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书法,乱世而兴,承上启下,各种性情,既有清末余脉,又有独特气质,形成了代表性的“民国书风”。民国时期,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重大变革,新文化运动汹涌澎湃,文艺界迎来了新的发展生机,而这一时期的书法不可避免地迎来新旧交替和转折的重要时期。
民国时期可以说是书法史上最后的黄金时代,虽然兵戈不断,劳苦大众颠沛流离,但是书法界依然异常活跃。民国时期的书法家除了清末遗老,还有接受新式教育或有留学经历的年青一代书法家。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见识和不凡的心胸等,使其书法呈现一派超凡脱俗的大家风范。俗话说“书品即人品”,民国书法家们有着他们独特的“文人气节”,铁骨铮铮,追求独立自由之精神,不畏强权。
新乡市博物馆藏历代大家书法作品乃是众多藏品中的典型代表,其中不乏民国书法精品,有康有为、于右任、徐世昌、翁同龢、华世奎等民国大家之作品。
一、康有为《楷书五言联》(图1)
此藏品为纸本,书法内容为:“析理辨昭昧;秉心崇塞渊。”引首题款“敏修仁兄”,尾款“康有为”,尾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康有为印”白文方印,下方为“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朱文方印。这是康有为晚年为其好友河南卫辉名儒李敏修所书。此行楷对联结体自然多变,字体古朴雄峻,落笔遒劲有力,融草书之情、隶书之意、篆书之形、楷书之法为一体,是其独具特色的书写风格。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其弟子尊其为“南海先生”,世称“康南海”。康有为在书法上力倡北碑,其书自成一格。一生书法风格多变,早年为馆阁体帖学风格,中年呈碑帖融合之势,晚年形成独立风貌—“康体”。康体,指的是清末著名思想家康有为的书法风格,学术界又称康体为“破体”。北京大学教授陈玉龙曾评价:“纵观20世纪中国书坛,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
二、徐世昌《行书条轴》(图2)
此藏品为纸本,书法内容为:“余嘗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凡人知之。”此内容选自北宋文学大家苏轼于宋熙宁三年(1070)所著《净因院画记》,收录于《苏轼文集》中。这是苏轼论画时所作,体现了其格物致知的哲学思想。左侧题款“勉之大兄属,徐世昌”,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徐世昌印”白文方印,下方为“鞠人”朱文方印。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亦作鞠人、菊存,又号东海、弢斋、涛斋,晚号水竹邨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直隶(今河北省)天津人,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今河南省卫辉市)。光绪十二年(1886)中进士,光绪三十一年(1905)曾任军机大臣,与袁世凯为同道盟友,民国七年(1918),徐世昌被推选为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虽置身官场,但国学底蕴深厚,不仅著书立说,写诗作文,亦善书法,被后人称为“文治总统”。徐世昌书法师欧、颜、柳诸家,又学苏、黄、米、蔡之风,取各家之长,为其所用,运笔自然流畅,笔墨随意而有深意,落笔瘦劲利落,自成一家。
三、郑孝胥《行楷七言联》(图3)
此藏品为纸本,书法内容为:“便向蛟龙觅云雨;如语蟪蛄易春秋。”上下联分别出自北宋文学大家苏轼所作《蝎虎》与《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大概意思是有才能的人才有机会,要及时实现人生价值。有题款“孝胥”,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郑氏孝胥”白文方印,下方为“苏戡”朱文方印。
郑孝胥(1860—1938),字苏龛(苏戡),一字太夷,号海藏、海藏楼主人、夜起庵叟,取苏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之诗意取斋号为“海藏楼”,世称“郑海藏”,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国近代政治人物、诗人、书法家。郑孝胥幼承家学,诗文一绝,为诗坛“同光体”代表人物之一,善书法,名重一时,尤善楷书,将楷书与隶书融合,取碑帖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书写风格为字势偏长而又苍劲有力,沉稳雄健,精悍松秀,在当时民国书法界可谓一枝独秀。
四、华世奎《楷书七言诗轴》(图4)
此藏品为纸本,书法内容为:“急须乘兴赏春英,莫待空枝谩寄声。淑景晴(暖)风前日事,淡云微雨此时情。”这是北宋诗人程颢所写《和诸公梅台》一诗。左侧题款“峻卿尊兄大人雅属,华世奎”,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华世奎印”白文方印,下方为“北海逸民”朱文方印,引首钤白文长方印“诗书琴砚之娱”一枚。此件楷书作品是华世奎为友人所写,从书写风格看可以说是其代表作品之一,通篇气韵贯通,字体厚重丰满,结构布置均匀,笔力精到强健。
华世奎(1863—1942),字启臣,号璧臣、思闇、北海逸民等,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华世奎、严修、孟广慧、赵元礼)之首,祖籍江苏无锡。自4岁起,华世奎便随父学书,书法主攻颜体,后临摹各家碑帖,融汇各家之长,形成了“学古不泥,自出机杼”的独特风格,世人称之为“华派”。华世奎的书法,楷、草、隶、篆等诸体皆精,尤以楷书为长,有颜书风骨,功力雄厚,苍劲挺拔,有馆阁之气魄。
五、史绪任《行书四条屏》(图5)
此藏品为纸本,书法内容为:“道之在天下,其实原于天命之性,而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其文则出于圣人之手,而存于《易》《书》《诗》《礼》《乐》《春秋》、孔孟氏之籍,本末相须,人言相发,皆不可以一日而废焉者也。盖天理民彝自然之物,则其大伦大法之所在,固有不依文字而立者。然古之圣人欲明是道于天下,而垂之万世,则其精微曲折之际,非托于文字亦不能以自传也。故自伏羲以降,列圣继作。至于孔子,然后所以垂世立教之具,粲然大备。天下后世之人,自非生知之圣,则必由是以穷其理,然后知有所至而力行以终之,固未有饱食安坐,无所猷为,而忽然知之,兀然得之也。故傅说之告高宗曰‘学于古训乃有获’,是则为学之方,亦可知已。”此文出自宋代理学大家朱熹于南宋淳熙三年(1176)应时任婺源知县张汉所请所作的《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左侧题款“朱子婺源县学藏书阁记,癸丑冬日史绪任书”,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史绪任印”白文方印,下方为“筱周大字荷樵”朱文方印。 史绪任(1863—1924),字小周,亦作筱周或晓洲,又字荷樵,晚号效迟,河南辉县人。光绪十二年(1886)中进士,曾任刑部主事、济源县令等,后回乡讲学于河朔书院,与当时著名学者李敏修、企业家王锡彤、新乡王安澜等创办经正书舍,此为清末河南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也是豫北最大的藏书和学习场所。史绪任善书法,尤以楷书为长,隽秀工整,在中国书法史上颇有影响,与其父史春荃、其子史延章被当地人尊称为“一门三进士”。
六、张伯英《行楷七言联》(图6)
此藏品为纸本,书法内容为:“试碾露芽烹白雪;请君章草赋黄楼。”上下联分别出自北宋文学大家苏轼所作《九日寻臻阇梨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与《答王定民》,主要讲述苏轼任苏州太守时的一段典故。引首款“拙樵先生正集坡诗”,尾款“张伯英”,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张伯英印”白文方印,下方为“勺圃”朱文方印。
张伯英(1871—1949),字勺圃,又字少溥,号云龙山民、榆庄老农,晚号东涯老人、老勺、勺叟,斋号远山楼、小来禽馆,江苏徐州人,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碑帖学家、金石鉴赏家、诗人、政治家。张伯英出身徐州望族、世代书家,自幼秉承国学文脉,书法造诣深厚,先学颜体,后学魏碑,自成一家。其书法以行楷为长,亦善篆隶,楷书端正严整、宽博雄放,行书朴拙秀逸,落笔凝重含蓄,不拘泥,不谄媚,具有独特的自身风格,任性洒脱,意境高远。张伯英在当时的书法界地位颇高,与赵声伯并称“南北二家”,又与傅增湘、华世奎、郑孝胥并称“书法四大家”,亦是著名画家齐白石之师。
七、陈筍禅《隶书条轴》(图7)
此藏品为纸本,书法内容为:“《尚书》五教,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分陕,君懿子棠。晋阳珮玮,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双其勋。流化八基,迁荡阴令。”此文出自东汉晚期佚名书法家所书、东汉碑刻家孙兴刻石而成的《张迁碑》。此碑文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书法造诣极高,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文下题款“拙樵先生雅教,筍禅书于青邱”,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陈以正长寿印信”白文方印,下方为“谷荪壹字筍禅”朱文方印。
陈筍禅(1875—?),本名以正,字谷荪,又字筍禅,别署竹隐头陀,斋号月长圆斋,浙江人,民国时期生活于山东青岛。早年曾随康有为参与“戊戌变法”,是民国时期著名文人,工书法,善花鸟,诗、书、画三绝,书法以隶书为长,厚重而灵逸,在当时青岛文化界地位颇高,为世人所重。
八、于右任《行草五言联》(图8)
此藏品为纸本,书法内容为:“前辈飞腾入;余波绮丽为。”此对联出自唐代文学大家杜甫所作《偶题》一诗,为杜甫晚年对诗歌创作的见解与总结。引首款“林英先生正之”,尾款“于右任”,款下有“右任”朱文方印一枚。此草书作品虽笔画简单但形态优美,用笔蓄力内发,墨酣力足,饱满浑厚。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谐音“右任”为名),号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早年是同盟会成员,后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精于书法,尤善行草书,其书法人称“于体”,早年学赵孟,后转学魏碑,形成了风格独具的“碑味”行草书,又创立了“标准草书”,成立草书研究社,集前人优秀草书作品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使草书标准化,影响深远。
九、王静澜《行书条轴》(图9)
此藏品为纸本,书法内容为:“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此文出自《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为弘福寺玄奘法师撰写,最早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唐太宗命弘福寺沙门怀仁以王羲之书法集成,刻制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左侧题款“子安大兄属,用吉王静澜”,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王静澜印”白文方印,下方为“用吉”朱文方印。
王静澜(1888—1935),字用吉,晚号澄斋,河南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人。王静澜家风甚严,其父尤重“训子苦学励行,俾从贤师友游”,家道中落后,在李敏修等人的资助和鼓励下,发奋读书,后从政,颇有政声,曾任民国河南省教育厅主任秘书。王静澜文采卓然,尤善书法,精通各体,民国教育家张嘉谋曾称其“性喜书画,篆隶茂美”,其书法淳朴渾厚,笔力充沛,古拙而有灵气。
民国时期可以说是书法史上最后的黄金时代,虽然兵戈不断,劳苦大众颠沛流离,但是书法界依然异常活跃。民国时期的书法家除了清末遗老,还有接受新式教育或有留学经历的年青一代书法家。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见识和不凡的心胸等,使其书法呈现一派超凡脱俗的大家风范。俗话说“书品即人品”,民国书法家们有着他们独特的“文人气节”,铁骨铮铮,追求独立自由之精神,不畏强权。
新乡市博物馆藏历代大家书法作品乃是众多藏品中的典型代表,其中不乏民国书法精品,有康有为、于右任、徐世昌、翁同龢、华世奎等民国大家之作品。
一、康有为《楷书五言联》(图1)
此藏品为纸本,书法内容为:“析理辨昭昧;秉心崇塞渊。”引首题款“敏修仁兄”,尾款“康有为”,尾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康有为印”白文方印,下方为“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朱文方印。这是康有为晚年为其好友河南卫辉名儒李敏修所书。此行楷对联结体自然多变,字体古朴雄峻,落笔遒劲有力,融草书之情、隶书之意、篆书之形、楷书之法为一体,是其独具特色的书写风格。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其弟子尊其为“南海先生”,世称“康南海”。康有为在书法上力倡北碑,其书自成一格。一生书法风格多变,早年为馆阁体帖学风格,中年呈碑帖融合之势,晚年形成独立风貌—“康体”。康体,指的是清末著名思想家康有为的书法风格,学术界又称康体为“破体”。北京大学教授陈玉龙曾评价:“纵观20世纪中国书坛,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
二、徐世昌《行书条轴》(图2)
此藏品为纸本,书法内容为:“余嘗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凡人知之。”此内容选自北宋文学大家苏轼于宋熙宁三年(1070)所著《净因院画记》,收录于《苏轼文集》中。这是苏轼论画时所作,体现了其格物致知的哲学思想。左侧题款“勉之大兄属,徐世昌”,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徐世昌印”白文方印,下方为“鞠人”朱文方印。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亦作鞠人、菊存,又号东海、弢斋、涛斋,晚号水竹邨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直隶(今河北省)天津人,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今河南省卫辉市)。光绪十二年(1886)中进士,光绪三十一年(1905)曾任军机大臣,与袁世凯为同道盟友,民国七年(1918),徐世昌被推选为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虽置身官场,但国学底蕴深厚,不仅著书立说,写诗作文,亦善书法,被后人称为“文治总统”。徐世昌书法师欧、颜、柳诸家,又学苏、黄、米、蔡之风,取各家之长,为其所用,运笔自然流畅,笔墨随意而有深意,落笔瘦劲利落,自成一家。
三、郑孝胥《行楷七言联》(图3)
此藏品为纸本,书法内容为:“便向蛟龙觅云雨;如语蟪蛄易春秋。”上下联分别出自北宋文学大家苏轼所作《蝎虎》与《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大概意思是有才能的人才有机会,要及时实现人生价值。有题款“孝胥”,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郑氏孝胥”白文方印,下方为“苏戡”朱文方印。
郑孝胥(1860—1938),字苏龛(苏戡),一字太夷,号海藏、海藏楼主人、夜起庵叟,取苏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之诗意取斋号为“海藏楼”,世称“郑海藏”,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国近代政治人物、诗人、书法家。郑孝胥幼承家学,诗文一绝,为诗坛“同光体”代表人物之一,善书法,名重一时,尤善楷书,将楷书与隶书融合,取碑帖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书写风格为字势偏长而又苍劲有力,沉稳雄健,精悍松秀,在当时民国书法界可谓一枝独秀。
四、华世奎《楷书七言诗轴》(图4)
此藏品为纸本,书法内容为:“急须乘兴赏春英,莫待空枝谩寄声。淑景晴(暖)风前日事,淡云微雨此时情。”这是北宋诗人程颢所写《和诸公梅台》一诗。左侧题款“峻卿尊兄大人雅属,华世奎”,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华世奎印”白文方印,下方为“北海逸民”朱文方印,引首钤白文长方印“诗书琴砚之娱”一枚。此件楷书作品是华世奎为友人所写,从书写风格看可以说是其代表作品之一,通篇气韵贯通,字体厚重丰满,结构布置均匀,笔力精到强健。
华世奎(1863—1942),字启臣,号璧臣、思闇、北海逸民等,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华世奎、严修、孟广慧、赵元礼)之首,祖籍江苏无锡。自4岁起,华世奎便随父学书,书法主攻颜体,后临摹各家碑帖,融汇各家之长,形成了“学古不泥,自出机杼”的独特风格,世人称之为“华派”。华世奎的书法,楷、草、隶、篆等诸体皆精,尤以楷书为长,有颜书风骨,功力雄厚,苍劲挺拔,有馆阁之气魄。
五、史绪任《行书四条屏》(图5)
此藏品为纸本,书法内容为:“道之在天下,其实原于天命之性,而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其文则出于圣人之手,而存于《易》《书》《诗》《礼》《乐》《春秋》、孔孟氏之籍,本末相须,人言相发,皆不可以一日而废焉者也。盖天理民彝自然之物,则其大伦大法之所在,固有不依文字而立者。然古之圣人欲明是道于天下,而垂之万世,则其精微曲折之际,非托于文字亦不能以自传也。故自伏羲以降,列圣继作。至于孔子,然后所以垂世立教之具,粲然大备。天下后世之人,自非生知之圣,则必由是以穷其理,然后知有所至而力行以终之,固未有饱食安坐,无所猷为,而忽然知之,兀然得之也。故傅说之告高宗曰‘学于古训乃有获’,是则为学之方,亦可知已。”此文出自宋代理学大家朱熹于南宋淳熙三年(1176)应时任婺源知县张汉所请所作的《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左侧题款“朱子婺源县学藏书阁记,癸丑冬日史绪任书”,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史绪任印”白文方印,下方为“筱周大字荷樵”朱文方印。 史绪任(1863—1924),字小周,亦作筱周或晓洲,又字荷樵,晚号效迟,河南辉县人。光绪十二年(1886)中进士,曾任刑部主事、济源县令等,后回乡讲学于河朔书院,与当时著名学者李敏修、企业家王锡彤、新乡王安澜等创办经正书舍,此为清末河南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也是豫北最大的藏书和学习场所。史绪任善书法,尤以楷书为长,隽秀工整,在中国书法史上颇有影响,与其父史春荃、其子史延章被当地人尊称为“一门三进士”。
六、张伯英《行楷七言联》(图6)
此藏品为纸本,书法内容为:“试碾露芽烹白雪;请君章草赋黄楼。”上下联分别出自北宋文学大家苏轼所作《九日寻臻阇梨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与《答王定民》,主要讲述苏轼任苏州太守时的一段典故。引首款“拙樵先生正集坡诗”,尾款“张伯英”,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张伯英印”白文方印,下方为“勺圃”朱文方印。
张伯英(1871—1949),字勺圃,又字少溥,号云龙山民、榆庄老农,晚号东涯老人、老勺、勺叟,斋号远山楼、小来禽馆,江苏徐州人,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碑帖学家、金石鉴赏家、诗人、政治家。张伯英出身徐州望族、世代书家,自幼秉承国学文脉,书法造诣深厚,先学颜体,后学魏碑,自成一家。其书法以行楷为长,亦善篆隶,楷书端正严整、宽博雄放,行书朴拙秀逸,落笔凝重含蓄,不拘泥,不谄媚,具有独特的自身风格,任性洒脱,意境高远。张伯英在当时的书法界地位颇高,与赵声伯并称“南北二家”,又与傅增湘、华世奎、郑孝胥并称“书法四大家”,亦是著名画家齐白石之师。
七、陈筍禅《隶书条轴》(图7)
此藏品为纸本,书法内容为:“《尚书》五教,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分陕,君懿子棠。晋阳珮玮,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双其勋。流化八基,迁荡阴令。”此文出自东汉晚期佚名书法家所书、东汉碑刻家孙兴刻石而成的《张迁碑》。此碑文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书法造诣极高,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文下题款“拙樵先生雅教,筍禅书于青邱”,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陈以正长寿印信”白文方印,下方为“谷荪壹字筍禅”朱文方印。
陈筍禅(1875—?),本名以正,字谷荪,又字筍禅,别署竹隐头陀,斋号月长圆斋,浙江人,民国时期生活于山东青岛。早年曾随康有为参与“戊戌变法”,是民国时期著名文人,工书法,善花鸟,诗、书、画三绝,书法以隶书为长,厚重而灵逸,在当时青岛文化界地位颇高,为世人所重。
八、于右任《行草五言联》(图8)
此藏品为纸本,书法内容为:“前辈飞腾入;余波绮丽为。”此对联出自唐代文学大家杜甫所作《偶题》一诗,为杜甫晚年对诗歌创作的见解与总结。引首款“林英先生正之”,尾款“于右任”,款下有“右任”朱文方印一枚。此草书作品虽笔画简单但形态优美,用笔蓄力内发,墨酣力足,饱满浑厚。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谐音“右任”为名),号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早年是同盟会成员,后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精于书法,尤善行草书,其书法人称“于体”,早年学赵孟,后转学魏碑,形成了风格独具的“碑味”行草书,又创立了“标准草书”,成立草书研究社,集前人优秀草书作品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使草书标准化,影响深远。
九、王静澜《行书条轴》(图9)
此藏品为纸本,书法内容为:“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此文出自《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为弘福寺玄奘法师撰写,最早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唐太宗命弘福寺沙门怀仁以王羲之书法集成,刻制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左侧题款“子安大兄属,用吉王静澜”,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王静澜印”白文方印,下方为“用吉”朱文方印。
王静澜(1888—1935),字用吉,晚号澄斋,河南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人。王静澜家风甚严,其父尤重“训子苦学励行,俾从贤师友游”,家道中落后,在李敏修等人的资助和鼓励下,发奋读书,后从政,颇有政声,曾任民国河南省教育厅主任秘书。王静澜文采卓然,尤善书法,精通各体,民国教育家张嘉谋曾称其“性喜书画,篆隶茂美”,其书法淳朴渾厚,笔力充沛,古拙而有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