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读写结合” 提高语文素养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can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写结合”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作批注、仿写、补白、改写、写读后感等,把“读”和“写”统一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读写结合;方法策略;提高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结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因子,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使“读”有利于“写”的提高,使“写”有利于“读”的表达。
  方法一:批注
  批注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是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惑在文中及空白处进行标记和书写,用来帮助理解和深入思考的一种读书方式。在预习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采用符号和文字两种批注相结合的方式把读书时的感想、疑问,随手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学生通过圈点批注、自学字词、读文思索,在与文本“对话”进行内容理解、情感体悟的同时,将读写语文实践融于其中。
  方法二: 仿写
  仿写,就是模仿某些范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
  1.句式模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课文中在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方面有特色的精彩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感受语言魅力,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仿写训练。如《莫高窟》一文中在写敦煌壁画时,用一组排比句写出飞天形态各异——“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读起来给人无限的遐想。于是我引导学生观察飞天画面,再仿照这种句式将看到的飞天姿态用语言描绘出来,在语言训练的同时体会分号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写生活中见到的例子:天上的云、广场的喷泉等。
  2.构段模仿。为了培養学生在作文时能言之有序,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段式结构,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如学习《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原野热闹非凡”,再通过大豆、高粱、榛子树等事物具体描写,明白“总—分”的构段方式,让学生围绕“教室里可干净了”“下课了,操场顿时热闹起来”“公园真美呀”写一段话。在学习《早》一文中,作者按照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后,让学生有顺序地介绍自己的校园、教室或自己的卧室。经过训练,学生逐步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和构段的规律,还明白了在作文时要做到言之有序。
  方法三:补白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文本常有多处留白,这些地方恰恰又常是作者没有言尽,但情感表达却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老师如果抓住文本中的“留白”,捕捉读写训练点,引导学生发挥独特的想象力进行个性小练笔,巧妙地给文章“留白”的地方进行个性“补白”——如场景补白、语言补白、环境描写补白等,就能使学生在深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的同时,放飞写作的灵感,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在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理解高尔基“写信教子”的内容时,我引导学生从“‘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教诲中懂得高尔基希望儿子做个乐于奉献、有益社会的人,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随后我紧问学生:“儿子明白父亲的一番苦心了吗?他在生活中会怎样做?他会向父亲说些什么?请大家替儿子给父亲写封回信。”孩子们的情绪高涨,回信的内容丰富,话语十分感人,在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阅读、感悟、想象、写作的能力。在教学《诚实与信任》一文时,我引导学生猜想作者当时是如何写这张字条的,并根据所学留言条的写法,以作者的角度给“小红车主人”写留言条,再次感知作者诚实负责的一面。在教学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时,让同学拿起手中的笔,围绕画龙点睛中的“惋惜”“不信”“惊叹不已”等词语展开想象,把游客们面对张僧繇画作时的表现写下来,要求在提示语中加上表示动作、语气、神态的词语。这样既训练了提示语和冒号、双引号的用法,又体会到将概括的内容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
  方法四:改写
  改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积累,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重新表达的一种训练形式。改写往往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对教材进行假设变动,可以是情境、内容、人称的改变,也可以是体裁的改变,还可改写结尾。如学过《九寨沟》《黄山奇松》《秦兵马俑》后,可以练习将文章改写成一篇导游词;可以根据《诺贝尔》《钱学森》的课文内容练习写一份人物小传;可以将《寻隐者不遇》《赠汪伦》等古诗改写成一篇叙事文章;可以将《江南春》《忆江南》等诗词改写成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方法五: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句名言后,根据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在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海伦·凯勒》《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课文后,引导学生就文中揭示的道理、人物身上的品质等谈谈对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对于学生而言,既可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又能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真正把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落到实处。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让学生乐于动笔。相信我们通过诸如作批注、仿写、续写、补白、想象写、读后感等方法策略,坚持不懈地实施“读写结合”,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目的:   构建由hTERT和HIF双向启动子调控的携带SEA基因的选择性增殖腺病毒,体外实验观察SEA基因在膀胱肿瘤细胞内的表达、刺激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功能及其联合杀
【摘要】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而运用的前提在于语言的内化。本文谈的只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所使用的一些方法,当然,语言内化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只有我们教育者不断探索,不断寻求更科学、更行之有效的方式,学生的语言才会更丰富,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才会厚积而薄发,他们的语言才不会苍白,他们的思维才会被点燃、点亮。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内化  【中图分类号】G63
【摘要】现在的小学语文学习目标指定得越来越生活化,而且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同时知识也要应用到生活当中。伴随着不断改革的教育事业,语文课堂的生活化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语文学科中的知识密切联系着生活,而且内容也很丰富。新课标提出让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小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能力。通过把生活实践和知识做到结合准确,加深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本文中笔者就对新课标下语文科目的生活化教学进行简单的讨论和分
【摘要】围绕如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这个问题,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思考:一是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培养学生探寻异同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三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比较;概括;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头戏”,阅读课堂是锻炼和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主阵地。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积累,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独特色彩,它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是后人必须学习、传承与发扬的瑰宝。因此在小学阶段,语文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在心理发育过程中形成正确、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树立起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传承文化的决心。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成长; 人教版  
【摘要】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主体,根据儿童的眼光、内心世界及精神需要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在升入小学时,必然是从儿童过渡。当然,小学生和儿童对世界的认知与知識的阅读和习得也存在必然的联系,它们面对的是同一人。小学接受的语文学习与儿童时期的文本阅读殊途同归,它们宣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精神追求与语文的教育目标是一样的。从中可以看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相辅相成。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变革与推广,无数教育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培养、提高儿童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是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主要重点都放在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上,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必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任务,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