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巨猿是猩猩家族的早期成员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王伟教授与哥本哈根大学Enrico Cappellini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距今193万年的巨猿化石中成功提取遗传信息,并确认了这个早已灭绝的物种与亚洲猩猩存在密切的演化关系,这是在亚热带地区的化石中首次提取年代如此古老的蛋白质证据。研究论文发表于Nature。利用古代蛋白质测序技术,研究人员从190万年前的巨猿牙齿中成功获取了遗传信息。首次从来自亚热带地区如此古老的化石中成功提取遗传信息。研究表明,巨猿这一曾经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大的灵长类动物,与现在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亚洲猩猩具有最为密切的亲缘关系;巨猿大约在1200万年前从猩猩的家族中分离出来,并独立演化。
缅甸琥珀中的空中食虫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领衔、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瑞安·麦凯勒教授(Ryan C. McKellar)、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籍研究员邹晶梅(Jingmai K. O’Connor)与英良世界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等学者组成团队,对缅甸琥珀中发现的一件特别的古鸟化石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对理解古鸟类的多样性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意义。研究论文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标本具有大而弯曲的脚爪,脚爪较扁,横截面形态和现生树栖鸟类相似,而不同于地栖类;标本的远端趾节相对较长,这是树栖鸟类才具有的特征,而地栖鸟类近端趾节较长。
寒武纪早期不同高肌虫附肢结构的差异揭示了干群真节肢动物躯体模式的多样化
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侯先光研究员、刘煜研究员等与国内外合作者,对世界自然遗产“澄江生物群”中的高肌虫类化石进行了全新的形态学研究,相关论文发表于Communications Biology。以介壳形态为基础而进行的寒武纪节肢动物的分类学工作,由于未能全面地涵盖软躯体形态信息而存在严重偏颇,并且极大地低估了早期节肢动物,尤其是双瓣壳类节肢动物的物种多样性。该研究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早期节肢动物已经通过进化辐射,独立地演化出各种各样的身体形态,以适应和占据不同的生态环境。
白垩纪缅甸琥珀中发现最早的有花植物昆虫传粉证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员、李建国研究员等人和美国David Dilcher教授合作,在白垩纪中期(约1亿年前)缅甸琥珀中发现了真双子叶植物经花蚤科甲虫进行传粉的直接证据。研究论文发表于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该研究结果证实了许久以来学者们关于白垩纪甲虫是早期被子植物传粉者的猜想,填补了早期被子植物虫媒授粉证据的空白,为解答达尔文的“讨厌之谜”提供了一个关键证据。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是当今最繁盛的植物类群。化石记录显示被子植物在白垩纪中期突然大量出现。达尔文将这一“反常现象”称为“讨厌之谜”。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王伟教授与哥本哈根大学Enrico Cappellini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距今193万年的巨猿化石中成功提取遗传信息,并确认了这个早已灭绝的物种与亚洲猩猩存在密切的演化关系,这是在亚热带地区的化石中首次提取年代如此古老的蛋白质证据。研究论文发表于Nature。利用古代蛋白质测序技术,研究人员从190万年前的巨猿牙齿中成功获取了遗传信息。首次从来自亚热带地区如此古老的化石中成功提取遗传信息。研究表明,巨猿这一曾经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大的灵长类动物,与现在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亚洲猩猩具有最为密切的亲缘关系;巨猿大约在1200万年前从猩猩的家族中分离出来,并独立演化。
缅甸琥珀中的空中食虫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领衔、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瑞安·麦凯勒教授(Ryan C. McKellar)、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籍研究员邹晶梅(Jingmai K. O’Connor)与英良世界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等学者组成团队,对缅甸琥珀中发现的一件特别的古鸟化石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对理解古鸟类的多样性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意义。研究论文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标本具有大而弯曲的脚爪,脚爪较扁,横截面形态和现生树栖鸟类相似,而不同于地栖类;标本的远端趾节相对较长,这是树栖鸟类才具有的特征,而地栖鸟类近端趾节较长。
寒武纪早期不同高肌虫附肢结构的差异揭示了干群真节肢动物躯体模式的多样化
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侯先光研究员、刘煜研究员等与国内外合作者,对世界自然遗产“澄江生物群”中的高肌虫类化石进行了全新的形态学研究,相关论文发表于Communications Biology。以介壳形态为基础而进行的寒武纪节肢动物的分类学工作,由于未能全面地涵盖软躯体形态信息而存在严重偏颇,并且极大地低估了早期节肢动物,尤其是双瓣壳类节肢动物的物种多样性。该研究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早期节肢动物已经通过进化辐射,独立地演化出各种各样的身体形态,以适应和占据不同的生态环境。
白垩纪缅甸琥珀中发现最早的有花植物昆虫传粉证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员、李建国研究员等人和美国David Dilcher教授合作,在白垩纪中期(约1亿年前)缅甸琥珀中发现了真双子叶植物经花蚤科甲虫进行传粉的直接证据。研究论文发表于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该研究结果证实了许久以来学者们关于白垩纪甲虫是早期被子植物传粉者的猜想,填补了早期被子植物虫媒授粉证据的空白,为解答达尔文的“讨厌之谜”提供了一个关键证据。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是当今最繁盛的植物类群。化石记录显示被子植物在白垩纪中期突然大量出现。达尔文将这一“反常现象”称为“讨厌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