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辜会谈”的成因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来源 :当代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uask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4月27-29日,海峡两岸人士以民间名义公开进行的最高层次的会谈--“汪辜会谈”,这是两岸隔绝40多年首次公开高层商谈.1989-1993年中美关系的新变化和台湾问题的凸显,是“汪辜会谈”实现的重要背景,此外,通过政治谈判实现统一逐渐成为共识、台湾当局的现实政治需要及两岸经贸的长足发展都使“汪辜会谈”的实现呈现出不可扭转的趋势.在“汪辜会谈”的预备性磋商中,“一个中国”原则如何表述成为双方商谈的焦点.对于海峡两岸的新变化--“汪辜会谈”,美国的态度是谨慎而模糊的,这反映了美国在此地区的利益.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实质上是既承认口头上的“一个中国”的原则,又不愿意接受两岸事实上的“统一”,以保持两岸军事政治平衡为手段,维持海峡两岸“分治”的局面.
其他文献
有关太平天国的外交思想及其对外政治 ,史学界历来有拔高之嫌。实际上 ,天朝的基本对外政策始终是 :从共同信奉基督教出发 ,力图使“洋兄弟”在太平天国与清的对立中严守中立
抗战文化是以民族大义为前提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文化。抗战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这个文化的主流。抗战文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政治性、群众性、批判性。亦即以多元政治
却缘宋徽宗沉湎道术和有以道治国、政教合一的思想倾向,道士林灵素才通过迎合皇帝以及朝廷权贵而得宠幸,从而推动着道教达到了一时的鼎盛.然而,正是因为宗教不过是中世纪中国
本文对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法文化核心组成部分之一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法律文献以及对其所作的汇编和整理情况,作了分析论述。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laws and
在华北农牧交错带,研究放牧强度对新麦草人工草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孔隙度和水分渗透率随之降低,而土壤容重则呈增加趋势.土壤表层(0~10cm
清前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的时期。这既是当时国内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 ,也有处于上升时期的清前期统治集团的运筹之功。然商人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清政府平叛
本文首先介绍了西方学者关于美国对外意识形态的观点,将大国意识、种族等级观念以及对于革命运动的敌视态度视作为美国对外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历史的角度
"9·11"事件提升了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双方达成设立新的俄--北联合理事会及"北约20"机制的协定.对于俄罗斯来说,与北约关系的接近不仅可以阻止北约第二轮东扩的推进,还有可
本文着重论述唐代河曲地域 4个都督府政区的建制沿革、管区变迁和府际边界的基本位置。河曲 4府的建制沿革可分作武德至贞观、永徽至景云、先天至天宝 3个阶段。天宝年间河曲
本文通过爬梳墓志材料 ,结合历史文献 ,对唐后期河北道北部地区屯田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了探讨。与唐前期相比 ,后期本区军镇的生产性质明显加强 ,出现生产与防御并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