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三秀是我1946年至1947年虞乡中学的老师。20世纪80年代,我在山西省政协分管落实政协委员政策的工作。当时,年已70多岁的胡老师来到省城,同我谈了几个人的政策落实问题。谈话之余,我从老人那里还了解到一些解放前虞乡中学筹备建校的情况。这次谈话,对我很有启发,现忆述如下。
胡三秀老师说:“解放前的虞乡县,位于当时的解县、永济两县之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文化发达,那时,全县共有小学校120余处,急需设立一个中学。尤其是抗战胜利后,多年流落在外的青年学生陆续回来,纷纷要求在县城内设立一所中学,以便就近学习。”
胡老师谈兴甚浓,我让他喝口茶水后。他又接着说:“1946年夏天,在群众议论要求和事实需要的形势下,虞乡县的各界人士及以梁文卿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上,会同当时的县参议会开会,议定没立一所中学,并推举申望元、罗子章、和我胡三秀等人进行具体筹备事宜。”
“在开会讨论中,一些人同意办学,但不同意急办,主张先筹措经费,建设校舍,购置教具,两年后,一切就绪后再招生。我和少数人认为,只要有学生,有教师,就能即刻办起一个学校。并以抗战时期逃难到陕西洋县艰苦办学的事实说服了大家。于是决定一面招生,一面筹备。我们连夜即拟出招生广告,由城关高小的朱彩臣代为印制并负责张贴,一周内即进行招生考试。这时已是1946年8月。”
胡老师谈到这里,我说,我当时属临晋县人,因患感冒耽误了临晋中学的考试,赶到运城没有考,上,回家途经虞乡县城时看到了招生广告,便等了两天,报名参加了考试,被录取了。老师讲的这些情况,我是一无所知呀!
胡老师接着说:“那时候招生,都是自己出题。题也不太容易,中等偏上水平,你幸运考上了。我还记得,年终考试时,你是第二班的第二名,第一名是许竹魁,对吗?”我真佩服老人的记忆力!老人又问:你还和那些同学有联系不?我回答,在外地工作的只知道有个同班同学叫杨欢仁的,是成都市的副市长;还有个叫刘敬武的,是西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的副部长。都快退了。胡老师接着说:“咱们那会儿学生不多,可还真出了些人才哩!那时招生广告贴出以后,才开会商量校址。当时城内没有合适的地方,于是商定设在楼上村(距今永济市城东25公里)阎宅的楼上。校址议定后,随即与阎宅主事人阎三奶商量。她慷慨应允了。”
这里所说的阎宅,指的是阎敬铭的别墅,因地处唐末诗人、济论家司空图曾经隐居过的王官谷(俗称王官峪)附近,故也称“王官别墅”。该别墅始建于清光绪26年,历时5年乃成,为阎敬铭第六子阎乃竹昕建。整个庄园占地160多亩,建筑面积40余亩。是一座楼、堂、庭、阁俱全的城堡式建筑群。外围护墙为土石结构,内以五孔石窑洞起台,周围青砖围裹,墙上有堞。窑洞上建有院落房屋,砖木结构。进南门为二道门,上书“王官别墅”。登上26级青石砌台阶,即为主建筑,前排楼房12间。进楼门,是五间会客厅。再后为11间厅房,中间门上有慈禧太后亲笔“岁岁平安”(已佚)。两边各有一院,均建有房屋。西围墙北端建有书斋,斋下为后花园。阎三奶一家当时只居住后花园,其余建筑绝大部分都由学校使用。
这里所说的阎敬铭,是陕西朝邑(今大荔)人。道光25年(1845年)进士。后历任户部主事、湖北布政使、署理山东巡抚、工部侍郎、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职。为官40余年,清正廉洁,耿直不阿,不断斗争邪恶,参惩贪吏,整顿度支,最后因反对慈禧太后修建圆明园而被革职贬官。是一个鲜为人述,并很有传奇色彩的清耿之官。
胡三秀老师说:“校址确定了,却又在选任校长时犯了难。虽然是在一县之内选任,但也有地域观念,有所争议。最后决定以人才为重,聘请渠下村李胜之(李克)为校长。李为北京师大毕业,品学兼优,英语甚好,却不为阎锡山所重用,因而居家务农,不愿外出。经王乃理、杨巨川二人前往动员了三次,才把他请到虞乡县城。李到之际,正赶上考生静候点名入场。李一贯热心教育事业,在考生们鼓掌的盛情之下,他连饭也顾不上吃,即接着点名考生入场。上午考完,下午即阅卷出榜。这次共有报考者180余人,录取整100名,当场宣布三周后开学。”
“招考完毕,当晚即决定请早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的马利如任教导主任,杨巨川、杨及之、李俊卿、胡永祖、吕宏谋、孟广济等为教员,我为教员兼管事务,王乃理为会计。第二天,李胜之即偕同我和王乃理二人前往阎宅筹备一切。以简单、适用、省钱为原则。如黑板是用松墨刷在墙上,课桌、坐凳是用泥堆作支柱,架宽板为桌子,窄板为凳子。一切因陋就简。筹备建校历时三周,李都亲历亲为。”
胡三秀老师接着说:“1946年9月,学校开学上课。不久,又有许多耽误了上学机会的青年纷纷请求补习。经研究又增收了一个补习班。招收有40余人。没有教室,就在大门洞上的看守房内凑合。后因补习班同学学习心切,月考成绩尚好,即将其改编为第三班。这样,全校共有学生140余人,教职员工20余人。”
“就在开学后的不长时间里,有位热心教育事业的辛亥革命老人张歧凤先生,听说楼上村办了个中学,只用了三个月就开学上课了,甚感稀奇,特地坐上马车从50里以外赶到学校察看。当老人看到简陋的设备时,颇为感动,当即表示愿邀请好友筹资支持。当年冬天,学校条件即有所改善。1947年春夏之交,虞乡县城解放,学校随之放假。以后,即由虞乡县民主政府接管,合并到现在的永济中学。”
胡三秀老师讲到这里,再三嘱我“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成文传世”。据我所知,人民政府接管虞乡中学不久,就派和平任副校长,领导复课。因战乱,学校曾迁校于石桥村,秋季开学时又迁至黄旗营村的李家祠堂诸院,招新生一个班。后又遭阎军破坏,校长和平被捕牺牲,多数学生被胁迫至运城流亡,直至1948年底运城解放,少数学生和仅有的设备即并入由“辅农中学”、“临晋中学”、“虞乡中学”合并命名的“条西中学”,1949年10月更名为山西省立永济中学校。
佳节思旧,草忆所述,存史立志,告慰吾师!
(责编 周边)
胡三秀老师说:“解放前的虞乡县,位于当时的解县、永济两县之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文化发达,那时,全县共有小学校120余处,急需设立一个中学。尤其是抗战胜利后,多年流落在外的青年学生陆续回来,纷纷要求在县城内设立一所中学,以便就近学习。”
胡老师谈兴甚浓,我让他喝口茶水后。他又接着说:“1946年夏天,在群众议论要求和事实需要的形势下,虞乡县的各界人士及以梁文卿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上,会同当时的县参议会开会,议定没立一所中学,并推举申望元、罗子章、和我胡三秀等人进行具体筹备事宜。”
“在开会讨论中,一些人同意办学,但不同意急办,主张先筹措经费,建设校舍,购置教具,两年后,一切就绪后再招生。我和少数人认为,只要有学生,有教师,就能即刻办起一个学校。并以抗战时期逃难到陕西洋县艰苦办学的事实说服了大家。于是决定一面招生,一面筹备。我们连夜即拟出招生广告,由城关高小的朱彩臣代为印制并负责张贴,一周内即进行招生考试。这时已是1946年8月。”
胡老师谈到这里,我说,我当时属临晋县人,因患感冒耽误了临晋中学的考试,赶到运城没有考,上,回家途经虞乡县城时看到了招生广告,便等了两天,报名参加了考试,被录取了。老师讲的这些情况,我是一无所知呀!
胡老师接着说:“那时候招生,都是自己出题。题也不太容易,中等偏上水平,你幸运考上了。我还记得,年终考试时,你是第二班的第二名,第一名是许竹魁,对吗?”我真佩服老人的记忆力!老人又问:你还和那些同学有联系不?我回答,在外地工作的只知道有个同班同学叫杨欢仁的,是成都市的副市长;还有个叫刘敬武的,是西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的副部长。都快退了。胡老师接着说:“咱们那会儿学生不多,可还真出了些人才哩!那时招生广告贴出以后,才开会商量校址。当时城内没有合适的地方,于是商定设在楼上村(距今永济市城东25公里)阎宅的楼上。校址议定后,随即与阎宅主事人阎三奶商量。她慷慨应允了。”
这里所说的阎宅,指的是阎敬铭的别墅,因地处唐末诗人、济论家司空图曾经隐居过的王官谷(俗称王官峪)附近,故也称“王官别墅”。该别墅始建于清光绪26年,历时5年乃成,为阎敬铭第六子阎乃竹昕建。整个庄园占地160多亩,建筑面积40余亩。是一座楼、堂、庭、阁俱全的城堡式建筑群。外围护墙为土石结构,内以五孔石窑洞起台,周围青砖围裹,墙上有堞。窑洞上建有院落房屋,砖木结构。进南门为二道门,上书“王官别墅”。登上26级青石砌台阶,即为主建筑,前排楼房12间。进楼门,是五间会客厅。再后为11间厅房,中间门上有慈禧太后亲笔“岁岁平安”(已佚)。两边各有一院,均建有房屋。西围墙北端建有书斋,斋下为后花园。阎三奶一家当时只居住后花园,其余建筑绝大部分都由学校使用。
这里所说的阎敬铭,是陕西朝邑(今大荔)人。道光25年(1845年)进士。后历任户部主事、湖北布政使、署理山东巡抚、工部侍郎、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职。为官40余年,清正廉洁,耿直不阿,不断斗争邪恶,参惩贪吏,整顿度支,最后因反对慈禧太后修建圆明园而被革职贬官。是一个鲜为人述,并很有传奇色彩的清耿之官。
胡三秀老师说:“校址确定了,却又在选任校长时犯了难。虽然是在一县之内选任,但也有地域观念,有所争议。最后决定以人才为重,聘请渠下村李胜之(李克)为校长。李为北京师大毕业,品学兼优,英语甚好,却不为阎锡山所重用,因而居家务农,不愿外出。经王乃理、杨巨川二人前往动员了三次,才把他请到虞乡县城。李到之际,正赶上考生静候点名入场。李一贯热心教育事业,在考生们鼓掌的盛情之下,他连饭也顾不上吃,即接着点名考生入场。上午考完,下午即阅卷出榜。这次共有报考者180余人,录取整100名,当场宣布三周后开学。”
“招考完毕,当晚即决定请早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的马利如任教导主任,杨巨川、杨及之、李俊卿、胡永祖、吕宏谋、孟广济等为教员,我为教员兼管事务,王乃理为会计。第二天,李胜之即偕同我和王乃理二人前往阎宅筹备一切。以简单、适用、省钱为原则。如黑板是用松墨刷在墙上,课桌、坐凳是用泥堆作支柱,架宽板为桌子,窄板为凳子。一切因陋就简。筹备建校历时三周,李都亲历亲为。”
胡三秀老师接着说:“1946年9月,学校开学上课。不久,又有许多耽误了上学机会的青年纷纷请求补习。经研究又增收了一个补习班。招收有40余人。没有教室,就在大门洞上的看守房内凑合。后因补习班同学学习心切,月考成绩尚好,即将其改编为第三班。这样,全校共有学生140余人,教职员工20余人。”
“就在开学后的不长时间里,有位热心教育事业的辛亥革命老人张歧凤先生,听说楼上村办了个中学,只用了三个月就开学上课了,甚感稀奇,特地坐上马车从50里以外赶到学校察看。当老人看到简陋的设备时,颇为感动,当即表示愿邀请好友筹资支持。当年冬天,学校条件即有所改善。1947年春夏之交,虞乡县城解放,学校随之放假。以后,即由虞乡县民主政府接管,合并到现在的永济中学。”
胡三秀老师讲到这里,再三嘱我“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成文传世”。据我所知,人民政府接管虞乡中学不久,就派和平任副校长,领导复课。因战乱,学校曾迁校于石桥村,秋季开学时又迁至黄旗营村的李家祠堂诸院,招新生一个班。后又遭阎军破坏,校长和平被捕牺牲,多数学生被胁迫至运城流亡,直至1948年底运城解放,少数学生和仅有的设备即并入由“辅农中学”、“临晋中学”、“虞乡中学”合并命名的“条西中学”,1949年10月更名为山西省立永济中学校。
佳节思旧,草忆所述,存史立志,告慰吾师!
(责编 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