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地理课程标准改革情形下,本文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以及地理课程标准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影响。接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探讨了新地理课程标准下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地位和意义。最后指出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是地理学科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前提。
关键词: 地理课程标准 可持续发展教育 实施途径
一、新地理课程标准下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
新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在这个背景之下,地理教师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必须认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掌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式,进而从根本上满足我国地理教育教学的需要。
1.教师要让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转变为实践和价值观,教师运用启发的形式采用对环境负责的行为和养成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生活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
2.与独立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相比较,高中地理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主要是依托地理学科而进行的。所以,在新地理课程标准的实施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被纳入地理教学之中,更是与地理德育、智育、美育等任务紧密地整合、融合、化合,自始至终地渗透于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之中。
3.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等各个方面,不是单一领域就能够解决的,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其渗透性原则要求地理教师必须从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渗透于教学之中,更要关注与其他学科,以及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环境、社区环境等的配合与协调,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合力。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
1.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是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双向科学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单向渗透或者是被动接纳。在看待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两个基本的角度:一是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去看待可持续发展;二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教育,它是一种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就是教育被看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而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教育的目标之一。
2.从学校教育教学方面来说,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评价的标尺。否则,可持续发展教育就会脱离实在的、具体的对象,脱离其教育的真正价值主体,而仅仅成为一种灌输的手段,这种培养过程也只可能培养出平面的人。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自始至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素质教育思想。当前,素质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呼声,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关系发展的目标。课程标准研究者在对国际地理教育情况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将贯实施彻素质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课程的指导思想。
在高中地理课程性质部分中,也明确指出,高地理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互衔接的,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知识、了解认识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更深层次理解和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的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门基础课程。地理课程必须要为未来公民提供必备的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技能和生存能力。关心人口、环境、资源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意识,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过程中,考虑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形式,可以为学生创造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信息环境。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倡导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相互整合,让可持续发展教育变得信息化,资源全球化,教材多媒化,并让这些优势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得到充分利用。
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在素质教育地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任何地理新概念、新思想、新知识都不可能自动带来地理教育的新发展,一定要有科学的途径与之相配合,这就是相应的地理教学的方法。结合我国现行中学地理教育的实际情形,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的途径是多角度的。
新课程、新教材不但为高中地理学科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而且对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提出了全新全面的要求,要求更新旧的教育观念,科学确立起与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相符合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而理念是实际行动的灵魂,教育理念对教学起着引导的作用,所以,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是高中地理学科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第一任务。
在基础教育改革形式下,怎样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互结合起来、和地理课程相互结合起来,是每一个中学地理教师都必须思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现代社会新的发展观念,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知识中社会现象和社会科学,自然现象和自然科学,它们是连为一体的,并不会由于人类的分类而发生任何变化。所以,针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征,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综合导向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形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知识体系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课程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两大主要部分,而活动课在地理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所起的作用是必修课和选修课不能起到的。
地理活动课的内容主要是以环境科学知识为主,普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和环境意识教育。在进行国情教育方面,地理活动课也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和认识我国的人口、环境、资源、经济方面的基本国情,树立社会忧患意识、未来意识、参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关键词: 地理课程标准 可持续发展教育 实施途径
一、新地理课程标准下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
新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在这个背景之下,地理教师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必须认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掌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式,进而从根本上满足我国地理教育教学的需要。
1.教师要让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转变为实践和价值观,教师运用启发的形式采用对环境负责的行为和养成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生活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
2.与独立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相比较,高中地理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主要是依托地理学科而进行的。所以,在新地理课程标准的实施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被纳入地理教学之中,更是与地理德育、智育、美育等任务紧密地整合、融合、化合,自始至终地渗透于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之中。
3.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等各个方面,不是单一领域就能够解决的,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其渗透性原则要求地理教师必须从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渗透于教学之中,更要关注与其他学科,以及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环境、社区环境等的配合与协调,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合力。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
1.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是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双向科学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单向渗透或者是被动接纳。在看待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两个基本的角度:一是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去看待可持续发展;二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教育,它是一种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就是教育被看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而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教育的目标之一。
2.从学校教育教学方面来说,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评价的标尺。否则,可持续发展教育就会脱离实在的、具体的对象,脱离其教育的真正价值主体,而仅仅成为一种灌输的手段,这种培养过程也只可能培养出平面的人。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自始至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素质教育思想。当前,素质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呼声,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关系发展的目标。课程标准研究者在对国际地理教育情况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将贯实施彻素质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课程的指导思想。
在高中地理课程性质部分中,也明确指出,高地理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互衔接的,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知识、了解认识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更深层次理解和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的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门基础课程。地理课程必须要为未来公民提供必备的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技能和生存能力。关心人口、环境、资源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意识,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过程中,考虑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形式,可以为学生创造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信息环境。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倡导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相互整合,让可持续发展教育变得信息化,资源全球化,教材多媒化,并让这些优势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得到充分利用。
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在素质教育地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任何地理新概念、新思想、新知识都不可能自动带来地理教育的新发展,一定要有科学的途径与之相配合,这就是相应的地理教学的方法。结合我国现行中学地理教育的实际情形,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的途径是多角度的。
新课程、新教材不但为高中地理学科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而且对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提出了全新全面的要求,要求更新旧的教育观念,科学确立起与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相符合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而理念是实际行动的灵魂,教育理念对教学起着引导的作用,所以,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是高中地理学科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第一任务。
在基础教育改革形式下,怎样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互结合起来、和地理课程相互结合起来,是每一个中学地理教师都必须思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现代社会新的发展观念,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知识中社会现象和社会科学,自然现象和自然科学,它们是连为一体的,并不会由于人类的分类而发生任何变化。所以,针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征,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综合导向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形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知识体系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课程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两大主要部分,而活动课在地理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所起的作用是必修课和选修课不能起到的。
地理活动课的内容主要是以环境科学知识为主,普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和环境意识教育。在进行国情教育方面,地理活动课也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和认识我国的人口、环境、资源、经济方面的基本国情,树立社会忧患意识、未来意识、参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