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美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s_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来到南湖的时候是清晨,湖泊刚刚醒来。一切都是清新的样子。
  南湖位于千年古刹南山寺前,走进南山禅寺的大门,就可以看到南湖了。高大的棕榈树和洁净的石栏杆一路平行,笔直地延伸向前。南山水岸近在咫尺,各色美人蕉袅袅婷婷,娇艳迷人,叶片青翠欲滴,绿意迎人。湖面平静,湖水温婉。有白鹭悠然飞过,天很蓝,有微微的云。远处的小白桥依稀可见。对岸,花木葱茏,树影婆娑。鸳鸯停歇在石阶上整理羽毛。有木椅在阳光下静静发呆。湖光秀色,美景悠然。
  轻缓的音乐声中,我漫步向前,临近南山寺院时,我看到一块石碑,一面写着“放生池”三个大字,另一面写着“王邦纉书”,“万历庚申二月立”。此碑所立之地为南山寺放生池原址。
  千年古刹南山寺为漳州八大名胜之一,是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佛教大寺院。寺院位于九龙江南畔的丹霞山麓,南背靠丹霞山,北面向九龙江,面积4万平方米。据《龙溪县志·古迹》记载,它原名“报劬崇福禅寺”,是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太子太傅陈邕所建,至明朝才改称南山寺。自古以来,南山和丹霞山是漳州历史上的南大门,与漳州古城一脉相承,是历史轴线、地理轴线、视觉通廊上的重要节点,古有“朝丹暮霞”“南山秋色”二景。据悉,南山生态文化园在规划设计上,将原有南山湖面扩宽延伸,与蜈蚣湖联通起来,整合南山寺周边环境,打造“碧水环青山、花海拥古刹、登高望古城,乐活享南山”的绝美意境。
  在南山寺门前,我做了长时间的停留,为一种从未见过的莲。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叶子,我发现那很像莲叶的叶子像盘子一样,边缘都卷起来了,是名符其实的“莲盘”。 有小鸟在莲盘上,悠哉游哉,十分有趣。我想,寺庙真是圣地,连莲叶都长得不一样。又想,是有人特意把它卷起来吗?再仔细观察,未展开的小莲叶翻卷得更紧,简直是未打开的圆形的画,于是认定是非同一般的品种。再看看莲花,盛开的花儿是白色的,中心部分有点粉红,婉转地靠在水面,很娇柔的样子。有花骨朵儿探出水面,露出些微的白色。经多方探寻,当地有人告诉我,此种莲叶浮力很大,半大的小孩坐到叶子上是不会下沉的。我查找资料,此种莲名为“王莲”,其主要特征为叶脉与一般植物的叶脉结构不同,成肋条状,似伞架,所以具有很大的浮力,最多可承受六七十公斤重的物体而不下沉。
  我想起1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我们全家人到南山寺游玩.就在这个地方,有舟停泊,那晚天气不错,忘了是谁提议泛舟,大家欣然应允。湖中安静,灯光也昏暗,现在只记得船边水波荡漾的样子,还有我们欢欣雀跃的心情。当时只道是寻常啊。
  进了南山文化生态园,只见一棵棵三角梅错落有致,花儿朵儿争奇斗艳。往前走一小段路,就来到拱桥前,桥头立一块石头,写着“南星桥”。南星桥是一座石拱桥,有大大小小七个桥洞,横跨在南山湖上,颇为壮观。从桥洞里穿过的湖水延伸向前,形成一个小湖,湖边,有一棵榕树,枝干盘曲,它极力探身向前,伸向水中,是不是想在波平如镜的湖中瞧瞧自己的模样?
  南星桥上,我看到四个年近古稀的老人,每人推着一辆自行车,他们从桥上望向远方,谈论着,他们是相约来看湖的,也是相约来找寻回忆的。这里,肯定有他们曾经居住过或工作过的地方,有他们共同的往昔。
  另一路湖水从小白桥下穿过,一路延伸向前,这其中形成了很多个景点,“岸柳阶花”即在此中。岸边有大颗大颗的鹅卵石,水清草绿。石阶拾级而上,石条的缝隙间绿草茵茵。
  走著走着,水岸忽然变得更加丰美起来,原来是来到了一个小湖湾。设计者匠心独运,几丛水草绿意可人,几块石头相映成趣,拙朴自然,如同一幅山水画。从木栈桥走进去,是令人留连忘返的四个小湖。这就是刚才来路上一个小男孩急切要看的“小桥流水”吧?我长时间地徜徉其中,欣喜而感动。(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这里是连接南山湖和蜈蚣湖的湿地)。
  爱极了这四个小湖泊,它们仿佛是我童年的池塘重现。两湖之间有木栈桥相连,湖水从桥下流过,实际是隔而未隔的。水边的泥土里还留着深深浅浅的脚印。我想起“拾得柔条弄浅波,清风吹断采莲歌。又移小艇前汀去,莲叶稠时柳叶多”([宋]徐玑)。对小孩子来说,拍拍水,踩踩水,看看“鱼戏莲叶间”,是无可替代的乐趣。而对大人来说,则可以引起对池塘边童年的回忆。
  湖岸婉约,步道蜿蜒,漫步其中,看到远远的地方,人如在画中行走,与风景融成一片。据说,水雾起的时候,一片朦胧,人仿佛置身仙境,可惜我没有遇上。
  南江滨路正在修建当中。走到最靠近南江滨路的那个小湖时,我忽然看到湖中银光闪闪,如繁星闪烁,微波粼粼之上,有无数大大小小的亮光,轻风吹拂,把这些闪烁着的波纹不断地往前推送。闪烁着闪烁着,就消失了。不一会儿,又闪烁着,涌动着向前。
  已是午后,我来到湖心岛,就是小湖湾向湖中延伸的那块绿地上。湖心岛上草木扶疏,树影斑驳。白鹭时而站立湖岸边啄食,时而飞上枝头,怡然自得。浅水的地方,有鱼快速游过,漾开的两条涟渏呈三角形,鱼迅速消失不见,泛起的涟漪也渐渐散去。还有鱼跃出水面,“哗啦”一声,也没了踪影。我靠着树旁的一块石头坐下来。柔风轻拂,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草香。机器的轰鸣声,铁锹的翻动声,浇花草的水声,还有人们的欢声笑语,渐渐模糊一片,我竟迷迷糊糊睡着了。
  小憩片刻后,我沿着木栈道走,天空中有太阳,月亮也出来了。不远处丹霞山麓迤逦起伏,挺拔俊朗,山上绿树茂密。湖光山色,分外美丽。
  老一辈的人都知道丹霞山上有防空洞。如今,这里将建设“层林绿染”和“旷达游目”两个景点,重现“朝丹暮霞”美景。人们按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 建设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湖边堤岸处有一个闸门,连接南山湖和蜈蚣湖,南山生态文化园是结合滞洪区规划建设的。堤岸的土坡上种满了草,很绿很美。拾级而上,翻过蜈蚣山岭,就是蜈蚣湖了。
  两座造型不同的红色的桥,一前一后横跨在蜈蚣湖上,犹如天上的彩虹。蜈蚣湖湖面平静如镜,映着绿色的蜈蚣山岭,红色的三馆二桥。远处的圆山清晰可见,天空蔚蓝,水碧山青。这时,一群身穿旗袍,打着油纸伞的女子袅袅娜娜地从蜈蚣山岭的石阶上走下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虹桥上留下了她们的倩影。夕阳下山,红霞满天,一直延伸到湖中,水天一色,美丽极了。
  夜幕降临了,湖边的灯渐次亮了起来,柳条在晚风中摇曳,灯光花色,迷迷蒙蒙。游人渐渐散去,笑语声渐稀。南湖一片静谧,进入了温柔的梦乡……
  南湖还在建设中,南湖的美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如果你想领略南湖的美,还是找个时间去看看吧,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美。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家如沐春风,家和业兴,先后几次搬迁,家也就一次更比一次宽敞舒适,一次更比一次幸福温馨。而家的变迁,犹如历史长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又像历史进程中一个小小的里程碑,它见证了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的40年,可以说我家住房的变迁,是中国农村群众生活巨变的缩影。  听母亲说,半个世纪前,她嫁给父亲时,家是既简陋狭小,又阴暗潮湿的低矮房。地板是泥土的,房门是自制的,床板是砖头垫的。当时,父亲与大伯刚
期刊
那天是祖国的第58个国庆日,没有回家,因为要带队参加芝山大院的升旗仪式,便早早地起床,按照前一日的计划,带上相机扫大街,寻找和记录这个城市的记忆。这一天的行走记录我发在博客里,第二天就被推荐到了新浪首页。十年过去,当我用文字代替图片重述这段记忆,发现我记录的城市记忆已经不再是我一己之记忆。而我扫过的主城区,除了古城在拓展,其它的几乎恍如昨日。  那时,我住在大同新巷,第一个闯入我镜头的,是巷口对面
期刊
来漳州古城的游客必去香港路,因为香港路上有太多的惊艳。  但发现香港路的惊艳是需要耐心的,稍不留神你就会错过它最妩媚的一瞬。一座座记载着岁月沧桑的砖木结构骑楼小屋临街而建,两座明代石质牌坊依次矗立在街的起点。挑个不逆光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两座花岗岩石质构筑成的牌坊,浮雕、镂雕的龙凤、花卉、鸟兽、人物巧夺天工,牌坊最顶部被圆雕四力士所支撑,拙中透秀、严里有诙,牌坊至今依然可见昔日端冕垂旒的气派。这是两
期刊
小宝入学前的暑假,就有几个同样家有宝贝要上小学的宝妈和我讨论能不能找熟人选一个好班。好班,意味着有好的老师,好的老师一般会带出好的学生,这是大部分人的常识。初始,我也很认同他们的看法。我向老爸提出这个问题时,阅历丰富、几十年奋战在教育战线的老爸却说:“顺其自然吧,总是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对孩子的将来未必是好事,孩子也要学习适应不同老师的教学和管理风格!再说,能真正关心和爱护学生才是好老师。小学低年
期刊
酷暑炎炎,知了的叫声一天比一天密集,荔枝林里蝉鸣鼓噪像太阳雨一样扑面而来。夏季再一次在蝉声中如约而至。我的家乡是荔枝的故乡,墨绿的荔枝林海是家乡不变的风景,夏天里串串压低枝头的荔枝烧成了一片片红云,家乡人在夏季里围着荔枝忙碌不已。荔枝这甜蜜物儿,是与我一生纠缠最多的水果,因为它来自我的家乡,因为它就挂在我童年的枝头,所以我对它有着特殊的深情。  村里那片已有几十年历史的荔枝林永远像一团浓郁的绿云,
期刊
福建省漳州市建置以来境内廉吏频出,特别是如今的龙海市清官廉吏青史留名者诸多,一如我的乡贤潘荣尚书,为官四十年,为人恬淡谨慎,遇事敢言,奉职无过,是一位办案循法制,出使扬国威的正直官员。  潘荣(1419~1496),字尊用,号疏庵,明朝英宗年间,龙溪县十二三都潘田社(今福建省龙海市颜厝镇官田村)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历任吏科给事中、都给事中,南京太常少卿、南京户部右侍郎、南京都察院右副
期刊
有所拒绝,方有所成就。当人们以汽车、动车、飞机等愈来愈快的方式行进,它却只接纳缓缓而来的脚步。“奔驰”“宝马”等快速移动的物体无法在这里纵横驰骋,因为它拒绝汽车尾气进入它的领地。它明明是沧桑的老者,却傲娇地保持着自己的“速度与激情”,一副“古城有本心,何求美人顾”的淡定从容。它曾经是漳州府里最宽敞的路,文武官员出入仪式均在这里举行。如今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漳州历史古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名字你
期刊
每年上元之夜,天上明月高悬,地上花灯焕彩。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漳州市中心的中山公园内照例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灯展,赏月观灯的人潮汹涌。不过,更加喧腾热闹更加有文化气息的还是中山公园南门外府埕正在举行的灯谜会猜活动。  在皎潔的月光和璀璨的灯光下,府埕两排大树间挂满了五颜六色的谜笺,上面写着各式各样的谜面,让灯谜爱好者猜射。活动现场分成二三十个摊位,每个摊位都摆着一张桌子,桌子后面站着一位主持人,身边放
期刊
墙角有两个并列的紧挨着的箱子,箱子是暗红色的,上面的漆有些已经掉了,斑斑驳驳。看似不起眼的两个箱子已经有五十多年历史,曾经伴随着它的主人——芗城区巷口中心小学布袋木偶剧团走过一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岁月。  这个箱子里装的正是剧团的全部家当:舞台和道具。合起来约8尺来长的两个箱子打开撑起来成为一字台,就是这个小小木偶剧团的舞台。箱子就相当于两只巨大的“布袋”,里面盛装着学校木偶剧团的历史和传奇。据说,漳
期刊
矿井突然坍塌,6名矿工被困在很深的井下。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言不发。他们一眼就能看出自己所处的状况。凭借经验,他们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氧气,如果应对得当,井下的空气还能维持3小时,最多3个半小时。  外面的人一定知道他们被困了,但发生这么严重的坍塌就意味着必须重新打眼钻井才能找到他们。在空气用完之前他们能获救吗?这些有经验的矿工决定尽一切努力节省氧气。他们说好了要尽量减少体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