停留,边缘停留不会让你变成所有人的视觉中心点。这时候,广场周围就需要一些座椅等设施来满足人们停留。在空间过渡区停留,可以让人们随意出入不同空间,不用费神去思考,并且还可以看到不同空间活动。
经对山西省忻州市东楼村调研发现,在主要街道,房屋的大门是相对的。一些村民喜欢在门口停留,会做一些家务事,或者聊天,或者进行娱乐活动。因为在门口是最自然的区域,在门口可以随时回到屋内,又可以在外边站一会。若是想要去街上,一步就可以实现。而家务事一定程度上变为一种借口,他們可以观看街上的一些活动,又不会觉得无所事事。要是有人在门口没有座椅之类的东西时,就会选择倚靠在门边,或者坐在台阶上。所以在规划时可以充分考虑上述内容,让人能够停留下来。
(三)实现功能整合
单一的功能分区总是让人很乏味,若是能够将不同类型的功能分区整合起来,就大大提高了人户外活动的几率。
经对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调研发现,在傍晚时分,梅苑(学生宿舍区)楼下有很多小商贩在此摆摊进行商业活动,而商业活动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在下课后在这里购买晚餐。这些学生若是遇上熟人,会进行攀谈,或者在附近找个地方一起吃晚餐,从一个人的活动变为二个人的活动,从而增加了交往,有可能还会引发别的活动。第二类学生不参与商业活动,而是被商业活动的氛围吸引而来围观。他们会选择坐在附近,与相约的同学聊天。第三类学生选择行走在有商业活动的路段而回宿舍,因为他们觉得这里人多,行走更有安全感。但一年后,这里的商业活动因为学校整改而不复存在。整改后,梅苑宿舍楼下灯光更加黯淡了,显得只是一片黑暗和寂静。为此,很多学生变得不愿意走这里,而是顺着最快的路径回宿舍。即便有学生从这里路过,也不会停留,更别说学生愿意在这里小坐,聊天。没有了商业活动,这里的功能只剩下住宿,而单一的功能减少了交往的机会。因此,规划时应适当考虑活动区域的功能整合问题,从而为交往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结语
城市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变得朝气蓬勃。城市规划作为影响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本文从城市规划对交往的影响入手,得出了三条利用城市规划来增加交往的方法,希望籍此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Jan Gehl.“Soft edges”in residential streets[J].Housing Theory & Society,1986,(02):89-102.
[2]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张伟,吴金云.浅谈老年人行为与环境景观的关系[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11).
[4]吴文汐.网络交往空间形态的演变逻辑及趋势展望[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5):115-119.
[5]李国华,钟卫华,龚松青等.没有树的城市:高原寒冷地区城市设计研究——以西藏那曲城区控规及城市设计为例[C].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0.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关键词:交往;规划设计;户外活动;城市规划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却变少了。如果人与人之间缺少交往,则会造成一系列问题,如高自杀率,高犯罪率,人与人之间冷漠,相互不信任等。交往减少可能会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手机的普及、社会的压力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等,都让人忽略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魅力。但是还有一项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交往实际上是受规划所“控制”。因此,本文从城市规划对交往的影响入手,研究利用城市规划提高交往的方法。
一、城市规划与交往
(一)历史背景
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比较专业的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此时,城市的发展由规划师介入,规划师更加注重视觉效果及建筑空间效果,让城市变为了一件艺术品。虽然他们对交通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也对空间效果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根本上忽略了居民的根本需求以及城市的功能分区。
1930年左右,功能主义是规划设计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功能主义基于医学知识的兴起,开始关注人的健康问题,例如通风、房子向南布置、采光照明等。不可否认,他们对人们原来不卫生的生活条件进行了一定改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起文艺复兴时期来说,功能主义时期对人的健康问题进行了重点关注,但忽视了户外活动、公共空间、相互交往。更荒诞的是,这样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规划师奉为经典。
(二)城市规划对交往的影响
就现代建筑来说,因规划而导致的问题很多,最为明显的就是高层建筑。高层建筑比低矮建筑的人口要多,但是在户外逗留人数却远远少于低矮建筑。分析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高层建筑出入不便,人一旦上楼,便不想花力气再下楼。例如,对于人们具有极大吸引力的活动,即便看到楼下有活动发生,但考虑到高楼层带来的出入不便,人们也不愿意下楼。相反,低矮建筑出入方便,可以轻易到达目的地。第二个方面是,高层建筑功能形式单一,不利于不同功能需求的人们聚集在同一空间内。第三个方面是,高层建筑周边的小气候很差,而低层建筑周边的小气候则好很多,夏天会比高层建筑长两个月,更利于休息和逗留。此外,在别的方面,例如公共设施、空間尺度等也会对交往造成影响。因此,城市规划对于交往显得极为重要。
二、户外活动与交往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户外活动是交往的前提。如果没有户外活动,人们便不会出来与人相见,更别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下面将详细分析户外活动与交往的关系。
(一)户外活动类型分析
户外活动大致分为三类,即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及社会性活动。下面分别进行具体介绍。
必要性活动是指上学、工作等这一类必须要去做的事情。必要性活动基本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但良好的物质环境会延长必要性活动的时间。
自发性活动是指根据自己的意愿、情绪及时间等有选择性的活动,例如散步、休息等。通常自发性活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物质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
社会性活动是指非个人独立完成的活动,通常由前两种活动发展而来。对中国矿业大学学生调研发现,每天下课回宿舍的学生(属于必要性活动)在他们必经之路若举办演唱会,有兴趣的学生就会停下来去看一看(属于自发性活动),这时因相同兴趣被聚集在演唱会周边的学生就很容易发生攀谈,从而产生社会性活动。因此,想要促使社会性活动的发生,就要改变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
(二)户外活动与交往的关系
在户外活动中,通常有五种接触。按接触强度由低到高分为被动式接触、偶然接触、熟人、朋友和亲密朋友。如果没有户外活动,最低程度的接触就不会出现,也不会出现更为复杂的接触。
经对山西省忻州市面积较小的小区调研发现,在天气良好的一天,下午4点,有一个老人在户外晒太阳,路过的邻居便会停下脚步与其攀谈。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下午5点时,这里聚集了更多的人,此时不仅限于聊天,还出现了下棋和打牌等活动。调研结果表明,当一个活动发生后,就会萌发新的活动,随着活动的丰富,小区便有了生气。当然,这些活动的发生与合适的物质环境是必不可分的。
(三)户外活动为交往创造了条件
经对长沙街头调研得知,在橘子洲大桥湘江中路的位置,晚上有一位街头歌手在演唱(自发性活动),他的周边聚集了很多人,这些人以歌手为中心,四周发散分布。其实来大桥边的人,能够停留下来的大多都是为了在江边小坐,欣赏一下美景(自发性活动,被动式接触),当有这样一个活动,就会把人群吸引了过去。人们不再是简单欣赏美景,而是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人们更愿意在有歌声的周围休息。与别的位置相比,街头歌手身边的人相对来讲是最多的。街头歌手不时地也会与观众进行互动(社会性活动,偶然的接触)。橘子洲大桥的这位街头歌手,不论对人心理的把握,还是客观条件的把握都很好。一方面是因为在橘子洲大桥边停留的人大多是来休闲的,他们有时间,有心情。另一方面,街头歌手选择的地方有设置很多座椅而且还邻江,周边树木较多属于半私密性空间。人们不需要担心参与活动就得站着,或是完全暴露自己,或是就看不到美丽的江景。综上所述,这些因素足以让人参与户外活动,从而为交往创造条件。
三、利用城市规划增加交往的方法
通过分析城市规划对交往的影响及户外活动与交往的关系,可知,规划为交往创造了硬性条件,而户外活动是交往的前提。因此,接下来谈谈如何利用城市规划提高人的户外活动,从而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一)改善小气候
自发性活动及社会性活动受物质环境影响较大,同时也决定了停留时间的长短。在规划设计中,对于天气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人们不会选择在过热或过冷等比较极端的天气下停留,而更倾向于宜人的气候。例如对于烈日下空无一人的广场,由于广场上没有任何可以遮阳的东西,人们更愿意在广场边的比较阴凉的建筑物下停留。通常,夏天烈日下的广场只有晚上才会发挥一些作用。其实,高层建筑和低层建筑的小气候也有明显的差别。据统计,低层建筑的城市中易于户外活动的时数要比高层建筑的城市多一倍。
在规划时,完全可以利用小气候来改善停留地的天气条件。小气候可分为森林小气候和湖泊小气候等。在森林小气候中,太阳辐射的到达量比空旷场地少,森林的密度越大,太阳辐射就越小。另外,森林也有利于减小风速。因此,规划时可以利用森林小气候的特点,适当改变植物密度和植物位置,实现对温度、风速的把握,从而达到预期效果。对于湖泊小气候,其广泛应用于夏季。由于水在蒸发的过程中要吸收热量,造成有水区域周围的温度就相对较低,从而在夏季就会感觉到凉快。因此,规划时可以利用湖泊小气候的特点,实现对周围温度的把握及控制,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二)设置合理的空间及公共设施
通常,人们喜欢在建筑物周围、遮蔽物处、柱子边、广场边缘、空间的过渡区及台阶处停留。例如公园里,一个凹形有遮蔽物的小广场就会比四周开阔的地方人多一些。在柱子边停留,柱子会给人一个支点,让人可以暂时缓解疲劳。在广场边缘停留,相比在广场中心停留,边缘停留不会让你变成所有人的视觉中心点。这时候,广场周围就需要一些座椅等设施来满足人们停留。在空间过渡区停留,可以让人们随意出入不同空间,不用费神去思考,并且还可以看到不同空间活动。
经对山西省忻州市东楼村调研发现,在主要街道,房屋的大门是相对的。一些村民喜欢在门口停留,会做一些家务事,或者聊天,或者进行娱乐活动。因为在门口是最自然的区域,在门口可以随时回到屋内,又可以在外边站一会。若是想要去街上,一步就可以实现。而家务事一定程度上变为一种借口,他們可以观看街上的一些活动,又不会觉得无所事事。要是有人在门口没有座椅之类的东西时,就会选择倚靠在门边,或者坐在台阶上。所以在规划时可以充分考虑上述内容,让人能够停留下来。
(三)实现功能整合
单一的功能分区总是让人很乏味,若是能够将不同类型的功能分区整合起来,就大大提高了人户外活动的几率。
经对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调研发现,在傍晚时分,梅苑(学生宿舍区)楼下有很多小商贩在此摆摊进行商业活动,而商业活动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在下课后在这里购买晚餐。这些学生若是遇上熟人,会进行攀谈,或者在附近找个地方一起吃晚餐,从一个人的活动变为二个人的活动,从而增加了交往,有可能还会引发别的活动。第二类学生不参与商业活动,而是被商业活动的氛围吸引而来围观。他们会选择坐在附近,与相约的同学聊天。第三类学生选择行走在有商业活动的路段而回宿舍,因为他们觉得这里人多,行走更有安全感。但一年后,这里的商业活动因为学校整改而不复存在。整改后,梅苑宿舍楼下灯光更加黯淡了,显得只是一片黑暗和寂静。为此,很多学生变得不愿意走这里,而是顺着最快的路径回宿舍。即便有学生从这里路过,也不会停留,更别说学生愿意在这里小坐,聊天。没有了商业活动,这里的功能只剩下住宿,而单一的功能减少了交往的机会。因此,规划时应适当考虑活动区域的功能整合问题,从而为交往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结语
城市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变得朝气蓬勃。城市规划作为影响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本文从城市规划对交往的影响入手,得出了三条利用城市规划来增加交往的方法,希望籍此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Jan Gehl.“Soft edges”in residential streets[J].Housing Theory & Society,1986,(02):89-102.
[2]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张伟,吴金云.浅谈老年人行为与环境景观的关系[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11).
[4]吴文汐.网络交往空间形态的演变逻辑及趋势展望[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5):115-119.
[5]李国华,钟卫华,龚松青等.没有树的城市:高原寒冷地区城市设计研究——以西藏那曲城区控规及城市设计为例[C].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0.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