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素质是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职业素质训练系列课程的开设对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规范职业行为,提高职业通用技能起到积极作用,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竞争力与职业发展潜力,满足社会与企业需求,提升就业质量。本文根据民办高校的学生特点,提出了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内容与方法,探索了提升民办高校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 职业素质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05-02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高质量就业更难,这不仅是高等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也已经上升为一个社会问题。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学生成绩差,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基础薄,同时,昂贵的学费全由自己承担,就业的压力更大。传统观念认为, 高等教育实施专业教育, 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际上, 一个人仅有专业能力是不够的, 如果缺乏良好的职业素质, 就很难适应职业要求, 更谈不上职业发展了。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求实惠、重名利、怕艰苦”、“眼高手低”、“盲目就业”、“有业不就”、“轻易毁约”、“频繁跳槽”等现象最让企业痛心和伤脑筋。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只能发挥自身能力的40%-50%;如果能够受到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就能发挥其能力的80%-90%,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也提升了个人的职业竞争力[1]。而职业素质差的大学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最易被边缘化,成为“蚁族”。可以说,职业素质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大多数民办高校来说,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培养学生的竞争优势难度很大,而在职业素质的培养上却可以大有作为。基于此,民办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就必须构建由大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转换的对接平台, 培养具备较高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005年,职业规划课程就被教育部列为必修课程,使大学生对于“应该做什么”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学时、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限制,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具体该怎么做”却仍然茫然无措,系统化的职业素质课程就弥补了这一缺失。大学生通过接受专业和系统的职业素质课程,明晰未来发展与努力方向,在校园中合理安排,精心规划,不断实践,逐步拥有职业化的核心能力与素质,态度、行为与表现符合职业人的基本要求,提升职业竞争力,有效填补当前高等教育中职业素质教育的缺失。
1.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职业素质亦称“职商”(career quotient 简称CQ),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 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2]。职业素质包括三方面内容:1)职业素养,涵盖职业道德、职业心态与职业意识;2)职业行为规范,具体就是行业与企业对员工行为规范的要求,涵盖职业化语言与职业化行为;3)职业技能,具体来讲就是员工对工作的胜任能力,包括职业资质与职业通用管理能力。在民办高校中开设职业素质训练系列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在校期间的系统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规范职业行为,提高职业通用技能(职业资质主要由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认证来解决),使之具备职业化的核心能力,使其素质,态度、行为与表现在就业时能符合职业人的基本要求,从而拥有良好的竞争力与职业发展潜力。
具体来说,针对职业化的要求,设计不同的职业素质训练模块,通过模块化的课程训练,主要使学生达成以下目标:1)激发职业潜能,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的职业意识、职业认同感与职业态度;2)培养自我突破的革新意识与执行力,提升职业生涯中挫折耐受力与适应能力;3)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加快团队融入速度,提升团队中的计划、组织与协作能力;4)培养纪律意识与责任感,掌握一定的道德自省与评判能力;5)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能正确自我评估和较准确的进行职业定位,具备目标管理、时间管理、人际沟通和问题解决能力及基本的职业礼仪要求,能进行自身的职业化塑造;6)启发创新思维,有积极和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的愿望。
2.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职业素质课程的着力点在于改变学生的心智模式,引导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作为一个健康而完整的个体,与环境和谐共存,去追寻职业发展的成功与人生的幸福。因此,学生不仅能在课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更能感受到心灵的成长,这种成长帮助学生将关注的焦点从“环境的不利,他人的缺失”转移到“我能做什么”上面来,积极的心智模式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智和学习特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共设计了7个模块,包括大一至大三六个基本模块,以及一个针对毕业生的整合模块,具体如下:
第一学期开设职业潜能训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赢在校园、革新意识训练、行动力训练、挫折训练、团队意识训练、自信心训练等。本模块使大一新生迅速融入校园,激发潜能,提升学习动力,建立自信,对职业化有初步的认识,以积极的心态开始大学生活。
第二学期开设自我探索与自我管理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重新审视自己、自我探索之兴趣、自我探索之性格、自我探索之价值观、自我探索之技能、评估与自我管理等。本模块使学生在熟悉校园之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使大学生活更有目标,为今后的职业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学期开设公众表达与人际沟通训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沟通心态训练、沟通技巧训练、表达技巧训练等。本模块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心态,提升沟通中的倾听、情感表达、非言语交际的技能,掌握朗诵、演讲、交谈、辩论、自荐等口语表达的技巧。学生通过沟通能力的提升,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四学期开设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训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情绪管理训练、人际交往心态训练、人际交往技巧训练等。本模块使学生培养良好的情商,提升处理生活中各种关系的技巧与能力,不仅能处理大学生活中的问题,也能更好地适应将来职业发展对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 第五学期开设职业心态与工作方法训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心态及其影响力、职业心态的影响因素、创新思维训练、时间管理、目标管理、如何接受工作委派、管理沟通等。本模块促使学生打开思维上的局限,在前期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明晰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的真正意义与实践方法,学会如何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接受上级委派任务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树立信心,更有底气面对今后的各种挑战。
第六学期开设职业形象塑造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感恩训练、职场礼仪与禁忌、培养积极的职业习惯、求职面试全攻略等。本模块课程在前期课程的基础上,既能让学生在职业理念上得到提升,又能在职业行为与形象上得到模拟训练,并系统指导学生的求职面试,是一次由内而外的职业化塑造。
整合模块的职前训练课程在大学生毕业前实施,是对前六个模块精华部分的强化与整合,做一次高强度的训练营,使毕业生做好就业前最后的练兵。
每个学期开设的课程按照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相互之间有机衔接,密切联系,循序渐进,系统塑造,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3.职业素质课程教学方法
民办高校大学生与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自我意识强但自信心不足,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享受人生、享受生活的意识较强;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实际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学习目标不明确,少数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因此,职业素质课程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需要遵循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发展特点,参照企业对职业化人才的要求,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原理,采用体验式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讲授与训练相结合,将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调查分析等教学方法有机融合。
中国古代将“体验”解释为“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也就是说,仅仅有学习者的身体力行(“体”)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对学习经验的领悟、体察和反思(“验”),体验是以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对经历、实践的感受、反思而实现的人格升华。只有通过反思内省,才能将活动与生活连结起来,找出其中所蕴藏的生命价值。因此,在教师引导下的反思内省是体验学习的关键,透过反思内省,许多思考的碎片才得以重组,体验所形成的意义才可能与其它经验整合,从而形成一些新观点、新认识和新发现[3]。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体验职场的氛围有一定难度,而踏入职场中又往往缺乏指导,在挫折中实现成长阻碍很多,就业适应期较长,因此,职业素质课程摒弃了单纯的理论说教,融挑战性、教育性、实用性为一体,以职业素质提升为目的,提供模拟的职场挑战和高峰体验,为大学生创造难忘的职场氛围与学习体验,使大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在激励中加速所学知识技能的有效转换。职业人的成长都是在团队中完成的,在课程中通过团体的互动,在体验、感悟、实践、再反思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同时,也促使学生以他人为镜,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并由此发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促进职业能力的成长,取得显著效果。
4.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实践效果分析
通过对湖北省某民办高校参加职业素质课程体系306名学生采取不记名的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在回收的303份有效问卷中,认为课程非常实用的学生有248人,占81.8%,认为比较实用的有55人,占18.2%;有75.9%的同学非常喜欢职业素质课程,有24.1%的学员比较喜欢;有88%的学员非常满意整个体系的教学,有12%的学员比较满意。而辅导员也普遍反映,学习职业素质课程的大学生,其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适应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学习动力明显增强,性格更加积极自信,也越来越活跃和有责任感,抗压和耐受力也有所提高。
受测评方法和条件的局限,对课程体系效果进行长期的跟踪、比较分析和定量评价还有个过程,而课程体系本身需在科学评价和实践检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当然,光靠课程本身,对于学生的影响依然是有限的,未来只有通过建设重视职业素质培养的育人环境,将教学资源与环境平台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社会的进步和高速发展,对劳动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民办高校推进职业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坚持下去,必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较快地度过职业适应期,进而实现“就业—职业—事业”的转变,成长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宏飞.职业化-21世纪第一竞争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1-1.
[2]许启贤.职业素质及其构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1):13-17.
[3]郭霖.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M].湖北科技出版社,2006.
【关键词】民办高校 职业素质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05-02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高质量就业更难,这不仅是高等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也已经上升为一个社会问题。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学生成绩差,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基础薄,同时,昂贵的学费全由自己承担,就业的压力更大。传统观念认为, 高等教育实施专业教育, 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际上, 一个人仅有专业能力是不够的, 如果缺乏良好的职业素质, 就很难适应职业要求, 更谈不上职业发展了。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求实惠、重名利、怕艰苦”、“眼高手低”、“盲目就业”、“有业不就”、“轻易毁约”、“频繁跳槽”等现象最让企业痛心和伤脑筋。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只能发挥自身能力的40%-50%;如果能够受到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就能发挥其能力的80%-90%,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也提升了个人的职业竞争力[1]。而职业素质差的大学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最易被边缘化,成为“蚁族”。可以说,职业素质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大多数民办高校来说,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培养学生的竞争优势难度很大,而在职业素质的培养上却可以大有作为。基于此,民办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就必须构建由大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转换的对接平台, 培养具备较高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005年,职业规划课程就被教育部列为必修课程,使大学生对于“应该做什么”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学时、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限制,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具体该怎么做”却仍然茫然无措,系统化的职业素质课程就弥补了这一缺失。大学生通过接受专业和系统的职业素质课程,明晰未来发展与努力方向,在校园中合理安排,精心规划,不断实践,逐步拥有职业化的核心能力与素质,态度、行为与表现符合职业人的基本要求,提升职业竞争力,有效填补当前高等教育中职业素质教育的缺失。
1.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职业素质亦称“职商”(career quotient 简称CQ),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 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2]。职业素质包括三方面内容:1)职业素养,涵盖职业道德、职业心态与职业意识;2)职业行为规范,具体就是行业与企业对员工行为规范的要求,涵盖职业化语言与职业化行为;3)职业技能,具体来讲就是员工对工作的胜任能力,包括职业资质与职业通用管理能力。在民办高校中开设职业素质训练系列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在校期间的系统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规范职业行为,提高职业通用技能(职业资质主要由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认证来解决),使之具备职业化的核心能力,使其素质,态度、行为与表现在就业时能符合职业人的基本要求,从而拥有良好的竞争力与职业发展潜力。
具体来说,针对职业化的要求,设计不同的职业素质训练模块,通过模块化的课程训练,主要使学生达成以下目标:1)激发职业潜能,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的职业意识、职业认同感与职业态度;2)培养自我突破的革新意识与执行力,提升职业生涯中挫折耐受力与适应能力;3)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加快团队融入速度,提升团队中的计划、组织与协作能力;4)培养纪律意识与责任感,掌握一定的道德自省与评判能力;5)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能正确自我评估和较准确的进行职业定位,具备目标管理、时间管理、人际沟通和问题解决能力及基本的职业礼仪要求,能进行自身的职业化塑造;6)启发创新思维,有积极和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的愿望。
2.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职业素质课程的着力点在于改变学生的心智模式,引导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作为一个健康而完整的个体,与环境和谐共存,去追寻职业发展的成功与人生的幸福。因此,学生不仅能在课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更能感受到心灵的成长,这种成长帮助学生将关注的焦点从“环境的不利,他人的缺失”转移到“我能做什么”上面来,积极的心智模式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智和学习特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共设计了7个模块,包括大一至大三六个基本模块,以及一个针对毕业生的整合模块,具体如下:
第一学期开设职业潜能训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赢在校园、革新意识训练、行动力训练、挫折训练、团队意识训练、自信心训练等。本模块使大一新生迅速融入校园,激发潜能,提升学习动力,建立自信,对职业化有初步的认识,以积极的心态开始大学生活。
第二学期开设自我探索与自我管理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重新审视自己、自我探索之兴趣、自我探索之性格、自我探索之价值观、自我探索之技能、评估与自我管理等。本模块使学生在熟悉校园之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使大学生活更有目标,为今后的职业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学期开设公众表达与人际沟通训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沟通心态训练、沟通技巧训练、表达技巧训练等。本模块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心态,提升沟通中的倾听、情感表达、非言语交际的技能,掌握朗诵、演讲、交谈、辩论、自荐等口语表达的技巧。学生通过沟通能力的提升,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四学期开设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训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情绪管理训练、人际交往心态训练、人际交往技巧训练等。本模块使学生培养良好的情商,提升处理生活中各种关系的技巧与能力,不仅能处理大学生活中的问题,也能更好地适应将来职业发展对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 第五学期开设职业心态与工作方法训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心态及其影响力、职业心态的影响因素、创新思维训练、时间管理、目标管理、如何接受工作委派、管理沟通等。本模块促使学生打开思维上的局限,在前期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明晰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的真正意义与实践方法,学会如何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接受上级委派任务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树立信心,更有底气面对今后的各种挑战。
第六学期开设职业形象塑造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感恩训练、职场礼仪与禁忌、培养积极的职业习惯、求职面试全攻略等。本模块课程在前期课程的基础上,既能让学生在职业理念上得到提升,又能在职业行为与形象上得到模拟训练,并系统指导学生的求职面试,是一次由内而外的职业化塑造。
整合模块的职前训练课程在大学生毕业前实施,是对前六个模块精华部分的强化与整合,做一次高强度的训练营,使毕业生做好就业前最后的练兵。
每个学期开设的课程按照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相互之间有机衔接,密切联系,循序渐进,系统塑造,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3.职业素质课程教学方法
民办高校大学生与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自我意识强但自信心不足,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享受人生、享受生活的意识较强;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实际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学习目标不明确,少数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因此,职业素质课程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需要遵循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发展特点,参照企业对职业化人才的要求,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原理,采用体验式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讲授与训练相结合,将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调查分析等教学方法有机融合。
中国古代将“体验”解释为“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也就是说,仅仅有学习者的身体力行(“体”)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对学习经验的领悟、体察和反思(“验”),体验是以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对经历、实践的感受、反思而实现的人格升华。只有通过反思内省,才能将活动与生活连结起来,找出其中所蕴藏的生命价值。因此,在教师引导下的反思内省是体验学习的关键,透过反思内省,许多思考的碎片才得以重组,体验所形成的意义才可能与其它经验整合,从而形成一些新观点、新认识和新发现[3]。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体验职场的氛围有一定难度,而踏入职场中又往往缺乏指导,在挫折中实现成长阻碍很多,就业适应期较长,因此,职业素质课程摒弃了单纯的理论说教,融挑战性、教育性、实用性为一体,以职业素质提升为目的,提供模拟的职场挑战和高峰体验,为大学生创造难忘的职场氛围与学习体验,使大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在激励中加速所学知识技能的有效转换。职业人的成长都是在团队中完成的,在课程中通过团体的互动,在体验、感悟、实践、再反思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同时,也促使学生以他人为镜,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并由此发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促进职业能力的成长,取得显著效果。
4.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实践效果分析
通过对湖北省某民办高校参加职业素质课程体系306名学生采取不记名的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在回收的303份有效问卷中,认为课程非常实用的学生有248人,占81.8%,认为比较实用的有55人,占18.2%;有75.9%的同学非常喜欢职业素质课程,有24.1%的学员比较喜欢;有88%的学员非常满意整个体系的教学,有12%的学员比较满意。而辅导员也普遍反映,学习职业素质课程的大学生,其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适应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学习动力明显增强,性格更加积极自信,也越来越活跃和有责任感,抗压和耐受力也有所提高。
受测评方法和条件的局限,对课程体系效果进行长期的跟踪、比较分析和定量评价还有个过程,而课程体系本身需在科学评价和实践检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当然,光靠课程本身,对于学生的影响依然是有限的,未来只有通过建设重视职业素质培养的育人环境,将教学资源与环境平台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社会的进步和高速发展,对劳动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民办高校推进职业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坚持下去,必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较快地度过职业适应期,进而实现“就业—职业—事业”的转变,成长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宏飞.职业化-21世纪第一竞争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1-1.
[2]许启贤.职业素质及其构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1):13-17.
[3]郭霖.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M].湖北科技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