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事件”昭示国际反恐盲区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wei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次“西门事件”中共有72人死亡。图为枪战交火后倒塌的商场上层停车场。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当地时间9月21日中午刚过,市中心的西门商场(Westgate Mall)内突然闯入一群不速之客,他们身穿黑衣,蒙面,装备着防弹背心、自动武器和手榴弹,一言不发地进入商城走廊。管理人员和顾客最初认为系常见的警方追捕逃犯场景,并未特别在意,但很快,这些人便抢占有利地形,开始向人群射击、投弹,并劫持人质,在军警到来前抢占了商场内有利地形。
  号称“东非最精锐特种部队”的肯尼亚特种兵和其他军警显然措手不及,直到17小时后才完成进攻部署。9月24日18时33分,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西门商场恐袭事件结束,此时距事件开始,已过去3天半之久。
  据肯尼亚国家灾变应急中心宣布,此次“西门事件”中共有72人死亡,其中平民61人,肯尼亚军警6人,恐怖分子5人,约200人受伤,11名恐怖分子被捕;西门商场在3天半的浩劫中遭严重破坏,损失惨重。

青年党的报复


  事发不久,肯尼亚邻国索马里的原教旨极端组织“索马里青年党”(al-Shabab)就通过推特宣布,对此次事件负责。
  索马里青年党是索马里内战的产物。自1991年索马里陷入内战和无政府状态后,原教旨武装凭借“东非之角”和阿拉伯半岛仅隔狭窄红海的舟楫之利,源源不断地从也门等地获得“基地”等中东原教旨组织人员、物资、装备和组织、经验等方面指导,迅速在内战中杀出一条血路,“伊斯兰法院联盟”(ICU)一度坐大并在2006年控制首都摩加迪沙。当年他们严禁全国娱乐,甚至在世界杯期间枪杀收看卫星转播的球迷,一度令全世界哗然。
  2006年底,埃塞俄比亚军队在美国支持下介入索马里内战,占领摩加迪沙,ICU失败后陷入分裂,其中的温和派退入厄立特里亚,成立“索马里再解放联盟”(ARS),并在2008年与流亡肯尼亚的“索马里过渡政府”合作,ARS领导人谢里夫·谢赫·艾哈迈德2009~2012年还出任过渡政府总统。强硬派则分裂为索马里青年党和索马里伊斯兰党两支,继续进行武装割据斗争,并在2009年重新攻入摩加迪沙。其中青年党势力主要集中在索马里东部沿海,以港口城市基斯马尤为大本营,而伊斯兰党则以中南部为根据地。这两支极端势力变本加厉地推行原教旨主义,导致苏菲派等地方势力站到对立面,也让非洲联盟坚定了干预的决心。
  2011年6月,非洲联盟在国际社会支持下,派出8000名非洲联军进入索马里,协助过渡政府对付极端组织,并先后从青年党手中夺回首都摩加迪沙和港口城市、青年党大本营基斯马尤。遭到重创的青年党和伊斯兰党被迫退往农村。
  肯尼亚在此次干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武装力量是非洲联军的主力,在战场上给予青年党武装重创。不仅如此,“过渡政府”在索马里站稳脚跟前,曾长期在内罗毕办公,国际社会援助索马里反恐战争和索马里过渡政府的补给线,也以肯尼亚为主要枢纽。
  肯尼亚之所以如此热心,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肯尼亚多基督教徒,和原教旨势力格格不入;和西方及国际社会关系良好,与排外的青年党等组织存在矛盾等,但最根本原因,是索马里的乱局危及肯尼亚第一大经济支柱—出口农业,以及占GDP比重10%的旅游业。干预索马里乱局,对其它不接壤的非盟成员国而言,不过是尽国际义务,而对于唇齿相依的肯尼亚则意味着自救。
  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青年党在兵败摩加迪沙后经过几年休养生息,已渐渐恢复了元气。根据联合国和智库组织“国际危机集团”(ICG)在“西门事件”发生前不到一个月所作的报告,去年8-12月,青年党仅在索马里就秘密设立了20个新兵训练营,训练新兵925名,此外,他们还在肯尼亚、也门和苏丹招募了约300名国际“圣战者”。
  问题是,遭受重创的青年党,何以如此之快就恢复了战斗力?

“基地”的“恐怖带”


  前已述及,索马里和“基地”的发源地阿拉伯半岛只隔狭窄的红海,近年来,红海东岸的也门陷入内战,海域内又有海盗和走私船活跃,对极端分子运送人员、物资的行动等于大开绿灯。
  青年党惨败后,惩于形势窘迫,开始更积极向“基地”靠拢,而在美国打击下接连损兵折将的“基地”也急欲重整人马,两家一拍即合。2012年2月,青年党领导人戈达尼(Ahmed Godane)破天荒出现在视频上,宣布效忠“基地”,并获得“基地”方面认可,从而令“青年党”事实上成为“基地”在東非的分支机构。
  从一开始,“基地”就带有浓厚的跨国血统。几大头目中,本·拉丹是沙特人,扎瓦赫里是埃及人,阿布·叶海亚·利比是利比亚人;一度占领大半个马里共和国、建立“阿扎瓦德国”的“三巨头”(阿布·赛义德、莫赫塔尔和哈马姆)都是阿尔及利亚人;“死亡教士”奥拉基则是拥有美国国籍的也门人。
  从本·拉丹时代开始,“基地”就着手“跨国整合”。在北非,他们收编了利比亚极端组织“北非伊斯兰战斗组织”、阿尔及利亚极端组织“伊斯兰武装集团”和“萨拉斯呼声与战斗宣教团”(GSPC),并在2005年以GSPC为核心,将这些组织整编为跨国恐怖组织“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以此为基础,他们渗入马里,和源自北非西部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卫士”沆瀣一气,一度攘夺了马里北方分离运动的主导权,建立了昙花一现的马里北方“阿扎瓦德国”;再向西、向南,“基地”和西非的“西非圣战组织”、尼日利亚等地的“博科圣地”相联系,建立了所谓“萨赫勒恐怖走廊”。
  “基地”国际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了全球恐怖网络的资源大整合,通过寄生于各地的动员和募捐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秘密的兵员、资金、后勤物资整合,并利用一些国家的乱局趁火打劫。其最大特点,是只讲教派和“圣战”,而漠视国界和国籍概念,一处得手则呼啸而来,稍有蹉跌则呼啸而去。通过这一网络,他们可以利用一国内战战场培训多国恐怖分子,也可在短时间内集中全球的恐怖精锐和物力财力,或“突然爆炸”,或“遍地开花”,让当地政府和国际社会措手不及。   不难看出,索马里这个“非洲之角”对“基地”的国际化布局可谓关键之关键:这里是“萨赫勒恐怖带”和阿拉伯半岛-南亚恐怖带的节点,也是两大恐怖带间距离最短、沟通最畅之所在。打通这一节点,一度被全球反恐战争弄到形销骨立的“基地”,就可转而形成西起大西洋之滨的毛里塔尼亚,东到巴基斯坦西北部山区,横跨萨赫勒草原-阿拉伯半岛-阿富汗高原,首尾呼应,如常山之蛇般的“亚非恐怖带”,而这个节点因青年党的加盟被顺利打通。如此一来,索马里也就成了国际恐怖主义和国际反恐势力的兵家必争之地。

“围魏救赵”


  那么,青年党发起“西门事件”的目的何在?
  按照青年党自己在互联网上的说法,肯尼亚士兵和驻肯外国人在索马里“对穆斯林犯下暴行且屡教不改”,必须“施以惩戒”,他们劫持人质死战不退,唯一的诉求是“肯尼亚人滚出索马里”。
  也就是说,青年党不仅要报摩加迪沙败退的一箭之仇,还要借攻击肯尼亚目标,迫使肯尼亚和非盟军队回顾本阵,从而缓解自身所遭受的军事压力。
  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正如“西门事件”发生后,肯尼亚外交部所指出的,“基地”组织应对事件负责。
  近来“基地”在全球各地同样“流年不利”:马里“阿扎瓦德国”因得罪当地分离武装和法军介入,业已土崩瓦解;在利比亚、叙利亚,昔日的盟友纷纷反目,甚至刀兵相向;在中亚、阿富汗,当地政府和国际组织也并未因美军和联军即将撤出阿富汗,而放松对“基地”的警惕。自今年8月起,“基地”领导人扎瓦赫里发动了针对美欧目标的“8月攻势号令”,并在多个亚非国家发动劫狱等行动,一度迫使美国等西方国家关闭了其在22个国家的使领馆,就在“西门事件”发生前几天,扎瓦赫里还刚刚发出最新“无差别攻击”指令,这些做法与其说是主动进攻,毋宁说是以攻为守。
  很显然,索马里青年党的“围魏救赵”,救的不仅是自己,也有牵制其它战场国际干预力量、为各地“圣战者”解围纾困的用意。
  2007年开业的西门商场号称东非最好的现代化购物中心,占地面积达3.25万平方米,位于驻肯尼亚联合国办公机构附近,不仅是肯尼亚富豪、外交官和普通外国人常去的地方,也是新闻机构和媒体人密集所在,更是世俗生活的乐园。这样一个目标非常合原教旨极端分子的胃口:既可以针对“异教”和“堕落”的世俗生活,又能够重创肯尼亚和外国中上阶层的销金窟,还可以在瞬间制造出国际性轰动和重大新闻事件。
  和以往的跨国恐怖袭击相比,此次袭击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即并非头脑简单的自杀式爆炸袭击,而是精密策划、步步为营的特种作战:事先在西门商场租下房间,建立指挥中心和装备仓库;参与者个个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不轻易送死;依靠地利和劫持人质,和肯尼亚安全部队周旋,打持久战。青年党在事发后的网络宣传中,也将“圣战者”的“毫发无损”和“异教徒”的死伤惨重,作为袭击“重大战果”加以炫耀。
  然而最令人深思之处也恰在于此:国际社会本不应如此毫无提防。
  索马里内战已进行了10多年,且早已国际化;肯尼亚作为国际社会对索马里局势施加干预的总枢纽,也已是多年的既成事实。由于肯尼亚长期以来局势较为稳定,且拥有对外开放的军事基地,执行亲西方的政策,多年来一直是国际恐怖分子袭击的重点。法国电视一台在“西门事件”爆发后曾作出统计,自1988年以来,这个国家至少受到17次恐怖袭击,以1998年针对美国大使馆的汽车炸弹袭击导致213人死亡,约5000人受伤(和同时在坦桑尼亚发生的美国使馆被袭击案是连环事件)最为著名,而今年第一季度也发生了3次恐怖袭击。
  “围魏救赵”对青年党而言也早已是故伎重施:2010年7月南非世界杯期间,青年党在非盟军队后方集结地—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发动大规模连环爆炸,导致76人死亡;2011年10月,也即摩加迪沙被非洲联军收复后两个月,青年党也曾在肯尼亚实施过连环爆炸;此次“西门事件”发生前,“基地”一再宣称将在“全球范围”发动“无差别”针对西方利益目标的袭击,甚至青年党本身也发出过“即将行动”的威胁。
  但事实证明这一切并未引起应有重视: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虽然被“基地”弄得草木皆兵,却将防范重点放在本土目标和海外军事基地、使领馆上,9月16日华盛顿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197大楼”枪击案更强化了这种倾向。
  很显然,尽管国际社会口头上强调“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但在实际上却仅仅关注自己视野内的恐怖、流血和死亡,而对视野之外则或视若无睹,或竟茫然无视。事实证明,在“地球村”时代,视野之外并非“化外”,更非于你我无关痛痒之地,甚至,这些地方才是反恐真正的软肋,是能轻易被恐怖极端势力戳到痛处的命门。
肯尼亚首都的西门商场在3天半的浩劫中遭严重破坏,遇难者中,包括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英国、法国、加纳、荷兰、印度、韩国、新西兰、南非等多国的公民。

结束了么


  如前所述,肯尼亚总统已宣布“事件结束”,然而真的结束了么?
  事件开始后不久,英国和南非媒体就不断炒作所谓“白寡妇”萨曼莎(Samantha Lewthwaite),这位出身英国行伍家庭、却嫁给后来死于2005年伦敦自杀式爆炸袭击的“人弹”杰曼·林赛(Germaine Lindsay)的30岁白人妇女,被哄传持南非护照混入肯尼亚参加此次袭击,甚至有人言之凿凿,称她是这次行动的指挥者。
  然而事件尚未结束,青年党就发表声明,称“参与行动的‘圣战者’都是男性”;肯尼亚外长阿米娜·穆罕默德·吉布里尔在9月23日曾表示“武装分子中似有白人女性”,但官方宣布“收場”后却并未找到这名“白人女性”的踪迹,甚至没有找到存在“白寡妇”或其他白人女性参与袭击的证据。如果有“白寡妇”等白人女性袭击者参与,她们去了何处?是否意味着存在漏网者?倘此说子虚乌有,那么,武装分子肃清了没有?
  青年党和“基地”等极端组织,向来歧视女性,妇女充当“人弹”者有之,出任行动指挥则几乎不可想象。更何况如前所述,此次行动最大的特点,是专业化、特战化,参与的武装分子显然都是百战精锐,他们又怎会听从一个此前并未打过仗的白人妇女调遣?
  青年党和肯尼亚间的矛盾也不会到此为止。“西门事件”尚未完全结束,青年党已在网上发出警告“我们会再来”。
  这个“再来”当然未必是明天,也未必又是肯尼亚,一如“基地”一再发出对美欧的“无差别攻击”警告,但真正选择的目标也未必就是美欧本土或其海外军政机构。
  从“白寡妇事件”的炒作和喧嚣,不难捕捉到一个危险的信号:国际社会对反恐,对国际恐怖主义看似不陌生,实则“盲点”、“盲区”多多,一旦恐怖分子再度选择“视野之外”发难,没有人敢信誓旦旦表示“已准备好了”。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事件遇难者中,包括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英国、法国、加纳、荷兰、印度、韩国、新西兰、南非等多国的公民,而袭击者中也可能有来自美国、英国、南非、加拿大、肯尼亚、芬兰的极端分子。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成员彼得·金不久前披露,青年党曾招募了40~50名美国公民加入“圣战”,其中至少15~20人至今仍在活动,而剩下的那些人是战死、退出,还是秘密潜回美国或其它地方以待“大举”,则无从知晓。而如前所述,恐怖分子和袭击目标的“双国际化”,业已是近年来全球原教旨恐怖活动的共同特点。
  “地球村”时代,“盲区”所发生的事,你我可能看不见,但看不见的危险却未必一定与你我无关。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敌,清扫“盲区”,任重道远。
其他文献
我的一位朋友,当过老师,编过杂志,后转行当了基层税务所所长。他说,基层税务部门的工作,高中生来干都绰绰有余,而他这个所长因是知识分子出身,就想倡导一下“文明执法”。  但他很快发现这条路很难走下去。“基层税务文化和我理想中的东西差得很远。”这位朋友说,“你以文明态度对待纳税人,他以‘潜规则’对待你。你要对他文明礼貌,执法就无法完成,税都收不上来。只有你手段残忍点儿、厉害点儿,他还能服你,说‘这人行
《钱商》  阿瑟·黑利 (Arthur Hailey) 著  陆谷孙、张增健、翟象俊 译  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6月版  阿瑟·黑利创作的小说《钱商》虽以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银行业为背景,但其中不少桥段,诸如滥发信用卡、信用卡诈骗、大银行的势利、银行规避社会责任、银行高管的贪腐,对于40年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颇具镜鉴意义。  作为行业小说,阿瑟·黑利在《钱商》创作上下的苦功丝毫不逊于现代作家茅盾
在进入7月份之前,没有多少以色列人会想到,在这个炙热的夏天,他们要再次与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爆发激战。  距离上一场战争才过了19个月。2012年11月,以色列实施“云柱”军事行动,8天内攻击了上千个加沙地带目标,包括哈马斯等武装组织的火箭弹发射设施、武器储备库、军事指挥所以及用于走私的地道。以色列则挨了约1400枚火箭弹。冲突最终由埃及斡旋了结。哈马斯同意还以色列南部平静,以色列则适度放松了对加
“夫士,国之肝肾,夫士之言,国之声息也。”  在诸多论述知识分子的语言里,清末学人金松岑的这一论断提示了一个新颖的视角:将国家喻为身体,把知识分子喻为重要的器官。肝肾不健康,人体就有问题了。  今日的中国,积累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方方面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在发展的过程中,知识分子以其才智见识,发挥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今日的中国,问题缠身,这也是朝野上下的共识。在这些问题形成的过
上一期《南风窗》的封面报道题目很有意思:“总理的突围战”,并将突围的希望寄托于“内生动力”。确实,李克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内生动力”,一次是说通过改革开放增强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一次是说增长的内生动力尚需加强,即今后经济增长更多地来自内生动力。这里所说的“内生动力”的概念,应是来自自由主义经济大师哈耶克的经典论述。哈耶克把市场秩序分为两种,一种是内生秩序 (endogenous
过去,在中国南方的山区里,有这样的一个现象:劳动人民总是看上去比较矮小、羸弱,有时候,背着、挑着重物,几乎要把人压趴在地上,看上去让人辛酸不已;而有闲阶层呢,则大多都长得高大、健壮。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但在很小的时候,目睹到这种巨大的反差,天真的我突发奇想:劳动人民看上去多么可怜,为什么不是高大、健壮的有闲阶层去干这种重活呢?  儿时的这个想法,现在看来肯定要被人认为通往奴役之
在“五四”青年节当日,14岁至28岁(共青团员的年龄限制范围)的人群依法享受半天假期。如果问“谁是青年”,这一年龄跨度恐怕是最方便的答案。  关于青年的年龄界定,各国有所不同。但生物学意义上的年龄只是青年这个概念的一个侧面,而且是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侧面。青年更重要的是一种与未来相关的精神状态和针对统治性的社会结构与思想权威的反叛性,罗伯特·肯尼迪说过,“这个世界需要青年的品质,并非人生的一个时段,而
2013年2月22日晚,众多“五星运动”党的支持者在罗马参加格里洛的竞选宣传活动。  “首脑外交无小事。”日本外务省的官员几次这样说。从语言中能嗅出外务省要强调安倍晋三首相在2月21~23日的访美,具有相当大的“成果”。  不过,除了在安倍访美回来一周后, 《日本经济新闻》忽然在3月1日发了一篇赞美访美硕果累累的官样文章《日中对立,美国总统表明的真意》外,人们在日本的主要媒体、美国媒体上并没有看到
“恐聚族”在2014年春节成为热门词汇,许多人开始抱怨,同学聚会变成了功利化的土豪盛宴,比钱多、比权大、看谁能包干费用、看谁人脉更广,甚至还相互比较谁的孩子成绩更好、谁的岳母更有背景……网上的《恐聚族之歌》这样唱道:“相聚看似甜蜜其实很恐惧,同学情、少年谊都不再提起,就在这次聚会里谁还会珍惜,相聚已没有意义。”  唯钱、唯权的社会价值观渗透到一个个同学圈,聚会里的人好似被划分成了三种:一种是“混得
许多人一定看过梅尔·吉布森和朱莉亚·罗伯茨主演的那部电影《阴谋理论(Conspiracy Theory)》。吉布森是演一个无论什么事都用阴谋论来解释的计程车司机。他这个人歇斯底里,好像很不理性。但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才知道他原来是个中央情报局的杀手,他的记忆已被药物洗掉,他所谓的阴谋原来都是真的!  前几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彼德·耐特(Peter Knight)写了一本《阴谋文化:从肯尼迪遇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