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专业人士将这种现象归纳为“未来主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那么需要回溯到上世纪60年代。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出现了美苏争霸的两大阵营,阿波罗登月计划是阵营意识形态竞争的产物,进而衍生了近十年间人类对太空探索的狂热和空间技术的突飞猛进的现象。时装作为社会变革的缩影,自我裂变出了“未来主义时装“,并在60、70年代大行其道。
由于当时社会对未来世界以及太空探索充满了好奇,但又无人见识过真正的太空服装,因此设计全凭想象。法国设计师André Courrèges脱颖而出,成为60年代未来主义时装风潮的领军人物,与他同时期的未来主义派还包括Paco Rabanne,Rudi Gernreich和国人熟知的Pierre Cardin。60年代的设计师们手边还没有如今的高科技与现代化“武器”,于是闪光面料、几何廓型、紧身线条便成为了未来主义的标志,之后发展到金属材质的面料、头盔式帽子以及紧腿靴。
小标:向经典致敬
时尚向来是喜新厌旧的,70年代末,未来主义渐渐地淡出了时尚的中心。但不可否认的是,60年代的辉煌造就了时尚界的宝库,人类永远可以从那里找到灵感的源泉。加上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寻,未知领域的巨大想象空间也继续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各大品牌就推出了多种类的金属色单品,丰富的造型质感和性格诉求既向未来主义风格致敬,又远远跳脱了未来感的内涵。
2007春夏时装秀Hussein Chalayan(侯赛因·夏拉扬)便带给我们一种超乎想象的未来主义高科技的绝妙体验。短短的15分钟里,观众华丽丽地穿越了:整场秀以时钟作为背景,地面泛着星星点点的光芒,好似身在浩瀚的星空当中。Chalayan通过六件发生机械形变的服装演绎了一段服装简史,在场观众无不为之惊叹。模特们站着一动不动,看不见的液压把衣服提高、重新塑形,衣服就从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服装演变成爵士时代的华丽短裙,DIOR的New Look也随即登场继而转化成60年代前卫创新的金属衣。
Chalayan将这场秀名为“One hundred and eleven”的秀,“111”的意义指向了从19世纪末开始的一百年间人类历史上的一系列转变,女人摒弃了束缚在腰间的紧身胸衣,开始更自由更开放地穿着。两次世界大战让人类经历了挫败,同时也给予了科技一次飞跃,高科技逐渐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未来主义的蔓延不仅使得一些异端分子在高科技的新大陆里如鱼得水,甚至也让传统老牌设计师加入了进来。在2012年春夏巴黎时装周上,Karl Lagerfeld就将Chanel带入了一个魔幻神奇的海底世界:他将自己重塑成Prospero(普洛斯彼罗,莎士比亚名著《暴风雨》中的主人翁),把Grand Palais(大皇宫)塑造成巨大的海岛,炫目的白色海洋形态的珊瑚、贝壳、海马、貂鱼比比皆是,Florence Welch则出现在犹若维纳斯般的贝壳中高唱着“What the water gave me”。
“我想要一种轻盈的亮度”,Karl说。他采用了新型的面料,可能连自己都不知该如何界定。系列成衣中出现了一种由微光聚集的透亮的珍珠母,为了达到五彩斑斓的贝母色泽,Karl还采用了新型的彩虹色合成面料与未来感的反光硬质材料,用淡雅的米色取代黑色成为主色调,多层次的丝绸和雪纺也随处可见。
小标:3D打印,释放物理限制
由于对未来主义,太空宇宙的幻想,设计师们不仅把高科技局限于面料质感上,而开始希望将服装真正做到由2D到3D的转换。
2011年3月,荷兰设计师Iris Van Herpen首次在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发布她的3D打印作品,立即引发全球热议与追捧。全新的3D打印(3D printing)技术超越了先前的未来主义高科技,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3D打印可以让设计师更能够实现超越平面的灵感。
Iris的作品中,一件白色塑料骨架礼服让人印象深刻,让人感觉似乎是将整个人体骨架穿在皮肤之上,同时冰冷的形态又完全贴合人体曲线。这一年,她的3D打印礼服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50项最佳发明之一。
3D打印的原理大致如下:先在计算机里建立所需物体的三维模型;然后把模型分成多层结构;接着取原材料放入3D打印机内,机器将材料融化后喷出,如同喷墨打印机一样,打印出物体的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每一层逐渐叠加,当所有层都打完时,所需要的物体就出现了。
Herpen算是彻底告别了缝纫机。她用3D打印技术探索并尝试服装剪裁,将复杂的服装结构绘制在虚拟的人体模型上,然后找专业的3D打印公司进行后期制作。所使用的大部分都是塑料、橡胶和金属等非传统制衣材料。
“我第一次使用3D打印时,它彻彻底底改变了我的想法”,Herpen说,“它释放了所有的物理限制。突然间,每一个复杂的结构都变得可行。相比剪刀和缝纫机,这种方式让我可以创造更多的细节。”
3D技术的广泛开发已经得到许多设计师的青睐。Elvira 't Hart就将服装设计时绘制草图的笔触保留,直接体现在真实的成衣上。't Hart是阿姆斯特丹一名刚刚毕业的设计师,她希望将一些手工绘制未完成的细节呈现在观众眼前。草图的笔触由激光切割技术完成,而笔触间的空白直接以空白呈现,好似绘制草图时所遗留下的凌乱感。这些未完成感的存在,不仅使得身体在穿着衣服时带有若隐若现的朦胧感,也让穿着者感受到了设计师在绘制服装草图时的情感。Elvira 't Hart让服装不只停留在拥有最基础的日常使用功能,而是更多地包含了设计师的情怀,使得3D技术逐渐走出冰冷的高科技外壳,披上一丝温暖与人性。
现实生活中,对真实人体扫描进行量身定衣的技术,已经在不断开发中。在服装销售门店内,消费者可以不用在拥挤的试衣间里试穿一大堆衣服了,他们只要进入一个房间内,由专业身体扫描仪进行扫描。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得出详细的身体尺寸。这些数据会被上传给一部计算机,后者会建立一幅3D图像,并提出一系列漂亮体形风格的建议,随后顾客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从中挑选心仪的风格和式样。
而今年3月,国内3D打印联盟首个创新中心落户于南京,相信我们即将在国际舞台上看到更多由中国设计师呈现的“未来主义”,那个时候,“未来”不再难以触及,而是会以更生动的“今日”的模样出现。
由于当时社会对未来世界以及太空探索充满了好奇,但又无人见识过真正的太空服装,因此设计全凭想象。法国设计师André Courrèges脱颖而出,成为60年代未来主义时装风潮的领军人物,与他同时期的未来主义派还包括Paco Rabanne,Rudi Gernreich和国人熟知的Pierre Cardin。60年代的设计师们手边还没有如今的高科技与现代化“武器”,于是闪光面料、几何廓型、紧身线条便成为了未来主义的标志,之后发展到金属材质的面料、头盔式帽子以及紧腿靴。
小标:向经典致敬
时尚向来是喜新厌旧的,70年代末,未来主义渐渐地淡出了时尚的中心。但不可否认的是,60年代的辉煌造就了时尚界的宝库,人类永远可以从那里找到灵感的源泉。加上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寻,未知领域的巨大想象空间也继续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各大品牌就推出了多种类的金属色单品,丰富的造型质感和性格诉求既向未来主义风格致敬,又远远跳脱了未来感的内涵。
2007春夏时装秀Hussein Chalayan(侯赛因·夏拉扬)便带给我们一种超乎想象的未来主义高科技的绝妙体验。短短的15分钟里,观众华丽丽地穿越了:整场秀以时钟作为背景,地面泛着星星点点的光芒,好似身在浩瀚的星空当中。Chalayan通过六件发生机械形变的服装演绎了一段服装简史,在场观众无不为之惊叹。模特们站着一动不动,看不见的液压把衣服提高、重新塑形,衣服就从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服装演变成爵士时代的华丽短裙,DIOR的New Look也随即登场继而转化成60年代前卫创新的金属衣。
Chalayan将这场秀名为“One hundred and eleven”的秀,“111”的意义指向了从19世纪末开始的一百年间人类历史上的一系列转变,女人摒弃了束缚在腰间的紧身胸衣,开始更自由更开放地穿着。两次世界大战让人类经历了挫败,同时也给予了科技一次飞跃,高科技逐渐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未来主义的蔓延不仅使得一些异端分子在高科技的新大陆里如鱼得水,甚至也让传统老牌设计师加入了进来。在2012年春夏巴黎时装周上,Karl Lagerfeld就将Chanel带入了一个魔幻神奇的海底世界:他将自己重塑成Prospero(普洛斯彼罗,莎士比亚名著《暴风雨》中的主人翁),把Grand Palais(大皇宫)塑造成巨大的海岛,炫目的白色海洋形态的珊瑚、贝壳、海马、貂鱼比比皆是,Florence Welch则出现在犹若维纳斯般的贝壳中高唱着“What the water gave me”。
“我想要一种轻盈的亮度”,Karl说。他采用了新型的面料,可能连自己都不知该如何界定。系列成衣中出现了一种由微光聚集的透亮的珍珠母,为了达到五彩斑斓的贝母色泽,Karl还采用了新型的彩虹色合成面料与未来感的反光硬质材料,用淡雅的米色取代黑色成为主色调,多层次的丝绸和雪纺也随处可见。
小标:3D打印,释放物理限制
由于对未来主义,太空宇宙的幻想,设计师们不仅把高科技局限于面料质感上,而开始希望将服装真正做到由2D到3D的转换。
2011年3月,荷兰设计师Iris Van Herpen首次在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发布她的3D打印作品,立即引发全球热议与追捧。全新的3D打印(3D printing)技术超越了先前的未来主义高科技,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3D打印可以让设计师更能够实现超越平面的灵感。
Iris的作品中,一件白色塑料骨架礼服让人印象深刻,让人感觉似乎是将整个人体骨架穿在皮肤之上,同时冰冷的形态又完全贴合人体曲线。这一年,她的3D打印礼服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50项最佳发明之一。
3D打印的原理大致如下:先在计算机里建立所需物体的三维模型;然后把模型分成多层结构;接着取原材料放入3D打印机内,机器将材料融化后喷出,如同喷墨打印机一样,打印出物体的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每一层逐渐叠加,当所有层都打完时,所需要的物体就出现了。
Herpen算是彻底告别了缝纫机。她用3D打印技术探索并尝试服装剪裁,将复杂的服装结构绘制在虚拟的人体模型上,然后找专业的3D打印公司进行后期制作。所使用的大部分都是塑料、橡胶和金属等非传统制衣材料。
“我第一次使用3D打印时,它彻彻底底改变了我的想法”,Herpen说,“它释放了所有的物理限制。突然间,每一个复杂的结构都变得可行。相比剪刀和缝纫机,这种方式让我可以创造更多的细节。”
3D技术的广泛开发已经得到许多设计师的青睐。Elvira 't Hart就将服装设计时绘制草图的笔触保留,直接体现在真实的成衣上。't Hart是阿姆斯特丹一名刚刚毕业的设计师,她希望将一些手工绘制未完成的细节呈现在观众眼前。草图的笔触由激光切割技术完成,而笔触间的空白直接以空白呈现,好似绘制草图时所遗留下的凌乱感。这些未完成感的存在,不仅使得身体在穿着衣服时带有若隐若现的朦胧感,也让穿着者感受到了设计师在绘制服装草图时的情感。Elvira 't Hart让服装不只停留在拥有最基础的日常使用功能,而是更多地包含了设计师的情怀,使得3D技术逐渐走出冰冷的高科技外壳,披上一丝温暖与人性。
现实生活中,对真实人体扫描进行量身定衣的技术,已经在不断开发中。在服装销售门店内,消费者可以不用在拥挤的试衣间里试穿一大堆衣服了,他们只要进入一个房间内,由专业身体扫描仪进行扫描。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得出详细的身体尺寸。这些数据会被上传给一部计算机,后者会建立一幅3D图像,并提出一系列漂亮体形风格的建议,随后顾客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从中挑选心仪的风格和式样。
而今年3月,国内3D打印联盟首个创新中心落户于南京,相信我们即将在国际舞台上看到更多由中国设计师呈现的“未来主义”,那个时候,“未来”不再难以触及,而是会以更生动的“今日”的模样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