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方式的策略选择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dxx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转变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功能,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明确的“主题”和“主线”的内在要求。从加快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视角看,转变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方式需采取有效的策略措施。总体上讲,就是要明确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发展目标,优化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区位布局,调整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格局。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125.1; F752.0
  
  从国际范围来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无不把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以下简称FDI)作为调整和升级国内(或地区内)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我国“十二五”规划已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和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不仅“走出去”远滞后于“引进来”,而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功能也未得到有效发挥。转变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功能,有必要采取有效的策略。
  一、明确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发展目标
  为了实现对外直接投资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有效对接,使国内产业结构随着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升级,有必要首先明确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发展的目标。从目前我国情况看,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需确立以下目标指向。
  (一)促进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
  世界经济史表明,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其产业结构将依次提升,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目前,我国产业结构总体上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从产业的部类看,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合理,顺应和反映当今产业演进特点及要求的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有不小差距,以高能耗和高排放为特征的第二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主要产业;从要素投入和贡献来看,国内产业还主要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特别是高科技性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从产业的发展阶段看,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力度不够;从产品的附加值来看,低附加值产业是我国目前的主导产业,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比较薄弱;从产业的特征来看,国内产业以厚、重、粗、大为特征的产业为主,反映科技发展最新成果,以轻、薄、短、小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滞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极其紧迫任务。因此,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和质量,应与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要求相一致。也就是要依靠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产业结构有低级向高级发展,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动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国内产业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型,由厚、重、粗、大型向轻、薄、短、小型转变。
  (二)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较快的发展势头,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迈克尔•波特首次从产业层次研究了国际竞争力问题,他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或地区)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及提供服务所反映出来的竞争能力,体现为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或现实利润率。波特还认为,一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取决于“要素禀赋状况”、“需求条件”、“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市场结构”、“机遇”和“政府”六个要素。其中前四个为内生(主要)决定因素,后两个为外生(次要)决定因素。这六个要素可作为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六个隐性指标。根据六个隐性指标判断,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只在要素禀赋中的廉价劳动力,以及需求条件方面具有较明显优势,其它几个方面不仅优势不明显,甚至许多方面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劣势。基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对外直接投资,需要立足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要求,既充分发挥我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又要弥补自己国际竞争中的短板,不断提升我国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另外,根据波特价值链增值理论,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可分解为许多相互独立的价值链。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还需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到产品内部的国际分工中去,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价值链的合作伙伴,做到在控制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价值链环节,以保持自己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同时,将其它不具国际竞争优势的价值链环节适度转移到拥有竞争优势的其它国家,并从其他国家获取具有优势的价值链环节,以进一步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强化对外直接投资正效应
  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正面效应,又有消极的负面效应。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的正效应主要有:从境外获取资源,克服国内经济发展与自然禀赋不足矛盾,解决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面临的资源瓶颈问题,促使国内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向境外转移传统产业,可在获取高于国内的海外投资收益的同时,将从传统产业释放出的沉淀生产要素用于支持高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从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通过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寻求型投资,使国内企业能更直接、快捷地与发达国家在技术、管理知识等方面进行交融、沟通和相互反馈,提高国内技术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引导国内消费者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关联度大的产业向境外直接投资,通过产业间供求关联、技术关联和竞争关联交叉作用发挥波及效应,推动提供相关投入要素和配套服务等产业发展,促进整个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升级;获取境外投资收益,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从而配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基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对外直接投资,需在努力克服或降低诸如加剧东道国和投资国重合产业间竞争,以及产业向境外转移而引起的失业、国际收支失衡等负效应的同时,努力强化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所带来的正效应。
  (三)防范国内产业出现空心化
  国内产业的空心化问题,是许多国家伴随对外直接投资而产生或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所谓产业“空心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已有的产业处于衰退阶段,而新的产业还没有得到发展,或者新产业的发展不够充分,并且不能弥补已有产业衰退的影响,从而造成经济陷入不断下降甚至萎缩的局面。如果投资国过度地把原先位于母国的生产工序或整个生产流程移至国外,必然导致投资国整条价值链的缩减,从而将削弱母国原有的产业基础。与此同时,如果国内的基础研究,乃至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未能及时跟上,就无法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新的产业。随着低层次传统产业不断地向境外转移,当国内新产业的发展不能及时弥补已有产业衰退时,国内产业的空心化现象便随之产生,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为防范国内产业的空心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需重视和加强教育和基础研究,通过培养人才和强化科技研究培育竞争优势,把科学技术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高附加值新产业的发展;同时,适时进行金融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建立为鼓励科技创新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为目的风险投资体系,分散或化解国内产业界的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转化的风险,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前预置或及时弥补传统产业转移后国内产业留下的空挡,以此拉动国内需求,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并利用后发优势创造对外直接投资新的产业制高点,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二、优化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区位布局
  通常情况下,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同其产业选择密切相关。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或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投资的区位布局;另一方面,正确的区位选择又可以进一步强化投资国的产业比较优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因此,调整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格局的同时,还需进一步优化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区位布局。由于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区位选择通常取决于投资者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因而可基于投资者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来调整和优化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区位布局。
  (一)寻求市场动因的境外投资区域
  寻求市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旨在通过寻求和开拓国外市场,以解决国内某些产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市场瓶颈问题。一般来讲,因国内市场需求规模狭小而发展受限的产业,主要是国内生产能力过剩的夕阳产业,以及盲目扩张而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的新兴产业等产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转移国内生产能力过剩的产业,不仅可以进一步延长国内夕阳产业等已经处于衰退阶段产业的生命周期,而且可以缓解国内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瓶颈压力。从整个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看,国家和地区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一种常态现象,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需求。因而,基于寻求市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既要充分考虑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情况,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国内产业存在的比较优势。虽然我国某些产业(主要是夕阳产业)已进入到产业生命周期的衰退阶段,其在国内的发展已失去比较优势,但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讲,我国这类产业大多数还有比较明显的优势,适宜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按照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的边际扩张理论观点,当国内失去比较优势或处于比较劣势的某种产业(边际产业)对其他国家具有比较优势时,扩大这类产业的对外投资,不仅可以扩大这些产业的产品市场,而且可带动相关产品和技术出口。同时,此类产业的转移还可以促使国内集中主要力量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换代。目前,虽然我国纺织、家电等行业国内需求已饱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在国内处于比较劣势,但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讲,发展这些产业不仅可以获得规模经济的比较优势,而且引进这类技术比较成熟的产业能够有效满足当地的需求。因此,国内的这些产业适于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而对国内因盲目扩张而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的新兴产业,由于其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水平,既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以抢占和开拓发展中国家新兴产业市场的先机,也可在发达国家进行投资,便于获得发展新兴产业的先进技术。
  (二)资源开发动因的境外投资区域
  资源开发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旨在从国际市场获得稳定的资源供应,解决国家和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日趋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更好地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资源开发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者,主要是国内资源开采或资源密集型行业。从世界各地的资源分布情况来看,各国的资源丰裕程度存在较大的差距,有些国家资源比较丰富,而有些国家资源相对短缺。因而,基于资源开发动因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自然是某项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或地区。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看,国内企业较早涉足对国外资源的开采和开发投资,投资国外资源业目前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比较集中行业,并在区域选择上有不少成功案例。如,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加拿大投资木浆场,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在澳大利亚投资恰那铁矿,中国水产总公司在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投资渔业等,并且各自都产生了较好的效益,为缓解我国资源紧张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世界资源消耗量的剧增,国际市场不少资源正面临日趋紧张和短缺问题,许多国家纷纷把国内资源的开采和开发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对我国企业的进入和发展抱有戒心。面对日趋严峻的国外资源开发市场,国内资源开发企业“走出去”的区域选择,不仅要考虑投资所在国的资源丰富程度,而且更要充分考虑境外投资资源开采业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等因素。通常情况下,当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选择投资开发某种资源时,可优先考虑发展中国家。因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资源开采成本低,且技术、资金等相对缺乏。如果利用我国资源密集型行业存在的技术、资金等优势,扩大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源开发性投资,不仅可保证资源的正常、优惠和持续的供应,而且可带动国内相关技术、设备和劳务等出口。然而,这并不是要拒绝在发达国家进行资源投资。在某些资源极其丰富的发达国家。如木材资源丰富的加拿大、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等国家,可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渠道扩大资源开发投资。
  (三)获取技术动因的境外投资区域
  把获取先进技术作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旨在获取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促进国内科学技术发展,实现国内产业的升级换代。由于发达国家拥有世界最强的经济科技实力和人才优势,不仅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资源投入大,拥有的技术研发力量雄厚,而且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领域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是当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基于技术获取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可选择在发达国家,并把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知识密集型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投资重点。投资于发达国家知识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掌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动态,更直接地从发达国家学习和掌握先进技术、管理知识等,从而带进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国内产业的升级换代。当然,投资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环节和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境外投资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投资环节的选择,既可以在产品制造、技术服务环节,也可以在技术开发或产品研发等环节;投资方式的选择,既可以采用在发达国家新建、收购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联合开发等不同形式。就具体投资方式而言,尽管各有优势与缺点,但一般都能较好地达到获得技术的目的。比如,在发达国家新建高新技术产业,可利用当地人才优势和技术条件进行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从而获取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先进适用高新技术;通过收购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企业,通常可以获得直接使用被收购企业软件、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权利,获取产品制造等技术,达到提升国内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目的;通过直接收购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研发部门,不仅能够节省大量初期研发费用,而且可利用已有设备及研究人员在比较高的起点上进行研发,缩短技术开发周期,提高技术开发效率。因此,立足于我国实际,积极向发达国家开展“研究开发型”投资,利用对外直接投资的学习效应,能够较好地获取其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进技术。
  (四)规避风险动因的境外投资区域
  出于规避和防范风险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旨在预防和化解国内产品出口遇到的风险,以及把对外直接投资可能面临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通常情况下,国内产品的直接对外出口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进口国采取关税特别是非关税贸易壁垒等保护主义政策和措施的威胁。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日趋盛行并充满不确定性。在此形势下,可把规避国内产品出口风险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的重要依据。当某个国家对进口我国产品存在着进口许可证或原产地规则等限制时,为了扩大对这些进口国的产品出口,国内企业可以选择在第三国投资设厂的方式,利用第三国的进口配额达到避开贸易壁垒扩大对进口国出口产品的目的。例如,为了避开欧共体高额的关税和进口配额的影响和限制,香港上海针织有限公司在英联邦成员国毛里求斯设立服装厂,产品全部销往欧洲,进入国际市场。另外,国内企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也不一样。其中,非制度因素和制度因素是影响一个国家不同区域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主要因素。非制度因素包括当地的资源禀赋状况,政局稳定性,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的亲近性,基础设施状况,劳动力素质高低,技术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产品销售的现有市场以及潜在市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等。制度因素包括国际经济制度安排、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企业运行的便利性等。因此,基于风险规避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还需要充分考虑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非制度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影响。比如,在对不同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上,除了要考虑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等非制度性因素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当地政局稳定性等非制度性因素,尽量把当地可能产生的政局动荡所带来的风险降低到最低。而在制度性因素中,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和对外资持欢迎态度最为重要。因此,为了降低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国内企业可优先考虑在自由开放程度较高和对外资持欢迎态度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
  三、调整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格局
  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格局不尽合理。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过于集中在初级产品产业领域,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相对比较缺乏;过于偏重对国内连锁效应弱的产业的投资,而忽略对国内连锁效应强的产业的投资;境外投资企业从事商品流通的贸易偏多,生产性企业和金融服务性企业则偏少。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格局的这一现状,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调整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格局,须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相一致,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导向来推动。
  (一)破解发展瓶颈导向的境外投资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日益显现,有些方面甚至变得十分突出。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选择制约国内经济发展瓶颈的境外产业进行投资,不仅有助于国内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势头,而且有助于解决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面临的压力问题。目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较多,但资源短缺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中比较突出的瓶颈问题。虽然我国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按人均计算,资源稀缺问题显得较突出,而且有些矿产资源的储量较贫乏、品位较低。资源约束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难以支撑我国经济的长期平稳快速发展。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弥补国内资源短缺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资源瓶颈的重要手段。利用国外资源有进口和境外直接开采开发两种方式,采用境外直接开采开发方式,能较有效地控制资源的来源,避免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操纵于他人之手,从而为国内产业对资源的需求提供稳定的供应。因此,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仍然需要强化对资源类产业投资。鼓励国内企业特别是拥有较为雄厚的资金和技术的资源密集型企业,到海外进行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而国内紧缺的能源、原材料、农林牧副渔产品等资源类项目的投资,不仅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而且可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带动技术、设备的出口和人员就业。目前,我国已发展了对澳大利亚、加拿大、美洲、非洲和中东等资源丰富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今后,我国需充分发挥国内企业资源开采和开发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大对资源丰富和投资环境较好国家和地区的投资。
  (二)转移国内产业导向的境外投资产业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伴随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一些生产要素需要退出国家限制发展或要求压缩规模的产业。如果人、财、物等要素不能及时从要求压缩规模的产业中退出,并转移到要求发展的产业中去,势必削弱产业升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延缓产业升级速度。由于存在生产设备及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专用性和沉没成本问题,加上政策和法律等因素影响,生产要素的退出都会遇到退出壁垒。在一时难以消除产业退出壁垒的情况下,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向境外转移尚可利用的生产能力,使国家明令限制或要求压缩规模的产业顺利退出国内市场,从而不致于对社会和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不仅如此,还可将释放出的沉淀生产要素用于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基于转移国内产业导向的境外投资产业,应主要选择国内的夕阳产业、衰退产业等处于劣势地位或能力过剩的产业。目前,我国需转移到境外投资的产业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所界定的边际产业,即“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这类产业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变动而面临市场日益萎缩,生产能力大量过剩、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和效益不断下降的产业,即产业生命周期的衰退产业。我国当前的纺织、家具制造、造纸及纸制品、木材加工及竹藤制造、金属制品、普通机械制造、印刷及记录媒介的复制、橡胶制品等产业正处于产业衰退阶段,需要大量转移。二是与产业生命周期自然老化无关,只是由于技术变革导致了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因素与产业发展趋势不配套,导致产业的比较优势未能显露出来,或者由于过度发展导致生产能力过剩。这类产业既可以出现在传统产业中,也可能发生在新兴产业中。比如,近年来我国各地盲目发展光伏等新兴产业,就导致产能过剩问题。这类产业也有必要向境外转移。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转移过剩设备和生产力,还可延缓衰退产业的生命周期,带动了国内产业的升级。
  (三)增加投资收益导向的境外投资产业
  较好的投资效益,不仅是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而且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通过境外投资获取丰厚的投资收益,可增加投资国的价值盈余和物质财富,从而为投资国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促进产业升级创造出相对宽松的环境和宽裕的物质保证,而且能使投资企业拥有更多资金财力进行技术革新和研发,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为此,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大都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分析起点和落脚点。目前,我国企业的境外投资收益情况并不乐观。据统计,我国境外投资企业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处于亏损或持平的状态,只有近三分之一企业有盈利。因此,有必要把增加收益作为调整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布局的重要选项。为了增加投资收益,可遵循相对优势产业优先的原则,扩大对东道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进行投资。产业相对优势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资源供给的便利性或产业的市场优势、产业发展的历史、产业技术积累和创新等。通常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成熟的标准化技术、适应较小市场需求技术及适应当地投入要素的技术。从目前我国产业现状看,纺织、电子、化工、钢铁、造船等产业具有相对优势和竞争力。经过国内几十年的发展,这些产业不仅在生产标准化、技术成熟度、管理水平、以及产业集中度与规模经济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而且这些产业的产品在发展中国家已有一定的市场。另外,我国航天工业、材料工业、生物工业、建筑业和高铁等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同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具有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把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方向,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不断扩大国外市场,从而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四)提升国内产业导向的境外投资产业
  从一定意义上讲,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升国内某些产业的发展过程。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布局要有助于推动国内产业的升级。在这方面,可重点加强对境外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和对国内产业升级具有较强辐射作用的产业进行投资。虽然我国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但这类产业难以成为带动国内产业升级的领头羊,这类产业的境外投资也无力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的计算机、航天航空、生物工程、信息通讯、海洋工程等高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智力、高附加值、高成长、高回报,以及难以模仿并容易形成垄断等特点。通过购并等方式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学习型投资,可以吸取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创造新的产业比较优势,提高国内产业国际竞争力。根据“十二五”规划的产业发展要求,要加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因此,需要重视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发展服务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内在要求。相对于制造业和资源开发业等产业而言,服务业具有投资规模小、见效快、收益大等特点。发展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为我国制造业和资源开发业等产业的对外投资提供战略支持,推动国内产业的升级。当然,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本身还存在一个升级问题。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中,商业、运输和公用事业等传统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已经大大下降,而金融、保险、通信、传媒业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比重大大上升。为提升国内产业,境外投资的产业选择还需考虑产业投资的辐射效应。发展生产链长、有明显的前后向联系、辐射效应大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促进整个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升级。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 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3] 王先诀.产业扩张[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
  [4] 肖黎明.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7,(2).
  [5] 黄琨,张 坚.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及其启示[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4).
  [6] 杜人淮.军工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有效举措[J].军事经济研究,2009,(11).
   (编辑:王露)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中小企业本身品牌对人才产生的吸引力不够,加上营销方法缺失、营销创新动力不足、营销团队管理与激励不科学导致营销团队建设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本文从中小企业营销团队建设遇到的问题入手,浅谈如何打造中小企业高绩效营销团队,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营销能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营销团队建设;途径与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
期刊
[摘 要]本文以DX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为例,分析库存现状,提出不同库存成因的具体解决办法,为企业脱离库存积压的危机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产品库存;牛鞭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025-02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服装加工行业受到巨大的冲击,企业面临国内外的竞争压力。内有服装出口转内销压力,外有
期刊
[摘 要]国际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愈演愈烈。我国农产品国际经营企业大力实施绿色营销既顺应了潮流,又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方向。我国农产品国际经营企业自身存在观念、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方面的问题。企业要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绿色营销;国际竞争力;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景观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从如何依托并整合地方教育资源条件,立足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三个方面,阐述具有地方性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地方性;教育;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215-0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
期刊
[摘 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管理”,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提升团队的综合竞争力,是现在每个企业、每个团队都无法回避的课题。本文就在分析修井大队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借助“木桶理论”、“细节决定成败”、“打造团队精神”等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从人的管理和现场管理两个方面,来研究如何实现提高修井大队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关键词]修井大队;木桶理论;细节管理;团队精神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
期刊
在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的今天,电已经在无形中渗透到每一个角落:穿梭于夜幕中的车流,霓虹灯下漫步的人群,早已习惯了这明亮的夜、明亮的路……聚焦一盏路灯,将镜头快速推近,我们放大了亮度,却无法窥视到那一条条线路的背后,连接着城市的命脉经络。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为协调发展各级电网,改善电网结构,“十一五”期间,渝水电网共投入农网改造资金9927.14万元。“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渝水
期刊
[摘 要]数字出版物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并不算长,但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速度却让人们始料未及。本文根据传统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的优劣对比,对数字出版的未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装帧艺术;封面设计;设计探讨;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TB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075-02    2007年4月,身兼演员,导演和点击率最高“博主”(博客)数职的徐静蕾
期刊
[摘 要]许多西南边境特色民族村寨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边境特色民族村寨面对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双重压力,究竟该采取怎样的经济发展方式?本文以云南省腾冲县的一个边境民族村轮马村为例,讨论该村如何能在保护好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希望通过对该村的研究能够给其他类似的边境民族地区以借鉴参
期刊
摘要:本文从政府投入和医疗费用的实际补偿率等两方面,通过对神木、常熟、海宁以及北京等地的实际数据分析和比较,探讨了神木模式在国内其他地区的可复制性。文章认为,神木模式在其他地区的可复制性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相应的财政支付能力;二是当地的医疗服务市场格局及相应的医疗费用水平。在当前的实际情况下,简单地认定只要政府增加投入就能让神木模式变成神州模式,是不切实际的。  关键词:神木模
期刊
摘要:神木县的“全民免费医疗”并非真正的全民公费医疗制度,而是一种保障水平较高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这样的医保制度一方面可以提高参保者的医疗服务利用率,但在医药费用控制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最终会对全民医保的可持续性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本文通过考察在实行“全民免费医疗”之后神木民众住院服务利用率的变化,指出可能存在过度医疗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包括供方诱导过度消费的存在、医保供方付费模式的改革及县外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