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类似于农业。”这句话非常精辟地点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农作物需要深深扎根沃土,汲取各种营养;需要阳光雨露,浇水施肥;需要精心地呵护照看;需要较长的生长期,才能长出成熟的果实。语文素养在这些方面和农作物相似,它需要生活的沃土,它不可能速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在感悟中提升,在实践中提高。那么,语文教师就类似于农夫。没有农夫会愚蠢到试图拔苗助长,甚至代替秧苗生长。最好的教育其实是自我教育,最好的成长是自我成长。创设适宜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成长无疑是语文教师最明智的选择。
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深深扎根在“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中。
“大语文教育”观的核心是确认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契合。刘国正先生《把语文基本训练搞活》一文中提出了“生活是发展语文能力的基础”的观点。语言产生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脱离了生活,就会变成毫无生气的空壳。语文教学也要同生活相联系,脱离了生活,就会变得呆板枯燥。
特级教师李镇西在其专著《从批判走向建设——教育手记》里就详细地记载了自已是如何带领学生关注社会、联系生活、落实“生活即语文”这样的教育思想的,事实证明他是成功的。
有感于这样的理念,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上,笔者常常有意地向学生贯穿生活即语文的思想,并通过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带动学生扎根于社会,扎根于生活。
(一)夏收秋种、寒假暑假要求每位学生积极帮助家长分担农活或家务等,家中没有农活的学生可以参加到互助小组或去体验打工生活,让学生尽可能多一些生活积累,真正学会劳动,体验生活,磨炼意志。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有生活体验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也能更好地感悟语文中的“生活”。
(二)组织并倡导学生看《百家讲坛》《大家》《品读》《今日说法》等优秀电视节目,通过这一扇扇窗口了解历史,了解异域风情,了解方方面面的生活,多一些知识积累。让学生开阔视野,写记录,写感想,了解更多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如果学习时间不允许,可整理出精华内容印发给学生,学生看后交流,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三)订阅《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散文》《杂文选刊》等各类报纸杂志.每周开设阅读课,让学生挑选话题展开评论,老师批阅后张贴,学生也可以有感而发写上自己的见解。
(四)以校报为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参与评论,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每周日,由一个学习小组留心观察日常生活,共同拟定出一个评论话题,如:“中学生应比什么”、“时尚我看”、“老人跌倒没人搀扶的背后”等等。组织全班学生展开讨论,并写出500字左右的短文,最后选择一些优秀作品刊登在校报《校园争鸣》专栏上。
(五)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笔者曾读过《美国人的口才从哪里来》一文,答案是社会环境使然,令人感受颇深。因此,以校园广播站为平台,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小舞台,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参与机会。进行课前五分钟演讲,积极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诗歌散文教学中,进行班级朗诵比赛;戏剧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尝试表演;作文教学也可以让学生成为讲台的主角,就各种话题展开充分讨论;每一个月组织一次专题辩论赛;积极参与市县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才艺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到更大的舞台上锻炼自己,展示自己。
(六)鼓励学生看电视时,随时记下典故、历史故事、好的广告词、哲理性强的台词等等,让学生积累较多的相关知识。
(七)建立“班级博客论坛”,利用学生对网络的新奇感,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自己的感悟、困惑,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带领学生关注有深度的微博网评,感受社会民生。
“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这样有意地引导学生去读社会这本大书,积极投身于社会这个大课堂,使他们明白生活处处皆语文。不舍弃生活这活水源,语文才不会失去自我,语文素养才能慢慢养成。
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意识地和文化文明结合起来。
中国原本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汉赋》,从唐诗到宋词,从屈原的《离骚》到郭沫若的《女神》,从鲁迅的《无题》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诗歌代表着中华文化的魂灵。中国是文化与文明的国度,中国的教育是从私塾里走出来的,传统的教育就是文化与文明的教育,可经历了现代教育进行的学科细化后,语文学科的性质却发生了很大的扭曲。学生现有的读书量远远不够,学生的视野也越来越狭窄了。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语文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书本的价值,引导学生读好书,读古代文化典籍,读文质兼美的文章,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引导他们认识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精华,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美好情操的浸润。这应该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让学生养成受益终生的读书习惯。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以下两个活动开展得比较成功:
(一)开展古典诗词朗诵赏析活动
选择《唐诗鉴赏词典》《宋词鉴赏词典》《诗刊》以及一些诗人的诗集及其他名家散文等,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每周背会一首诗、鉴赏一首诗,每月开展一次朗诵赏析活动。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在老师看来成绩不好的学生,却表现出了很好的朗诵才能,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诗词的底蕴也加强了,语文的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二)开展“走进文学,与大师对话”活动
利用阅读课的时间,每次讲述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经典形象,林黛玉、卡西莫多、简·爱、冉阿让……随着这样的讲述,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了。构建班级“图书角”,学生可以借阅,从而更广泛地赏读经典名著,这样的书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要求学生读完一本书之后,写800字以上的评论,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喜好中找到了自己的兴奋点,汲取了养料,丰富了语言积累,认识到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长了智慧。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基础上,授之以“渔”,求得学生主动地发展。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学者事半而功倍,不善学者事倍而功半。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以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就可以使学生自己发展,自己求得长进,自己的素养得到提高。具体实施如下:
(一)时时注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的阅读是在课下,但学生阅读能力的获得,是要在课堂上的,所以要注重课堂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向学生讲清读的方式:精读、略读、跳读、浏览读、美读、研究读等,使学生能掌握其中几种阅读方法。
(三)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整理信息的方法。如:摘录法、圈画法、剪贴法、制卡法、笔记法等。
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要求语文老师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道家讲究吐纳,语文教学也当如此。师者,要先学习,为师者,宜先纳,纳百川、纳古今、纳中外,做一个锦绣样脏腑;再吐化,化清风、化明月、化急湍,化一个瑶池般仙境。一纳一吐,含尽无限灯下光阴,书海翻检,删芜去繁,万千心血,方能深入浅出,字字珠玑,博个会意一笑,心有灵犀,这样中华文明的血脉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语文教育是美丽心灵的事业。语文素养好的人,思维开阔,思想活跃,谈话出口成章,提笔一泻千里,看问题入木三分,分析问题透彻精辟。虽然语文素养比较抽象,不太好把握,但只要语文教师有勇于培养学生的勇气,再加上善于培养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会是一句空话。愿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个责任。
(作者单位:新安县第三高级中学)
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深深扎根在“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中。
“大语文教育”观的核心是确认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契合。刘国正先生《把语文基本训练搞活》一文中提出了“生活是发展语文能力的基础”的观点。语言产生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脱离了生活,就会变成毫无生气的空壳。语文教学也要同生活相联系,脱离了生活,就会变得呆板枯燥。
特级教师李镇西在其专著《从批判走向建设——教育手记》里就详细地记载了自已是如何带领学生关注社会、联系生活、落实“生活即语文”这样的教育思想的,事实证明他是成功的。
有感于这样的理念,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上,笔者常常有意地向学生贯穿生活即语文的思想,并通过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带动学生扎根于社会,扎根于生活。
(一)夏收秋种、寒假暑假要求每位学生积极帮助家长分担农活或家务等,家中没有农活的学生可以参加到互助小组或去体验打工生活,让学生尽可能多一些生活积累,真正学会劳动,体验生活,磨炼意志。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有生活体验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也能更好地感悟语文中的“生活”。
(二)组织并倡导学生看《百家讲坛》《大家》《品读》《今日说法》等优秀电视节目,通过这一扇扇窗口了解历史,了解异域风情,了解方方面面的生活,多一些知识积累。让学生开阔视野,写记录,写感想,了解更多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如果学习时间不允许,可整理出精华内容印发给学生,学生看后交流,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三)订阅《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散文》《杂文选刊》等各类报纸杂志.每周开设阅读课,让学生挑选话题展开评论,老师批阅后张贴,学生也可以有感而发写上自己的见解。
(四)以校报为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参与评论,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每周日,由一个学习小组留心观察日常生活,共同拟定出一个评论话题,如:“中学生应比什么”、“时尚我看”、“老人跌倒没人搀扶的背后”等等。组织全班学生展开讨论,并写出500字左右的短文,最后选择一些优秀作品刊登在校报《校园争鸣》专栏上。
(五)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笔者曾读过《美国人的口才从哪里来》一文,答案是社会环境使然,令人感受颇深。因此,以校园广播站为平台,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小舞台,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参与机会。进行课前五分钟演讲,积极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诗歌散文教学中,进行班级朗诵比赛;戏剧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尝试表演;作文教学也可以让学生成为讲台的主角,就各种话题展开充分讨论;每一个月组织一次专题辩论赛;积极参与市县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才艺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到更大的舞台上锻炼自己,展示自己。
(六)鼓励学生看电视时,随时记下典故、历史故事、好的广告词、哲理性强的台词等等,让学生积累较多的相关知识。
(七)建立“班级博客论坛”,利用学生对网络的新奇感,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自己的感悟、困惑,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带领学生关注有深度的微博网评,感受社会民生。
“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这样有意地引导学生去读社会这本大书,积极投身于社会这个大课堂,使他们明白生活处处皆语文。不舍弃生活这活水源,语文才不会失去自我,语文素养才能慢慢养成。
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意识地和文化文明结合起来。
中国原本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汉赋》,从唐诗到宋词,从屈原的《离骚》到郭沫若的《女神》,从鲁迅的《无题》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诗歌代表着中华文化的魂灵。中国是文化与文明的国度,中国的教育是从私塾里走出来的,传统的教育就是文化与文明的教育,可经历了现代教育进行的学科细化后,语文学科的性质却发生了很大的扭曲。学生现有的读书量远远不够,学生的视野也越来越狭窄了。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语文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书本的价值,引导学生读好书,读古代文化典籍,读文质兼美的文章,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引导他们认识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精华,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美好情操的浸润。这应该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让学生养成受益终生的读书习惯。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以下两个活动开展得比较成功:
(一)开展古典诗词朗诵赏析活动
选择《唐诗鉴赏词典》《宋词鉴赏词典》《诗刊》以及一些诗人的诗集及其他名家散文等,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每周背会一首诗、鉴赏一首诗,每月开展一次朗诵赏析活动。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在老师看来成绩不好的学生,却表现出了很好的朗诵才能,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诗词的底蕴也加强了,语文的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二)开展“走进文学,与大师对话”活动
利用阅读课的时间,每次讲述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经典形象,林黛玉、卡西莫多、简·爱、冉阿让……随着这样的讲述,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了。构建班级“图书角”,学生可以借阅,从而更广泛地赏读经典名著,这样的书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要求学生读完一本书之后,写800字以上的评论,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喜好中找到了自己的兴奋点,汲取了养料,丰富了语言积累,认识到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长了智慧。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基础上,授之以“渔”,求得学生主动地发展。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学者事半而功倍,不善学者事倍而功半。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以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就可以使学生自己发展,自己求得长进,自己的素养得到提高。具体实施如下:
(一)时时注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的阅读是在课下,但学生阅读能力的获得,是要在课堂上的,所以要注重课堂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向学生讲清读的方式:精读、略读、跳读、浏览读、美读、研究读等,使学生能掌握其中几种阅读方法。
(三)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整理信息的方法。如:摘录法、圈画法、剪贴法、制卡法、笔记法等。
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要求语文老师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道家讲究吐纳,语文教学也当如此。师者,要先学习,为师者,宜先纳,纳百川、纳古今、纳中外,做一个锦绣样脏腑;再吐化,化清风、化明月、化急湍,化一个瑶池般仙境。一纳一吐,含尽无限灯下光阴,书海翻检,删芜去繁,万千心血,方能深入浅出,字字珠玑,博个会意一笑,心有灵犀,这样中华文明的血脉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语文教育是美丽心灵的事业。语文素养好的人,思维开阔,思想活跃,谈话出口成章,提笔一泻千里,看问题入木三分,分析问题透彻精辟。虽然语文素养比较抽象,不太好把握,但只要语文教师有勇于培养学生的勇气,再加上善于培养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会是一句空话。愿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个责任。
(作者单位:新安县第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