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大创业者更喜欢颠覆性的创业项目,更愿意做有影响力的事情。”“清华创业帮低调,没有北大那么多妇孺皆知的公司,但每个细分行业的前几名几乎都有清华帮。”虽然他们的创业路泾渭分明,但两条路通向同一个终点。
当他们踏入校门。已经得到了对智商、能力等天赋的第一次证明。然而犹如两家不同的工厂,即便是同一块优质的材料,经过四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加工,出品都会大相径庭。
这或许是中国创业成功率最高的两所高校。大量激动人心的创业故事以他们为主角。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来自这两所高校的创业者的创业轨迹有何不同?
不同的创业者性格
据说北京高校女生都能在两分钟内辨别对面的男生来自清华大学还是北京大学。
他们的差异如此明显:如果那个男生侃侃而谈,谈论内容又有关国家政体,容不得你插嘴半句,或者快速对你的言论做出犀利批判,那他一定来自北大;如果他们经常群体现身却缄默不语,只是默默地听你讲话,只是在意见实在不同憋不住才说两句,甚至和女生说话一开口就会脸红,那他们一定来自清华。
北大人张扬不羁,更愿意做有影响力的事情,有更多“跨界者”;清华创业者低调务实,更容易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导者。
3G门户总裁张向东毕业于北大。他和几年前并无变化,依旧像个在校大学生,留着浪漫的中长发,穿着棉质T恤休闲裤。他身上带有强烈的北大烙印,喜欢张扬自己的观点和好恶:办公室里到处是他喜欢的红五星,笔记本也贴了一个。两辆造型同样瞩目的自行车让办公室显得狭窄,和他谈话的人总是禁不住把目光瞟过去。
他刚组织T--次北大的创业者聚会,也不仅是创业者。还有他在校时的铁杆儿。想象得出,酒是当日聚会的重要角色。3G门户总部新址的9个会议室用9大名酒来命名,张向东说,“我们和酒有一种秘密的默契。”
这是从大学里沿袭下来的习惯。张向东在博客里写到:“大学时候,裕强经常于熄灯时间23点准时出动,带了我们一帮朋友,去草坪上喝啤酒,胡言乱语,嬉笑怒骂,自呼酒帮。”这也是3G门户公司名字的来历“久邦(酒帮)数码”。当他们注册离岸公司的时候,张向东音译了一个更浪漫的名字Dream Buna——梦想堤岸。
虽然张向东散发的自由气息很容易感染他人,但和他谈话并不是轻松的事儿。他太敏锐,会随时辩驳你的观点,让你无话可说。相反,与“清华帮”的会面就轻松得多,只是他们太低调太难约见。
清华创业者更像一个群像。虽然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但大部分特质都隐藏在某些共同点之下难以发掘,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上铺的兄弟”才了如指掌。他们大都周到、体贴、思维缜密;每一个相关细节,他们都会在谈话一开始对你说明。
清科集团创始人、总裁倪正东1996年在清华-读硕士开始,倪正东在园子里呆了六七年。离开学校时,他已经有了典型的“清华范儿”——很难给人留下鲜明的第一印象,相貌普通,穿着随意,声音不高不低,对每个人部彬彬有礼。低调,“清华帮”的特点在清科显现无疑。倪正东说,“很多人以为清科只是个研究机构,是个举办会议的公司,其实我们也做投资,只是不太说。”公司会议室,清科已投资的项目密密麻麻地贴了满墙。
倪正东笑笑说:“清华人做事还是很踏实的,不太虚;想法比较简单,但目标比较明确;比较抱团。”几句话就像论文摘要般做了一个总结。
清华创业和北大创业,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创业领域的选择。清华创业的出发点更集中于技术,而北大更集中于市场机会。这也导致北大更容易出现“跨界者”。丁健学化工出身却创立亚信科技,俞敏洪做新东方虽然和老师身份沾了边儿,但创立新东方仍属跨界。因为当年“个体户”还是很难的决择,俞敏洪也为此矛盾过、困惑过。甚至还哭过。
迥异的校园文化
清华比北大更团结,经常一呼百应;而北大的创业者们更像一个个江湖侠客。
谁是中国高校TOP1?这个争夺在清华北大之间已经延绵数年,与此并行的另一个争论是,谁更团结?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有关学校气质的问题。哈佛有企业家俱乐部,耶鲁有神秘的“骷髅会”,普林斯顿有“饮食俱乐部”。哈佛商学院1949届更是“美元堆筑的班级”。每所学校的校友网络都是一笔财富。无论哈佛、耶鲁,还是牛津、剑桥,校友资源都是最易于获得的创业资源。
当创业者试图吸引人才,首先碰到的就是信任问题,“我为什么要到你的公司来?”虽说有的附带着股份和期权,但那是否能转化为将来的收益还是未知。而同学具有最低的信任成本,且这信任从其他途径很难获得。
在一般人眼里,清华比北大更团结,经常一呼百应。倪正东说,头脑风暴我们比不过北大,但上战场肯定是清华厉害。校园里的生活方式。在他们创业后依旧延续:清华学生总是做实验,三五成群相互讨论;北大学生更愿意独自徜徉在校园里,偶尔感叹一下人生。
1998年,李方的文章《北大是泉水,清华是岩浆》为后来两校的企业家作了预言:“北大人是以嗷气著名的,以至于不屑于在世俗中为了某一目的而呼朋引类。清华人则不然,他们似乎天然具有群体合作的精神。”
合群是清华系的显著特点。创立一家公司,从创业者到投资人,再到工程师,清华校友都能解决。 这种合作一直贯穿于清华校友之间。清华企业家协会(TEEC,Tsinghua EntreoreneurandExecutive Club)是中国目前最有组织的校友会。TEEC,更像一个接头暗号,一个秘密组织,一种认同感,一种归属感。
清华校友在创业圈里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团结保证了清华创业的高成功率,“清华帮”往往能借助各种力量度过创业最易夭折的时期。北大虽然有李彦宏、俞敏洪等商界领军人物,但中等规模的公司并不多;清华虽有大量在各行排名前三甲的公司。但“精神领袖”并不多,即便有与李彦宏相似的身家,也没有那么高的曝光率。
不同的创业软肋
即便清华、北大拥有令中国其他高校羡慕乃至嫉妒的创业成功率。创业者仍要经历挫折乃至失败才能理解创业的真正含义。
“剩”者为王。无论你来自北大,还是清华,这都是衡量成功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在创业路上,清华帮和北大帮各容易犯怎样的错误呢?
技术是一种普遍的清华’睛结。刘家开、刘玉彬、孙波,来自并不“技术”的经管学院,也—直肯定:“技术,技术非常重要!”但倪正东反思说,“清华创业者常犯的错误有许多,其中一条就是太钟情技术,太得意自己的产品。”
“就好像一个厨师告诉客人,我做的菜就是好的,你就吃吧。”倪正东举例,很多网站技术很强,产品很好,就是离客户太远了。
管理是清华创业者容易遇到的问题。最集中的体现是现金流。曾任清华创业园主任的罗建北 见证了许多清华创业者的起起伏伏。在谈到大部分公司陷入困境的原因时,她说的简单:“很多典型的,COM公司,烧钱烧得比较厉害。”
清华毕业生、中文在线董事长童之磊经历了几番起伏后重出江湖,在创业的现实中真正理解了课本上的基本道理,“企业第一位的就是要创造收入,企业以盈利为目标!企业自身的业务永远要足够维持自己公司的正常运转。资本只是杠杆,可以让你跳跃一个台阶,或者是撑起十倍的力量。它永远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再做公司,童之磊把公司的固定成本尽量控制到最低,原来他甚至想租一个上千平方米的写字楼,后来一减再减,自己的办公室只有六七平方米,不过中文在线已经是中国数字出版领域数一数二的公司。
“北大帮”更容易犯一些理想化的错误。他们怀揣梦想,但实践时发现现实中的通路并非如此。张向东曾独立创业失败,他说自己的想法很好,但实践起来不是那么回事。所以现在他更愿意与邓裕强、常映明一起创业,因为“每个人能力侧重不同,让每个人都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不专注”是北大创业者常犯的错误。户才和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他曾促成一笔投资,但是创业者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并没有下功夫发展主业,“甚至交了好几个女朋友”。或许因为怀揣某种英雄主义情结,有的人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禁不住诱惑,“而通往成功的路上最难的就是抵御诱惑。”然而。如此归纳清北创业帮的创业困惑未免有点以偏概全,创业毕竟是对个人能力的全方位考验。而创业者能力的千差万别,谁也不能断言成败,甚至不敢用冷冰冰的框架把他们归类。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到了一定规模,无论清华、还是北大在创业者身上的烙印会逐渐淡化。搜索引擎被称为很技术”,然而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来自北大,百度能与谷歌抗衡的重要原因是技术背后有中国文化在做支撑。以人文气息著称的豆瓣创始人杨勃来自清华,被评价“内容最具质量”的网站非常钟情于算法,各种内容都是经过严密的逻辑算法组合后呈现于网络。
张向东总结说,不论是清华、北大,还是其他背景的创业者,都有一些相似的特质,比如向往自由、有韧性。但凡公司到达一定的规模,背后都有相似的商业哲学。成功创业,也许要满足—万个条件,最终的胜利者都是相似的。
当他们踏入校门。已经得到了对智商、能力等天赋的第一次证明。然而犹如两家不同的工厂,即便是同一块优质的材料,经过四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加工,出品都会大相径庭。
这或许是中国创业成功率最高的两所高校。大量激动人心的创业故事以他们为主角。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来自这两所高校的创业者的创业轨迹有何不同?
不同的创业者性格
据说北京高校女生都能在两分钟内辨别对面的男生来自清华大学还是北京大学。
他们的差异如此明显:如果那个男生侃侃而谈,谈论内容又有关国家政体,容不得你插嘴半句,或者快速对你的言论做出犀利批判,那他一定来自北大;如果他们经常群体现身却缄默不语,只是默默地听你讲话,只是在意见实在不同憋不住才说两句,甚至和女生说话一开口就会脸红,那他们一定来自清华。
北大人张扬不羁,更愿意做有影响力的事情,有更多“跨界者”;清华创业者低调务实,更容易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导者。
3G门户总裁张向东毕业于北大。他和几年前并无变化,依旧像个在校大学生,留着浪漫的中长发,穿着棉质T恤休闲裤。他身上带有强烈的北大烙印,喜欢张扬自己的观点和好恶:办公室里到处是他喜欢的红五星,笔记本也贴了一个。两辆造型同样瞩目的自行车让办公室显得狭窄,和他谈话的人总是禁不住把目光瞟过去。
他刚组织T--次北大的创业者聚会,也不仅是创业者。还有他在校时的铁杆儿。想象得出,酒是当日聚会的重要角色。3G门户总部新址的9个会议室用9大名酒来命名,张向东说,“我们和酒有一种秘密的默契。”
这是从大学里沿袭下来的习惯。张向东在博客里写到:“大学时候,裕强经常于熄灯时间23点准时出动,带了我们一帮朋友,去草坪上喝啤酒,胡言乱语,嬉笑怒骂,自呼酒帮。”这也是3G门户公司名字的来历“久邦(酒帮)数码”。当他们注册离岸公司的时候,张向东音译了一个更浪漫的名字Dream Buna——梦想堤岸。
虽然张向东散发的自由气息很容易感染他人,但和他谈话并不是轻松的事儿。他太敏锐,会随时辩驳你的观点,让你无话可说。相反,与“清华帮”的会面就轻松得多,只是他们太低调太难约见。
清华创业者更像一个群像。虽然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但大部分特质都隐藏在某些共同点之下难以发掘,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上铺的兄弟”才了如指掌。他们大都周到、体贴、思维缜密;每一个相关细节,他们都会在谈话一开始对你说明。
清科集团创始人、总裁倪正东1996年在清华-读硕士开始,倪正东在园子里呆了六七年。离开学校时,他已经有了典型的“清华范儿”——很难给人留下鲜明的第一印象,相貌普通,穿着随意,声音不高不低,对每个人部彬彬有礼。低调,“清华帮”的特点在清科显现无疑。倪正东说,“很多人以为清科只是个研究机构,是个举办会议的公司,其实我们也做投资,只是不太说。”公司会议室,清科已投资的项目密密麻麻地贴了满墙。
倪正东笑笑说:“清华人做事还是很踏实的,不太虚;想法比较简单,但目标比较明确;比较抱团。”几句话就像论文摘要般做了一个总结。
清华创业和北大创业,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创业领域的选择。清华创业的出发点更集中于技术,而北大更集中于市场机会。这也导致北大更容易出现“跨界者”。丁健学化工出身却创立亚信科技,俞敏洪做新东方虽然和老师身份沾了边儿,但创立新东方仍属跨界。因为当年“个体户”还是很难的决择,俞敏洪也为此矛盾过、困惑过。甚至还哭过。
迥异的校园文化
清华比北大更团结,经常一呼百应;而北大的创业者们更像一个个江湖侠客。
谁是中国高校TOP1?这个争夺在清华北大之间已经延绵数年,与此并行的另一个争论是,谁更团结?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有关学校气质的问题。哈佛有企业家俱乐部,耶鲁有神秘的“骷髅会”,普林斯顿有“饮食俱乐部”。哈佛商学院1949届更是“美元堆筑的班级”。每所学校的校友网络都是一笔财富。无论哈佛、耶鲁,还是牛津、剑桥,校友资源都是最易于获得的创业资源。
当创业者试图吸引人才,首先碰到的就是信任问题,“我为什么要到你的公司来?”虽说有的附带着股份和期权,但那是否能转化为将来的收益还是未知。而同学具有最低的信任成本,且这信任从其他途径很难获得。
在一般人眼里,清华比北大更团结,经常一呼百应。倪正东说,头脑风暴我们比不过北大,但上战场肯定是清华厉害。校园里的生活方式。在他们创业后依旧延续:清华学生总是做实验,三五成群相互讨论;北大学生更愿意独自徜徉在校园里,偶尔感叹一下人生。
1998年,李方的文章《北大是泉水,清华是岩浆》为后来两校的企业家作了预言:“北大人是以嗷气著名的,以至于不屑于在世俗中为了某一目的而呼朋引类。清华人则不然,他们似乎天然具有群体合作的精神。”
合群是清华系的显著特点。创立一家公司,从创业者到投资人,再到工程师,清华校友都能解决。 这种合作一直贯穿于清华校友之间。清华企业家协会(TEEC,Tsinghua EntreoreneurandExecutive Club)是中国目前最有组织的校友会。TEEC,更像一个接头暗号,一个秘密组织,一种认同感,一种归属感。
清华校友在创业圈里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团结保证了清华创业的高成功率,“清华帮”往往能借助各种力量度过创业最易夭折的时期。北大虽然有李彦宏、俞敏洪等商界领军人物,但中等规模的公司并不多;清华虽有大量在各行排名前三甲的公司。但“精神领袖”并不多,即便有与李彦宏相似的身家,也没有那么高的曝光率。
不同的创业软肋
即便清华、北大拥有令中国其他高校羡慕乃至嫉妒的创业成功率。创业者仍要经历挫折乃至失败才能理解创业的真正含义。
“剩”者为王。无论你来自北大,还是清华,这都是衡量成功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在创业路上,清华帮和北大帮各容易犯怎样的错误呢?
技术是一种普遍的清华’睛结。刘家开、刘玉彬、孙波,来自并不“技术”的经管学院,也—直肯定:“技术,技术非常重要!”但倪正东反思说,“清华创业者常犯的错误有许多,其中一条就是太钟情技术,太得意自己的产品。”
“就好像一个厨师告诉客人,我做的菜就是好的,你就吃吧。”倪正东举例,很多网站技术很强,产品很好,就是离客户太远了。
管理是清华创业者容易遇到的问题。最集中的体现是现金流。曾任清华创业园主任的罗建北 见证了许多清华创业者的起起伏伏。在谈到大部分公司陷入困境的原因时,她说的简单:“很多典型的,COM公司,烧钱烧得比较厉害。”
清华毕业生、中文在线董事长童之磊经历了几番起伏后重出江湖,在创业的现实中真正理解了课本上的基本道理,“企业第一位的就是要创造收入,企业以盈利为目标!企业自身的业务永远要足够维持自己公司的正常运转。资本只是杠杆,可以让你跳跃一个台阶,或者是撑起十倍的力量。它永远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再做公司,童之磊把公司的固定成本尽量控制到最低,原来他甚至想租一个上千平方米的写字楼,后来一减再减,自己的办公室只有六七平方米,不过中文在线已经是中国数字出版领域数一数二的公司。
“北大帮”更容易犯一些理想化的错误。他们怀揣梦想,但实践时发现现实中的通路并非如此。张向东曾独立创业失败,他说自己的想法很好,但实践起来不是那么回事。所以现在他更愿意与邓裕强、常映明一起创业,因为“每个人能力侧重不同,让每个人都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不专注”是北大创业者常犯的错误。户才和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他曾促成一笔投资,但是创业者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并没有下功夫发展主业,“甚至交了好几个女朋友”。或许因为怀揣某种英雄主义情结,有的人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禁不住诱惑,“而通往成功的路上最难的就是抵御诱惑。”然而。如此归纳清北创业帮的创业困惑未免有点以偏概全,创业毕竟是对个人能力的全方位考验。而创业者能力的千差万别,谁也不能断言成败,甚至不敢用冷冰冰的框架把他们归类。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到了一定规模,无论清华、还是北大在创业者身上的烙印会逐渐淡化。搜索引擎被称为很技术”,然而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来自北大,百度能与谷歌抗衡的重要原因是技术背后有中国文化在做支撑。以人文气息著称的豆瓣创始人杨勃来自清华,被评价“内容最具质量”的网站非常钟情于算法,各种内容都是经过严密的逻辑算法组合后呈现于网络。
张向东总结说,不论是清华、北大,还是其他背景的创业者,都有一些相似的特质,比如向往自由、有韧性。但凡公司到达一定的规模,背后都有相似的商业哲学。成功创业,也许要满足—万个条件,最终的胜利者都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