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动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 培养学生台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文章围绕展开体验式动手实践操作、开展探索性动手实践操作和增加应用性动手实践操作三大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动手操作实践;知识构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作为小学数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下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 同时也是学生探索新知识和获得数学经验的重要手段,在新课改背景下逐步引起教师的重视。因此,深入分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意义,探析具体培养策略,对于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
一、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动力
小学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概念、原理和定律等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小学生而言,理解、学习及掌握具有较大的难度,久而久之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性,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将有利于数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猜想、探索和验证等系列学习过程,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愉悦的感受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思维和数学经验的积累是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而建立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的展开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经验,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在课堂教学中,为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效率,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探究成果的分享,使学生能相互监督提醒 .
二、小学数学中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设立实际操作活动是提高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基本前提条件,因此,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最关键 也最根本的途径便在于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设立各式各样的实际操作活动。而动手实践操作能“积
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和转变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遵循从“感性经验一思维经验一应用性经验"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原则, 积极采取有效策略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一)展开体验式动手实践操作
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首先是建立于感性经验认知的层次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须重视数学活动感性经验的积累过程,适度增加开展与教学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增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特别是体验式动手实践操作的环节, 从而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感悟和内化。在“认识周长”一课教学时,笔者通过在课堂中渗透数学结合”思想,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周长的本质。笔者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提供每个小组若干等长的绳子,让每组学生上台领取一组绳子后,将绳子围绕成一个形状封闭的如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引导学生测量和计算出所围成图形的周长。在课堂后半段时间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如何测量和计算所围的图形周长?”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数学结合思想将周长的"形”与“数”融合,并区分清楚二者的区别,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 加深学生对于“周长这一概念的认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他们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感性经验。
(二)开展探索性动手实践操作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知识看似简单,实则较为复杂,且不少知识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因此在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须通过开展探索性动手实践操作以培养学生对于抽象概念和逻辑能力的认知,通过动手实践操作的引导学生完成分析、解决问题,掌握相关技巧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 ,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工具播放视频,展示世界各国车轮的考古图片及其发展历史,其中设置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车轮为什么没有方形?车轮制作选择圆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猜想、探索、对比和说理解释等环节,充分发散学生思维理解和掌握“圓”的基本性质。在学生发言中可以明显发现学生对于问题的解释停留于形车轮的棱角会引起颠簸,难以触及“圆”的特性。笔者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的同时,要求学生以圆规等工具画圆和测量圆的半径,并以说理的方式说明发现的问题及原因。最后笔者总结车轮做成圆形的原因在于车轴到地面的距离保持不变以保证行驶平稳这一“圆”的特性。 在这一探索过程中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参与,在循循善诱中实现学生对于圆的认识从表象到本质的升华,从而完成数学活动思维性经验的积累。
(三)增加应用性动手实践操作
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并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而教导学生数学知识的最终目标也在于应用,在于培养学生以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在对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之时,教师需要增加应用性动手操作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在“组合图形的面积”- -课教学时,笔者考虑教学重难点在于运用一题多 解的方式解决问题,因此设置教学情境: “思考装修时如何做到让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地板砖的铺设做到用料最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采用纸板模型的形式探究问题的解决策略,寻找规格最合适的地板砖。整个教学围绕提高学生数学活动应用性经验而展开,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和拓展创造性思维。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要以实践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为目标,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的猜想、观察、实验、验证、总结、反思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实现数学教学的形象化,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同时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查素娥.把握核心,抓住关键——小学数学课堂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J].求学,2021(35):27-28.
[2]李鹏.大概念视域下小学数学整单元教学策略探究——以人教版四年级《运算定律》为例[J].考试周刊,2021(70):58-6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动手操作实践;知识构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作为小学数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下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 同时也是学生探索新知识和获得数学经验的重要手段,在新课改背景下逐步引起教师的重视。因此,深入分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意义,探析具体培养策略,对于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
一、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动力
小学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概念、原理和定律等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小学生而言,理解、学习及掌握具有较大的难度,久而久之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性,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将有利于数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猜想、探索和验证等系列学习过程,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愉悦的感受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思维和数学经验的积累是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而建立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的展开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经验,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在课堂教学中,为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效率,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探究成果的分享,使学生能相互监督提醒 .
二、小学数学中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设立实际操作活动是提高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基本前提条件,因此,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最关键 也最根本的途径便在于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设立各式各样的实际操作活动。而动手实践操作能“积
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和转变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遵循从“感性经验一思维经验一应用性经验"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原则, 积极采取有效策略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一)展开体验式动手实践操作
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首先是建立于感性经验认知的层次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须重视数学活动感性经验的积累过程,适度增加开展与教学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增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特别是体验式动手实践操作的环节, 从而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感悟和内化。在“认识周长”一课教学时,笔者通过在课堂中渗透数学结合”思想,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周长的本质。笔者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提供每个小组若干等长的绳子,让每组学生上台领取一组绳子后,将绳子围绕成一个形状封闭的如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引导学生测量和计算出所围成图形的周长。在课堂后半段时间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如何测量和计算所围的图形周长?”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数学结合思想将周长的"形”与“数”融合,并区分清楚二者的区别,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 加深学生对于“周长这一概念的认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他们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感性经验。
(二)开展探索性动手实践操作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知识看似简单,实则较为复杂,且不少知识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因此在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须通过开展探索性动手实践操作以培养学生对于抽象概念和逻辑能力的认知,通过动手实践操作的引导学生完成分析、解决问题,掌握相关技巧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 ,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工具播放视频,展示世界各国车轮的考古图片及其发展历史,其中设置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车轮为什么没有方形?车轮制作选择圆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猜想、探索、对比和说理解释等环节,充分发散学生思维理解和掌握“圓”的基本性质。在学生发言中可以明显发现学生对于问题的解释停留于形车轮的棱角会引起颠簸,难以触及“圆”的特性。笔者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的同时,要求学生以圆规等工具画圆和测量圆的半径,并以说理的方式说明发现的问题及原因。最后笔者总结车轮做成圆形的原因在于车轴到地面的距离保持不变以保证行驶平稳这一“圆”的特性。 在这一探索过程中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参与,在循循善诱中实现学生对于圆的认识从表象到本质的升华,从而完成数学活动思维性经验的积累。
(三)增加应用性动手实践操作
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并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而教导学生数学知识的最终目标也在于应用,在于培养学生以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在对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之时,教师需要增加应用性动手操作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在“组合图形的面积”- -课教学时,笔者考虑教学重难点在于运用一题多 解的方式解决问题,因此设置教学情境: “思考装修时如何做到让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地板砖的铺设做到用料最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采用纸板模型的形式探究问题的解决策略,寻找规格最合适的地板砖。整个教学围绕提高学生数学活动应用性经验而展开,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和拓展创造性思维。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要以实践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为目标,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的猜想、观察、实验、验证、总结、反思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实现数学教学的形象化,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同时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查素娥.把握核心,抓住关键——小学数学课堂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J].求学,2021(35):27-28.
[2]李鹏.大概念视域下小学数学整单元教学策略探究——以人教版四年级《运算定律》为例[J].考试周刊,2021(70):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