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石砚文脉寻踪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an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毋庸讳言,在历朝历代的砚史、砚谱中,松花石和松花砚就像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一样,少有记载。因为浩浩一部中国文化史,受政治风云的变幻和大一统的华夏观念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尤其自秦汉以来,中原文化雄视天下,这是一个后人无法改写的历史现实。但是,在56个民族同为一家的今天,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批检多姿多彩的文化遗存时,就会发现:松花石、松花砚不仅为清宫历代皇帝之宝,更为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文人所激赏,而且其源流从远古到当代,虽不像长江黄河般澎湃激荡,却也如涓涓溪流从未枯竭。
  还在遥远的《山海经》年代,被当今学界认定为满族先民的古肃慎族就生活在长白山脉。《山海经·大荒北经》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而不咸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竹书纪年·五帝纪》说“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大国也”,而《国语》则有肃慎向西周“贡楛矢石砮”的记载。因此,从那时起,这个古老的民族就以其“楛矢、石簇”等独特的奇石渔猎文化闪耀出远古文明的光彩。其实,这个所谓的“贡”很可能与当今外交场合上的互赠礼品相似,中原王朝历代史官以天朝自居的心态自古已然。所以,如果说楚国的“和氏璧”开中原奇石文化之先河的话,那么,作为贡品进入中原的“肃慎石簇”也绝不仅仅是一件箭头的样品,同样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而这个意义恰恰鬼使神差地予与了一块产自长白山脉的石头。因此,朦胧之中,松花石文化的源头已经远到了我们的想象之外。而且,秦汉以后,这块奇异的石头仍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三国志·挹娄传》谓:“挹娄……青石为镞,古之肃慎氏之国也。”可见,松花石就像白山黑水之间永远的图腾,从那时起一直走到这个古老的民族入主中原并与浩瀚的中土文化融为一体的近古时代,并一起迎来了蔚为大观的砚石文化。
  令人赞叹的是,大清王朝建立以后,康熙大帝以其古今罕见的雄才大略,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作为一统天下的重要战略,不仅身体力行,而且在朝中作为一项制度全力推动。就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而言,作为中国文化抒发情怀的文人之田,经过千年的耕耘早已在工具性的基础上完成了其文化象征的转型。试想,中国的几大名砚中,有哪一方砚台从选材到形制得到过当朝皇帝的亲炙?唯有松花石砚!历史,从来就是由血肉丰满的人写就的,绝不仅仅是正史中毫无表情的年号和大事记所能涵盖,仔细体味康熙帝为松花石留下的诗文,我们就仿佛看到这位被誉为“大帝”的天子那宏阔的胸怀,而仔细审视目前藏于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的多方康熙御用砚的砚铭,如赐赠皇子胤禛的砚铭“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便能深切地体会到他彼时的心情。可以说,就是因为这个不同凡响的开端,自康熙以后,雍正、乾隆以及后来的多位皇帝不断地在松花砚上题咏铭志。今天看来,这些有着手泽般亲切感的手迹刻痕,不仅真切地保留了几代天子的人间真情,而且展示出一片作为家族至尊的皇帝对族人后代的殷切期望,为严谨的历史学研究提供了远胜过刻板严肃的正史的生动标本。
  也许是“上有所好,下必兴焉”的缘故,也许是这块来自白雪远山同时又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石头最能引起文人的遐思;且不说后来喜欢吟诗题字的乾隆皇帝亲自为长达24卷的《钦定西清砚谱》作序,也不说多少人为这块石砚演绎出许多的神奇传说,单就其所亲历的文坛翰墨而言,早自康熙时代起,这方质地、纹理、益毫发墨都确有奇特之处的砚台就通过赏赐、收藏、鉴赏等形式,很快地在高层次的文人雅士中流传开来。
  朱彝尊,这位以等身的著作在经学、史学、文学、金石学等领域建立了不可磨灭丰碑的清代大家,对松花石砚青睐有加。或许是对一个敞衣枕石的著名前朝逸士知遇于天子的永志不忘,或许是品松花石砚而悟得人生大道,总之,作为康熙年间入科博学鸿词的布衣翰林,尽管亲身经历过无数文坛内外的风云,却在晚年总结其一生所见、所闻、所思、所考的80卷《曝书亭集》中,郑重地刻写下《松花江石砚铭》。
  同样,康熙年间人称“陈阁老” 的翰林院掌院学士、广西巡抚、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太傅的陈元龙,既写有“风床展书卷,雨槛卧花丛”这样的林下高士情怀,也受过康熙帝亲书“爱日堂”额的赏赐,在当朝可说是备受宠遇。不仅如此,这位著名的“陈阁老”还编写了一部长达百卷的探讨事物起源的科技类书《格致镜原》,其影响力直播海外,国际著名学者李约瑟称之为“一部有用的”、“专门涉及科学技术史的小型百科全书”。令人惊叹的是,就在这部书中,陈元龙在考定了松化石产地之后,评价曰:“绀绿无瑕,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能使松烟浮艳,毫颖增辉。”作为科技类书,从这样的评价中,我们已经感到了字里行间跳动着的一片喜悦之情。
  而被诗坛誉为“烟波钓徒查翰林”的康熙进士查慎行,其诗在有清一代影响之大,有赵翼的《瓯北诗话》为证:“其功力之深,则香山、放翁后一人而已。”一位诗艺可比白居易、陆游的大诗人,当蒙赐一方小小的松花砚时,其豪放的诗情立即就被浩荡的皇恩所笼罩,从他为此所写下的纪事诗“砥石青山麓,松花碧水滨”中就完全可以看出诗人的恭敬之态。
  康熙以降,这方神奇的砚台更是声名日隆。因为一部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而走进千家万户的纪昀,虽不像电视剧中那般传奇,但作为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总纂官,死后蒙嘉庆皇帝御赐碑文“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的当朝重臣、大学者却是真正名垂文化史册的巨星。但他虽爱松花砚却无缘蒙赐,只好凭借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高深修养收藏此物。这在他的《阅微草堂砚谱》中有生动的记载,从中我们看到,他收藏了一方绿色松花砚,兴奋之余,在砚匣上用工整的隶书刻下“澄绿”二字,此砚至今存留。从他的奏刀中能真切地感到其欢悦之情溢满砚堂。
  还有,与朱彝尊并称的大诗人,开创神韵说、为蒲松龄评点《聊斋志异》并题诗共勉的渔洋山人王士祯,在得到学生敬奉的一方松花砚后,挥毫写下“细润宜墨,类端溪之下岩”,更是直接把松花砚石与端砚之极品相提并论。由此可见,松花砚在那个承平日久的盛世文坛上扮演了一种何等的角色!而以一部《桃花扇》名垂艺术史册的大戏剧家孔尚任就可作为证人之一,作为圣人后裔,作为诗词歌赋戏曲无一不精的文化巨人,可说是见多识广,尤其是文房四宝之类。但他对松花砚却是梦寐以求,当多方辗转购得回来,自己都不敢确定是否真品,立刻找到供奉内廷的名工帮其鉴定,其喜爱之深之切,透过久远的记载至今令人感叹不已。
  这就是松花砚,一方在石板上留下的文脉源流。但也正是因为它出身的高贵,自康熙时起,为保护“龙兴之地”而封山,被锁深宫难得流传。继之以列强入侵,国运衰败,笔枯墨干200年之久。直到民国之后,战争连绵,社会政治的持续动荡,将这方宝砚连同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一起,被良莠不分的愚昧深深地埋在了厚厚的冻土之中。好在历史永远是波浪式前进的,1979年以来,随着中华大地的再次回春,这方犹如待时而飞的潜龙般神奇的松花石砚再次闪耀出夺目的光彩: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大家俊杰纷纷挥毫——赵朴初先生、溥杰先生、舒同先生、陈叔亮先生、启功先生、吴作人先生等等等等。面对这些虽已仙逝却音容犹在的大师,回想康雍乾盛世先哲们的对砚题咏,作为当代热爱传统文化的我们,该怎样去梳理,怎样去传承,怎样去发展这一宝贵的民族遗产呢?和谐社会,文化是根;整合资源,合力共进。愿松花石砚所承载的文化源流,能够真正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潮之中!
其他文献
诀捏众生往三界,佛指光明照十方
期刊
一层浆自右下角斜泼而上,渐上渐浓,但并没有冒失地模糊了左侧,只是在接近上部的地方有“出轨”的一片;而上部浓重的浆液,明显欲下滑,却戛然凝固,直接营造了一番悬崖勒马的适宜。想必这不单是技巧和力度的问题。同时,恐怕只有相当的“武力”,才能让此黄龙玉原石冷暖两色的无意接洽,好比两个图层的人为贴合。  这终究是天然的,谁也说不清其中的奥秘。但作为印章,由自然神奇一步跨越为人为巧妙,其精致——冷色仅一笔带过
期刊
风清月莹  万里江沱汉漾  鹊迎桥归  遥首相盼又一年  日疋愁是乐  一宵欢聚  结下生生世世缘  胜人间无数  看乞巧  葡萄架下  寄情与谁
期刊
民间以“刘海戏金蟾”为题材的雕刻作品甚多,足见人们祈福求财的美好心愿。这方玛瑙石,自然天成,遍体“褶皱”,朴拙中不失流畅。最有趣的是,它打破常规,反其道而行之,使刘海被金蟾“戏”了。  整块石最逼真处就数那只蟾了,看它,不似传说中那样被穿着铜钱的绳子钓着了,而是趴在主人肩头,朝他光溜溜的脑袋一个劲猛亲,把刘海“戏”得手足无措,只管缩了脖子往后趔。金蟾无所顾忌的调皮样以及刘海的一脸无奈,令人忍俊不禁
期刊
一方黄龙玉雕件,话说着幸福的涵义。  自然承接的橙黄与血红,奠定了雕件的整体基调:明快、和谐。于是,不浪费一寸,不雷同一处,雕匠游走的刀下,幸福被具体化。  幸福是红喷喷的朝阳每日从云岫深处升起;是风和日丽的天气里,溪桥泛舟,树下对弈,邀一二知己抚琴品茶,高谈阔论,悠闲自在赛神仙;还是纸鸢飞天、挑竿燃炮竹的无忧无虑。匠者将理想化的生活置于大山的背景中,表现了对返璞归真境界的追求。  国泰方能民安,
期刊
摘要  “拥有获国内大奖奇石最多的展馆”、“石种最多最全的石馆”、“馆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新兴石馆”…… 鄂尔多斯的华章一直萦绕在人们的耳边。以上媒体报道中的字眼,口口传诵的话语,这些,是鄂尔多斯的硬件资本,也成为大众记住鄂尔多斯的根本条件。    城市印象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被黄河环绕,属黄河中上游地区,黄河境内流长728公里。南以长城为界,与山西、陕西接壤,西
期刊
水与石  相依相伴  流去的是岁月  留下的是水歌石语  水从此有了形  石也就说出了水的心声    水与石  就如不老的情人  相依相伴  永远永恒
期刊
石水依依  杨兰    约定在无知的时代  铭刻着澎湃的记忆  于是  石 烙下水的幸福  水 傍着石的迷乱  涤心的 幽  醉神的 曲  却似起舞了一代朝歌的  浮浮沉沉    饼意心呈  杨军    “画饼充饥”用行动免去了饥饿的难耐,给予安慰。而此石形成的天然烤馍状,松软膨胀的外观,金黄的表皮,狠狠地勾起观者品尝的欲望。  细细观之,这饼更似手工制成,让人想起在这不规整的形的背后,是一双苍老
期刊
向长凤大姐是凉山州奇石协会的副会长,她为人低调务实,但又多才多艺,在协会内是一位非常受人尊重和爱戴的领导,我们大家都非常亲切地称呼她“向大姐”。  2010年春节前夕的一次聚会中,从来不卖石头的向大姐突然对我说:“熊会长,我正准备集资买一套房子,原来的那套太小,我已经卖了,卖房的钱刚够付首付款。我想卖点石头,以后有合适的买家请你帮忙介绍介绍哈。”  这个话刚对我说完不久,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天下
期刊
整块石表面不是太平整,也正是这种凹凸营造了真实的山的感觉。以黄色为基色渲染、点缀,其上是白云,墨树,山中红日,看到被霞光染红的人正弓着背往山上走。于是,整座山都漾着暖洋洋的味道。  如此良辰,如此美景,人已醉倒在了这漫山的红中,只是,这人不仅是景中人,更是石外的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