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们传统的观念当中,出口创汇是国有大企业或外贸部门的事,跟农民是沾不上边的。可是,在河南省南召县就有一位平民百姓,从一开始就将家乡的槲叶瞄准了日本市场,并及时和当地政府合作,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首开了农民出口创汇的先例。10多年来,他通过“倒腾”树叶拥有了3亿多元资产。
慧眼识宝,他把家乡的槲叶变成“金砖”
1986年7月,高考落榜的袁海成在家无事可做,正好他的父亲在南召县云阳镇开了一家镶牙店,找不到出路的他就跟着父亲做了牙医。不料就在他学医的第二年,父亲因病医治无效,撒手西去,撂下了疾病在身的母亲和他们兄弟三人。
袁海成是家中的老大,父亲去世后,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他的肩上。他不得不子承父业,继续在镇上做一名镶牙医生。后来,经人介绍,22岁的袁海成与本镇的一位姑娘结了婚。婚后,夫唱夫随,两人共同经营着镶牙店。
袁海成成为一名专职镶牙医生后,阅读了一些医学杂志。有一天,他从一本医学杂志上看到一则消息,里面介绍说日本人的环保意识很强,他们包装食品早已不用塑料袋子,而是改用纸袋子了。并且说日本人用天然树叶包装食品已成时尚。这条消息在袁海成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袁海成又在一份经济类报纸上看到日本人喜欢用槲叶包装食品的信息,眼睛为之一亮。他想:我们这里满山遍野都是槲叶,千百年来,山里人把它当成柴禾烧掉,大部分则沤烂后融入了泥土中,这是多么大的资源浪费呀!我能不能从这里找出一条致富路呢?……
带着这一疑问,袁海成决定前往省城郑州探寻一下槲叶的销售市场。经过层层打听,他终于从河南省外贸局了解到:日本人确实对用树叶包装食品感兴趣,而且用槲叶包装食品已成了日本人的首选。得到了这个确切消息后,他开始对加工槲叶出口日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将镶牙店甩给妻子经营,自己则先后到20多家外贸企业,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拜师学艺,学习槲叶采摘和加工技术。此后,他又到北京、上海和郑州等地寻找出口信息。通过多方面打探,他了解到,对于植物叶的采摘和加工,在我国当时还真的没有人涉猪,属于空白领域。
从郑州回来后,踌躇满志的袁海成决定立刻办厂。但是,当时他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设备,办厂谈何容易。特别是周围的人都讥笑他,认为他打槲叶的主意纯属神经错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然而,执着的袁海成却认准了这件事。为了筹措资金,袁海成开始挨个说服亲戚朋友借给他钱。在他不厌其烦地游说之下,终于筹措到了5万元钱。之后,他租了几间房子,再借来几口大锅和几口大缸,就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
万事开头难,尽管袁海成很是忙忙碌碌了一阵子,生产的槲叶却因质量不符合要求,外贸部门全部拒收。如此一来,5万元投资血本无归,全都打了水漂。看到一捆捆不合格的产品,几个穷亲戚心疼得与袁海成抱头痛哭。然而,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袁海成冷静下来之后,开始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通过分析,他认为原因在于自己还没有掌握到槲叶采摘加工的关键技术。
于是,袁海成决定再次到北京拜师学艺。因为有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他这一次学习特别用功。为了省下钱来买资料,他常常露宿街头。饿了,啃几口从老家带来的干镆;渴了,就对着自来水笼头猛灌一气……一个多月的学习结束后,他没有急于回南召,而是到多家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记下了30多万字的笔记。
回家后,胸有成竹的袁海成准备再次办厂。听说他又要办厂,家里人极力反对,但亲人们的反对并没有阻止他办厂的决心。他依然“死皮赖脸”地央亲求友筹借资金,可吃到了苦头的亲戚们,竟没有一个人愿意再资助他。
借钱连连碰壁,袁海成急得夜不能眠。苦闷中,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了一篇万言论证报告,用挂号信寄给了南召县委,请求政府的支持。不久,他就等来了好消息:县委决定由二轻局协调1万元资金借给袁海成。靠着这笔启动资金,他又一次开业了。
在对槲叶的生产加工中,槲叶的采摘是很关键的环节,而初夏又是采摘槲叶的最佳时节。为了把好原料关,袁海成就在这个季节里,亲自带着干粮上山。他顶烈日翻山爬坡、栉风沐雨,攀爬了多少棵树他已记不清了。把一片一片对称完整的槲叶采摘下来,再一篓篓背回厂里。经过腌制、煮沸、挑选和包装诸多精细的工艺之后,第一批产品终于问世了。为了检验这批产品是否合格,袁海成专程将所有产品拉到了郑州,结果经省商检部门检查验收,产品合格率达到80%。紧接着,袁海成又马不停蹄地与河南省外贸局取得了联系,在他们的支持下,这批产品成功地出口到了日本,赚了5000多元钱。
尽管首次出口就赚了钱,但袁海成并没有满足,他开始将眼光放在那20%的不合格产品上,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不合格率呢?在生产实践中,他终于发现,原来是一些槲叶在采摘后产生了黑斑,或者有的加工后色泽不匀,使产品质量打了折扣。善于钻研的袁海成马上带着这些次品来到郑州,在省植物研究院的帮助下,用一个月的时间研究出了非铜离子保护原叶绿素的关键技术,使产品质量合格率一下子升到99%,仅此一项每年就能节约成本70多万元。
就这样,随着加工技术的日益提高,袁海成厂里生产的产品开始赢得日商青睐,销售量直线上升。1990年订货量达到1.2万箱;第二年,产品销量达到了2万箱,销售额突破了1000万元大关。
袁海成凭着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用了3年的时间,终于把家乡山沟里生长的槲叶变成了“金砖”,并从日本人手里赚回了大把大把的钞票,自己也因此成了山旮旯里的第一个百万富翁。
癞蛤蟆吃到了天鹅肉
他在家门口办起两个大型中日合资企业
1991年7月,日本最大的植物叶包装材料经营企业上野忠株式会社社长上野忠雄先生率团到中国,准备了解中国供货商的生产情况。
获悉此消息,袁海成十分激动,他翻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写出了外商可能要询问的事情,再一一背熟。7月26日上午,上野忠雄一行来到了袁海成的制品厂。机会难得,袁海成马上拿出自己的产品,诚心诚意地让上野忠雄指出其不足,上野忠雄被袁海成的常识与真诚打动,认为袁海成是讲信誉的商人。这次会面,双方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为以后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2年,《中国外资企业合资》法颁布了。借此机会,上野忠雄准备在中国选择一家植物叶生产商兴办合资企业。袁海成听到消息后,认为这是一次发展机遇,必须抓住。
当时,中外合资尚属新生事物,袁海成对有关外贸知识也并不十分了解,手下更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就在他一筹莫展之时,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的《三国演义》的动画片《草船借箭》提醒了他借人。
第二天还不到上班时间,袁海成就已蹲在了南召县二轻局局长办公室的门口。局长上班后,袁海成进门便请求二轻局为他组建合资项目的临时班子,专职负责合资事宜。没想到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局长就不停地摇头:“全局只有20多人,还有那么多的工作要干,组建临时班子不现实。但我们将对你和日本公司合资的事全力支持,局里的人你任意选,但只能给你一个人。”
当时,县二轻局有一名技术骨干叫田文通,袁海成就选他作了助手。就这样,只有袁海成、田文通两人组成的合资联络小组成立了。当天,他们就制订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并开始夜以继日地查阅相关资料,起草意向书,之后他们又来到郑州、上海等地请教专家。他们高效率的工作,使本来需要60天完成的意向合同和项目可行性研究,只用了10天就完成了。上野忠雄先生看到他的工作效率如此之高,当即拍板与他的制品厂合资,并提前一个月将10万美元的入股金汇给了他。
这次合资的成功,不仅使袁海成的企业规模扩大,而且也把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企业理念带进了封闭守旧的山村。袁海成生产的槲叶,通过合资伙伴的渠道打进日本市场后,从此不愁销路的他也得以把精力都放在了产品质量上,严把每道关口,使产品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1993年,日方上野忠雄社长准备在距日本较近的山东威海建立一家由日方投资的专营叶类包装物的独资企业,想聘请袁海成任主管,并承诺赠给他30%的股权。
当时,南召除了毗邻焦枝铁路外、陆路和空中交通都有不便捷,通讯设施也相当落后,日本客人之所以想在山东投资,主要是对投资硬环境不满意。可袁海成觉得自己好不容易为乡亲们找到了一条生财之路,现在让他丢下乡亲们不管,去追求个人的高收入,他于心不忍。于是他婉言谢绝了日本人的好意。
然而,聪明才智的袁海成不愿意让家乡失去这个机会,于是便执意挽留上野忠雄,并带他到南阳市参观游览。上野忠雄看到南阳秀美的景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南阳国际机场时,他动心了。这时,袁海成趁机提出了在南阳发展合资企业,逐步形成集团化优势,开辟更广阔市场的思路。
上野忠雄被袁海成的诚信和对家乡父老的赤诚所感动,经过反复磋商后,双方于1993年7月在南阳市建立中日合资企业南阳上野忠轻工有限公司,袁海成任董事长。
为了取信于日方投资者,袁海成不顾夏季的炎热,亲临工地,坐镇指挥。经过65天的日夜奋战,终于比日商要求的时间提前20天进入试生产阶段。
1994年,槲叶作为南阳上野忠公司的主要产品原料,受到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病虫灾害袭击。公司在省内外建立的10多个分厂普遍告急。按理说,袁海成可以按合同约定,在不可抗力发生时免除不供货的责任。但是视信誉为生命的袁海成没有在自然灾害面前退缩,他通过信息网了解到东北、西南等地虫害较轻,便立即带人赶到贵州、辽宁等地,通过当地政府,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了数拾万槲叶,解决了原料不足的问题,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供货任务。日商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很受感动,专门组织全体员工,分两批从日本来到南阳上野忠公司,学习他们真诚合作的精神。
经过了原料告急的困难之后,袁海成品尝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痛苦,他陷入了沉思:过去他认为八百里伏牛山漫山遍野的槲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现在看来,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因为不是每一片槲叶都能当作商品生产,有的形状、尺寸不合要求,即使合乎要求的叶子也要面临虫害,病灾等自然灾害。袁海成就是在这个时候下定了决心:必须拓宽原料来源市场。
1995年春节刚过,袁海成就带着助手,分头到了湖北、四川、安徽和陕西等周边省份,建立收购基地,组建收购网络。每到一处,他都印发、张贴宣传单、传递槲叶加工的出口创汇信息,还手把手地传授采摘和初期加工技术,因此很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经过近五年的努力,袁海成已在豫、皖、川、陕五省16县建成了120多个植物叶加工点,不仅增强了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也使10多万山区贫困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野心”大大的,打造中国植物类包装产品出口“航母”。
就这样,袁海成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拥有了5000多万元资产,但他并没有被胜利冲婚头脑,而是在进一步考虑如何拓宽生产领域。他想除了槲叶能给食品做包装用料外,中国对人体有益的叶子有上万种,应当大胆探索。
接下来,袁海成便开始不断研究开发新产品。他研发制成的“惠比寿”牌卷印产品,每年能为公司增加效益200万元,同时,他新开发出的使野生山归来叶奇特的香味保存下来的罐装新产品,也很快在日本找到了销路。
日本人崇尚樱花,喜欢用樱花叶包装的食品,因其散发一股特殊的杏仁型清香味,具有很强的杀菌、醒脑等保健功效。1997年以前日本市场所使用的樱花叶、几乎全是本地产品。1996年,袁海成在日方的支持下,把樱花引进到南阳试种,准备试种成功后,加工成包装产品销往日本。经过两年多的试验探索,他克服了日本樱花娇嫩柔弱,“水土不服”的种种技术难题,获得了试种成功。
樱花是日本人的国花,为了能使在中国生产的樱花产品达到日本本土樱花的质量标准。袁海成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樱花叶加工上先后进行了20多项反复试验,最后终于得到了日本用户的普遍认可。2001年袁海成再次扩大了樱花种植面积,每年产量就达1万箱,产值800万元。
创业难,守业更难。袁海成时刻铭记着这句古训,事业成功后,在别人眼里他是袁总,而他总认为自己知识面不够,是一名学生,需要不断地钻研和探索。
1999年,加工柿叶正值伏天,在室温下加工进来的产品、叶面颜色灰暗,达不到外商的要求。为了摸清颜色不好的原因,他在三伏天窗着大棉衣,和技术人员在冷库中一呆就是好几天。从摄氏0度到20度逐级摸索,终于发现在摄氏5度下加工出的产品,叶面能够达到润泽鲜艳的理想效果,从而制订出了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
2002年,由他主持研制开发的“植物叶盐藏方法”和“野生植物叶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还分别荣获国家经贸部、河南省政府重大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填补了我国植物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被日本专家誉为21世纪高档食品包装材料生产的新技术。
袁海成从1万元起家,经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创造了企业网络延伸到8省24个县市的辉煌业绩,拥有企业资产3亿多元,个人资产1亿多元,同时,为山区人民增加经济收入650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从个体牙医到亿万资产的主人,袁海成成功的所有秘诀就是:善于捕捉信息;能吃苦不盲干;恪守诚信待人的性念;善思考。
友情提示:
槲叶是一种野生落叶灌木、在我国分布比较广,只要是有山地的地方就有槲叶的生存。目前,槲叶的收购价格是每片8分至1角钱,经初期加工价格会更高,同时,柿树叶、杨树叶和竹叶等较厚大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植物叶也可以作为绿色食品包装进行加工。目前,日本市场这些产品的缺口量非常大。
另外,南阳上野忠集团公司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生产加工合资企业,产品畅销日本,占有日本市场60%的份额。袁海成先生随时恭候各地有志之士加盟。有意者请与本刊主编或作者联系。
慧眼识宝,他把家乡的槲叶变成“金砖”
1986年7月,高考落榜的袁海成在家无事可做,正好他的父亲在南召县云阳镇开了一家镶牙店,找不到出路的他就跟着父亲做了牙医。不料就在他学医的第二年,父亲因病医治无效,撒手西去,撂下了疾病在身的母亲和他们兄弟三人。
袁海成是家中的老大,父亲去世后,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他的肩上。他不得不子承父业,继续在镇上做一名镶牙医生。后来,经人介绍,22岁的袁海成与本镇的一位姑娘结了婚。婚后,夫唱夫随,两人共同经营着镶牙店。
袁海成成为一名专职镶牙医生后,阅读了一些医学杂志。有一天,他从一本医学杂志上看到一则消息,里面介绍说日本人的环保意识很强,他们包装食品早已不用塑料袋子,而是改用纸袋子了。并且说日本人用天然树叶包装食品已成时尚。这条消息在袁海成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袁海成又在一份经济类报纸上看到日本人喜欢用槲叶包装食品的信息,眼睛为之一亮。他想:我们这里满山遍野都是槲叶,千百年来,山里人把它当成柴禾烧掉,大部分则沤烂后融入了泥土中,这是多么大的资源浪费呀!我能不能从这里找出一条致富路呢?……
带着这一疑问,袁海成决定前往省城郑州探寻一下槲叶的销售市场。经过层层打听,他终于从河南省外贸局了解到:日本人确实对用树叶包装食品感兴趣,而且用槲叶包装食品已成了日本人的首选。得到了这个确切消息后,他开始对加工槲叶出口日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将镶牙店甩给妻子经营,自己则先后到20多家外贸企业,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拜师学艺,学习槲叶采摘和加工技术。此后,他又到北京、上海和郑州等地寻找出口信息。通过多方面打探,他了解到,对于植物叶的采摘和加工,在我国当时还真的没有人涉猪,属于空白领域。
从郑州回来后,踌躇满志的袁海成决定立刻办厂。但是,当时他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设备,办厂谈何容易。特别是周围的人都讥笑他,认为他打槲叶的主意纯属神经错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然而,执着的袁海成却认准了这件事。为了筹措资金,袁海成开始挨个说服亲戚朋友借给他钱。在他不厌其烦地游说之下,终于筹措到了5万元钱。之后,他租了几间房子,再借来几口大锅和几口大缸,就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
万事开头难,尽管袁海成很是忙忙碌碌了一阵子,生产的槲叶却因质量不符合要求,外贸部门全部拒收。如此一来,5万元投资血本无归,全都打了水漂。看到一捆捆不合格的产品,几个穷亲戚心疼得与袁海成抱头痛哭。然而,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袁海成冷静下来之后,开始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通过分析,他认为原因在于自己还没有掌握到槲叶采摘加工的关键技术。
于是,袁海成决定再次到北京拜师学艺。因为有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他这一次学习特别用功。为了省下钱来买资料,他常常露宿街头。饿了,啃几口从老家带来的干镆;渴了,就对着自来水笼头猛灌一气……一个多月的学习结束后,他没有急于回南召,而是到多家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记下了30多万字的笔记。
回家后,胸有成竹的袁海成准备再次办厂。听说他又要办厂,家里人极力反对,但亲人们的反对并没有阻止他办厂的决心。他依然“死皮赖脸”地央亲求友筹借资金,可吃到了苦头的亲戚们,竟没有一个人愿意再资助他。
借钱连连碰壁,袁海成急得夜不能眠。苦闷中,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了一篇万言论证报告,用挂号信寄给了南召县委,请求政府的支持。不久,他就等来了好消息:县委决定由二轻局协调1万元资金借给袁海成。靠着这笔启动资金,他又一次开业了。
在对槲叶的生产加工中,槲叶的采摘是很关键的环节,而初夏又是采摘槲叶的最佳时节。为了把好原料关,袁海成就在这个季节里,亲自带着干粮上山。他顶烈日翻山爬坡、栉风沐雨,攀爬了多少棵树他已记不清了。把一片一片对称完整的槲叶采摘下来,再一篓篓背回厂里。经过腌制、煮沸、挑选和包装诸多精细的工艺之后,第一批产品终于问世了。为了检验这批产品是否合格,袁海成专程将所有产品拉到了郑州,结果经省商检部门检查验收,产品合格率达到80%。紧接着,袁海成又马不停蹄地与河南省外贸局取得了联系,在他们的支持下,这批产品成功地出口到了日本,赚了5000多元钱。
尽管首次出口就赚了钱,但袁海成并没有满足,他开始将眼光放在那20%的不合格产品上,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不合格率呢?在生产实践中,他终于发现,原来是一些槲叶在采摘后产生了黑斑,或者有的加工后色泽不匀,使产品质量打了折扣。善于钻研的袁海成马上带着这些次品来到郑州,在省植物研究院的帮助下,用一个月的时间研究出了非铜离子保护原叶绿素的关键技术,使产品质量合格率一下子升到99%,仅此一项每年就能节约成本70多万元。
就这样,随着加工技术的日益提高,袁海成厂里生产的产品开始赢得日商青睐,销售量直线上升。1990年订货量达到1.2万箱;第二年,产品销量达到了2万箱,销售额突破了1000万元大关。
袁海成凭着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用了3年的时间,终于把家乡山沟里生长的槲叶变成了“金砖”,并从日本人手里赚回了大把大把的钞票,自己也因此成了山旮旯里的第一个百万富翁。
癞蛤蟆吃到了天鹅肉
他在家门口办起两个大型中日合资企业
1991年7月,日本最大的植物叶包装材料经营企业上野忠株式会社社长上野忠雄先生率团到中国,准备了解中国供货商的生产情况。
获悉此消息,袁海成十分激动,他翻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写出了外商可能要询问的事情,再一一背熟。7月26日上午,上野忠雄一行来到了袁海成的制品厂。机会难得,袁海成马上拿出自己的产品,诚心诚意地让上野忠雄指出其不足,上野忠雄被袁海成的常识与真诚打动,认为袁海成是讲信誉的商人。这次会面,双方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为以后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2年,《中国外资企业合资》法颁布了。借此机会,上野忠雄准备在中国选择一家植物叶生产商兴办合资企业。袁海成听到消息后,认为这是一次发展机遇,必须抓住。
当时,中外合资尚属新生事物,袁海成对有关外贸知识也并不十分了解,手下更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就在他一筹莫展之时,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的《三国演义》的动画片《草船借箭》提醒了他借人。
第二天还不到上班时间,袁海成就已蹲在了南召县二轻局局长办公室的门口。局长上班后,袁海成进门便请求二轻局为他组建合资项目的临时班子,专职负责合资事宜。没想到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局长就不停地摇头:“全局只有20多人,还有那么多的工作要干,组建临时班子不现实。但我们将对你和日本公司合资的事全力支持,局里的人你任意选,但只能给你一个人。”
当时,县二轻局有一名技术骨干叫田文通,袁海成就选他作了助手。就这样,只有袁海成、田文通两人组成的合资联络小组成立了。当天,他们就制订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并开始夜以继日地查阅相关资料,起草意向书,之后他们又来到郑州、上海等地请教专家。他们高效率的工作,使本来需要60天完成的意向合同和项目可行性研究,只用了10天就完成了。上野忠雄先生看到他的工作效率如此之高,当即拍板与他的制品厂合资,并提前一个月将10万美元的入股金汇给了他。
这次合资的成功,不仅使袁海成的企业规模扩大,而且也把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企业理念带进了封闭守旧的山村。袁海成生产的槲叶,通过合资伙伴的渠道打进日本市场后,从此不愁销路的他也得以把精力都放在了产品质量上,严把每道关口,使产品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1993年,日方上野忠雄社长准备在距日本较近的山东威海建立一家由日方投资的专营叶类包装物的独资企业,想聘请袁海成任主管,并承诺赠给他30%的股权。
当时,南召除了毗邻焦枝铁路外、陆路和空中交通都有不便捷,通讯设施也相当落后,日本客人之所以想在山东投资,主要是对投资硬环境不满意。可袁海成觉得自己好不容易为乡亲们找到了一条生财之路,现在让他丢下乡亲们不管,去追求个人的高收入,他于心不忍。于是他婉言谢绝了日本人的好意。
然而,聪明才智的袁海成不愿意让家乡失去这个机会,于是便执意挽留上野忠雄,并带他到南阳市参观游览。上野忠雄看到南阳秀美的景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南阳国际机场时,他动心了。这时,袁海成趁机提出了在南阳发展合资企业,逐步形成集团化优势,开辟更广阔市场的思路。
上野忠雄被袁海成的诚信和对家乡父老的赤诚所感动,经过反复磋商后,双方于1993年7月在南阳市建立中日合资企业南阳上野忠轻工有限公司,袁海成任董事长。
为了取信于日方投资者,袁海成不顾夏季的炎热,亲临工地,坐镇指挥。经过65天的日夜奋战,终于比日商要求的时间提前20天进入试生产阶段。
1994年,槲叶作为南阳上野忠公司的主要产品原料,受到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病虫灾害袭击。公司在省内外建立的10多个分厂普遍告急。按理说,袁海成可以按合同约定,在不可抗力发生时免除不供货的责任。但是视信誉为生命的袁海成没有在自然灾害面前退缩,他通过信息网了解到东北、西南等地虫害较轻,便立即带人赶到贵州、辽宁等地,通过当地政府,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了数拾万槲叶,解决了原料不足的问题,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供货任务。日商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很受感动,专门组织全体员工,分两批从日本来到南阳上野忠公司,学习他们真诚合作的精神。
经过了原料告急的困难之后,袁海成品尝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痛苦,他陷入了沉思:过去他认为八百里伏牛山漫山遍野的槲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现在看来,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因为不是每一片槲叶都能当作商品生产,有的形状、尺寸不合要求,即使合乎要求的叶子也要面临虫害,病灾等自然灾害。袁海成就是在这个时候下定了决心:必须拓宽原料来源市场。
1995年春节刚过,袁海成就带着助手,分头到了湖北、四川、安徽和陕西等周边省份,建立收购基地,组建收购网络。每到一处,他都印发、张贴宣传单、传递槲叶加工的出口创汇信息,还手把手地传授采摘和初期加工技术,因此很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经过近五年的努力,袁海成已在豫、皖、川、陕五省16县建成了120多个植物叶加工点,不仅增强了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也使10多万山区贫困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野心”大大的,打造中国植物类包装产品出口“航母”。
就这样,袁海成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拥有了5000多万元资产,但他并没有被胜利冲婚头脑,而是在进一步考虑如何拓宽生产领域。他想除了槲叶能给食品做包装用料外,中国对人体有益的叶子有上万种,应当大胆探索。
接下来,袁海成便开始不断研究开发新产品。他研发制成的“惠比寿”牌卷印产品,每年能为公司增加效益200万元,同时,他新开发出的使野生山归来叶奇特的香味保存下来的罐装新产品,也很快在日本找到了销路。
日本人崇尚樱花,喜欢用樱花叶包装的食品,因其散发一股特殊的杏仁型清香味,具有很强的杀菌、醒脑等保健功效。1997年以前日本市场所使用的樱花叶、几乎全是本地产品。1996年,袁海成在日方的支持下,把樱花引进到南阳试种,准备试种成功后,加工成包装产品销往日本。经过两年多的试验探索,他克服了日本樱花娇嫩柔弱,“水土不服”的种种技术难题,获得了试种成功。
樱花是日本人的国花,为了能使在中国生产的樱花产品达到日本本土樱花的质量标准。袁海成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樱花叶加工上先后进行了20多项反复试验,最后终于得到了日本用户的普遍认可。2001年袁海成再次扩大了樱花种植面积,每年产量就达1万箱,产值800万元。
创业难,守业更难。袁海成时刻铭记着这句古训,事业成功后,在别人眼里他是袁总,而他总认为自己知识面不够,是一名学生,需要不断地钻研和探索。
1999年,加工柿叶正值伏天,在室温下加工进来的产品、叶面颜色灰暗,达不到外商的要求。为了摸清颜色不好的原因,他在三伏天窗着大棉衣,和技术人员在冷库中一呆就是好几天。从摄氏0度到20度逐级摸索,终于发现在摄氏5度下加工出的产品,叶面能够达到润泽鲜艳的理想效果,从而制订出了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
2002年,由他主持研制开发的“植物叶盐藏方法”和“野生植物叶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还分别荣获国家经贸部、河南省政府重大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填补了我国植物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被日本专家誉为21世纪高档食品包装材料生产的新技术。
袁海成从1万元起家,经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创造了企业网络延伸到8省24个县市的辉煌业绩,拥有企业资产3亿多元,个人资产1亿多元,同时,为山区人民增加经济收入650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从个体牙医到亿万资产的主人,袁海成成功的所有秘诀就是:善于捕捉信息;能吃苦不盲干;恪守诚信待人的性念;善思考。
友情提示:
槲叶是一种野生落叶灌木、在我国分布比较广,只要是有山地的地方就有槲叶的生存。目前,槲叶的收购价格是每片8分至1角钱,经初期加工价格会更高,同时,柿树叶、杨树叶和竹叶等较厚大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植物叶也可以作为绿色食品包装进行加工。目前,日本市场这些产品的缺口量非常大。
另外,南阳上野忠集团公司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生产加工合资企业,产品畅销日本,占有日本市场60%的份额。袁海成先生随时恭候各地有志之士加盟。有意者请与本刊主编或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