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天津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源地。而今,天津又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永久赛场,还是我国惟一一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为什么是天津?很多人追问。
6月27日天津以其特有的方式迎接八方来客。8000多名代表汇聚这块“众水所钟”的宝地,接受全国职业技能大賽的检阅。并且,从今年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将永久性落户天津。这既是鼓励,也是对天津作为我国唯一一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褒扬。
“试行”天津,是历史更是现在
“天津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天津人都有这样一份自豪。翻开天津的近代教育史,发现这是一部“工学结合”值得被浓浓书写的历史。“南上海,北天津”——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的天津,在“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下,伴随着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一些企业相继开设了实习工厂传习工艺技术,启发工商知识——这就是职业教育模式的雏形:边工边学。
历史的年轮驶入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国内经济建设进入新的轨道。1958年,天津国棉一厂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半工半读的学校。随之,一个声音穿越时空的隧道一直冲击着世世代代探索职教模式的有识之士。那便是1958年刘少奇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而这一报告正是基于对天津首创的“半工半读”模式的肯定,“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战略构想亦从天津走向全国。
进入21世纪,天津职业教育又一次走向历史的前沿。2005年8月19日,时任天津市市长戴相龙、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天津签订协议,正式决定在天津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2005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充分肯定了天津的工学模式。
2006年3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和教育部联合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天津职业教育改革在全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先行先试”功能,“创造新经验,提升服务能力”,标志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在天津全面启动。
对于天津人来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落户天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他们甚至认为天津是唯一的选择。这种自信源于历史,也源于新时期天津职教的发展。
试验区之火,可以燎原
什么是试验区?部分人认为:“就是国家政策的适度倾斜。”
但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却认为这是一种简单的认识:“国家政策的适度倾斜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在本质的层面上讲,试验区就是肩负‘先行、先试、出思想、出思路’的责任。它所要承担的风险不是其他地区所能想象的。”
1998年下半年,有关部门以文件形式,要求依托企业行业管理的学校将管理权收归教育部门。但是这样,职业教育如何坚持住自己的特色?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在当时这是个棘手的问题。职教人的教育情怀得到了天津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定下宏伟目标:用八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设成初等、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纵向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贯通的高标准职业教育新体系。
五年一个探索的轮回,2003年,对于天津职教人来说是特殊的一年:坚持的道路没有错——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发生了变化,肯定了行业企业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天津职教人的坚持在那一时刻得到了肯定,先前在压力面前所承担的风险变成了向全国推广的经验。
“对于天津职教人来讲,不管是成为试验区之前还是之后,他们身上本身就具备了试验区人应有的尊重规律,勇于探索、承担风险的特质,这些特质与试验区高度吻合。至于那些认为试验区等同于国家政策的倾斜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是对那些改革先驱的不尊重。”天津市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龙德毅的话掷地有声。
令天津职教人颇感自豪的是,除坚持行业办学以外,天津还有很多创举在全国得到推广,“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师制度等,已形成了“天津模式”,此外转移农村劳动力服务、直接为滨海新区经济建设服务等都是天津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之处。目前,天津职教人还在努力践行着“就业准入制度的推进工作”,在全国率先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上海、青岛等城市纷纷前去取经,形成一个遍地开花的欣喜场面。
永不停步的锐气
成为试验区给天津职业教育改革带来什么?成为试验区之后的天津职业教育和之前有什么区别?
天津职业大学,这座被称之为天津职业教学改革排头兵的学校,它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校长董刚,是排头兵的先锋式人物。提起天津成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时,董刚连用了几个激动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当时特别激动,这是政策上的号角,对于天津职业教育包括我们天津职业大学来说无疑起着加速发展的作用,它给天津职教人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对于很多天津职教人来讲,一开始这个领域是陌生的,因为大家接受的都是高等教育,但是进入这个领域之后,陌生变成了熟悉,熟悉变成了挚爱。我们在根本上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盼望能够让在高考指挥棒下‘失败’的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发光发热。”
课程体系的建设改革是天津职业大学在天津成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之后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
“在2002年的时候,我们按照教育部文件对课程的建设也进行过一次改革,但是那次的改革完全依照本科教育的模式,于无形之间沦为本科的压缩饼干。但这次的改革,是坚持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是真正适合我们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的。”
天津职业大学实训基地的建设步伐也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落户天津而进一步加快。仅2007年,他们为8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新建36个校内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学时比例由原有的53%提高到66%;建设校外实训基地12个;计划总投资2100.93万元。这样的速度是原先所没有的。
“没有成为试验区,改革就不会这么热火朝天,因为这时的天津职业教育已经不仅仅属于天津,还属于全国,天津起到的作用不仅是示范性的,还是启示性的。”董刚说。
如今,天津职业教育模式不仅享誉全国,还走出国门,掀起了与国外学校合作的高潮。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作为“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已举办了3届发展中国家职业学校校长论坛,开办了5期各类短期培训班。至今已累计培训埃塞俄比亚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教师或专家90余人次,堪称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教育领域友好合作的典范。中德职业技术学校引进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以后,建立了模拟企业实际环境的42个实验室和15个实训车间,教室设在车间,实行小班授课,教师讲完之后学生立即上机……
在热火朝天的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中,天津职业教育正带着锐气大步前行。
6月27日天津以其特有的方式迎接八方来客。8000多名代表汇聚这块“众水所钟”的宝地,接受全国职业技能大賽的检阅。并且,从今年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将永久性落户天津。这既是鼓励,也是对天津作为我国唯一一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褒扬。
“试行”天津,是历史更是现在
“天津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天津人都有这样一份自豪。翻开天津的近代教育史,发现这是一部“工学结合”值得被浓浓书写的历史。“南上海,北天津”——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的天津,在“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下,伴随着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一些企业相继开设了实习工厂传习工艺技术,启发工商知识——这就是职业教育模式的雏形:边工边学。
历史的年轮驶入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国内经济建设进入新的轨道。1958年,天津国棉一厂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半工半读的学校。随之,一个声音穿越时空的隧道一直冲击着世世代代探索职教模式的有识之士。那便是1958年刘少奇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而这一报告正是基于对天津首创的“半工半读”模式的肯定,“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战略构想亦从天津走向全国。
进入21世纪,天津职业教育又一次走向历史的前沿。2005年8月19日,时任天津市市长戴相龙、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天津签订协议,正式决定在天津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2005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充分肯定了天津的工学模式。
2006年3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和教育部联合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天津职业教育改革在全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先行先试”功能,“创造新经验,提升服务能力”,标志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在天津全面启动。
对于天津人来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落户天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他们甚至认为天津是唯一的选择。这种自信源于历史,也源于新时期天津职教的发展。
试验区之火,可以燎原
什么是试验区?部分人认为:“就是国家政策的适度倾斜。”
但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却认为这是一种简单的认识:“国家政策的适度倾斜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在本质的层面上讲,试验区就是肩负‘先行、先试、出思想、出思路’的责任。它所要承担的风险不是其他地区所能想象的。”
1998年下半年,有关部门以文件形式,要求依托企业行业管理的学校将管理权收归教育部门。但是这样,职业教育如何坚持住自己的特色?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在当时这是个棘手的问题。职教人的教育情怀得到了天津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定下宏伟目标:用八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设成初等、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纵向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贯通的高标准职业教育新体系。
五年一个探索的轮回,2003年,对于天津职教人来说是特殊的一年:坚持的道路没有错——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发生了变化,肯定了行业企业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天津职教人的坚持在那一时刻得到了肯定,先前在压力面前所承担的风险变成了向全国推广的经验。
“对于天津职教人来讲,不管是成为试验区之前还是之后,他们身上本身就具备了试验区人应有的尊重规律,勇于探索、承担风险的特质,这些特质与试验区高度吻合。至于那些认为试验区等同于国家政策的倾斜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是对那些改革先驱的不尊重。”天津市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龙德毅的话掷地有声。
令天津职教人颇感自豪的是,除坚持行业办学以外,天津还有很多创举在全国得到推广,“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师制度等,已形成了“天津模式”,此外转移农村劳动力服务、直接为滨海新区经济建设服务等都是天津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之处。目前,天津职教人还在努力践行着“就业准入制度的推进工作”,在全国率先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上海、青岛等城市纷纷前去取经,形成一个遍地开花的欣喜场面。
永不停步的锐气
成为试验区给天津职业教育改革带来什么?成为试验区之后的天津职业教育和之前有什么区别?
天津职业大学,这座被称之为天津职业教学改革排头兵的学校,它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校长董刚,是排头兵的先锋式人物。提起天津成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时,董刚连用了几个激动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当时特别激动,这是政策上的号角,对于天津职业教育包括我们天津职业大学来说无疑起着加速发展的作用,它给天津职教人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对于很多天津职教人来讲,一开始这个领域是陌生的,因为大家接受的都是高等教育,但是进入这个领域之后,陌生变成了熟悉,熟悉变成了挚爱。我们在根本上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盼望能够让在高考指挥棒下‘失败’的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发光发热。”
课程体系的建设改革是天津职业大学在天津成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之后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
“在2002年的时候,我们按照教育部文件对课程的建设也进行过一次改革,但是那次的改革完全依照本科教育的模式,于无形之间沦为本科的压缩饼干。但这次的改革,是坚持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是真正适合我们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的。”
天津职业大学实训基地的建设步伐也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落户天津而进一步加快。仅2007年,他们为8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新建36个校内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学时比例由原有的53%提高到66%;建设校外实训基地12个;计划总投资2100.93万元。这样的速度是原先所没有的。
“没有成为试验区,改革就不会这么热火朝天,因为这时的天津职业教育已经不仅仅属于天津,还属于全国,天津起到的作用不仅是示范性的,还是启示性的。”董刚说。
如今,天津职业教育模式不仅享誉全国,还走出国门,掀起了与国外学校合作的高潮。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作为“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已举办了3届发展中国家职业学校校长论坛,开办了5期各类短期培训班。至今已累计培训埃塞俄比亚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教师或专家90余人次,堪称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教育领域友好合作的典范。中德职业技术学校引进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以后,建立了模拟企业实际环境的42个实验室和15个实训车间,教室设在车间,实行小班授课,教师讲完之后学生立即上机……
在热火朝天的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中,天津职业教育正带着锐气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