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探索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370210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很多语文老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教给学生实用的阅读方法,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明确阅读指向,设计出新颖别致的阅读方式,对学生独到的阅读见解予以褒扬等,对提高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提升语文成绩等各方面带来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B-0032-03
  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地、有个性地进行学习,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而课堂阅读教学是最能体现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这一特点的课型之一。如何在课堂上体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做法较为有效。
  一、教给学生实用的阅读方法
  课堂上的阅读一般可分为默读和朗读,对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来说,二者可结合起来运用。快速阅读,提取信息,可用默读;而在课堂上大多数时候采用的是朗读方式,其效果更明显,朗读时眼、口、耳、脑并用,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感官,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如何培养起朗读的兴趣,如何通过朗读去领会课文的内容,要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范读,带读;领读,齐读;按段落分小组读,男女轮读,分角色读等。总之,要因文设读,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实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解读文本呢?这还要教给学生感知文本的方法。简单地说,语文的阅读教学就是根据“文字”来领悟“意思”,根据“意思”提升“思想”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再从整体到部分,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文字”与“意思”结合起来去思考、去体味,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老师不用去讲解词语、句子、段落的具体意思,也不用讲主旨的归纳和写作特点等,只需重点引导学生去寻找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并做相关的阅读方法指导。
  (一)段落划分法。
  在阅读记叙文时,划分段落有以下方法:
  1.按时间发展变化划分。许多记叙文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来写的,可抓住表示事件发展的关键性词语或者句子(表明时间的),分出不同的阶段,即可划分出段落层次。例如《社戏》就可按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的时间顺序分为三部分。
  2.按事情发展阶段划分。叙事性的文章,事情的发展往往有较为明显的阶段。认真梳理事件的发展阶段,就能划分出这类文章的段落层次。比如鲁迅的《故乡》一文,全文共有三个发展阶段,即:“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按照这样的发展阶段来划分文章的段落,条理非常清晰。
  3.按地点的转换划分。记叙文所写的事情,往往不是发生在同一地点,而是因事情的进展而变换地点。这类文章,就可从地点的转换来划分段落。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可根据地点分为两部分。
  4.按内容变化来划分。有的文章时间和地点都不明显,初读很难找到划分段落层次的依据,但仔细分析比较,还是可以找到依据的,那就是文章内容的变化。例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先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再写他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5.按照表述角度划分。有的记叙文叙事或描述的角度不是单一的,而是多角度的,这类文章可按不同的角度划分段落层次。例如,朱自清的《春》,可以看作从盼春、描春、颂春三个角度写的。
  6.按感情变化来划分。有的记叙文是以人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这也是划分段落层次的依据。比如,杨朔的《荔枝蜜》,全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文章内容是从不喜欢蜜蜂到想去看蜜蜂,再到赞赏蜜蜂,最后想变成蜜蜂,感情变化的线索非常清晰。
  7.按文章结构来划分。“总分”写法的文章,一般分两段。分述部分,不管一个局部或几个局部都作一段。局部中几个方面,应作为“分述”中的层次。如《看云识天气》是按“总分总” 来写的,则分可为三段 。
  (二)段意概括法。
  归纳段意要抓住主要内容,做到准确、简明、通顺。归纳段意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摘句法:把能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摘下来,作为段落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中心句或总括句的段落。
  2.合并法:先概括出每个自然段大意,再将各段大意合并到一起,可归纳出全段大意。
  3.取舍法:几个自然段构成一个大段,大段里有几层意思,往往有主有次,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就可以得出段意了。
  (三)课文内容提炼法。
  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段意合并法。段意概括了一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做法是在各段大意之间加上一些过渡词语,读起来通顺连贯。
  2.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一篇文章,要思考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如《济南的冬天》《藤野先生》等课文,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四)课文质疑引导法。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在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也就是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学习方法,它是课堂阅读教学的深入。质疑的方法有:求异质疑法,即从相反的角度提出种种问题的方法;发散质疑法,即从某事物的不同角度提出各种问题的方法;添加质疑法,即对某人某事的引申、补充的提问题的方法。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教给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质疑,辅以教师的点拨,就能达到“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的境界,有助于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   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变色龙》一文。学生看了文章的题目,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变色龙是什么样的动物?它有什么特点?课文为什么写的是人,与变色龙是什么关系?文章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实?从思维的角度讲,这些问题便为学生的阅读确定了思维的方向,这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如何去探索变色龙与文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的关系。有了这样的方向引导,学生就能在文本的阅读时有意识的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在问题的引导下而注意到文中的相关描写,一遍读完,学生也因为刚才的质疑而形成了初步的判断,文章刻画了一个狡猾善变的角色:他是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俄国沙皇宪兵警察,他具有变色龙一样的善变特征,因此文章命名为“变色龙”,学生自然地就把奥楚蔑洛夫与变色龙等同起来了。再联系文中的场面描写和写作背景,就很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了。
  二、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以读为本,这一自古以来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得其妙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平时上课或是听别人的课,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在课堂上抛出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作答时,学生表现得很麻木,很茫然,或者回答了问题也答不到点上,弄得老师很被动,教得很吃力,最后往往老师自己公布答案,课堂上成了“一家之言”了。针对这个现象,笔者做了深入的了解,发现造成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读文本,对课文里的内容一无所知,怎么能正确回答老师的提问呢?怎能跟老师进行互动呢?其实老师在课前也布置学生预习了的,只是学生没把语文的预习当一回事,特别是没有去阅读文本。为了杜绝课堂上出现上述情况,笔者建议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读文本的时间,有老师亲自督阵,学生还是会静下心来阅读文本的,只要认真读完了一遍课文,就能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做相关的思考,给出相应的回答。例如,笔者在上《故乡》这一课时,因为前一天的班级工作耽误了备课,没准备好上新课,就叫学生自己静下心来默读一遍课文,并提出了以下要求:1.给难字注音,2.给自然段标序号,3.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4.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及运用的描写方法。半节课后,笔者开始检查学生,学生回答问题很主动,也很准确,特别是第四问学生回答得很精彩,竟然结合文本准确的说出人物描写的方法,还作了赏析……这让笔者收到意外的惊喜!从此笔者再也不在课堂上节约学生读文本的时间。其实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也是语文课标里明确的要求,语文老师只要在课堂上落实这一点,自然会出效果。
  三、给予学生明确的阅读指向
  一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可以多角度的分析、鉴赏,也可训练多种语文能力。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求多求全、面面俱到。否则就不能深入,阅读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因此,在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实际来安排,给予学生明确的阅读指向,精心设计两三个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去阅读文本,去领会、鉴赏课文。例如:在教《变色龙》一文时可要求学生抓住人物语言的变化来分析人物见风使舵的个性特征,在上《故乡》一文时提醒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变化来分析人物形象,揭示文章的主题。如《故乡》一文的问题设计:
  1.这篇小说写了哪几个人物的巨大变化?主要是从什么方面去写他们的变化的?
  2.在文中找出人物的外貌描写,前后比较一下他们有哪些变化?
  3.探讨人物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以上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达成教学的目标。
  四、褒扬学生独到的阅读见解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课文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可以各抒己见。对于学生的独到见解要多加褒扬,而且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对教参的答案和老师的见解大胆质疑。要让学生愿说敢说,教师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要多用褒扬的词语,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阅读的自信心与创新精神,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桃花源记》阅读教学中,其中有一位学生对“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句话不合实际,桃源中人是秦代进入此“绝境”的,且与外人相隔500多年,桃源外人们的“衣着”变化很大,桃源中人的“衣着”不可能跟他们(下转第37页)(上接第33页)完全一样。再如教学《藤野先生》时,在添改讲义这件事中写到“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不安和感激”,有学生认为这里的“不安”除了先生每周要检查“我”的讲义、帮“我”细心修改包括文法的错误感到难为情之外,还有一个顾虑就是担心老师对“我”的特殊照料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嫉妒,认为老师会漏题给“我”,为下文埋下伏笔。虽然有点牵强,但又似乎有道理。对于这样的见解,笔者都肯定学生的看法,表扬他们善于思考。此后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新见解也层出不穷。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课文独到的理解,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褒扬学生的独到见解是激励学生创造性阅读的有效方法。
  五、设计新颖别致的阅读形式
  阅读文章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阅读形式有不同的阅读效果,采用新颖别致的阅读形式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朗读方面可分角色朗读、表演读、深情诵读、谱曲唱读等。默读方面可以计时阅读、跳读、寻读等。
  例如在课堂上进行计时阅读比赛,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一篇较长的文章,比赛在同等时间内谁获得的信息多。也可进行略读训练,略读又称跳读,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略读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以抓住要求掌握的信息。例如笔者在教《吆喝》一文时,要求学生快速找出文中所有的吆喝声,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吆喝声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通过跳读很快就找到了全部的吆喝声,理由也说得头头是道,同时也把吆喝的特征归纳出来了。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形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要老师方法指导到位,给足阅读文本的时间,给予学生明确的阅读指向,肯定学生独到的阅读见解,再辅以新颖别致的阅读形式,那么,课堂中阅读教学就会收到满意的效果。当然,提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办法还有很多,值得语文老师去深入的探索研究,以上仅是笔者的一点粗浅的做法和体验。
  【参考文献】
  [1]程汉杰.实用快速阅读法[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蒋春瑜,女,广西全州人,南宁沛鸿民族中学语文教师。
  (责编 罗汝君)
其他文献
1911年6月,美国探险家海勒姆·宾厄率领耶鲁大学考察队从库斯科出发,去寻找西班牙人征服秘鲁之后印加帝国残部退守的一个秘密要塞,结果,要塞没找到,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座荒凉的“空中城市”。  斩除了丛林荒草,一个完整的城市出现在人们面前。城址方圆13平方千米,海拔2280米,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乌鲁班巴河自库斯科汹涌而下,切开崖壁,向北归人亚马逊河系。河流的冲击力,造成了垂直600米的悬崖峭壁。海拔6
依托微博平台建设,通过健全微博管理机制,加强微博舆情监控,在管理过程中坚持科学联动,及时响应,提高危机处置效率,坚持引导方向,净化微博环境,提升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创新大
阶梯式教学是一种动态观点的分层教学模式,该模式根据学生的客观情况,教学中主动求变,力求达到要求适当,教学过程层层推进,拾级而上,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从阶梯式教学的对
有次到乡镇学校,听老师执教《千克的认识》第一课时。这个课时的重难点是感受"1千克有多重",建立对"千克"的概念,让学生能够对身边物品的质量有个大概的估计。为了突破这些重难点
提出了基于公交走廊的专用道选址和公交线网同步调整的组合优化设计思路,并构建了双层优化模型,上层模型以最小化用户出行成本、公交运营成本和最大化线路运营效率为目标,寻
通过在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对PBL教学法进行实践与探索,结果表明PBL教学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分析了PBL教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有三重意蕴:有效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